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变:移动用户体验设计之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To B产品设计研究

2.1 关于用户故事地图的多种用法

作者:方馨月

之前读完Jeff Patton的《用户故事地图》觉得是一本好书,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去实践。最近在工作中使用了用户体验地图进行“工作汇报”应用的开发评审,发现在讨论过程中,思路更加清晰、交流更加顺畅了,具体表现在:

(1)开发人员能够很容易发现产品设计的“坑”;

(2)小组成员的参与度更高;

(3)决策更加迅速,会议更加高效;

(4)会议结束后,有满意的讨论结果产出。

《用户故事地图》不仅仅讲述了什么是用户地图、怎么使用用户地图,也讲了很多团队协作的窍门,并且给出了很多实例。这里我直接从这本书的其中一个角度——“怎么使用用户地图”出发,结合一些自己的想法来写这篇读书笔记。

关于用户故事地图的使用,我按照自己的理解认为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产品的[0,0.5]:新产品功能规划、发布规划;

(2)产品的(0.5,1]:需求讨论、需求拆解、优先级排序;

(3)产品的(1, +∞):产品优化。

下面将根据以上三个方面,详细进行说明。此前有两点需要解释:

(1)简单根据“是否需要开发人员介入”这一条件,将产品发布前分为两部分,即产品的[0,0.5]和产品的(0.5,1]。在开发人员介入前,更多的是产品经理如何进行产品设计,产品整个的基调和走向都是在这一部分定下来的。当开发人员开始介入后,就具体聚焦于功能的实现方面了。能否实现、如何更好实现是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但是要解决这一部分的问题的一个大前提就是,开发人员要全面理解产品,大家脑海里的东西是一致的,这个是最艰难的问题。

(2)上面三点的“产品”,其实不仅仅指的是一个完整的产品,也可以是一个组件、一个大型功能。总之是需要进行思考、设计、开发,并在发布之后会有维护升级的一个模块。

1.产品的[0,0.5]

当产品或某一个大型模块在进行功能设计的时候,可以采取用户故事地图的方式来梳理所有的功能点,并进行迭代周期的规划。

1)新产品功能规划之“产品全景图”

(1)目的:建立产品/模块的全局印象,有全局观,进而可以整体规划产品/模块。

(2)适用场景:产品经理(可能搭配交互设计师)梳理产品框架。

(3)所需资源:2~3名参与人员(包含产品设计者、产品决策者);卡片/便利贴、笔。

(4)操作方式:

· 一边讨论,一边将想要的功能写在卡片上;

· 一边讨论,一边将功能分类,按照横向为模块名称,纵向为所属模块下的功能进行排列;

· 一边讨论,一边调整当前的布局(可剔除或添加卡片、调整卡片位置)。

产品全景图

(5)说明:

为什么是2~3个人参与?

对于有的项目,产品设计者和产品决策者是一个人,为什么还需要2~3个人呢?因为在我看来,一个人的想法是不完善的,但是如果是两个人合作则可以避开90%以上的产品漏洞,所以在产品功能规划的方面,更建议2人以上参与(当然如果遇到牛人,思维无漏洞,一个人建立产品全景图也是没任何问题的)。不建议3人以上,则是因为对产品指手画脚的人多了,只会越来越乱,产品设计层面要少而精。

如果只是理个产品逻辑为什么不用思维导图?

从操作方式也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需要团队合作的过程。思维导图更像是一个人的思维梳理,不利于多人的团队合作。卡片化的优点在于:①所有人都有调整布局的权限;②没有了屏幕的限制可以支持高复杂度的产品架构;③便于删减和备注;④便于后续的操作(后续很多用法都是建立在产品全景图上)。

2)发布规划

(1)目的:优先级排序,划分发布路线图。

(2)适用场景:产品经理(可能搭配交互设计师)确定产品发布内容。

(3)所需资源:2~3名参与人员(包含产品设计者、产品决策者);产品全景图。

(4)操作方式:

· 按照产品的长线目标,对功能排优先级;

发布路线图

· 制定产品发布计划,确保每一次的发布内容都是MVP(Minimun Viable Product,最小化可行产品)。

(5)说明:

怎么划分发布周期?

聚焦于成果,明确每一个发布的版本希望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再就是,保证每一个版本都是当前情况下的MVP。我觉得书里面有一句话能够很充分地回答这个问题:

聚焦于成果,即产品发布后用户能使用和感知的东西,切分发布计划应该以成果为导向。

——《用户故事地图》, P56

2.产品的(0.5,1]

当产品形态及功能确定后,则进入到需求确认阶段。这个阶段需要产品的所有设计者参与其中,但是主要将以开发人员为主,确认产品功能的可实现性。

1)需求讨论 —— 大家来找茬

(1)目的:与开发人员准确、高效地确认需求。

(2)适用场景:产品的某一个迭代,需要确认需求。

(3)所需资源:

