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关于志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目标要放远,做好自己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自我充实,相信很多本来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也可以变成可能。
——李嘉诚
李嘉诚说:“做人要从哪里开始呢?从立志开始。”
我们要有精神,要有情趣,要有志向,要有所寄托。自始至终要明白一点,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有限的生命需要有所寄托,生活需要有所寄托,心灵需要有所寄托,感情需要有所寄托。把志向寄托在事业和正当有益的爱好上,有意义地充实生活内容,开辟和拓宽生活领域,这样的健康人生才是快乐的人生。
志向和寄托,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换句话说,志向就是人生的一种寄托形式。人的一生因为有所寄托而充满希望,因为有所寄托而勇敢、执著,因为失去寄托而无聊、浮躁。志向和寄托是对人生的前途及事业目标的追求、对幸福快乐的追求、对理想的追求、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古人也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一个人有志向、有信念,才会有热情、有胆魄、有坚韧不拔的毅力。非凡的志向产生非凡的勇气,有了坚定的志向才能有所作为。
有志向的人和没志向的人不一样,立志就是把这两种人区别开来的方式。然而,一个人的志向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确立的,尤其是在对平庸、琐细、放纵的生活的不满中形成的。
志向,好比一棵树的躯干。人生的价值、意义和境界全是被志向所照亮的,没有志向也就没有人生的方向。
在曾国藩人生的初期,家境富裕,所以他年轻时过着很安逸也很放纵的生活,于是他就一天天地颓废下来。正如曾国藩所说的:“《礼记》中说,君子庄敬强。我天天过着很安逸也很放纵的生活,于是,人也就一天天地颓废下来。正像那些草木,志之不立,本之拔矣。”在曾国藩发出这一番感慨的时候,正是道光二十三年,即公元1843年,曾国藩正好33岁。其实在曾国藩32岁时,即道光二十二年他在京城时就已在日记中写下了《课程十二条》,在其中他写道:
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装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
读史。丙申年购《廿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围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围点十页,间断不孝。”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保身。十二月奉大人手谕曰:“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月无亡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昧耽著,最易溺心丧志。
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
夜不出门。旷功养神,切戒切戒。
由此可知,曾国藩在这一时期就从自己安逸、放纵的生活中走了出来,他确立了自己的志向。诸葛亮讲“志当存高远”,就是说人要立志。
因此人生决不该随俗浮沉,生对当世没什么好处,死后也没给后人留下什么东西。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应自立自强,努力做别人不敢做、不能做的事情。
年轻人要记住一点,你是什么样的人,在于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要吃苦,会吃苦
男子汉,第一是要能吃苦,第二是会吃苦。
——李嘉诚
古话说得好,自古英才多磨难。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许多名人志士都很注重在逆境中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
孔子的高徒颜回家境贫寒,屋舍破陋,卧在席上只能蜷着身子,他处在这样的逆境里却自得其乐,学有所成。于是,孔子便在《论语·雍也》中留下了这样的话:“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赞扬颜回是一个志于道而不恶衣恶食者。
这些名人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与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的磨砺是分不开的。放眼现实,我们年轻人又怎能丢掉吃苦的精神呢?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只有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能真正树立起面对困难的信心。不经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
