中国汽车节能发展报告(201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新常态”赋予了汽车产业发展新内涵。缓解能源环境压力,持续提升本土产业全球竞争力,成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既定目标、迈向汽车强国路的必经之路。中国汽车市场空间之大,全球有目共睹,争必进之。所有在华企业都享受到了中国汽车市场迟来的春天,市场的增长与爆发不过是大众被关进牢笼储蓄能力的一种集中和过度释放,如此发展在特定阶段是符合时代需要的,也是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关键问题在于新的时代与阶段正悄然到来,我们拿什么去填补它,才能符合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新常态”对汽车产业而言,是一种内在动力,是一剂疯狂之后的镇静良药,良药虽苦口,是否利于行,还要看政策、产业、市场甚至是文化能否有机配合起来。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汽车节能减排地位,首次在汽车界提出“中国品牌”的概念,产业发展意图明显且意义深远。截至2014年末,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1.45亿辆。汽车用汽柴油消费占社会汽柴油供应端表观消费量的比例达70%以上,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上升至59.3%。2015年乘用车产销将迈入2000万,新常态形势下我国经济将基本处于6%~7%的中速增长区间,在经济平稳增长、居民就业和收入保持稳定的条件下,私家车需求将持续增长,产业增速将有所减缓,预计未来几年我国汽车工业整体将保持4%左右的增速,未来能源形势更加严峻。

在全球能源紧张局面下,先进节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成为各国重点关注的领域。欧、美、日等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相继提出严格的节能目标,并建立起相对完备的汽车节能管理制度,快速提升汽车节能水平。2013年,欧盟新生产的乘用车百公里平均油耗已降至5.2 L,日本4.7 L,接近我国2020年油耗目标。未来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路径越来越依靠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走出去融入全球竞争体系,越来越多的先进汽车产品可能引入中国市场,立足于汽车节能视角而展开的市场竞争会愈加激烈。国家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汽车产业的节能管理,缩小国际间汽车产品燃料经济性水平的差距,以缓解我国能源环境压力、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国务院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当年新生产的乘用车平均油耗下降到5 L/100km。相比2014年国产乘用车平均油耗7.12 L/100km,到2020年需下降29.8%。按国产乘用车达到国家要求测算,预计到2020年将累计节省燃油约3546.7万吨,减少CO2排放约1.14亿吨;按2025年乘用车新车油耗下降到4 L/100km目标测算,到2025年将累计节约燃油2.26亿吨,减少CO2排放累计7.29亿吨。以2014年汽车油耗为基准,202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从70.0%下降到65.1%,降低4.9个百分点;2025年对外依存度将从81.7%下降到75.8%,降低5.9个百分点。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传统汽车的产业竞争力,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2008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汽车行业制定了汽车油耗限值标准,建立了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数据核算管理与公示制度,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连续3年向社会公示中国汽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情况,包括110多家在中国境内销售汽车的企业油耗是否达标及优于达标、劣于达标等情况,基本上具备了在我国推行企业平均油耗管理的条件。

国际上汽车工业较为成熟的国家在进行汽车节能管理过程中,都会采取对外披露节能管理进展与效果的方式引导社会对汽车节能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社会消费者对汽车工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如欧洲环保署的《乘用车和轻型货车CO2排放监控报告》、美国环境保护署的《轻型汽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美国能源部的《年度车型燃油经济性指南》以及日本企业工业协会的《日本年度环境报告》等,均通过行业与企业信息的对外披露起到了较好的社会引导作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国与消费市场,拥有世界最多的汽车企业数量与品牌数量,企业之间的技术应用、储备等情况存在较大差异,社会消费偏好尺寸大、动力强的车型产品。尽管中国政府从技术标准、法规政策等方面对汽车生产制造商进行了更加严格的管控,也逐步完善了对汽车消费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体系,但尚未形成整个社会汽车产品消费的良好氛围,汽车文化远未发挥应有的影响。《中国汽车节能发展报告》撰写的目的在于既要填补中国在汽车节能权威信息对外披露的空白,更要从企业、车型、技术等角度全方位的引导并构建社会消费文化,扭转中国市场目前的消费结构,倡导绿色消费,构建市场化、良性的汽车生产与消费机制。

加大对节能技术和节能效果的宣传力度,增强消费者的节能环保意识和认知,营造一种崇尚绿色、生态的汽车消费文化,全面提升“中国品牌”的节能减排全球竞争力,需要政府、企业和市场的通力配合。

编委

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