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明出子午,暗度陈仓
韩信领军由汉中反攻关中成功,是刘邦集团突破封锁,由困顿走向发展,由沉沦走向光明的关键一步。没有这一战的成功,刘邦集团将被困死在蜀汉地区,在富饶而封闭的天府之国中被消磨殆尽,从此以后,中国历史上怕是不会有汉帝国,也不会有《大风歌》,而是多了一位蜀王刘邦,多了一首《蜀中乐,不思归》。
在中国军事史上,韩信由汉中还定关中,是唯一的一次成功战例。四百年后,诸葛亮五次由汉中北伐,试图重演当年的历史,无一不以失败告终。这也从反面印证了韩信用兵的巧妙和这场战事的不易,不可不谓是军事史上的奇迹。韩信在汉军将士中巨大的威信,也由此建立起来。
不过,还定关中这场战争,具体是如何展开的,由于史书的简略缺漏,我们基本上是不了解的。特别是对于夺取这场战争胜利的关键,也就是韩信是如何指挥汉军跨越秦岭天险,突破章邯的封锁堵截,大举进入关中的这件事情,更是历史之谜。《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平定关中的整个战事,只用了68个字,“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而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其中,由汉中越秦岭进入关中的紧要大事,竟然只有四个字,“从故道还”。惜墨如金的表象后面,尽是无可奈何的历史缺环。
当真相沉默不语的时候,流言蜚语应运而生。当历史学家畏缩不前的时候,说书人挺身而出。元代无名氏在戏曲《暗度陈仓》中让韩信唱道:“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这一曲唱词下来,历史为之改观变色。从此以后,韩信“出故道还”的历史,被唱成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历史,尔后更被总结成了三十六计的第八计,成了汉语中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
谎言重复百遍,就被当成真话。明修栈道,主事者是樊哙,地点在褒斜道。如今去汉中,留坝褒斜道旁有樊河,河上有樊河铁索桥,相传为樊哙修栈道时所建,桥旁有“新建樊河铁索桥碑”,清道光十五年(1835)所立。真是人证物证俱在,不过都是明清以来,附会流言修建的观光建筑。
有关韩信“从故道还”的解释,除了《史记》的简略记载以外,最早的史料是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的石碑《汉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碑文为当时的汉中太守王升所撰,现藏汉中博物馆。碑文说:“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意思是说,汉高祖刘邦接受了天命,兴起于汉中,道路经由子午,由大散关进入秦中。
大散关,是陈仓道上的关口,在今天的陕西宝鸡西南,至今遗址尚存。韩信大军由此进入关中,当是确凿无疑。子午,就是子午道。“道由”,道路经由,不过,究竟是指刘邦军入汉中还是出汉中的道路经由,没有明言。有历史学家怀疑,这句暧昧的表述,有可能暗示了韩信军同时也出子午道的事情。
汉台
2005年8月,我去汉中访古,宁静的小城,古风尚存。先去汉台遗址,传说刘邦为汉王时所修筑的宫殿就在这里,如今是汉中博物馆的所在,收藏的众多石碑值得一看,记有汉军“出散入秦”的《汉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石碑,就在其中。
俗话说,前事不忘,得书之鉴。讲的是翻阅过去的记载,可以鉴别当今的得失。不过,历史学使用的是一种由现在到过去的逆向时间观,查后事之详,也可以知前事之略。《三国志·蜀志》魏延传记载说,魏延随同诸葛亮由汉中进攻关中时,多次建议“如韩信故事”进军,也就是采用当年韩信反攻关中的战略,兵分两路,自己统领精兵万人,出子午道奇袭长安,震动关中,吸引魏军的注意。与此相呼应,诸葛亮统领大军由西方的褒斜道方面出来,两军夹击会师,可以一举攻克关中。诸葛亮用兵谨慎,出奇制胜非其所长,他拒绝了魏延的建议,用正兵堂堂正正地推进,五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王业途中陨落五丈原,留下千古遗恨。
常常听到说,历史不能假设。其实,假设是历史学常常使用的有效方法。如果诸葛亮接受魏延的建议,采用当年韩信反攻关中的战略,是否就会成功?物换星移,难以评说。不过,韩信反攻关中,别遣奇兵出子午道,却可以由魏延的建议得到证明。灌婴是刘邦军著名的骁将,多次统领汉军精锐部队作奇兵突袭,在反攻关中的战争中,他没有随同大军在关中西部作战,而是径直进入关中东部攻取栎阳,迫使塞王司马欣投降。由此推想,子午道的奇兵,或许正是由他统领?
2010年8月,我随历史再次前往关中考察,我先去咸阳寻找始皇帝的宫城,又登长陵西望宝鸡,东眺临潼,遥想当年章邯在废丘左右环顾的不安情景。我渡渭河,穿越长安,由子午口入谷,沿废弃之旧道蜿蜒深入,高山夹道,树荫蔽日,潺潺山涧流过,崎岖土路蔓延,断垣残壁光影间,尽是浓浓的历史沧桑。回程在子午口流连长久,眼前脚下,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与同行的陕西考古学者李举刚摄影谈笑,“假使我等如灌婴领军出此,三秦当是无险可守,关中岂能不恐慌震动……”此地此时,我对明出子午的韩信战略深信不疑。
考察归来,读周宏伟先生的鸿篇大论《汉初武都大地震与汉水上游的水系变迁》,快哉乐哉!感铭之下,我对韩信“从故道还”反攻关中的战略和路线,竟然获得了贯通古今的理解。
韩信统领汉军反攻关中,在公元前186年的武都大地震之前,那时候,汉水不但是连通陇西和鄂西的畅通水道,汉水上游地区,舟楫便利。船运由汉中出发,逆水西行可以一直抵达陇西,由天池大泽北上,可以沿故道靠近陈仓。如此交通条件下,韩信暗出陈仓的战略,在粮草和兵员的输送上当不会有重大的障碍。如此交通条件下,韩信大军出陈仓以前,必定首先沿西汉水攻击雍军控制的下辨和西县,其军事意图,一方面是作佯攻陇西的声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封锁汉水航道,防止陇西的雍军顺流而下,在汉军大出陈仓后袭击汉中,从背后攻击刘邦军。
有人说,《老子》是兵书。老子说,上善若水。水无常形,因地而变,几近于道,最受哲人推崇。韩信生于水乡淮阴,一生用兵,最善于依托水势。在韩信的军事生涯中,佯攻陇西,明出子午,暗度陈仓,是他所指挥的第一场大仗,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由汉中反攻关中的成功战例。事后想来,种种策划计量之外,畅通的古汉水水系的利用,不可不谓是天助。二百年后,诸葛亮五次出汉中北伐,无一不以失败告终,种种不利之外,古汉水水系的交通断绝,岂非也是天不助我,命哉命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