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变:产业转型升级的C3模式:中卫体系经验与大陆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七章 中卫体系在昆山:刚刚开始的实践

一、台湾知识服务业的转型与登陆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及经济的持续发展既给台湾经济带来了机遇,同时又带来了很大挑战,日益成为台湾经济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后,大陆为国际市场提供了远低于台湾岛内的低成本生产要素,例如土地、劳动力等,以及数百倍于台湾自身的市场空间。面对低廉的生产成本和庞大的大陆市场,很多台湾企业面临两难的选择:留在台湾,继续依靠台湾以图发展?还是主动出击,进军大陆市场?

1.岛内,中卫体系推动产业升级

过去,台湾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部分得益于台湾当局的经济改革以及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产业政策。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台湾成立工业技术研究院(ITRI),通过ITRI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以促进台湾产业的转型升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1984年,台湾“经济部工业局”又成立“中心卫星工厂制度推动小组”,其基本思想是根据产业类型,找出产业中居于核心地位,在产业链中起主导作用的企业作为中心厂,其他数以千计的小厂,则分别是依附在中心厂进行产品生产加工的卫星厂,也可被称为协力厂。小厂商同样是产业链中的生产企业,只不过是依赖于中心厂,或者是仅仅专注于某一零组件生产的企业。这使得台湾产业集群将若干散点企业汇集成产业网络、“企业家族”,以集群协力的方式获得整体竞争力,台湾产业集群竞争力也因此傲视全球。

在“中心卫星工厂制度推动小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1990年,台湾又成立专门机构“财团法人中卫发展中心”,使得中卫服务体系更加体制化,一直发展到现在。“中卫发展中心”专门负责宣传、辅导、推动台湾产业建立上、中、下游合作的中卫体系制度,不断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台湾的“财团法人”是一种独特的法人制度安排,它既非官僚体系,又非营利性企业,它由政府机构推动成立,具有一定的公信力,同时又具有市场组织的活力和效率。因此,通过这种“中卫发展中心”制度,台湾产业界有力地促进了企业之间的竞合关系的形成,发挥产业集聚的优势,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2.岛外,台湾企业到昆山,新的实践与发展

与坚持在台湾岛内的企业不同,一些企业则选择了另一条路。他们积极对外投资建厂,以解决当地的贸易保护壁垒,同时借对外直接投资打开当地市场。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作为台湾产业最大的市场,成为了台湾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选择,很多产业的企业纷纷登陆大陆,在长三角、珠三角也因此形成了若干台资企业的产业集群,其中以江苏省昆山的台资企业集群最为典型。

以台湾自行车产业向昆山转移为例,昆山目前拥有自行车产品生产企业70多家,“捷安特”“禧玛诺”“好孩子”“雅哥弟”“ORBEA”等知名品牌均落座于昆山(其中大部分为台湾品牌),现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自行车产业链。昆山自行车年出口量占江苏省自行车出口的三分之二,出口金额占全国自行车的四分之一。昆山已成为国内重要的自行车出口产业基地。2011年,全年整车出口504万辆,出口货值5.35亿美元。自行车零件和玩具童车全年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出口金额分别增长10.07%和39.24%。

二、中卫体系对大陆产业转型升级的借鉴意义

三十多年前中国台湾推动中卫体系,打造和提升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和我们当前遇到的产业转型升级问题似曾相识。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大陆已经积累了庞大的工业基础和产品制造能力,但是由于劳动力短缺和成本上升,加上环境承载压力,大陆的产业急需转型升级。台湾中卫体系曾推动台湾自行车、工具机等产业实现产品升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这对大陆产业的转型升级或许有借鉴意义。

1.新常态下,大陆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大陆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等资源,大力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民营经济,形成规模庞大的制造产业,曾被誉为世界制造业基地。据统计,大陆在22个工业产品大类中,7个大类产量位列世界第一,其中包括220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发布,“千亿俱乐部”企业数量增加到了134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也首次达到100家,比法国、德国、英国三国总和还要多。

