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追思叶世祥教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怀念叶世祥教授

王晓初

叶世祥教授英年早逝,既是一个比我年轻的朋友的逝世,更是浙江省鲁迅研究界和文学研究界的一个重大的损失。我和叶世祥教授的相识是我2003年从重庆来到浙江以后。我来到鲁迅故乡的绍兴文理学院后就关注起鲁迅研究,世祥兄对鲁迅小说形式的系列研究论文就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开阔的视野与新颖的见解引起了我的注意。比如《鲁迅小说:一种独特的话语形式的确立》便在中国近现代文化与语言的转型与变迁的宏阔背景中,特别是五四白话小说诞生以来,文学语言方面一直存在着的欧化/口语化的二元对立的大背景中深入地探讨了作为一种独特的话语形式的鲁迅小说,从而揭示了作为一个卓越的文学家的鲁迅对20世纪汉语文学写作所作的无与伦比的贡献。《文化转型与鲁迅的小说创作》则进一步运用巴赫金的小说理论揭示出鲁迅的整个小说创作生涯(甚至连同他所独创的杂文体)就是对众声喧哗的语言空间的建构,亦即对“小说化”时代语言杂多现象的全方位呈现。正是在鲁迅文学的富于审美魅力的语言形象中,社会的种种他者语言获得再度组织和修饰。正是与文化大一统时代的独白话语截然不同的对话话语,使鲁迅小说文本成为转型期众声喧哗时代的经典范本。从总体上看,鲁迅小说是对文化转型期中,各种社会意识、社会观念缠绕交错难解难分的错综复杂形态的全方位呈现。《鲁迅小说的寓言性》则从“寓言”的角度切入鲁迅小说,透过鲁迅自己的文学实践总结提升出寓言的“理性美”作为小说(文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并具体梳理了鲁迅这种“寓言”写作的创作历程,揭示了鲁迅小说的某种近似“现代主义”的“类型化与抽象化”的艺术特征,对于更准确地辨析、理解与把握鲁迅小说(文学)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特征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鲁迅小说的空间形式》则运用了美国学者约瑟夫•弗兰克的小说空间形式理论和西方美学的格式塔理论对于鲁迅小说加以了新的解读,深化了对鲁迅小说形式现代性的理解,并进而在与传统小说故事形态的比较中(《鲁迅小说的故事形态》)细致揭示了鲁迅小说所提供的小说散文化、诗化的可能性。这些论文正是他所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鲁迅小说的形式意义”的成果。这些直逼鲁迅小说形式本体的研究诚如世祥的访学导师钱理群先生在该专著的序言中所指出“这不仅是对鲁迅本体的召唤,也是对文学研究者本性的召唤”。因而我对于世祥的研究充满深深佩服与敬意。虽然我们还没有谋面,但在我的心中,他却已经是我的一位师友了。

2006年在大连参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九届年会时我们有幸谋面,作为浙江的同行,我们相处颇为相得。虽然初次相识,却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有关鲁迅与现代文学的现代性等问题上颇有不谋而合之感,乃至还曾想共同发起某组笔谈。当然由于各自冗务缠身和其他事务的分心未能实现,也是一个永远的遗憾。后来我参与浙江省鲁迅研究会的有关工作之后,我们有了更多的联系。虽然叶世祥教授的学术焦点已逐渐转移到“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并且担负着繁重的行政事务工作,但是仍然关注并支持着鲁迅研究事业。每当浙江省鲁迅研究会有什么活动,他都积极支持,即使不能到会也会说明缘由。2008年由我具体策划组织的浙江省鲁迅研究会2008年年会暨“新时期鲁迅研究三十年”学术研讨会,他交来了长篇论文——《新时期三十年鲁迅文学语言研究述评》,从传统的对鲁迅语言风格的深入探讨,在文学语言学理论指导下所作的鲁迅文体研究;从言说的困境、语言场、反讽、戏拟等现代性视角探究鲁迅的文学语言,构建鲁迅独特话语形式的努力等几个方面细致深入地梳理与探析了新时期三十年来鲁迅文学语言的研究,为会议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持,是把握新时期三十年鲁迅文学语言研究这一学术脉络的有效指南。他谈到他是从鲁迅研究进入学术研究的,因而鲁迅研究的老本行始终不能丢,他在温州做学术讲演也是围绕着鲁迅展开的。他始终坚持作为鲁迅故乡的浙江省理所应当把鲁迅研究的薪火传承下去,因而他还应允在温州举办一次鲁迅研究的会议,以推动鲁迅研究的发展。

呜呼哀哉,天不假年,比我小十岁的世祥兄却先我而去,不仅使我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更是鲁迅研究界的一个重要的损失。我想借我们都共同喜爱的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他的魂灵!——表达我对世祥兄永远的怀念!


(作者系绍兴文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