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
——《孙子兵法·军争篇》
香饵之下,必有死鱼。
——《黄石公三略·上略》
利用人类贪婪的心理,往往可以使敌人上当,并进而歼敌。
利之所在,敌所必争,敌不欲战,则诱之以利,敌人贪于得,必来而战。贪于得利,则疏于计害,或设伏以邀之,或以近待其远,或以佚待其劳,或以饱待其饥,或以重待其轻,或以守待其攻,或分其兵而弱之。如此,则敌受其害,我得其利。
大兵法家孙武子教导说:
照一般用兵的规律,从大将军受领国君作战命令起,经过动员民众、组织军队,到进入战斗位置与敌军对阵相持为止,这中间最难的事情,莫过于军争——争得战斗的有利条件而军争中最难的地方,又在“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就是如何变曲线为最短、走弯路成捷径,把祸患当条件、吃小亏占大利。
有意识地采取间接的方法,走曲线绕弯路,避开正面的障碍,减少直接争夺的冲突,淡化目标的重要性,使敌人迷茫、犹疑、麻痹,并给出利益转移敌人的注意力,诱使它脱离预定轨道能比敌人后出发,又比敌人先到达,这就是懂得“迂直之计”——曲线与直线谁更短、弯路与捷径谁更快的辩证法。
用兵,这一物质运动的总规律就是:靠欺诈而存在,因利益而行动,以分开或集中作为变化的最基本形式。
所以先找到“以迂为直”方法的一方,军争胜。这就是军争的定律。古兵书《军政》上说:“用语言指挥听不到,所以设置锣鼓;用动作指挥看不见,所以设置旌旗。”
但是,无论多么严整的团队,随着战斗的持续,队伍的士气——战士的精神斗志、竞技状态和将军的心智决心,总会发生变化动摇,此时稍加以恰当的外力作用,就能使士气丧失、决心崩溃,从而使团队本身变得不堪一击。所以,面对严整的敌人团队,不要急于硬打,宜从士气决心入手,不打实体打精神、不击有形击无形。——这就是“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的间接战原理,也是“以迂为直”的军争原理。
以迂为直的战略告诉我们,不付出哪来得收获?鱼和熊掌是不能兼得的。
钓鱼就需用钓饵,先让鱼儿尝到一点甜头,它会上钩;敌人占了一点便宜,才会入圈套,吃大亏。公元前700年,楚国发兵打绞国(今湖北郧县西北),大军行动迅速。楚军兵临城下,气势旺盛,绞国自知出城迎战,凶多吉少,决定坚守城池。绞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楚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两军相持一个多月。
楚国大夫屈瑕仔细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认为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向楚王献上一条“以鱼饵钓大鱼”的计谋。他说:“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诱之。”楚王向他问诱敌之法。屈瑕建议:趁绞城被围月余,城中缺少薪柴之时,派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运回来,敌军一定会出城劫夺柴草。头几天,让他们先得一些小利,等他们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夺柴草之时,先设伏兵断其后路,然后聚而歼之,乘势夺城。
楚王担心绞国不会轻易上当,屈瑕说:“大王放心,绞国虽小而轻躁,轻躁则少谋略。有这样香甜的钓饵,不愁它不上钩。”楚王于是依计而行,命一些士兵装扮成樵夫又无楚军保护。他们三三两两进山,并无兵士跟随。绞侯马上布置人马,待“樵夫”背着柴禾出山之机,突然袭击,果然顺利得手,抓了三十多个“樵夫”,夺得不少柴草,一连几天,果然收获不小。见有利可图,绞国士兵出城劫夺柴草的越来越多。
楚王见敌人已经吞下钓饵,便决定迅速逮大鱼。第六天,绞国士兵像前几天一样出城劫掠,“樵夫”们见绞军又来劫掠,吓得没命的逃奔,绞国士兵紧紧追赶,不知不觉被引入楚军的埋伏圈内。只见伏兵四起,杀声震天,绞国士兵哪里抵挡得住,慌忙败退,又遇伏兵断了归路,死伤无数。楚王此时趁机攻城,绞侯自知中计,已无力抵抗,只得请降。
由此可见,任何军队要达到自己的目的,都必须做迂回运动,在敌人的思维判断中造成“折射幻觉”,而不能直来直往地行动,使对方一眼看清你的虚实和企图。在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
我们再以写信举一个例子,写信的时候,如果我要问一个同学一本书,他上次借我的,我又特别熟,又不好意思开口要,我可以写封信:“最近我们在一起聚餐,我们还谈到你了,张三现在找了一个美眉,很愉快,李四那个地方工作也不错,收入很高,然后大家都很想念你,你什么时候来北京,大家一起聚,老同学多年不见了。”到最后信完了最后一句话“又及”,写个“又及”,好像附带一句,“上次你借我一本什么书,能不能还给我?”