虽然中国大陆制造业发展较快,但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还处于大而不强的状态,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偏低,质量品牌竞争力不强,资源利用效率偏低,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水平不高。在自主创新上,大陆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等大多依赖进口。亚洲开发银行研究表明:一部苹果手机批发价是178.96美元,其中日本、德国、韩国分别能取得34%、17%、13%的分成,中国只能拿到3.6%,约6.5美元。在产业结构上,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低,一般加工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部分行业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严重。在经济效益上,制造业过度依赖于资源和资金的投入,发展方式粗放。2012年增加值率为22.1%,比2000年的26.24%下降了4个百分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率一般在35%以上,美国、德国等国甚至超过了40%。

2010年以后,随着劳动力成本和土地资源优势的丧失,尤其是环境压力增大,大陆制造业大而不强的诸多劣势凸显出来,产业走向转型升级之路。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大陆产业发展处于转型升级的新常态。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造提升制造业

在装备制造、船舶行业、汽车、冶金建材、石化、包装、建筑、电子信息等产业,推动产品中高端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

(2)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提升技术水平

通过制定和颁布政策,鼓励企业引进新工艺、开发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提升产品质量。

(3)推动中小企业发展

加强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利用财政与金融政策,引导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4)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提升其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以上。

(5)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这些是大陆“十二五”规划的产业升级内容,“十三五”规划正在逐步推进,转型升级仍是“十三五”规划中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2015年5月,中国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发展高端制造业,将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发展成为制造业强国,进一步强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决心。

2.从打造和提升集群着手,推进企业和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集群是居于企业和产业层级之间的企业群体,或因规模经济或因共同使用某一要素而使企业聚集在一起。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产业集群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分,产业集群发展和转型是否成功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

三十几年的经济发展,大陆各地形成特色各异的产业集群,其中浙江以民营企业为主,形成各类小产品的原发性产业集群,例如义乌的小商品集散基地,江苏的苏州、昆山形成以外资、台资企业带动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广东地区更是形成以产品为特色的专业乡镇,如虎门的服装产业群、佛山的陶瓷产业群等。据有关研究,按照国家发改委的产业集群的统计口径要求,2007年全国产业集群约有2000余个,其中,主要以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为主,纺织、服装、制鞋等传统初级加工制造业的产业集群数量最多,约占24.8%。

综合有关学者的研究,大陆产业集群存在以下问题。

(1)产业层次较低、产品质量不高。

(2)集群内产业同质化严重,内部没有形成垂直或水平分工体系,企业之间存在过度竞争。

(3)产业链短,尤其缺乏高端产业环节,产业集群的优势与效果没有发挥出来。

(4)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群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5)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不完善。

对产业集群发展缺少信息服务、法律服务、公益性产品开发服务等配套服务,对集群内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不完善,存在短期行为。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大陆产业锁定在低端环节,产品附加值低,不仅会因劳动力成本、环境压力导致产业难以可持续发展,更不要说提高国际竞争力。因此,提升产业层级,必须从升级产业集群着手。

为此,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5年7月颁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见附录A),以解决“目前产业集群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部分产业集群集聚度较低,创新能力弱,信息化水平低,品牌建设不够,公共服务滞后,基础设施不配套,亟待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能力”等问题,提出“加强规划引导,促进产业集群科学发展”“提升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强化专业化协作和配套能力”“提高产业集群信息化水平,建设智慧集群”“提升创新能力,增强集群竞争优势”“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支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加强指导和政策支持,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等多项措施手段。

3.借鉴中卫体系的推动做法,提升大陆产业集群的质量和竞争力

鉴于大陆幅员辽阔、各地发展水平和地方经济的差异,改造和提升地方产业集群可在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指导下,各地方政府自己组织推动。具体方式可如下进行。

(1)以论坛、会议、培训和参观考察方式,介绍推动中卫体系的理念、做法和成效,让产业界、政府相关部门认识中卫体系。

(2)组建和培育中卫体系的工作和辅导团队,可由地方经济管理部门(如经信委、中小企业局)、协会(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社会组织和专家学者组成。工作和辅导团队对推动中卫体系的过程提供全程服务。

(3)在政府部门和辅导团队的指导下,各地产业集群推举出骨干企业(中心厂),由骨干企业选取其他配套企业(卫星厂),在相互自愿的基础上构建中卫体系,并持续推动。

(4)依据地方特点,如资源禀赋、地理位置、需求偏好、文化习俗等,选择地方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结合中卫体系中多产业融合的做法,打造地方特色经济。

(5)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鼓励和引导中卫体系发展的支持政策,在中卫体系开始阶段,给予一定的引导资金,支持开展相关活动。其实,这可看作是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

