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汪国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8章 开启“汪国真年”

1990年前后,一些青年期刊的编辑先后找到了汪国真,邀请他在杂志上开设专栏。

这是汪国真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但如今却真实地发生在他身上。此后,他开始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等几家知名期刊的专栏撰稿人。

汪国真很清楚,这些专栏都是因为他的诗受欢迎应运而生的。汪国真记得,当《女友》杂志的负责人崔鹏飞约他开专栏时,他曾经问为什么要给他开设专栏。崔鹏飞回答说,很多读者写信给编辑部,甚至有的读者干脆找上门来,都是表达一个意思,就是希望多看到汪国真的文章。他们甚至把汪国真在其他刊物发表的文章寄过来,推荐《女友》发表。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杂志社自然就重视起来,经过研究,觉得既然这么多读者喜欢汪国真的诗,与其零零散散地发,不如直接开个专栏,所以才找到他。汪国真听了,心里美滋滋的,这种喜悦不仅因为杂志社开设专栏的邀请,更主要的是,他从这件事中感受到了读者的认可。汪国真一直是一个勤奋写稿的人,既然杂志社邀请开设专栏,他没理由拒绝。得到肯定答复以后,崔鹏飞很兴奋,说:“你可以给专栏起几个名字,然后编辑部来定。”于是,汪国真认真地想了几个专栏的名字,比如“一叶白帆”等,很快就转给了杂志社。可第一篇文章发表时,汪国真才发现,编辑部并没有采用他起的那些富含文学色彩的名称,而是返璞归真,以他的名字命名——汪国真专栏。

1990年初,几本青年期刊的个人专栏先后开设,汪国真的诗和散文开始有了定期刊发的阵地,由此架起了汪国真与读者之间稳定而及时的桥梁。他很兴奋,写作较以往更加投入。如果说以前的作品能否发表是个未知数,那么如今的创作则都是有的放矢。汪国真不吸烟,也几乎不沾酒,除了写作之外就没有其他嗜好了,因此,工作之余,他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写出了很多美好的诗。

有《但是,我更乐意》——

为什么要别人承认我

只要路没有错

名利从来是鲜花

也是枷锁

无论什么成为结局

总难免兴味索然

流动的过程中

有一种永恒的快乐

尽管,我有时也祈求

有一个让生命辉煌的时刻

但是,我更乐意

让心灵宁静而淡泊

有《永恒的心》——

岁月如水

流到什么地方

就有什么样的时尚

我们怎能苛求

世事与沧桑

永不改变的

是从不羞于见人的

真挚与善良

人心

无论穿什么样的衣裳

都会

太不漂亮

有《祝你好运》——

还没有走完春天

却已感觉春色易老

时光湍湍流淌

岂甘命运

有如蒿草

缤纷的色彩

使大脑晕眩

淡泊的生活

或许是剂良药

人,不该甘于清贫

可又怎能没有一点清高

枯萎的品格

会把一切葬送掉

祝你好运

愿你的心灵

和运气一样好

可以说,诗的传播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超乎想象的。正是因为诗的传播与影响,汪国真的第一本诗集出版了。

1990年4月初的一天,部门的同事李世耀找到汪国真,向他引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名叫王鲁豫,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的一位博士生,辗转找到汪国真,是为汪国真诗集的出版事宜而来。他转达了学苑出版社一位编辑的合作意愿:希望以最高的稿酬、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装帧来出版汪国真的诗集。这个消息对汪国真来说,无疑是十分意外的。出版一本诗集是所有诗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但现实的情况是,大多诗集是滞销的,所以,诗人出版诗集的形式无非有两种,其一是作者自费出版,其二是自费包销图书,无论哪种形式,都是诗人承担了图书出版的成本。然而,汪国真听到王鲁豫转达的消息,却与上述两种形式截然不同,对于他这个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出版部门工作、熟悉出版市场的编辑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但学苑出版社的合作意愿却是真诚的,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学苑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孟光的妻子是北京太平桥中学的一位英语老师,她发现,学生们有几次在上课时并没有认真听讲,而是在下面偷偷抄着什么东西。于是,一次下课的时候,她就找来几个学生,问他们:“你们上课的时候在抄什么?”学生们告诉她:“抄诗。”老师很意外,又问:“你们抄的是谁的诗?”学生们回答说:“汪国真的诗。”当时老师并不知道汪国真是谁,就很好奇地追问:“他的诗很好吗?”没想到,学生们都笑了,他们告诉老师:“每个学校的学生都在抄他的诗呢。”

一个似乎并不知名的诗人的诗竟然在校园内有如此广泛的流传,这令老师颇感意外。她记下了汪国真的名字,回到家中,便把这件事告诉了在出版社工作的丈夫孟光。孟光听后也很意外,出于职业的敏感,他觉得这么多学生抄这个人的诗,而且那么疯狂,连课也不认真听,如果他的诗集能够出版,很可能就是一本畅销书。