人生在世,有几人会是一帆风顺的?换一种眼光看待生活的坎坷与痛苦,也许你会发现,吃苦也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种幸福。
李嘉诚之所以能够从一个街头推销员成为今天举足轻重的商业领袖,绝不仅仅是能吃苦那么简单。关键是他能在吃苦的基础上,学会了巧妙地吃苦,在困境中依然能够坚持。
李嘉诚最初在一家五金厂做推销员。推销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有时候,跑断了腿也卖不出去一件。虽然辛苦,但是李嘉诚总能想到办法。当时,众多的推销员只着眼于卖日常杂货的店铺,而他直接向酒楼旅馆进行直销业务,每次要货就达100只,并且他还向中下层居民区的老太太推销,因为老太太都是义务推销员。结果,李嘉诚的业绩直线上升,受到了重视。
李嘉诚推销产品不是靠高谈阔论,而是实实在在注重市场和居民中使用这类产品的情况。李嘉诚根据香港每一个区域的居民生活状况,总结使用塑胶制品的市场规律,并将这些资料记录在他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上。这样李嘉诚就找到了适合产品的销售渠道,以至后来李嘉诚每次拿到出厂的塑胶制品,都能一售而空。
李嘉诚不仅是一个能吃苦的人,更是一个会吃苦的人。再苦再累他也从来没有抱怨过,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一家人的生活才能越来越好。成为巨富后,李嘉诚也不忘记吃苦。他穿的是普通的黑色西服和皮鞋,坐的是普通的轿车,吃得也很清淡,一碟青菜、几条小鱼就是他的美味佳肴了。
在茫茫人海中,每个人就像一片叶子,无助地漂浮着,时常会被海浪打得浮上来,又沉下去。一个人想在生活的海洋中生存,就像叶子被一样东西托住而不再下沉,前提就是吃苦。吃苦是一种资本,有了这样的资本,人们就可以自由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不会吃苦的人,很难去做一番事业并从中得到收获,因为任何事业都需要奋斗。
在这个世界上,凡是能够成功的人,也一定是个能吃苦的人。吃苦是获取知识的前提,吃苦也是一种资本。这种资本就像是叶子的生命力,决定它是否能够充分地吸收养分,是否能够平稳地浮在茫茫海洋上。
总之,吃苦是获得财富的前提,吃苦就是奔向成功的一种重要资本。
奔向目标,要有胆识
年轻人只要敢向着自己确定的方向走,那便是一条通向成功的路。
——李嘉诚
有人长期走入成功的误区,一提到成功就想到开工厂、做生意,总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自己成功。仔细想一想,成功与失败也是与胆识有关的。
有人说,如果我当初做会比他们更成功。也许你的能力比他强,你的资金比他多,你的经验或许比他足,可是就是当初一念之差,你的观念决定了你当初不去做,你不去做的观念决定了你10年后的今天。不同的观念导致了不同的人生,这样的观念来源于你有没有胆识。
李嘉诚经商的最大优点之一就是他过人的胆识,他总是能在该出击的时候出击,并准确地把握住时机。之前,人们一直好奇的是,一向以港口、电信业务等闯荡天下的李嘉诚,为何突然对中药如此垂青?
其实,李嘉诚一直都有很深的“中药国际化情结”,他早就想为自己、也为全体中国人圆一个“中药国际梦”。后来,他与上海市药材公司合作,正式开始参与内地中药业的大手笔。
2001年8月,李嘉诚旗下的和黄出资50%与上海市药材公司旗下的上海中药一厂合资成立上海和黄药业。上海中药一厂也是一家知名医药企业,其所辖“上药”品牌不仅拥有麝香保新丸、胆宁片、生脉注射液等一批老牌中药产品,还归属于国内最大医药上市公司上药集团麾下,在华东医药界颇有实力,这无疑为和黄在华东地区拓展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
至此,李嘉诚基本完成了在内地最发达地区的布局:华北由“同仁堂和记”把守,华东有“上海和黄”冲锋,那么,华南呢?北有同仁堂,南有白云山。华南的药业巨头是广州白云山股份有限公司。于情于理于利,李嘉诚都应该做出右手拉着白云山,右脚走上白云山的举动。北上联姻,南下结缘,李嘉诚唯有南北结合才能圆梦。
2004年,李嘉诚准备向广州白云山中药厂注资,合作开发重要产品。此时,和黄直接向白云山中药厂注入资金,达到各占50%的股份标准。合记黄埔在欧洲拥有上千家的药店,这次合作成功,将白云山的药品轻松地销售到了欧洲地区,也给李嘉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利润。
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财富的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财富不再只以占有土地、矿产、工厂、劳动力等有形资产的多少来衡量,而是以拥有信息、知识、智慧等无形资源的多少来衡量了。索罗斯在3个月内赚12亿美金,比尔·盖茨在短短几年内成为世界首富,张朝阳、丁磊从一无所有到亿万富翁只用了2年时间,英国的阿塔拉从穷学生到亿万富翁的历程只有5个月,而李泽楷一夜之间几乎赚了他父亲李嘉诚一辈子的钱……这些奇迹,用传统思维是无法想象的。“在网络时代,世界500强与普通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作为年轻人,你必须要相信这一点!