三、中卫体系在昆山的实践

昆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85年,是我国第一家县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期以来,昆山就大量承接台湾的产业转移,从最初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的转移,到复杂装备制造业转移;从初级代工到自主设计、自主开发转变;从订单生产合作向研发设计合作转变;从零组件加工、生产流程指导向人才交流、深度学习转变。总之,昆山的发展得益于与台湾产业的联动与深入融合,甚至有人戏称昆山为“小台北”。

随着大量的台资企业赴大陆投资,台湾的中卫体系辅导模式也逐渐开始以不同方式在大陆运作和服务,有些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昆山产业创新研究院与中卫体系

随着越来越多的台资企业聚集昆山,昆山政府也希望借鉴台湾产业发展的经验,成立昆山产业创新研究院,并通过与台湾财团法人中卫发展中心合作,定期组成辅导组织为昆山中小企业进行深度管理辅导,促使企业与政府间、企业与企业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昆山产业创新研究院主要通过深化两岸产业合作,推动昆山创新孵化和技术研发,从而促进昆山地区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而对企业管理辅导的经验则来自于台湾中卫体系的长期实践经验。

台湾中卫中心是一个非营利性的财团法人组织。中卫中心最早是1984年台湾“经济部工业局”成立的“中心卫星工厂制度推动小组”,推动小组旨在建立中心卫星工厂制度,最初的宗旨就是协助企业建立“共存共荣”的亲情关系。1990年台湾成立专门机构“财团法人中卫发展中心”,负责宣传和辅导台湾产业建立上、中、下游合作的中卫体系制度。

中卫中心是产业集群的召集人和推动者。正是由于中卫中心的非营利性,使得其与企业间不存在利害关系,而得以作为企业间的中介组织,为众多企业努力构架一个合作开放的产业生态,中卫中心不以行政手段对企业间的行为进行强制干预,而是作为一个“活动的召集人”,将彼此存在联系的企业召集在一起,中卫中心与各个企业的利益隔离,企业信任中卫中心的中间人身份,就此搭建起企业间沟通的桥梁,打破了企业之间彼此不信任的障碍,促成了合作。

中卫中心致力于生产流程的改变。中卫中心在所辅导的体系中,通过引入丰田生产管理体系(Toyota Production System, TPS),共同推进全面生产管理(TPM)、全面质量管理(TQM)和全面精益管理(TLM),在提升成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不良率、缩短交货期的基础上,理顺和改进了体系内企业间业务连接,提升了产业体系的整体效率。

(二)中卫体系在昆山的辅导实践

为了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中卫体系将一系列的辅导流程引入昆山企业,对昆山企业进行示范辅导,如图7-1所示。在这个过程中,中卫体系通过实际了解企业经营需求,规划出各时期发展阶段与实践项目,将具体辅导分为五个阶段,其中,近期辅导包括建立没有质量问题的工作现场、运营策略与方针目标展开以及提升品质活动以强化日常管理系统。远期辅导则包括全面生产管理体系建设和成为优质产品生产企业。通过五个阶段的辅导,从而实现对企业的全程辅导规划。中卫体系的辅导收到了显著的成效,被辅导的三家昆山企业(长兴化工、华辰重机、攀特电陶)在企业的生产流程、提升生产效率等环节得到了改善,提升了企业的产品竞争力。

图7-1 中卫体系不同辅导阶段

本书以长兴化工的具体辅导操作流程为例,详细分析不同辅导阶段中卫体系对企业的具体辅导流程,以使企业在学习与实践中找到具有可操作性的执行规范。

中卫体系对昆山企业的辅导以近期发展阶段为主,根据企业自身现状,建立5S活动执行体系,通过强化自主保养能力、个别改善机制以及建立维护计划保养制度等方式,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改善,达到生产、品质、成本、交期、安全、员工情绪、环境等目标的持续提升,最终实现提升生产竞争力,发挥人、设备协同效益,如图7-2所示。

图7-2 中卫体系短期辅导架构

(1)5S活动

5S活动是经营管理的重要工具,讲求一切日常作息按照规矩来,所谓的“规矩”便是作业标准。5S活动包括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教养(Shitsuke)。5S活动是通过运用小组运作机制,全员参与,针对工作环境进行清洁,排除环境污染源,增强察觉工作环境不符合生产规范的问题点,并进行管理训练;并且同步配合安全、卫生环境改善活动主题,找出安全不合格问题点,排除潜在危险,以提升公司效率为目标,为全面生产管理奠定基础。

