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如何从制造大国到品牌强国
“一个美国人从清晨起床到夜晚临睡,几乎每一个生活与工作细节都离不开中国制造。早晨,叫醒他的进口闹钟有2/3印着中国制造;起床去洗手间里的塑胶遮帘、体重秤、卷发器以及吹风机大多来自中国;出门上班穿的衣服有17%是中国制造;路上使用的移动电话有27%来自中国;办公室桌子上摆放的木制书框、各类小文具同样来自中国……晚上临睡前,需要关闭的台灯或者吊灯约有5成也来自中国制造。”这则来自《今日美国》的报道足以证明中国制造在产量上的压倒性优势。
品牌的缺失
中国制造无处不在,但“制造大国”并非美誉,更多程度上代表着低质、廉价。大而不强的中国制造,实际扮演的是“世界工厂”的角色,不计其数的中国企业沦为为他人做嫁衣的OEM贴牌制造商,以至于世界级强势品牌寥寥无几。
中国目前仍存在许多对品牌不重视的企业,粗制滥造、劣质廉价的产品难逃地摊货命运。而另一部分中国制造被他国公司加以包装后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同款产品,身价飙升,踏上走俏的“贵族”之途。品牌的缺失使得中国陷入“制造大国,品牌小国”,竞争中受制于人的尴尬境地。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产品在美国也曾被视为拿不上台面的地摊货。但日本不甘示弱,通过推进精工智造和品牌建设,日本品牌开始获得世界认可。随着索尼、松下的成功,日本品牌一雪前耻,并在国际市场上奠定了品牌大国的地位。韩国的三星电子也曾为日本索尼做贴牌生产,随着韩国品牌的崛起,三星在全世界攻城略地,一度成为可与苹果分庭抗礼的世界级品牌。
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科技创新是品牌的基础
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科技创新的缺失是中国制造的软肋,这使得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陷入低端的局面。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中国制造企业也下了不少工夫。多年来,试图依靠收购来增强核心技术实力。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引擎,是品牌强国的坚实基础。但从制造大国走向智造大国、品牌强国没有捷径,要想成功突围,必须练好内功,打牢基础,在质量意识和品牌创新上下工夫。
《青岛早报》曾报道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名叫亨利安的德国商人于2006年来到青岛投资生产大型齿轮。几年后的某一天,他与前来青岛观光的80岁高龄的老父亲在闲逛途中偶遇一教堂,亨利安的老父亲颇为激动,因为他认出了教堂的挂钟出自德国制造,且钟表使用齿轮还是其家族企业供应的。在后来的记者采访中,亨利安表示:“根据目前的使用情况,这些齿轮没有任何问题,还能再用上300年,真要维修时,恐怕要到我的曾孙一代了。”
得益于专注严谨的制造精神、苛刻的工业制造标准和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德国才能造出众多质量超群的高精尖产品,形成百年品牌。也正是由于这份坚持,德国货才有底气坚持走高端路线,还能稳操胜券。
反观中国,很多企业热衷于打价格战,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即便一时赢得了市场,最终也无法获得消费者长久的忠诚。抓品牌首先是抓质量,质量搞上去,品牌才能站稳脚跟。“质量先行,而非数量先行”的德国制造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全球消费升级时代,人们对高精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中高端消费市场发育成熟,中国制造业也应转换思路,升级中国智造。质量内忧先解,方可去除品牌外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