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越引导,孩子越好奇
问题10 孩子问的问题你答不上来,你会怎么说?
教育心理学认为,开启孩子好奇心和思考过程的源头往往是问题。在问题的启发下,孩子能产生新的思考、新的思路,充分调动头脑里的发散性思维,并提出创新意见。法国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这样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一位儿童教育家这样说:“孩子的好奇心可以被父母的无知磨灭,也可以被父母的爱心唤醒。”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孩子问父母:“鸟儿为什么可以在天上飞呀?”家长嫌孩子幼稚,就不屑一顾地说:“这是什么问题呀,鸟儿本来就是在天上飞的呀!”因为家长的敷衍和取笑,孩子最初对大自然神奇现象的好奇心就这么失去了。
父母的知识水平,也会影响孩子好奇心的延伸。比如,孩子问爸爸:“为什么手机可以用来通话?”爸爸回答:“因为有电波传送声音啊。”孩子很感兴趣,接着问:“那电波是什么呀?”爸爸被问住了,就说:“这个爸爸也不清楚,以后老师会教你的。”“哦。”孩子有点失望,他的好奇心也就此停住了。其实,如果爸爸稍微懂一点这方面的知识,孩子对于科学的好奇心就能被更多地激发出来,这段对话会得到更有趣的拓展。
我们看看遇到类似的情况,另一位家长是怎么做的。
晚上,舅舅给妈妈打电话,听到电话铃声的春春,从床上爬了起来。
电话打完以后,春春问妈妈:“舅舅明明是夜里打的电话呀,他为什么说在吃午饭?”
妈妈笑着说:“因为美国那边有时差呀。”
春春没听过这个词,就问:“时差是什么?”
妈妈还要整理一些工作报告,就对春春说:“宝贝,妈妈现在有点忙,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得也不是很多,等我尽快查完资料再告诉你,好吗?”
春春高兴地说:“好!”
当天晚上,妈妈整理完报告,就找出地理书籍,仔细地阅读了地球的自转、公转方面的知识,第二天就把答案告诉了春春,春春听得津津有味。
为了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对于孩子的疑问,家长应该随时随地解答,答案未必明确,但是家长的态度一定要积极、诚恳。就算工作很忙,家长也不能用“走开,别烦我”“我也不知道,别问了”这样的话来敷衍甚至斥责孩子。对孩子来说,父母给出的答案是否准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好奇心是否得到了认真对待。聪明的、尊重孩子的父母会说“这个问题把妈妈难住了,我得好好想想,明天再告诉你”“你的小脑袋瓜里怎么会有这么有趣的问题啊”“先告诉爸爸,你是怎么想的”,这种有鼓励性质的回答,就会激发孩子更加强烈的好奇心,因为父母的态度让他觉得思考很愉快。
除了孩子提问,家长也可以多问孩子几个“为什么”,激发他的好奇心,培养他思考的习惯。
因为孩子的年龄尚小,大脑还未完全发育,思维不够敏感、活跃,所以容易对生活中的一些新鲜事物视而不见。比如,在公园放风筝时,父母可以问:“宝贝,风筝为什么能飞起来呀?”到了冬天,父母可以问:“你知道羽绒服为什么可以保暖吗?”在父母积极的引导下,孩子也会养成凡事多问“为什么”的好习惯,他对生活的好奇心会被激发出来。
对于孩子来说,好奇心是最强烈的心理活动,拥有完善的好奇心,往往代表着他拥有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家长应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每个细节中去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快乐地探索世界的兴趣和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