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陵寝建筑中的礼俗文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陵园地宫的文化传说

(一)陵墓内果真有飞雁吗?

秦地宫内有哪些珍贵的随葬品?千百年来由此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地宫飞雁就是一个十分迷人的传说。

《三辅故事》载: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以30万人盗掘秦陵。在他们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日月星移过了几百年,到三国时期(宝鼎元年,即公元266年)一位太守名曰张善,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金雁,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这个神奇的传说有没有历史依据?武伯纶、张文立先生认为:“这虽然是个传说故事,但说明秦陵内的文物曾经流失于外,并且远达云南以南。至于说金雁制作精巧,不但好看,而且还能飞,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在春秋时期,著名工匠鲁班已经能制造出木雁,在天空中飞翔,直飞到宋国的城上。几百年后,秦国的工匠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是可信的。”那么,这个传说故事究竟可信不可信?

在中国这个历史上不甚看重科技的国度内,假若在2200多年前就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在中国科技史乃至世界科技史上都是一个罕见的奇迹。然而,金属飞雁的可信程度确实令国人捏把汗。假若你仔细推敲一番,立即就会看出这个传说的破绽之处。试想一个金属物体在空中飞翔并不像放风筝和氢气球那样简单易行。后者由于质量轻,它借助于自然界的风力就可以在空中飞翔,然而对于一个金属物体来说,它如果没有机械动力单靠自然界的风力,不要说空中飞行恐怕连起飞这个基本的难题也无法解决。2200年前的中国何以能解决金属物体的飞行动力问题呢?再进一步分析,假设秦代有能力制作会飞的金雁,那么金雁埋入地宫之后将会不停地自动飞翔,一直在地宫内飞行了近一千个日日夜夜。当项羽打开地宫的墓道时,这个自动飞翔的金雁又沿着地宫的墓道顺利地飞出地面,然后又越过秦陵南侧数千米高的山峰飞往遥远的南方。如果这个奇闻不是闲聊文人编造出来的说辞,那么,金雁的控制与指挥系统恐怕连今天的电脑也望尘莫及了。所以,可以肯定地说秦陵金属飞雁的传说没有丝毫的可能性。

金雁传说的辨误问题到此应该结束了。然而,进一步来说古代文人编造的这个传说故事在历史文献上有没有一点蛛丝马迹呢?查阅了汉代有关的文献记载,发现在司马迁和班固的记述中有一句:“黄金为凫雁”的文字。显然两位史学大师记载的是墓内有用黄金制作的“凫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又演绎和“创作”了飞雁传说的故事。

青铜凫雁:出土于K0007陪葬坑,呈立姿,两翼紧收,头劲略向左倾,通体造型浑圆丰满,制作精致细腻,姿态形象写实。为我们描绘出了秦代苑囿中凫雁栖水而居、临溪小憩的生动画面。此物十分稀罕珍贵。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青铜天鹅:秦代青铜器,通高39.50厘米,通长91.50厘米,出土于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青铜水禽在秦代考古中属首次发现,这对丰富和评价秦始皇帝陵的文化内涵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二)地宫被盗的传说

秦始皇陵的收尾工程尚在进行之际,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了,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关东各地纷纷响应。由周文率领的一支浩浩荡荡的起义军不久便打到戏水附近(戏水位于陵园东北的新丰镇附近),距陵园不足十华里。这时数十万修陵人员只好遵命放弃未完成的陵园工程,跟着少府令章邯阻击起义军,摇摇欲坠的秦王朝在挣扎中维持了不足一年的时间便告覆灭。随着秦王朝的覆灭,秦始皇陵的厄运也就降临了。

清人袁枚在《始皇陵咏》一诗中写道:

