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决定成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心力的力量

是什么限制了我们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很多种可能。如果我们勇敢尝试,应该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那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对现状不满意的人很多,但勇于尝试其他可能的人却很少。大多数人似乎被某种力量限制在了当下的不满之中,一辈子就在不满中消耗着。

很多人听说过大象的故事:大象是陆地上体形最大的生物,有强壮的身体、灵巧的鼻子,能做许多事情。但是被人类驯服后的大象,只要用一根细细的绳子和一根小小的木桩,就能把它牢牢拴住,完全不用担心它跑掉。为什么呢?因为人类在大象还小的时候,就用一根结实的绳子把它拴在树上,任凭小象怎么努力,都无法挣脱。等小象慢慢长大以后,它就丧失了挣脱绳子的勇气了。所以拴住大象的,并不是实际中的那根绳子,而是它心中那根无形的绳子。

对我们很多人来说也是一样,限制住我们的,或许不是能力、资源、条件等硬性的东西,而是存在于我们内心的那根“绳子”。

中国有两个成语,一个叫作“画地为牢”,一个叫作“作茧自缚”,意思都差不多,都表示自己困住了自己。画地为牢是在强调,那间困住我们的牢房是假的,只是画出来的;作茧自缚是在强调,缚住我们的茧子,是我们自己做的。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和无数学员的互动中发现,其实绝大多数人面对的困难,都不是真实的困难;困难不在外面,而在我们的内心。只要我们能真正看清这个真相,勇敢地打破外在虚妄的限制、解开心中无形的绳索,我们将拥有一颗无比强大的内心,也一定能获得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那么我们内心中的绳索有哪些呢?我把它们分为三大类:一类叫作心力不足,一类叫作消极心态,一类叫作思维误区。心力不足、消极心态和思维误区,束缚了你的手脚,扼杀了你的机会,限制了你的人生,同时也限制了你的团队能量、平台和事业。

心力不足:沉溺于舒适地带,不敢走出;不敢迎接挑战;不敢承担责任;敢想不敢做,敢做不敢坚持;身体孱弱,心志懒散。

很多人因为经历过一些挫折与不快,所以筑起一道墙来,把这些让人不爽的事情挡在外面,然后生活在这片小小的舒适区。例如,有些孩子因为从小家庭氛围不太好,父母总是吵架,那么他为了避免父母吵架给他带来的痛苦和焦虑,他只得慢慢筑起一道心墙,把这些痛苦挡在心墙外,以保护他幼小脆弱的心灵;于是慢慢地,父母的吵架就不能再伤害他了,即使他们吵得再厉害,他也能波澜不惊、心如止水。但是再后来,他会发现这道心墙不仅保护了他,也封锁了他。因为这道心墙不仅挡住了痛苦和焦虑,还挡住了感动和爱,让他很难与人共情、很难与人建立亲密关系,最后让他变成了一个冷漠和封闭的人,人生道路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在心理咨询领域,这种心理障碍非常普遍和常见,也非常难以疗愈,因为越是小时候筑起的墙,长大后越是难以被拆除。

而在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在遇到一些困难、遭遇一些挫折之后,就轻易地把这些困难定义为“坑”,不仅自己以后不会踩了,还要时时提醒别人也千万不要踩呢?一个心力不足的人,很容易在自己的人生地图上标坑,最后地图上被标满了坑,根本无路可走,于是他也就心安理得地在原地打转了。这就是典型的画地为牢!

有些人在领导交代一项重任后,出于各种原因没有做好,挨了批评。从此以后,他就开始记恨这个领导,给这个领导打“差评”,标上“苛刻”“难搞”“甩锅”“躲他远点”等标签;还要到其他领导或者同事那里去诉苦找安慰、吐槽求同情。这种人就只能永远待在他的舒适区,做他眼前能做的那点事情。可是对于一些内心强大、心力足的人来说,愿意对你委以重任的领导是多么难得啊!跟着这样的领导才能学到本领、快速成长啊!如果任务没做好,他第一时间绝对不是掩饰和抱怨,而是分析为什么没有做好,失败在哪里,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面对领导的批评也好、责骂也好,他第一时间不是记恨,而是诚恳道歉和认真反省,并且勇敢地再争取一次表现机会。当上司给你委派工作时,你是把它定义为苦差和黑锅,还是把它定义为重任和机会,就能清楚地看出你的心力了。