图7-3所示为5S活动关系图。

图7-3 5S活动关系图

(2)自主保养

自主保养细分为七个步骤,主要目的是让每一个作业者在自己的设备上实施日常点检、修理、早期发现异常、校正精度等作业,即“自己的设备自己照顾”,并成为对设备专精的操作员,如图7-4和表7-1所示。

图7-4 自主保养流程图

表7-1 自主保养流程表

(3)个别改善

“个别改善”步骤包括:确定选题依据、组成项目小组、现场现状确认、设定改善目标、制订计划、要素解析、对策实施、效果确认、标准化、未来方向等十个步骤,如图7-5所示。“个别改善”活动是为了通过进行改善活动与相关的教育训练,使企业针对相关作业标准,找到合理方法让公司作业人员遵守,而不制造出不良品。个别辅导可以帮助企业规范改善常规化活动、项目进度追踪,将最终的改善流程实现标准化。

图7-5 个别改善流程

(4)计划保养

建立维护计划保养制度是为了提升并发挥维护人员的技术、分析与改善生产中遇到问题的能力。通过计划保养流程的辅导,帮助企业明确保养方式,建立故障情报系统与故障再发防范措施。辅导中通过配合专业的教育训练与观摩,培训企业内部技能训练师。

计划保养的步骤流程如图7-6所示。

图7-6 计划保养的步骤流程

通过与中卫体系的合作,导入改善活动,企业可以巩固已有精益生产改善成果,全面推动和提升精益生产,从打造精益生产线,到建设精益生产车间和精益生产工厂转变,形成完善的精益生产推动体系,从而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经营成本。

图7-7和表7-2分别为台湾中卫体系为昆山企业的诊断辅导架构和中卫中心实施的诊断辅导活动。

图7-7 台湾中卫体系为昆山企业的诊断辅导架构

表7-2 中卫中心实施的诊断辅导活动

续表

续表

续表

改善活动的根本目的是精益生产、精益管理、精益企业、精益供应链。通过在生产系统内推行精益生产,规范5S现场,强化基础管理,进一步向管理延伸。由最初在生产系统的管理实践成功,逐步延伸到企业的各项管理业务,建立完善的流程标准,并以此为基础,持续改进。逐渐建设以现场为中心、流程明确、标准清楚、管理规范、快速反应的管理模式。通过建立精益研发体系、供货商的协同机制、与精益战略相适应的市场管理机制,真正从客户的角度定义价值,用精益思想分析和优化价值链,运用先进的管理工具和手段,逐步向精益企业转变,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未来,台湾中卫体系能否在昆山扎根发展

所选取的昆山企业通过中卫体系的生产辅导,从而使企业在生产管理、现场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中卫体系的核心内涵,即中心厂与卫星厂在产业发展中的协调与促进机制,将成为这些昆山企业未来构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参考。

为了推动昆山未来的创新发展,昆山市提出了“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六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2015—2020年),其中提到,扶持一批科技成长型“小巨人”企业。梳理排出一批在同行业中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产出效益高、发展潜力足的“专精特新”企业,采取诊断咨询、高端培训、项目扶持、要素保障、“直通车”服务等多种措施,支持这些企业专注核心业务,全面开展技术、管理、营销、制度创新,全力做优做强。计划到2020年,全市培育“小巨人”企业300家,力争在细分领域中有50家企业进入全国排名前10位,150家企业进入全省排名前10位。为了扶持这些小巨人的发展,台湾中卫体系的辅导服务将大有用武之地。

从台湾中卫体系推动台湾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可以看出,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某一个企业,也不能局限于一个企业的内部创新来打破市场格局。创新的本质是经济行为,即让企业获得创新租金以及技术专利带来的垄断利润。产业集群通过从集群内的生产要素、中间品的相互供给提升为技术的相互供给,集群内企业通过深度学习交流,以技术平台的搭建与共享为手段,构建区域性的创新集群,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昆山通过借鉴、引进台湾中卫体系辅导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经验模式,提升了当地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成效显著。这些企业的经验和中卫体系的运作模式将对大陆其他地区产业集群的优化发展起到示范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