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调色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色彩三属性

要认识色彩,必须了解色彩的三个属性。虽然色彩有千万种,但是我们依然能够很清晰地进行区分,依据就在于决定色彩的三个要素:色相、明度、纯度。色相(hue)表现了色彩在色谱中的位置,明度(luminance)表现了色彩的深浅,纯度(intensity)表现了色彩的鲜艳程度。

影视调色工作中,我们对影像色彩本身的处理归根结底就是这三个方面的处理。不仅仅是对不同色相的处理,也包含了相同色相不同明度,相同明度不同纯度的处理。一幅画面的层次越丰富,那么就越养眼,所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大,对于思想的艺术表达的空间就更为宽广。美术史上的很多名家名作,他们各自的着力点各有不同,有的在色彩的色相方面进行创作,有的则是基于明度的探索,纵观所有,都是基于三种基本因素的混合,侧重点不同。荷兰印象派画家梵高以其使用色彩而闻名,他很喜欢亮色,而直到19世纪,其他画家才开始这样使用色调。当我们把梵高的作品去掉色相与纯度,就会发现梵高的每一幅作品中,组成画面各部分的明度是相似的,可见,梵高的画是基于相同明度下的不同色相与纯度的色彩的演绎,所以我们会觉得梵高笔下的色彩带给我们的是不可思议的心灵的震撼(图1.2.1)。

图1.2.1 《罗纳河上的星夜》,梵高,荷兰《阿尔的吊桥》,梵高,荷兰

同样的理念我们一样可以用在影视调色工作的创作中。我们可以对整部影片的色彩基于这三个属性来创作;也可以侧重于一个因素来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创作出不同于以往色彩风格样式的影视作品。

1.2.1 色相

色相也称为“色别”或“色名”,即色的属相。客观世界各种物体的色与可见光谱表中某一波长的色对应时,人眼可以分辨出各种颜色差别。在电影美术中,色相指物体表面特有的色、彩色草图或布景表面的颜料色、照明光源色或彩色胶片画面及银幕画面所呈现的色等。人眼对不同色相的分辨能力各不相同,经过训练的眼睛,可以分辨最细微的色相差别。人眼对色相的判断,根据两种情况:一种是根据记忆与光谱色及纯颜料色比较,判断该色为红色、绿色、淡紫色等;另一种是与邻近色比较判断该色偏红或偏绿等。

每一种色相都会对应着色谱上的一个位置,有着相应的波长。但是事实上每一种颜色之间都存在着非常细微的差别,例如,同样是红色,不同色相的红色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大的,这实际上是两种颜色的波长不一样,所以同一类的色彩也能够创作出无限的层次来。因为肉眼识别能力有限,误差较大,所以为了更加科学地识别每种色相,科学家们制定了色相表(图1.2.2)。色相表有很多种,我们可以根据色相表较容易地判断颜色的色相。

图1.2.2 不同形式的色相表

影视调色中,色相至关重要。改变了色相,就是改变了波长;改变了颜色在色谱中的位置,颜色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同样,在色相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改变其他两个要素明度和纯度,颜色也会发生改变。很多调色软件中会基于色相来设置调色面板,了解了色彩三要素,我们就会很容易地理解调色软件中调色面板的设计原理。以影视调色软件DaVinci Resolve为例,其调色面板设计了三个基于色相的调整面板,分别是基于色相调整色相(图1.2.3),基于色相调整饱和度(图1.2.4),基于色相调整亮度(图1.2.5)。其实,三个面板所说的都是一个道理,只是把颜色的三个要素用来分别调整。基于此调色面板,可以获得不同层次的丰富的色彩。

图1.2.3 基于色相调整色相

图1.2.4 基于色相调整饱和度

图1.2.5 基于色相调整亮度

通常来讲,影片的色相相差小能够给人以平稳而又非同寻常、充满幻想的印象(图1.2.6),而色相差增大则会侧重于现实(图1.2.7)。

图1.2.6 色相差小

图1.2.7 色相差大

很多日剧、韩剧,特别是爱情片,常常给我们非常清新的感觉,色相差小是其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影视调色工作中,根据色相差不同可以产生不同影像效果这一规律,我们可以针对不同题材的影视作品进行相应的处理。

纪实风格的影片往往侧重于与生活中的自然色彩一致,因此,色相差相对而言就要增大一些,这样更侧重于现实。当然,最好的纪实风格影片的调色往往是让人看不到人为调整过的痕迹,让人感觉不到色彩的存在,色彩在这里作为习以为常的真实感存在。也有一些纪实风格的影片为了显示年代感,将色彩做一些特别的处理。

浪漫主义题材的影片特别是爱情片往往给人非常甜美纯情的效果,在影像色彩处理上往往会减小色相差,给画面带来一种非同寻常的清新。在色彩设计方面,往往男女主角多穿着素色的衣服。比如几乎所有表现青春爱情题材的电影男女主角都会穿白色的上衣,因为白色给人的感觉非常纯洁,衬托了那个纯真的年代。

