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陵寝建筑中的礼俗文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宏大的陵园建筑

帝王陵墓除了它的主要标志封土方上坟头或是宝城明楼之外,在它们的陵前还有一大片陵园建筑和“象生”仪仗队。帝王陵寝占地范围之大,非常惊人,动辄数十里,上百里,较之生前的人间宫阙毫不逊色。如秦始皇的陵园,周长达6294米,合6公里多。陵区范围更是惊人,唐太宗昭陵连同陪葬墓的范围占地面积达30万亩,周长60里。北京明十三陵和河北清东、西陵的范围也都是百余里甚至数百里。

帝王陵的地面建筑主要有三个部分:

(一)祭祀建筑区

这是陵园地面建筑的重要部分,用来祭祀的。主要的建筑物是祭殿,早期曾称作享殿、献殿、寝殿、陵殿等。明朝称作棱恩殿,清朝称作隆恩殿。棱和隆的意思差不多,都是说的祖宗恩德深厚的意思。在这一主殿的旁边,有配殿、廊庑,前面有焚帛炉(烧纸钱的)、大门等建筑;在殿的后面还有祭坛(明、清时为五供)等。这一组祭祀建筑往往用围墙围绕起来成为一个区域,里面建筑物甚8多。如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曾有房378间。从现在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帝陵可以看到,这一组建筑群宛如宫内的建筑群一般。

其实,这一宏大的祭殿建筑群,原来并不庞大,而是由很简单的建筑发展起来的,最早只是陵前的一个简单祭堂。它产生的时间,当在从墓而不坟发展到有封土的过渡时期。据安阳殷商王陵(殷墟大墓)所留痕迹来看,可能已有祭殿了,但规模甚小。因时间太久,痕迹已不甚清楚,尚不能确考其情况。到了西周时期,墓上已出现了封、树,享殿、献殿也就形成了定制。如在秦始皇陵,汉唐诸陵遗址上,就已很清楚地看到祭祀建筑群,并已形成了城垣围绕的区域。除了帝王陵外,我们还可以从现存的汉代石祠、石室实物上得到旁证,如山东肥城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嘉祥武氏祠等,它们都是墓前的享堂祭祀建筑物。

(二)神道

神道是通向祭殿和坟前的导引大道,又称作“御路”“甬路”等。它纯属摆排场、壮观瞻之用。这种神道每一座陵前都有,但是,一个陵区内只有一条主神道,一般以埋葬第一个皇帝的为主神道。如明十三陵以永乐为主,清东陵以顺治为主,西陵以雍正为主。其余的为次神道,规模较小。

这种神道也是从小而大发展起来的。自从出现了封土坟头之后,前有享殿,通向坟头必然会有一条整齐的道路,称作神道或墓道。起初是很短的,在道旁置少数石刻,道的入口设阙(中间空缺的大门)。早期陵墓前的神道石刻现在保存不多,秦、汉诸陵尚未发现,仅霍去病墓尚存14件,但其性质与神道石象生还有所不同。到东汉时期,在河南、四川等地的墓阙旁尚存有石兽,名为“辟邪”,也称“天禄避邪”,取“天赐其禄,避除邪恶”的意思,当是作为守墓之用的了。南京附近的六朝陵墓已有了辟邪、狮子、墓表和墓碑,基本上形成了规制。到了唐朝,陵前神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大型的石刻仪仗队“石象生”已经形成。如乾陵的神道,全长已有一公里许,神道的两侧,借梁山双峰以为天然之阙,更在峰顶建阙楼,远望之似双乳,遂被人称之为乳峰。神道口上建望柱一对,望柱之后依次为翼马(亦称天马)一对,朱雀(为鸵鸟形象)一对,引马石人五对,石人像十对,石狮一对(另有六十一王宾石像,不在神道之上,作为附加的内容)。宋陵神道基本与唐陵相似,但规制则远逊了。

明、清时期的帝王陵神道,可谓发展到了顶点。明十三陵神道全长达七公里多;清东陵神道亦长达十余里,两旁建筑和石刻完全仿照明十三陵布置,最前借龙门口两旁山峰为阙,似效乾陵双峰之意。东陵神道和两侧的布置情况依次为:石牌坊、大红门(陵区的正门)、更衣殿、神功圣德碑楼、影壁山、石望柱、石象生、龙凤门、七孔桥、小碑楼。

(三)护陵机构

明、清陵称护陵监,是专门设置的保护陵园的机构。每一位皇帝的陵都有一个护陵监,外面有城墙围绕,里面有衙门、市街、住宅等。自从墓上有了坟丘和祭享建筑之后,就必然要有人看守。一般坟墓的守墓人不一定是专职,而帝王陵则由于规模宏大,葬者尊贵,殉葬物极多,必须设置护陵机构,才能防止盗挖和破坏,确保陵墓安全。秦始皇陵已经有了庞大的护陵机构。汉代的长陵、安陵、霸陵、阳陵、茂陵、平陵、杜陵,采取了把文武大臣、官宦豪绅迁居陵区,专设陵邑(县)的措施。除了地方官有护陵之责以外,还特设了陵令、寝庙令、园长、门吏等官,来专职管理陵园。据文献记载,当时仅为茂陵陵园负责日常浇树、洒扫的就有5000人之多。

历代帝王都把保护看守祖宗的山陵,作为皇家的特别重大的事情来办。第一是相信祖宗有灵,还在保佑他们的江山社稷,永久统治着他们所打下来的江山;第二是对祖先的崇拜,感恩戴德。因此不惜付出很大的代价,花费很大的财力物力进行保护管理,甚至委派亲王大臣和许多官吏担任护陵工作。有了这许多护陵人员,就得有许多为之服务和供应的人员。这样,一个本来是荒郊僻野的陵区,很快就发展起来了。如咸阳原上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先后分设了五个陵邑(县),成了繁华之地。唐代诗人杜甫的《秋兴》诗中曾以“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的句子,形容这一五陵特区的富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