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简政放权 放管结合 优化服务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本届政府成立伊始,开门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在近几年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旧动能转换的情况下,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市场要活力,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年多来,经过各级各方面共同努力,“放管服”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突出表现在“四减少、四加强”。“四减少”:一是行政审批大幅减少。本届政府已分9批取消下放618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占本届政府成立之初国务院部门审批事项的40%,提前两年多完成减少三分之一的目标。清理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230项。彻底终结了非行政许可审批。中央层面核准投资项目累计减少76%,95%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98%以上的境外投资项目改为网上备案管理。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正式投入运行。坚决整治“红顶中介”,清理取消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70%的中介服务事项。二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工商登记证照大幅减少。工商登记前置审批精简85%,90%以上的企业注册和变更事项办理下放到企业所在地,全面实施“先照后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等改革,大幅降低了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和创业的制度成本,营商环境明显改善。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商事制度改革这两年,中国营商环境排名每年提升6位,目前在189个经济体中排名第84位。三是资质资格许可认定和评比达标表彰事项大幅减少。共分5批取消了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273项,占总数的44%,基本取消了国务院部门设置的没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决定为依据的准入类职业资格,国务院部门和全国性行业协会、学会未经批准自行设置的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也基本取消。清理规范评比达标表彰事项,全国累计减少641项,对保留项目实行了目录清单管理。四是政府收费和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大幅减少。全面清理全国性及中央部门和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中央层面累计取消减免了46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每年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约1400亿元;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减少三分之一。“四加强”:一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新监管方式,出台推广“双随机”抽查、综合执法和运用大数据加强监管的举措,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重点领域监管,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二是加强对权力运行的规范。对保留的审批事项规范流程、压缩时限、提高效率。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全国省级政府全部公布了权力清单,其中24个省份公布了责任清单,17个省份公布了市县两级政府部门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探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建立上海及广东、天津、福建四个自贸区。全面清理国务院文件,对与现行法律法规不一致或已过时的489件宣布失效。三是加强对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扶持。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出台包括减免税费、增加信贷投入、设立创投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培育创业创新服务业等扶持政策,有力促进了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稳定发展。四是加强创新宏观管理和政府服务。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实施在区间调控基础上的定向调控、相机调控,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大力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提高办事服务效率,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
这一系列改革举措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有力推动了经济平稳增长、结构调整和升级发展,也促进了政府效能提升和廉政建设。特别是商事制度改革有力促进了企业和群众创新创业,新增市场主体呈现“井喷式”增长, 2015年新登记市场主体1480万户,增长14.5%。其中新登记企业443.9万户,增长21.6%,平均每天新增1.2万户,是商事制度改革前的1.7倍。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城镇新增就业不降反增, 2015年达到1312万人。简政放权等改革红利释放见效快、作用大,远远超出了预期。这几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态势,在没有采取短期强刺激措施的情况下,我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增长速度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就业连创历史新高。能交出这样一份不错的“成绩单”,简政放权等改革发挥了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