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电影自从被发明以来,便以其自身的魅力征服了世界。伴随着一次次的技术革命与艺术上的创新,我们惊奇地发现,几乎没有人会讨厌看电影,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从未有过的种种体验。
技术的进步似乎一直在推动着艺术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影像进入数字时代之后,我们似乎是一夜之间就从标清时代进入了全民高清时代,又似乎在一刹那间就立马迎来了超高清的时代。依然记得当年用VCD光碟看电影的年代,当时人物的脸都看得不是那么的清晰。而今天,家里取而代之的是超高清液晶电视,我们甚至能够清楚地看到人物脸上有几条皱纹。分辨率的提高带给我们眼球更多的视觉享受,同样给影视制作带来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从灯光的精准度到化妆的细腻度,演员的表演,再到道具的制作,要求越来越高。观众的眼球经过那么久的磨合,已经对视听体验有着极高的要求,差以毫厘失之千里。比如光线层次控制不好给人很假很滑稽的感觉,化妆不用心会让观众无法直视演员的脸,细微的嘴角的抽动都会被观众发现并强加到对影片的理解中,等等。
标清时代,为了观众的心理诉求,我们用近景或者特写的切换来让观众看清楚演员的表情,从而得到视觉上和心理上的满足。而超高清时代,我们似乎对于景别已然有了不同的见解,高清晰的画面或多或少已经满足了人们“看清楚的”的窥视欲,于是对于另一个重点——画面色彩而言,便有着前所未有的渴求。
时代的发展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影视色彩这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以前影像是“马赛克化”的块状的色彩,我笑称之为“印象派”,而现在高分辨率给了色彩无限的表达空间。画面中一花一草,甚至一个杯子,都在参与着剧情的变化,同样的场景,杯子的不同颜色对推动剧情的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影视调色一直都是影视创作的重点,但涉及影视调色理论的书籍少之又少。这部关于影视调色理论的著作,非常及时地解决了调色教材缺乏的问题,作为国内首部影视调色理论著作,具有深远的意义,填补了国内影视调色理论方面的空白,进一步丰富了影视制作流程,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本书在写作初期设计上就具有鲜明的特色。从色彩的本质属性入手,从“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等角度深度剖析色彩的内在规律,讲解影视调色的基本方法;通过“影视技术与色彩”、“影视艺术与色彩”展开影视色彩的结构理论体系,以期让读者掌握影视调色的艺术层次思维模式;通过“影视调色流程”、“影视调色理念”、“影视调色方法”三个板块展开影视调色的理论体系,力图让读者掌握影视调色的完整理论方法;通过“影视调色的未来”板块对调色的未来进行探讨与大胆的预测。书中列举了大量经典的电影色彩运用案例,使得较为晦涩的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读者更加易懂,迅速掌握影视调色技术的同时,能够很快地掌握影视调色的艺术规律。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专业调色软件的普及,色彩这一元素将会掀起另一次影视革命的浪潮。影像从黑白到色彩,一次次的革新充实了我们的艺术理论,而一次次的实践也推动了艺术理论的发展,我相信色彩这一新的篇章将会被不断地充实发展下去。
导演 毛荣
2014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