· 7名以内项目参与人员(包含产品设计者、用户体验设计师、开发人员),开发团队负责人必须参与,其他开发人员尽量参与(如果人数超过7人,可以采用“金鱼缸协作模式”);

· 产品全景图;

· 迭代功能的较详细文档(可能是Word文档、直接设计稿、更具体的故事地图)。

(4)操作方式:

· 各参与人员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各功能点在流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与问题,挑刺与找茬;

· 根据刚刚的意见,优化流程或提出更好的方式;

· 将讨论结果在不同颜色的卡片/便利贴上写出,贴在功能点的旁边。

(5)说明:

为什么需要产品全景图?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产品全景图可以帮助开发人员建立整个产品形态,使其完全清楚当前的整体开发内容,利于架构的搭建、代码模块化/复用等等。

需要注意的一点:在此过程中需要控制住,尽量不要延伸出新功能,也不要大范围地修改功能。如果大范围地修改了功能,也不建议直接以会议结果为最终结果。因为原本的方案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人在会议上太过于兴奋的状态下容易冲动,冷静下来再思考一下方案也会发现会议上的结果可能存在很多漏洞。

2)需求拆解 —— story下的story细分

(1)目的:将当前的story细分为开发人员可以接受、方便开发的story。

(2)适用场景:当产品的story颗粒度过大时,开发人员需要将story进一步细化。

(3)所需资源:与“需求讨论”的资源一致。

(4)操作方式:

· 在多方讨论下,将大的story按照开发需要进行拆分;

· 将拆分好的story写在卡片/便利贴上,贴在对应大的story下方/旁边。

story拆分

(5)说明:产品经理不要太过于干涉技术人员的拆分,在不涉及原则的情况下,他们怎么舒服就怎么来吧。

3)优先级排序

(1)目的:开发人员在一个迭代内,对开发内容进行排序。

(2)适用场景:在“需求拆解”后,很自然地进入到优先级排序。

(3)所需资源:与“需求讨论”的资源一致。

(4)操作方式:在多方讨论下,将已经拆分成颗粒度适宜的story进行排序。

story排序

3.产品的(1, +∞)

当产品的初版发布后,后续的工作就是优化和更新了。在此阶段可能会进行用户调研,那么调研的数据如何进行处理才能够反映更多的问题呢?这里提供一种方式,即用户体验地图(Experience Map),它可以用于完整地处理分析数据。但是在书中,还提到了一种叫作旅行地图(Journey Map)的方法,它可以使用在功能整盘复查的时候,来发现用户痛点、找出优化机会。这两种方法有极大的相似之处,所以放在一起来讲。

1)旅行地图

(1)目的:着眼全局,完整查看用户交互路径,发现用户痛点,寻找机会。

(2)适用场景:用户路径明确,产品复盘。

(3)所需资源:

· 3~7名参与人员(包含产品设计者、产品决策者、用户体验设计师);

· 不同颜色的便利贴/卡片。

(4)操作方式:

· 按照用户操作路径,将每一个触点触点:指客户与产品发生沟通的一切互动点。按步骤写在便利贴上,横向排开;

· 在每个触点下方(沿纵向),标明用户的操作场景(例如时间、环境等可能的因素)、行动、问题;

· 团队人员浏览全局,针对每一个触点提出疑问,进行讨论;

· 得出痛点和收获。

2)用户体验地图

(1)目的:处理用户调研数据,确定产品的优化点与优化需求。

(2)适用场景:用户调研数据处理。

(3)所需资源:

· 目标用户的评价数据;

· 3~7名参与人员(包含产品设计者、产品决策者、用户体验设计师);

· 不同颜色的便利贴/卡片。

(4)操作方式:

· 按照用户操作路径,将每一个触点按步骤写在便利贴上,横向轴排开;

· 将用户操作、评价数据(优/劣)、用户想法 / 感觉归类写在不同颜色的便利贴上,紧向排开;

· 综合每个触点上的评价数据,进行打分;

· 根据得分,调整触点卡片的高度,得分高的卡片位置越高、得分低的卡片位置越低,得出用户情绪曲线(Emotion Journey);

· 全盘思考,找出机会点,将机会点写在便利贴上,贴在对应的触点下方。

3)两者的差别

其实关于“用户体验地图”和“旅行地图”的不同点,各种资深的用户体验设计师都有讨论过这个问题。我自己在私底下也有查询过一些资料,其中,在YouTube上找到了Mapping Experiences的作者James Kalbach的采访,正好提到了这个问题,他给出的回答是从本质上讲,两者都是一样的,都是借助一定方式去形式化用户的交互路径。但是两者还是挺不一样的,你可以认为旅行地图是整理用户操作路径的一种方式,但是用户体验地图更注重用户在每个触点交互时的体验。

关于《用户故事地图》这本书中“怎么使用用户地图”的总结到这里就结束了。其实这本书里面真的讲了很多很实用的方法,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协作、更好地思考产品。它能够让产品设计师、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们去更有效地整理思路、找出解决方法、统筹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