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质摄影全流程解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人眼是有选择性的

1.人眼工作原理

首先要说明眼睛是如何工作的。眼睛是奇妙的感觉器官,帮助人们了解他们所生活的世界。眼睛可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能分辨物体的大小与远近,表面的光滑与粗糙程度,各种色彩和方位等。眼睛由很多组织构成——所有组织正常发挥功能,我们才能看得清楚。

视网膜得到的视觉信息是通过视觉神经将其从眼睛传递到大脑的。由于两眼观察物体的角度略有不同,因而大脑必须拼合这两个图像以获得最终的完整图像。

我们所谓的视觉其实是眼、大脑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物体的反射光线经眼角膜传递,聚焦并穿过晶状体,然后到达视网膜背部,汇聚于一个彩色感光细胞薄层及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层。由于光经过角膜时会发生十字交叉,因此视网膜“看到”的图像是倒置的,然后大脑在解读时,又将其颠倒过来。

人眼结构示意图

烈日强光下,通过合理布光表现人物的美

光圈:f/1.6 快门速度:1/200s 焦距:85mm 感光度:ISO 50

大脑对眼睛传递的信息是有选择性的。虽然人体的大脑有1/3的组织用于处理眼睛传递的信息,但大脑无法应对通过视神经传送到它的每一个信号。信息量实在是太大了,全部处理会耗尽大脑的资源。出于这个原因,人的大脑控制的眼睛是有选择性的,只是告诉你自己需要看见的部分信息,其他信息是由大脑在获得眼睛传来的信息后,认为有必要对环境中存在的物体进行猜测或推断才重新通过眼睛扫描这部分信息进行分析的。

这就造成人眼在观看景物时是主动的、主观的、有意识的、与大脑思维活动紧密相联的——始终在不停地、迅速地联想着自己以往记忆中的日常印象和生活经验。

2.按照人眼标准拍摄

没有摄影概念时,当我们看到一张图片的时候,会认为只要有好的构图,好的器材,我也可以拍到,因为这和我们看到的差不多,相机可以拍到。

中午强烈阳光下看见一个漂亮的女孩时,眼睛会忽略日光造成的人脸部明暗的对比,同时也会忽略背景,而把全部焦点都集中在人物上,因为在你眼中只有唯美的画面才适合漂亮女孩。

那么一个好的摄影师,如何才能还原眼睛和大脑对美女的印象呢?

长焦大光圈镜头拍摄,虚化背景。大反光板近距离对人物补光,这么做是利用光源的衰减作用压暗环境光,进一步突出人物。同时利用偏振镜减少杂光,并且减少进光量,为使用闪光灯做快门速度预备,利用灯具打出人物的轮廓光。(这些知识点在书中都有讲解。)

更进一步来说,人眼和大脑关注的内容是有偏向性的,会寻找焦点或者亮点,忽略某些细节,而相机记录是全细节地保留。

3.视觉的唯美主义

当我们看见一个适合留影的场景时,首先是视觉上感觉有美感,而这种美感是眼睛和大脑得出的结论。因为现场画面中的信息量太大,即使在相机取景框中构图,对一个没有摄影概念的人,很难注意到光比(如人脸表现出的阴阳效果)给画面带来的不协调。

取景构图时,当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感兴趣的对象时,人眼往往会忽略掉视野内非构图要素中心的其他拍摄元素,如光比、色温,对其视而不见。

布光示意图

而我们的眼睛,更愿意看到的是这样的画面(下图)。因为这样的图片和大脑的愿望是一致的,天是蓝的,人是干干净净的。这就需要在拍摄时刻意去创造这种光效,使用偏振镜和灯具。

也许有人会提出异议,只有最自然的拍摄才是真实的,任何的修饰拍摄都不能如实反映当时的场景。这实际是一种片面思维。人之所以能通过眼睛看到世界是因为物体能够反射光,而人眼所能识别的可见光是有范围的,只是由可见光构成世界的样子是人眼所看到的,但实际上有些动物的眼睛可以看到紫外线等光,它看到的和人通过眼睛看到的世界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不能说最真实的场景就是相机拍摄到的,因为民用相机成像原理也是在光谱中的一定幅度内。

另一方面,我们不加修饰(布光和使用滤镜)拍摄的图片,真是你眼睛看到的吗?眼睛实际就是相机的镜头,可是大脑不是相机的图像记录设备,它是主观的,你的视觉是通过你生活常识、文化知识和阅历经验积累而映射的世界。

摄影既然是一种艺术形式,那么就要符合美学要求。所谓“唯美主义”,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这里所说的“美”,是指脱离现实的技巧美,而现代文明社会的熏陶,使得大脑通过眼睛对世界的映射是趋向美的。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不应具有任何说教的因素,而是追求单纯的美感,这才是艺术的本质,并且主张生活应该模仿艺术。唯美主义主要特征包括:追求建议性而非陈述性、追求感观享受、对象征手法的大量应用、追求事物之间的关联感应——探求语汇、色彩和音乐之间内在的联系。

无布光的拍摄效果图

合理的布光,将大大提高图片的拍摄质量

布光是完成拍摄意图的基础

光圈:f/10 快门速度:1/200s 焦距:16mm 感光度:ISO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