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构象·上:实验与互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言

第一次被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所震撼,是2003年在威尼斯当代艺术双年展中看到“以色列馆”代表艺术家米歇尔·鲁芙娜(Michal Rovner)的数字影像装置作品《时光逝去》(Time Left),这件(组)作品成为我们讲授和分析当代艺术时的保留范例,并由这件作品与同学们讨论艺术家如何通过数字媒介和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段,给当代艺术带来无比丰富的表达方式。这个作品在本书中也是我们多次分析和论述的案例。

当代艺术在数字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艺术媒介的数字化带来了艺术创作和实验的多样性。以网络、信息、传播等数字技术为创作媒介和展示手段,艺术家以明确的思想观念和实验性的表达方式创作的“数字媒体艺术”(Digital Media Art)在国际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迅猛异常。数字艺术从装置艺术、影像艺术、数字动画和实验影像等,到网络互动、感应互动和虚拟现实等以数字交互技术和网络媒介传播的各种当代艺术类型,在国内和国际各种当代艺术大展中成为主流样式。

与此同时,近十年以来,中国很多综合性大学和专业性艺术院校都在建立相关学科,开设与之相关的专业院系和课程,“数字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跨媒体艺术”等名称的专业在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应运而生,纷纷开始对数字媒体艺术进行教学、创作和研究,致力于培养新一代数字媒体艺术与设计的专业人才。

本书所讨论的数字媒体艺术范围,主要包括在当代艺术中运用数字媒介和数字技术所创作、展示和传播的艺术形式。通过分析各种不同类型的数字艺术作品,与读者一起探讨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与特性;数字媒体艺术的类型与样式;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方式和方法;数字媒体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关系;数字媒体艺术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等一般性规律。

信息时代数字技术的革命,不但是体现在技术上和手段上的革命,同时也带来了思维意识上的革命,也就是思想观念的革命。尽管有的数字艺术样式不一定是新观念的当代艺术作品,但我们应该从数字技术和媒介特性的角度,而不是依然从传统艺术思维观念上来认识、理解和欣赏数字媒体艺术。

采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就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中国当下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实际上仍然是一种传统社会教育制度的延续,教育的目的仍然是追求标准答案的唯一性。而信息时代的数字革命,在思想观念和表达方式上给人类带来的是更加多元化的可能性。因此,我们须从观念的更新上理解、认识和欣赏数字媒体艺术,而不是把数字媒体艺术仅仅看作一种新的技术和媒介而已。特别要指出的是,本书中所阐述的观点、所列举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都是从当代艺术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从数字媒体艺术的媒介特性出发的,而不是把数字媒体艺术当作一种新艺术观念而论述,更不是介绍数字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如何设计和制作艺术作品。

“虚拟”是数字艺术媒介和技术的基本特性,它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终端把我们带到一个崭新的虚幻世界和宇宙空间之中。而“构象”正是利用和摹拟了数字媒体计算机中的“剪切”“复制”“重复”“粘贴”“插入”“转换”“保存”“放大”和“缩小”等基本功能,将生活中不被重视的现实物像重新组合与置换为一种崭新的“重构物像”。因而,“构象”成为当代艺术在数字媒介中表达方式的基本特征。“虚拟”的媒介特性和“构象”的表现方式,是数字媒体艺术科学与艺术、理性与智慧、现实与感悟、个性与共性相融合的艺术形式。

在本书中出现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图例,绝大部分都是笔者在国内外各种当代艺术展览现场亲自考察、拍摄和收集所得,因此,这也是一次与读者共同分享当代艺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良机。把数字媒体艺术放在当代艺术中进行论述,以此表明作者对数字媒体艺术在当代艺术中的立场、观点和见解。

总的来说,数字媒体艺术是艺术家基于数字技术和信息传播媒介创作和展示的,富有观念性、实验性和互动性的当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