沉溺于舒适地带的人,最后都会变得不敢面对挑战,不敢承担责任。任何舒适区之外的挑战,对他来说都是危险而不是机遇;任何舒适区之外的责任,对他来说都是负担而不是荣誉。那么这样的人,也许只能一辈子重复做一件事情了。对于心力足的人来说,如果一辈子只重复做一件事情,他往往会成为一名精益求精的大师和匠人;而对于心力不足、不敢挑战、不敢负责的人来说,一辈子重复做一件事情,最后往往是原地踏步。

还有一些人是敢想不敢做、敢做不敢坚持。这种人比前面那种人情况稍微好一点,心力也要强一点。但是他们的心力不足以支撑他们为自己的想法付出行动,或者不足以支撑他们取得最终的成果。实际上这种人是最多的,也是最有潜力的。如果能摆脱这些限制,他们就能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最后一种心力不足的体现是身心孱弱、懒散怠惰。有的人身体比较虚弱,导致精力不济,最后心志也变得比较虚弱,这也提醒我们,身心是合一的,要加强锻炼。打造一个健康的身体,是一切事业的基础,是革命的本钱。也有人因环境因素养成了胆小畏缩、丧失希望的性格。这些人对什么事情都没兴趣,没有激情,也没斗志,甚至懒惰和依赖,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很多地方的扶贫最开始是“输血”,直接给贫困地区的人们发钱发东西。有些人因为不再担心吃饱了上顿没下顿,摆脱了饿肚子的困境,就开始想各种办法脱贫致富,慢慢也就不再需要救济了。而有些人就是“等”“靠”“要”,他们觉得理所当然,要是哪天不给他们捐款,他们反而会恨那些救济过他们的人。还有些人拿到钱了,赶紧去喝酒赌博,故意让自己永远贫穷和窘迫——因为只要他继续贫穷,就能继续拿救济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脱贫致富需要付出努力,而保持贫穷领救济却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这种人就是精神贫穷、心力贫穷的人。对于这类人来说,精神扶贫比物质扶贫更重要。所以很多地方调整了政策,将“输血”式扶贫改为“造血”式扶贫,创造一个好的致富环境,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给贫困地区的人们铺好勤劳致富的路;同时加强教育,塑造好下一代的精神面貌。

消极心态:为自己找理由与借口;面子大于成果;怀疑(自己、外在),自我封闭。

在电视剧《西游记》里,有一个经常出现的场景:孙悟空和妖怪对打,打了一阵子之后,妖怪渐渐打不过了,于是就说“今天不是我打不过你,而是我今天还没吃饭,你有本事就等我吃了饭再和你打”。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没吃饭只是妖怪们为打不过找的一个理由与借口而已。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一遇到事情没做好,赶紧找个理由或借口,掩饰自己的失败或推卸自己的责任:我没做好,是因为天气不好,是因为路上堵车,是因为队友无能,是因为运气太差,等等。这些理由和借口那么多,有时候看起来就像真的一样,连我们自己都深信不疑了。我们为什么那么喜欢找借口?因为承认失败会显得自己无能,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也会失去很多机会。而只要把责任推卸出去,就有可能让自己不受到怀疑、不承担后果。

实际上,理由和借口不仅不会让我们保住机会,反而会限制我们的可能。每当我们去找理由和借口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掉进了这个理由和借口里,我们可能真的会以自己的理由和借口怨天尤人,从而放过了寻找失败的真正原因,也放过了让自己成长的机会,最终限制了自己的人生。

还有一种限制人生的消极心态是,害怕丢面子,把面子看得比成果还重要。最终,这种心态往往是要了面子,丢了里子。中国有个成语,叫作“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面子其实只是毛,里子才是皮。没有里子的面子,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我有一个同学,在读大学的时候瞎混了三年。大四准备找工作的时候,看到室友们都在复习考研究生,他想着以后室友们都读研读博,而自己只混了个本科文凭,太没面子了,于是他也随大流考研究生。可是别人复习考研是因为自己的兴趣和抱负,而他只是为了面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根本不投入。最后要报考学校的时候,别人都根据自己的实力填报了最有可能考上的学校。而他根本没有好好复习,竟然直接报考了北大。同学们问他:“平时也没看出来你是个学霸,为什么要报考那么难考的学校?”他说:“其实我知道自己考不上,但如果是没考上北大,那至少也是勇气可嘉、虽败犹荣啊!如果我报了一个三四流大学都没考上,那以后说起来多丢人啊!”