生则张良椎之荆轲刀,死则黄巢掘之项羽烧,

居然一抔尚在临潼郊,隆然黄土浮而高。

……

骊山之徒一火焚,犁耙楄杆来纷纷,

珠襦玉匣取已尽,至今空卧牛羊群。

这首诗概括了秦始皇一生的功业,谴责了他埋葬时的奢华,也提到了秦陵被盗的历史。

最早光顾秦始皇陵园的是西楚霸王项羽。关于项羽盗掘秦陵的情节和盗掘程度史书记载不尽相同,甚至前后出入较大。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项羽掘始皇陵一事是极其严谨的。在他所有涉及陵园的记载中只字未提项羽盗掘秦陵一事。只是在刘邦与项羽在战前对骂时,刘邦列举了项羽的十大罪状,其中一条就是“掘始皇帝冢”。此话出自项羽的对手刘邦之口,是否确有其事连司马迁撰写《史记》时也无法断言,只好客观地用了刘邦的原话。后来班固在《汉书》记载此事时也是比较慎重的,“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大师至其下矣。项籍焚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班固这段话同样也不是他本人的发明,这段话出自汉成帝的大臣刘向的上谏书中。当年汉成帝营造延陵,不久又改变计划营造昌陵,“营起昌陵,数年不成,复还归延陵,制度泰奢。”面对成帝几次改变陵址,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刘向劝谏成帝应当薄葬,反对厚葬。他在谏书中既列举了薄葬典型,又谈到厚葬的恶果,其中秦始皇就是他着重叙述的一个厚葬的例子。作为一篇论说文的谏书,作者的主观动机及感情色彩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涉及的历史事例未必完全确切。即使如此作者对项羽盗掘始皇陵的记述也是有分寸的。项羽只是“焚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数年之间,外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可见,刘向的谏书中谈到项羽焚烧地面上的宫宇宫室,并没有断言项羽盗掘秦陵。

唐代房玄龄等人主编的《晋书·载记》说,石季龙“使掘秦始皇冢,取铜柱铸以为器”。这个记载是说,后赵国君石季龙又一次盗掘了秦始皇陵。另外,明代都穆在他所著的《骊山记》中也写道:“项羽、黄巢皆尝发之。”

总之,从《史记》《汉书》这些原始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初步结论:项羽光顾始皇陵,纵火焚烧了陵园的“宫室营宇”,但无法断言项羽带兵挖掘过始皇陵。然而,到了北魏时期郦道元作《水经注·渭水》时,他的记载与《史记》《汉书》就不大相同了。他这样写道:“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关东盗贼销椁取铜,牧羊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灭。”其实这段记载的内容一部分来自《汉书》,始牧羊人寻羊烧之;而另一部分则不同于《汉书》,如“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显然郦道元的记载做了人为的发挥,字里行间充满了虚张色彩。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距秦亡一百多年,《汉书》作者班固距秦亡二百年,郦道元距秦亡四百多年,按理距秦朝时间愈近记载应当愈细。可是司马迁只是通过刘邦之口,以“掘始皇帝冢”一笔带过;班固也是通过刘向之口,说项羽“焚其宫室、营宇”。可见这两位史学大师对于项羽是否盗掘秦陵一事,态度十分慎重,未置可否。然而后来的记载则肯定地说:“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这里连挖墓的人数、挖出的东西运了多少天都记载得一清二楚。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怀疑,郦道元的依据何在?另外,《汉书》及《水经注》中牧儿烧其地宫的说法恐怕也不足为信。

近年来,陕西省秦陵考古队在秦始皇陵封土周围进行了细致的钻探工作。在封土的边沿地宫的外侧,发现了两个小型盗洞,但未进入地宫,显然是私人盗掘,并不是公开地大规模发掘。随着勘探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可能还会有更多的小型盗洞被发现,但由于始皇陵地宫的规模大而深,封土又很厚,私人盗掘要想达到地宫放棺椁的玄宫是相当困难的。

另外,考古调查证实,在秦始皇陵封土的北侧和西北侧有大片的建筑遗址。在这些遗址内又有大量的红烧土,成堆的残砖破瓦。此外,还发现有错金银编钟、铜权、铜雁足灯残件、残铁器等,它说明秦始皇陵园地面建筑物确实在秦末被焚。

秦始皇陵如果有朝一日被发掘,那么,人们就会发现地宫是一座能够反映秦代科学技术水平和灿烂文化艺术的文物宝库,秦始皇陵地宫所谓的被盗掘与焚毁的真相将会彻底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