商业片往往没有特定的风格,根据题材内容的不同,有不同的色彩风格。但是多数商业片的色彩除了特殊的艺术要求,往往都会具有强烈的形式上的视觉冲击力。

1.2.2 明度

明度是指色相的明亮程度,它显示色块的明暗差别。明度由光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宽进光量越大,色彩的反射率越高,明度就越高;光波的振幅越窄,明度也就越低。当看到一个黑白形象时,我们最容易理解明度的定义,白色是人眼所能感知的最亮的明度,而黑色是人眼所能感知的最暗的明度。但明度在所有色彩形象中都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每一个色相都有其自身的光谱明度范围,加入白色会提高某一色彩的明度,加入黑色则会减低该色彩的明度,如深红比粉红的明度低。而在一定明度范围内,我们把比标准明度淡的那些色彩叫作“浅色调”(tint),把比标准明度暗的颜色叫作“深色调”(shade)。

在无彩色中,明度最高的色为白色,明度最低的色为黑色,中间存在一个从亮到暗的灰色系列。在有彩色中,任何一种纯度色都有着自己的明度特征。例如,黄色为明度最高的色,处于光谱的中心位置;紫色是明度最低的色,处于光谱的边缘。一个彩色物体表面的光反射率也越大,对视觉刺激的程度越大,看上去就越亮,这一颜色的明度就越高。

明度在色彩三要素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它可以不带任何色相的特征而通过黑白灰的关系单独呈现出来。但色相与纯度则必须依赖一定的明暗才能显现,色彩一旦发生,明暗关系就会同时出现。在我们进行创作的过程中,需要把对象的有彩色关系抽象为明暗色调,这就需要有对明暗的敏锐判断力。我们可以把这种抽象出来的明度关系看作色彩的骨骼,它是色彩结构的关键。

在影视调色中,阴影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影像的阴影中实际上隐藏着丰富的色彩,我们要用美丽的色彩表现阴影,阴影美丽,画面也变得生动美丽。

明度高的色彩给人以轻快的感觉,若画面中明度高的色彩为主体,则给人的感觉就很明朗;明度低的色彩则给人以凝重的效果,若画面中的色彩以明度低的色彩为主体,那么给人沉着厚重之感。

电影《无耻混蛋》中,第一个场景讲的是党卫军上校汉斯·兰达拜访农夫家中,可以看得出画面中色彩比较温暖明亮,如果不看下面发生的故事,我们根本感觉不到危机的到来(图1.2.8);在同部影片阿尔多·雷恩中尉和沃纳·拉赫曼中士对话的场景中,缺乏光线的树林中的低明度色彩使我们感到了一种紧张与可怕的凝重感(图1.2.9)。

图1.2.8 《无耻混蛋》,昆汀·塔伦蒂诺,美国

图1.2.9 《无耻混蛋》,昆汀·塔伦蒂诺,美国

同色相一样,明度差也会给影像带来不同的效果。当明度差减小,会表现出一种高雅平稳的感觉;当影像明度差增大,会显示出一种力度感,一种活力。

影片《无耻混蛋》中,在电影院大厅场景中,众多名流汇聚,这时候的明度差就相对较小,显示出一种高雅平稳的感觉(图1.2.10);而在电影院放映室场景中,女主角索莎娜和男友告别,因为这是一次生离死别,所以明度差很大,非常具有力度感(图1.2.11)。

图1.2.10 《无耻混蛋》,昆汀·塔伦蒂诺,美国

图1.2.11 《无耻混蛋》,昆汀·塔伦蒂诺,美国

在这里,为了避免混淆,有必要强调下色阶这个概念。色阶是指画面中色彩的强度,表示画面亮度强弱,色彩本身未改变,与色彩无关。色阶与明度的区别在于,明度在色彩中是指加白或加黑,改变的是色彩本身。

鲜艳的色彩在画面中很醒目。如果在灰色调的画面中添加鲜艳的色彩,这种色彩就会更加醒目。这种强烈的色彩就称为高色阶的色彩。决定画面的基础是背景色,与此相对的,形成画面关键的是高色阶的色彩。从远处看时,首先看到的是背景色;在近处看时,视线则会集中在高色阶的色彩上。

高色阶的色彩总是能够吸引观众的目光,因此,小面积的高色阶色彩有时会使画面效果更好。只要将它放置于画面的重要位置,就可以明确地表示出创作者的意图。需要注意的是,使用高色阶色彩的地方虽然会吸引观众视线,但是,如果画面各处都有强烈的色彩,并且面积很大,致使受关注的地方太多,反而会使画面秩序产生混乱。只有占小面积的高色阶色彩才会起到应有的效果。色阶很高时,给人近在眼前的感觉;而当色阶减弱时,看起来会显得变远。