这位同学不管是复习考研还是报考学校,他的出发点其实并不是他最想要的成果,而仅仅是为了争面子,或者是为了不丢面子。最后,他工作没找到,研究生也没考上,我们实在看不出他这一年为自己挣到了什么面子。如果他利用复习考研的这段时间去学点对找工作有帮助的知识或技能,找到一份工作,或者他好好复习考上一所学校的研究生,肯定也比他最后一事无成要有面子得多吧?所以对他来说,面子就是那根缚住了他的绳子。如果我们想要获得人生更大的成就,一定要盯紧自己想要的成果,而不是那点面子。

还有一种消极的心态是怀疑。怀疑自己到底行不行,怀疑别人到底行不行,怀疑这件事情靠不靠谱和做不做得成。怀疑是一种极为消耗能量的事情,当你有了怀疑之心,你的能量立即就开始打折扣了。因为怀疑会消磨你的意志,让你不能坚定地付出行动。只有当你心无杂念、一心一意的时候,你的能量才会最大。另外要顺便说一句,学术上说的“怀疑精神”和我们这里说的“怀疑心态”不是一回事。怀疑精神指的是不迷信权威和现成的答案,发现有问题,要去实践和验证。怀疑精神实际上是建立在自信和行动的基础上的,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自己能通过行动求得真相。而怀疑心态则正好相反,是由于内在不自信而导致没办法对外在的事情进行判断;行动时犹豫不决,瞻前顾后,拖拖拉拉。

最后一种消极心态就是自我封闭。怕别人不喜欢自己,怕说错话做错事,最后干脆就自我封闭起来,不和人沟通了。如果这种情况比较严重,可能不仅限制了人生,甚至还会影响日常生活,成为一种心理障碍。

思维误区:先索取后付出,先得到后行动;单向思维,唯利是图;自我中心,唯我独尊。

很多人会陷入一种思维定式,那就是“我”必须先得到,才肯付出。发“我”工资“我”才肯干活,发“我”奖金“我”才会加班,给“我”升职“我”才会努力。但是这个世界的规则是先付出后得到,你想要吃到果子,必须先去树上摘下来;你想要衣服穿,必须先把衣服做出来;你想要住进房子,必须先把房子盖好。

在人类社会中,确实也有先得到后付出的事情,如确实有人是先拿钱后干活,你给“我”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儿。但实际上那是一种穷人思维、弱者思维。因为只要有人想先得到,就必然需要有人先给予,而只有强者才具备先给予的资格。规则是强者制定的,成果也是强者分配的,想要先得到,代价就是少拿一点。一定要“先得到后付出”的思维方式,看似比较保险,不会吃亏,但实际上限制了你的成功,让你永远处在弱者的位置。

限制人生的思维方式还有一种,叫作唯利是图,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一根筋——必须得到利益。唯利是图最容易切断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的联系,很容易让别人对你警惕和防范。唯利是图的人只能吸引唯利是图的人,基本上他们交不到真正的朋友,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看看我们周围,几乎每个绽放的人生,都少不了贵人相助;得不到贵人相助的人生,必定是受到了极大限制的人生。

在团队中,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一般都不受欢迎,因为他们唯我独尊,不懂得换位思考,不知道照顾别人的感受,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别人身上,让别人来将就自己,很难与别人配合,也很难得到别人的配合,影响团队的战斗力。我们师道的侯志奎老师有句名言:“低手是用自己的方式进入别人的心,高手是用别人的方式进入别人的心。”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境界还不够大,站得不够高,自然看不远。

这三类问题实际上都来自我们的内心,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包含,都在我们所说的心力范畴以内。佛家有八万四千法门的说法,意思是每个人的根器、心性、因缘不同,所以有不同的法门来度。分类只是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找到限制自己人生的绳索,最终突破这些限制,成为更好的自己,获得更加精彩的人生。

推荐图书:尼克·胡哲《人生不设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