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6章 胆量

王刚问,“你的意思是搞个门面,然后跟百货店和路边摊一样,一件件卖?”

凌二抿口啤酒,不以为然的问,“那你以为呢?”

凌龙道,“就是不知道好卖不好卖。”

凌二道,“只要有货,不愁卖不出去,市区的几家服装店还有百货我都去看了,根本没有质量可言,也就花色和款式稍微能过得去,就这,每天生意都好得不得了。

明天你们就去找铺面。”

他满怀信心地说完,其他人反而没有动静了,刚才还讨论的热火朝天,表现的干劲十足呢。

怎么正儿八经的要做事情的时候就都蔫吧了呢?

王刚犹豫了一下道,“咱们之前搞国库券也是偷偷摸摸的,政府倒是摸不着我们边稍,你说现在要是这么光明正大的搞,不能惹出什么事吧?”

凌二道,“刚刚你们不是还吹牛说认识多少江浙私人老板吗?人家能做,咱们为什么不能做?”

凌龙道,“我觉得还是慎重一点好,很多私人小作坊,大多数是在自己家里做加工的,全本地人,村里,乡里干部都是熟人,何况做的人也多,有一句话不是叫什么,法不责众。

稍微大一点的,也是挂在公家单位底下的,凑合着弄。

我们这不一样,你看看除了几家米机房,早点摊子,小饭馆子,剩下的真没什么人搞,你说,咱去出这个头,合适吗?”

王刚等人也跟着附和着点了点头,深以为然。

凌二心里暗自叹了口气,其实也不怪他们,毕竟他们不是他这样的重生人士。

他想了想道,“那就年后再说吧。”

心里虽然有点不甘,但是也是没法子的事情,他相信他能说服他们,但是真正的生意层面,不是靠一时意气,而是长久持之以恒,如果心里不坚定,没胆量,做了还不如不做。

他凌老二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王刚看到他脸色不好,有点不好意思的道,“你要是真确定搞,咱们就搞。”

他也准备豁出去了。

凌二摇摇头道,“等年后看情况,现在都歇着。”

他转过头道对潘宥诚道,“你离我近,有时间常来,我这边偶尔可能还有点事情。”

“好。”潘宥诚回答的毫不犹豫,他没什么学历,但是是当过兵的,东南西北走过,生死场上闯过,不管是胆识还是见识,比王刚他们多一点,所以凌二和他说要在市里搞门面的时候,他是真心支持的。

王刚等人扭扭捏捏的,他倒是有心说,你们不敢干,我来干。

却偏偏不能这么说,得罪人。

现在,凌二主动开口,他没有不应的道理,甚至是求之不得。

一趟浦江之行,分红加上工资,还有凌二给的津贴,他至少赚到了二千块钱。

可以说是衣锦还乡,他给父母还了因为他结婚欠下的150块钱外债。

然后又给老婆孩子买了新衣服,结婚这么多年,他是第一次给老婆买新衣服,毕竟家里俩孩子,什么都要先紧着孩子。

现在有钱了,自然要多补偿!

有那么一瞬间,他产生了一种自信,再加把劲,说不定就是万元户了!

“万元户”,每想到这个词,就压不住心里的激动。

现在,让他做小贩,卖萝卜缨子、苹果、芦柑,那是不可能了。

隐隐约约,他觉得只有跟着眼前这个半大孩子,才是他将来唯一的出路。

他甚至想把家挪到凌二家旁边,买不起房子,自己该租的起吧?

而且,他很羡慕凌家的老三老四有机会在城里读书。

他自己俩孩子,儿子七岁,闺女五岁,为什么就不能在城里读呢?

凌家搬家,他是跟着过来的,第一次见凌三、凌四的时候,那俩孩子对一切都新鲜,穿着的土里土气,但是这一次,他发现变化很大,不知底细的,简直以为就是城里土生土长的。

他想让自己的孩子也做城里人。

他是说做就做的人。

第二天一早,他没有跟着王刚等人的拖拉机走,推脱有事情,悄悄的在附近找起了房子。

最后在一中附近找了三间民房,距离凌家不足八百米,但是三间房子凑一起还没凌二家的前屋大。

但是,他看着喜欢,房子是房东新建的,用来租给附近的学生和家长,红墙黑瓦,怎么都比老家土坯房强!

租金一个月八块钱,他怕他媳妇不同意,一咬牙先交了一年的房租,先斩后奏,造成既定事实,连反悔的机会都没有了。

至于孩子上学,更简单了,附近的小学又没门卫,直接进校长室。

只要肯给借读费,什么都好说。

所以,当他突然搬到这边的时候,凌二都是吓了一跳,居然事先连个招呼都没有。

不过凌二对他也突然看重起来,这魄力,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他要上课,没法帮着搬家,便让大姐去搭把手。

凌一是个热心人,潘家媳妇一到,便帮着打扫卫生,到处采买。

凌二下午放学过来的时候,俩人正在讨论省钱小窍门。

潘宥诚媳妇吴燕青三十来岁,个子不高,身形苗条,瓜子脸上的一双大眼睛开始瞅着傻都不顺眼,故意赌气似得,屋里屋外,横竖都能挑出一番毛病。

但是,一天下来,逃不出真香定律,从心里来说,她不得不承认,城里就是比农村好。

三间透亮大瓦房,水泥地,随便一收拾,干干净净,哪里像老家,土坯房,泥巴地,怎么都清扫不利索。

门口还有大片空地,想养鸡就养鸡,想种菜就能种菜。

最重要的是,用水方便,在老家,全村人共用一口井,她男人不在家,她每天都要去挑两担子,挑水倒是累不着,关键是经常挑不到水,特别是冬夏两季,井水经常是干涸的,用的人太多了。

她们还是吃河水居多,哪怕是加了明矾,也照样是不干不净,跟村里大多人一样,隔着一阶段便要吃驱虫药。

城里多好,不但有自来水,还有属于自己单独一家的井。

她简直幸福的要晕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