为了证明自己的判断,细致的孟光很快做了一些调查,他发现,喜欢汪国真诗的青年读者大有人在,他们一直想买汪国真的诗集却买不到。此外,一个出版界的同行还向他讲述了一段亲身经历。在不久前的一次书市上,出版社的发行人员发现,展位上先后迎来很多目的一致的青年读者。最初来的一个年轻人来到展位问:“有汪国真的诗集吗?”发行人员回答说:“没有。”不一会儿,展位上又来了一个年轻人,还是问:“有汪国真的诗集吗?”原本并未引起注意的发行人员摇摇头,可是在心里揣摩开了,这个汪国真是谁啊?怎么都在找他的诗集呢?这时又走来两个年轻女孩,目光盯着展位上的书,一副寻找的样子,发行人员忍不住问:“是找汪国真的诗集吗?”女孩子一听,以为这里有汪国真的诗集,一下子兴奋极了,连连点头,可是听到的却是发行人员否定的回答,不禁露出了极为失望的表情。看着两个女孩准备离开,充满好奇的发行人员问道:“这个汪国真是谁呀?”两个女孩子听了,瞪大眼睛,十分意外的样子看着他们:“你们连汪国真都不知道?亏你们还是出版社的……”

很少有哪个诗人像汪国真一样,在诗集出版之前就拥有那么多的读者,而读者的需求就是出版社行动的方向。孟光急忙将出版汪国真诗集的想法向出版社领导做了汇报,得到认可后,随即开始寻找汪国真,正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的王鲁豫便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汪国真爽快地答应了这件事,随后便和学苑出版社的编辑孟光见面、签订协议,一切都进展得快速、顺利。孟光告诉汪国真,出版社十分重视这本书,作者交稿以后,他们争取一个月就完成出版。

接下来的日子里,汪国真开始为诗集忙碌起来,写诗、选诗、誊写,紧张而有序。4月20日,汪国真将齐、清、定的诗稿交付出版社。6月,汪国真的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汪国真抒情诗选》由学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由此掀起了一股猛烈的“汪国真潮”。

第一本诗集问世之前,汪国真的抒情诗都是零散发表在不同的期刊、报纸上,却已经以手抄本的形式广泛流传于青年读者之间,收集、摘录、互赠、朗诵,影响巨大。首次结集出版的《年轻的潮——汪国真抒情诗选》首印2万册,很快售罄,同年8月、11月连续两次加印,印数达7万册。此后几年不断加印,累计销售数量超过60万册。其实,诗集刚刚出版的时候,汪国真是心怀忐忑的,甚至担心首印量难以销售出去,毕竟2万册的印量打破了多年来诗集出版的最高印数。于是有一天,汪国真决定亲自去书店看一看。

那是6月的一个下午,汪国真骑着自行车来到了王府井书店。在文学读物的柜台前,他迫不及待地问:“有《年轻的潮》吗?”售货员看了他一眼:“是汪国真的吧?”汪国真点点头。售货员没说话,指了指柜台上面贴着的一个纸条。汪国真这才注意到,因为他刚才太急切,并没有看到那个粘贴在明显位置上的纸条,只见上面写着:“汪国真诗集未到货,何时到货不详。”汪国真心想,这里可是北京数一数二的大书店,出版社怎么还没有将书送到呢?售货员看着汪国真一副不解的样子,就说:“我们也不知道这个汪国真是谁啊,书来了以后一下子就卖没了,可是还有很多读者来问,问的人太多了,一个一个回答太麻烦,就挂了个纸条来解答疑问。”汪国真这才明白,并不是自己的诗集还没有销售,而是书店已经脱销了。听到这些,汪国真心满意足,笑呵呵地向售货员致意,离开了王府井书店。

几天之后,出版社的孟光找到汪国真,颇神秘地告诉他:“告诉你,《年轻的潮》火了。”

汪国真笑呵呵地看着他,孟光继续说:“你知道吗?前几天可吓坏我了。”

“吓坏了?”汪国真颇感意外地看着他,“是诗集卖得不好吗?”