第一批下海经商的人成功了,第一批买原始股的人成功了,第一批买地皮的人也成功了。他们成功了,因为他们敢于在大多数人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就做出了实际行动。他们先行一步,便抢得了商机,占领了市场。所以,要想成功就要先有胆识,朝着自己确定的方向走,相信这就是一条通向成功的路。
为梦想,爱拼才会赢
深信事在人为,人生之路在于不断探索,而不是祈求于迷信。
——李嘉诚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无数个梦想组成的,但有些人将梦想带进了坟墓,而有些人就在今天去为那些梦想打拼。珍惜每一分钟,这便是平庸者和杰出者最大的区别。
拼搏应是每一个想成功的人所具有的精神。
面对迎面而来的每一个困难,我们要做的是什么?是退缩吗?不,我们需要的是拼搏。拼搏,就是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压力之下不逃脱,在坎坷路上往前走。拼搏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不是空喊口号。拼搏是长期的,需要用坚韧的毅力来维持,需要让坚定的信心来导航。
上帝创造人类的时候,就把我们创造成不完美的人,我们一辈子追求的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的过程,我们的一切完美都来自于克服困难的拼搏。
姚明用他高超的体育技能,在一个强手如林的国家运动项目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在NBA比赛中他也曾被人嘲笑,可他没有因此而倒下,他愈挫愈勇,并且在NBA球场上证明了自己。他向全世界证明着自己,也向全世界发扬着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俗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拼搏是一种过程,历经拼搏,便不会再因结果的好坏而欣喜若狂或心情沮丧;拼搏是一种资本,它帮助我们在主动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让我们像海燕一样在惊涛骇浪中体会搏击长空的快感;拼搏是一种境界,它既没有风花雪月的浅唱低吟,也没有初入社会的感世伤怀,它有的是冲击终点的挑战自我,是直面人生的引吭高歌。
李嘉诚说:“我17岁就开始做批发的推销员,就更加体会到挣钱的不容易、生活的艰辛了。人家做8个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
李嘉诚在舅父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当泡茶扫地的小学徒时,学到的第一个功夫就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达公司和最后一个离开公司。
辛苦而困难的3年过去了,当年那个14岁的少年已经长成精瘦但结实、英气十足的小伙子了。17岁的李嘉诚在一家五金制造厂以及塑胶带制造公司当推销员,开始了香港人称之为“行街仔”的推销生涯。
李嘉诚经过几年的生活磨砺,逐渐成熟了起来。干推销工作的这段时间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毕竟只是一名高级“打工仔”,而他所管理的塑胶企业、塑胶公司的财产毕竟是董事长的,这使十分渴望向社会证明自身价值的李嘉诚下定决心要自立门户。因此无论老板怎样赏识、再三挽留,他都决意要离开,他要用自己平日点滴的积蓄从零开始,自己来创业。
1950年夏天,说干就干的李嘉诚以自己多年的积蓄和向亲友筹借的5万港元在筲箕湾租了一间厂房,创办了“长江塑胶厂”,专门生产塑胶玩具和简单日用品。由此起步,李嘉诚开始了叱咤风云的创业之路。
在繁华的城市、拥挤的街道、步履匆匆的喘息中,我们不妨停下了脚步,不妨放纵自己一刻钟,细细想想哪个方向才正确,哪儿才是一条该走的路,路的尽头又是什么。
不管发生什么,告诉自己:爱拼者,才能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