这封信写了半天,关键在最后一句,漫不经心这句话上面,而不是前面那些虚套,这个就叫做“迂为直”。
在企业竞争中,同样充满着曲中有直,直中有曲的事。
事事都如意,那当然是最好不过。谁都不喜欢绕弯子,直接达到目的是每个人都希望看见的。可惜,世界上的事物却往往不能尽如人意,这就有个权衡与分析的问题。在竞争中,经济的利与害、得与失更是互相交融,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所以我们要在思考问题时杂以利害,加以权衡,把以迂为直的对策思想应用于企业中,实际上是一种把长远和当前结合在一起考虑的思想,是一种“山路不通走水路,水路不通走新路”的变通思想。当然,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往往只有眼前的“短”,而看不到最后所费时间的“短”。
在竞争中急功近利,结果,恰好是欲速则不达,经营者能曲中见直,直中见曲,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权轻重”、“计迂直”,就为发展企业打下了基础。但认识危机仅仅是解决危机的开始,使危机转为生机,变迂曲为近直才是目的。转机要有一定的条件,经营者的责任就是创造条件,促成事物向有利方向发展。谁能掌握转机需要的具体条件,适时创造这种条件,谁就能变迂曲为近直,转危机为生机。
一个高明的经营者,一方面能全局在胸,一眼看出三、四步棋,善于权衡利弊,不因小利而受大害,不为争吃一子而丢全盘。在掌握主动权的情况下,故意露出破绽,设下圈套让对方来钻。而那些鲁莽的经营者,贪功近利,计胜不计败,见得不见失,见小不见大,在复杂的商场上,难免上当受骗。
以迂为直的战略预示着:人活一世,从生到死,是一个由白变黑的过程。一个人要想变得老谋深算,成熟强悍,也要经过从白到黑、从软到硬的阶段。要完成这一人生的修炼,首先必须忍耐,必须学会吃亏。就像拳击一样,一个轻拳都得不到的人,是站在拳击台以外的人;拳击家有特别经打的铁下巴,吃几个轻拳根本不在乎,完全忍得住,而他的一记重拳往往能结束战斗或得高分。
有这样一个故事,老师对他的学生说:“我希望你们全班同学都记住这样一句座右铭:‘给别人的要多,得别人的要少’。”
“对,老师!我爸爸正是这样做的。”一个男孩子大声说。
“啊,你父亲是干什么的?”
“拳击家!”男孩子响亮地回答。
我们的人生是由一连串大大小小的决定衔接而成的。从小时候我们的父母开始选择,让我们去甲幼儿园好,还是乙幼儿园好,不久,又为了上公办学校还是进私立学校的问题烦恼不已。上大学也不知到底要选文法商或是理工农医,而毕业时又面临工作地点的抉择,到底是去甲公司还是去乙公司。
日常生活中也一样,小到中午吃饭还是吃排骨面,大到如烦恼着要买什么样的家具和车子。连结婚也是,一直徘徊在美女甲小姐和温柔的乙小姐之间,被迫选择其中一个,而通常在选择之后又会高叹“完了”并后悔不已。
人所做的每一个决定,主要是依据权衡得失的结果,然而很多人往往见便宜就想得,生怕自己吃一丁点亏,这样一来使自己的路越来越窄,也很难有大便宜到手。
黑白经认为:从客观的角度说,一个人只要愿意吃小亏、敢于吃小亏,不去事事占便宜、讨好处,日后必有大“便宜”可得,也必成“正果”。相反,要想“占大便宜”,则必须能够吃小亏,敢于吃小亏,这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规律。那种事事处处要占便宜的人,不愿吃亏的人,到头来反而会吃大亏。这也是为许多历史经验和先人后事所证明了的。
就拿邻居相处这个我们常常遇到的事来说,人与人之间没了成见,彼此和睦的时候,鸡毛蒜皮,大家可以付之一笑。而一旦有了成见之后,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简直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对方关门重了,咳嗽的声音大了,洗衣服的水流过来了,往往都是惹你生气的根源,因为你会把这些事统统看作是故意的。
邻居相处,小小的误会在所难免,但千万别凭一时意气,吵开了头。争吵一旦开始,以后就处处都是吵架的资料,结果就会闹得鸡犬不宁,成为生活上的一大威胁。遇事忍一口气,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忍耐一时并不难,而且以后的好处是无穷的。
“吃小亏占大便宜”初听起来似乎是有些不道德,可如果邻里之间互相谦让,都舍得吃点小亏,维持了大好的生活环境,又何乐而不为呢?
这里主要强调了一种更高一级的胜利策略,因为我们不可能事事争强,处处占上锋,所以我们可以主动地吃上几个轻拳,而把出重拳的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
因为,这种放弃、让步、“吃小亏”,往往并不一定是为了达到某一个更高的目标,而常常是出于另一种原因,一种预测到、也了解到自己不可能获得自己所有应该获得的机会和利益的明智。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煞费苦心地去争、去比、去要呢?我们反正是要失去一些的,那么,把这种必然性的东西驾驭在自己的主动权之下,岂不是更好吗?这本身就已经是占了大便宜。因为不懂得这样做的人,表面上看,可能争上了他碰到的各种机会,但实际上他由于完全陷于已有的机会中,则不能不失去后来的各种机会的选择。相反,能吃小亏的人则始终把这种主动权操在自己手中,尽管失去了一些机会,但也无妨大事。
在残酷的竞争中,成功者懂得不能因小失大,有时暂时牺牲掉一些利益,换来的却是惊人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