在影视调色时,在近景使用高色阶,远景使用低色阶,这样可以表现透视效果,从而形成画面的深度。

为了使影像在后期调色工作中更好地还原色彩,取得更多地色彩效果,前期摄影曝光控制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合适的曝光能够使得影像获得更好的细节。美国著名的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区域曝光理论,这一理论将影像的亮度由黑到白分为10个区域,每个区域都代表了此亮度下正常场景的曝光。

亚当斯的10个区域曝光如下。

0区:影像一片漆黑,底片上除了片基本身的色调和灰度外,没有任何可用的密度。

1区:影像已非全部漆黑,略有影调,但没有影纹,这是有效临界曝光。

2区:影像初步显示出影纹,最暗的部分影调深黑,缺乏纹理。

3区:黑暗物体,影调正常,阴暗部分显出了足够的影纹。

4区:深色的树叶、石块或景物阴影表现正常;在日光中拍摄人像,阴影部分表现正常。

5区:呈中灰色(反射率18%),天空影调较浅,皮肤色调较深,石块呈灰色,木头影调正常。

6区:在日光、天空光或人造光中,皮肤影调正常,石块、阳光下的雪景阴影,以及用全色片加浅蓝滤镜拍摄的天空,影调都较浅。

7区:皮肤影调很浅,一般物体呈灰色,侧光照射的雪景影调正常。

8区:明亮部分影调细腻,有适当影纹,雪景影纹相当明显,人物皮肤上有高光。

9区:明亮部分没有影纹,接近于纯白色,与1区的略有影调而没有影纹颇为相似,与10区无明显差别。

10区:呈纯白色,画面明亮,有反光。

根据亚当斯区域曝光法,我们不但可以在拍摄时候根据光照强度调整影像的曝光和动态范围,更重要的是其为我们影视后期调色工作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参考,让我们可以对包括逆光、极大光比之类极端环境下欺骗摄影机测光系统的场景进行正确的还原。

1.2.3 纯度

色相相同的色彩除了有明度上的差别外,还表现出不同的鲜艳程度,即色彩的纯度。由于人的眼睛在观察物体色彩的时候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还把心理上的纯度称为饱和度,但是纯度(intensity)与饱和度(saturation)有着本质的区别。

色彩纯度的高低是看色彩中的彩色成分与消色成分(黑色成分和白色成分)的比例:含的彩色成分愈多,消色成分愈少,那么色彩的纯度愈高,直至不含消色成分的纯色;含的彩色成分愈少,消色成分愈多,那么色彩的纯度愈低,直至不含彩色成分的消色。色彩纯度的高低与色彩的明度有密切的关系,当明度变化时,纯度也随着改变,明度增大或减小时纯度都降低;只有明度适中时,色彩的纯度最高。

饱和度则是取决于该色中含色成分和消色成分(灰色)的比例:含色成分越多,饱和度越高;消色成分越多,饱和度越低。

在影视调色软件中,纯度调节与饱和度的调节往往是分开的。DaVinci Resolve软件中就根据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设计了两个不同的调色面板(图1.2.12)。

图1.2.12 DaVinci Resolve中Intensity(纯度)调色面板与Saturation(饱和度)调色面板

我们现实中所接触到的色彩大部分都是非高纯度的色彩,多多少少都有灰色成分存在。影视拍摄中,为了记录更多的细节与层次,高清摄影机所拍摄记录的原素材更是包含了大量的灰阶(图1.2.13),这样做的好处是给后期留下非常大的可操作空间,大大方便了后期调色工作,通过影像的调色工作达到前期所预想的满意效果(图1.2.14)。

图1.2.13 《填四川》原素材

图1.2.14 《填四川》素材处理

纯度代表了色彩的一种品格,同一色相不同纯度能够给观众观影心理带来非常微妙的变化。我们往往根据剧情与影片的意图来对同一色相进行不同纯度的处理。

在影视调色中,高纯度的色彩能够给我们带来华丽高雅与成熟的感觉,低纯度的色彩则给我们朴实怀旧、稳重安静的感觉。

宝莱坞影片《三个白痴》中,就对主人公在不同阶段的影像做了纯度上的区别处理:大学时代意味着怀旧以及那个年代的纯真朴实,所以色彩处理上与后面相比纯度较低(图1.2.15);而毕业后很多年,大家又凑到了一起,特别是男女主人公的邂逅,在色彩的处理上给了相当高的纯度,显示出了与学生时代不一样的成熟(图1.2.16)。

图1.2.15 《三个白痴》主人公大学时代

图1.2.16 《三个白痴》主人公毕业多年后

很多日韩小清新风格的影片为了达到特殊的效果,往往将白平衡设置为非纯正的白;黑平衡也设置为非纯正的黑,这样影像中就会有一定的灰度。这种方式的色彩处理会为影片带来不同于正常黑白平衡的色彩纯度及不一样的色彩层次,从而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色彩感觉(图1.2.17)。

图1.2.17 《I Need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