孟光摇摇头:“是卖得太好了。”

原来,《年轻的潮》一上市就迎来了销售热潮,读者蜂拥而至,许多书店很快就销售一空。但纷至沓来的读者越来越多,发现书店没有货,却难耐心中的热情,纷纷找到学苑出版社,想在出版社买汪国真的诗集。人多得超出所有人的想象,几乎把出版社包围了。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并不知道这些读者是来买书的,还以为是出了什么大事,慌慌张张地报告了社领导。社领导带着编辑部主任孟光急忙跑出来应对,一了解才知道,这些读者都是来购买《年轻的潮》的。虚惊过后,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喜出望外,如此火爆的购书热情他们还是第一次遇到。孟光意识到,他对汪国真的判断没有错,实践证明,这本诗集已经一炮而红了。

面对热情高涨的读者,一些书店纷纷通过学苑出版社安排了汪国真的签售活动。每一次签售活动,都会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读者。这样火爆的场面不仅出现在北京、天津、东北等北方城市,即使是汪国真从未有过接触的上海,读者同样对诗人表现出了极大的热诚,上午两个小时的签售时间,4000多册图书一售而空。书已售光,却还有很多读者在排队。《新民晚报》记者真实地记录下了汪国真签售《年轻的潮》时的情景。

尽管细雨迷蒙,昨天一早就有无数读者在书店门口恭候,那份神情不亚于费翔和谭咏麟的崇拜者。临近9时,店门刚一打开,事先得到消息的读者涌进书店,清一色的俊男靓女,清一色的梦幻年纪,幸亏书店有经验,有意识地堵住了一些通道口,人流自然地在二楼绕上几圈,拐上几个弯,这样一条排队长龙就不费力地形成了,否则玻璃书橱非挤破几个不可。

当汪国真开始签名的时候,记者发现这条长龙总共拐了9个弯,穿过了20多根柱子,几乎把书店二楼每一个空间都填满了,有二三百米长,约有数千人。经理说,在南东书店,中国作家为读者所做的众多签名活动中,这是最热烈的一次。

1990年7月4日,汪国真的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被《新闻出版报》列为十大畅销书之一,文艺类独此一本。《年轻的潮》的成功,还是来源于诗的本身,很多青年读者在汪国真的诗歌中找寻到了一种生活的信念和力量。诗集的第一首诗为《跨越自己》——

我们可以欺瞒别人

却无法欺瞒自己

当我们走向枝繁叶茂的五月

青春就不再是一个谜

向上的路

总是坎坷又崎岖

要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

真是不容易

有人悲哀

有人欣喜

当我们跨越了一座高山

也就跨越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除了激励青年人活出自我、活出精彩的《跨越自己》之外,《年轻的潮》中还蕴含许多鼓励,给予人打破迷惘的勇气。

如,寄托感恩之情的《真想》——

真想为你做点什么

因为 我总觉得所欠太多

仿佛是结满浓荫的枝柯

蔽着我一个疲惫的跋涉者

真想回报你以温暖

却不是太阳

真想回报你以雨水

我又不是云朵

真想了却的心愿不能了却

不只是遗憾 也是折磨

如,讲述爱的《多一点爱心》——

多一点爱心

少一点嫉妒

我们欠缺的那把鲜花

时光自会弥补

让我们学会爱

学会真诚地祝福

在别人快乐的微笑面前

我们的眼睛

总是清澈如水

只为自己的不幸

有时,才浮出些淡淡的云雾

或许我们会永远平凡

平凡也有宁静的风度

如,关注青年人奋斗情怀的《只要明天还在》——

只要春天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

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

只要生命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陷身茫茫沙漠

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

只要明天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冬雪终会悄悄融化

春雷定将滚滚而来

这些诗随着诗集的发行走向了大江南北,进入了千家万户,影响之大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一位女军官告诉汪国真,她在生日之际收到了8份礼物,全是他的诗集《年轻的潮》。汪国真在暨南大学读书时的一位女同学,有一天在打扫女儿房间的时候,无意中在床铺垫子下面发现了一本用报纸包了书皮的书。她心里一沉,很担心正在读中学的女儿受到不健康的书的影响,可是拿起来一看,她却意外地发现,那是一本名为《年轻的潮》的诗集,都快被翻烂了,而作者正是她的大学同学汪国真。大学时期的汪国真内敛低调,因为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诗歌而小有名气,加之勤奋刻苦,同学们都觉得他会在文学领域小有成就,特别是他的诗,只不过,那时同学们觉得他很可能会在诗歌界产生影响,但没想到的是,如今,汪国真的诗已经风靡全国。

诗集的传播形成了一股汪国真诗的热潮。汪国真的所在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收发室,原来只有一个人值班,因为汪国真的读者来信太多,只得增加到3人。来信的内容无奇不有,有畅谈感想的,有请求指正的,还有求爱的……不管来信的内容如何,汪国真都会抽出时间阅读,因为他知道,虽然只是薄薄的信笺,却饱含着读者的信任与鼓励。

应该说,第一本诗集的出版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不仅使出版界收获了一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好书,也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渴求。不过,真正受到震撼的还是当时的诗坛,汪国真的诗集创造了当时国内出版界诗集发行史上的最高记录。媒体有感于“汪国真热”,将1990年称为“汪国真年”。事实上,《年轻的潮》的问世,只是开启了“汪国真年”的辉煌,接下来,还有许多精彩将要在这一年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