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军事形象:美国大兵的命令与征服
(一)“美国大兵”及美军概况
如果你想理解今天的世界,如果要研究美国,就不可忽略其军事国防形象。天涯社区国际观察版有热帖称,一提到“美国大兵”,我们立刻就能联想到好莱坞大片儿中的那些猛汉子们,他们健硕的肌肉、无畏的性格以及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勇猛在女性当中吸睛无数,很多人都把美国大兵当作自己的偶像。“美国大兵”真有如此魔力乎?随着时间的推移,借助于新闻事件和影视作品,美国大兵也出现了更多的形象,正面负面纷至沓来,残酷战争、人道救援、特别行动、虐囚性侵、老兵问题等等,为网民绘制了一幅更多元的印象。
1.影视和游戏中的美国大兵
相信在中国有不少年轻人在少年时期通过家里的VCD机播放光盘观看过美国好莱坞导演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 “美国大兵”就给我们留下难以遗忘的印象。那时候国内也流行一款电脑游戏,叫作《红色警报》。因为这个游戏,让那个时候不计其数的游戏爱好者喜欢上了此类主题的游戏,就是那个拥有能卧倒变地堡射击的美国大兵、拥有火箭飞行兵、光棱坦克、航空母舰、特种兵谭雅、间谍卫星等先进武器的美国游戏。
其实,这款游戏全称叫《命令与征服:红色警戒》,英文名称Red Alert,又译《红色警报》,是美国艺电游戏公司(EA, Electronic Arts)为个人电脑(PC)推出的一系列即时战略游戏,玩家通常简称为红警或RA。其中二代的资料片“尤里的复仇”是里程碑。游戏属于标准的采集资源、升级建筑、造兵攻打的游戏模式,极其简单的操作和良好的可玩性,受到了许多玩家的喜爱。
当时的游戏背景是这样设定的:1950年,爱因斯坦博士发明了时间机器,回到了1933年,并杀死了千古罪人希特勒。起初爱因斯坦认为这样做避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换来世界和平。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仍没有消失:而且打到了1950年:斯大林取代了希特勒,苏联向世界进攻。
对盟军一方游戏来说,为了世界和平,美国、英国组成盟军对苏宣战。而经过一系列的战斗,包括使用爱因斯坦研制出的超时空传送仪等尖端科技,盟军最后攻克莫斯科,炸平了克里姆林宫。一群盟军士兵在瓦砾中找到了奄奄一息的斯大林,盟军高级军官尼克斯·斯塔佛斯上校令下属离开,稍后斯大林被尼克斯·斯塔佛斯上校杀死,没有人知道凯恩的来历和去向,接续的剧情是C&C正传。
而换一个苏联结局来说,设定斯大林统一了全欧洲,但在最后,凯恩谋杀了斯大林与其秘书,凯恩随后失踪,将全世界拖入绵延无尽的冷战时期……真是让人脑洞大开的一款军事狂想曲。
后来,有中国软件程序员将之改编了一个版本“共和国之辉”,更是满足虚荣心一般地将解放军战士设计成卧倒之后单人PK掉一辆坦克的游戏,与我们今天在电视上看到的“手撕鬼子”有异曲同工之妙,民族虚荣心膨胀到爆。中国的MODer通常会在自己的MOD版本[非官方模组(Modification)即指玩家俗称的扩展版或MOD]里加入中国,早期版本里面的中国往往非常强大,所以平衡性很差——其中最差典型代表为“共和国之辉”、“狂狮怒吼”,它们的平衡性极差,错误漏洞百出,十分粗糙,但是仍然有大量的玩家把时间浪费在共和国之辉上;而一般优秀的MOD里的中国不会太强大,平衡性相当好,而且修改应用了很多复杂的文件。
我国有不少媒体对美国在塑造和传播军事形象方面的途径进行了总结,一是借助好莱坞电影,如《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拆弹部队》《洛杉矶之战》以及《血战钢锯岭》等,在全世界传递战无不胜的美军形象。二是通过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面向社会和海外传播军事形象,塑造舆论氛围。三是通过社会化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将荣誉等概念植入美国人心中。
除前文对青少年记忆的记述之外,《中国青年报》也有文章称,美国还通过军事游戏潜移默化地塑造着玩家对美军的情感认知。《反恐精英CS》《红色警报》《三角洲部队》《闪电行动》《美国陆军》等风靡全球的电子游戏在青年人中拥有巨大的市场。说完这个引发我们青少年对美国大兵和美军形象感兴趣的电影和游戏,我们就来看一下网上呈现的美军是怎样的。
2.美军概况与历史轨迹
当地时间2015年6月12日,美国纽约,美国军队在时代广场举行建军240周年庆祝仪式。美军正式全称为美国武装部队(Armed Forces of the U.S.)。据百度百科显示,美国陆军主要编有:7个司令部(3个集团军司令部和4个军部,其中1个为空降军部);10个作战师(2个装甲师、4个机械化师、2个轻步兵师、1个空中突击师、1个空降师);13个旅(7个航空旅、6个炮兵旅);3个装甲骑兵团;2个营群(1个步兵营群、1个空降营群);12个防空导弹营;另有2个一体化师。现役部队人数约150万人,其中陆军50万人,海军和空军各35万人,海军陆战队18万人(另有文职雇员约70万人)。
谈起美国军事形象,美国是全球当之无愧、首屈一指的超级军事大国,不仅从军费预算、全球部署范围、军队战斗力、装备先进精良程度和军事工业体系的发达、军事教育文化和影视文艺作品的富集,以及对陆地、海洋、天空、太空以及网络空间的全领域的绝对领先优势,甚至将世界军事实力排名第二名的俄罗斯、第三名的中国都甩出了几条街,可谓“一骑绝尘”。
网上搜索显示,美国军事仍然被大众所记忆熟知的,除了历史上美国独立战争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莱克星顿的枪声”,废奴运动与南北战争中的葛底斯堡战役,最为网民或影迷关注的莫过于二战太平洋战争日军偷袭珍珠港事件、硫磺岛战役与欧洲战场的盟军诺曼底登陆,美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朝鲜战争(中国人称之为“抗美援朝”)。
进入20世纪苏美冷战格局,北约与华约组织对抗成为全球政治军事斗争的主基调,令人印象深刻的古巴导弹危机、阿波罗登月及星球大战计划等,美国最终以军备竞赛和和平演变等各种可能的方式将苏联“拖垮”直至解体。但美苏的结构性矛盾,最终则继续延续演变为今天美俄之间的历史隔阂。
而在越南战争中,美军似乎并不成功。而美军在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叙利亚战争、多次巴以冲突等的表现,则刷新了人们对于现代战争手段的认识。也有网民关注美国长期“经略”中东、西亚、北非等地区,获取大量石油、天然气和能源要塞,维系和提升了美国的全球影响力。但是,该地区长期处于东西方接壤、亚欧非交叠地带,历史、民族、宗教、经济等多元化的利益纠葛和现实冲突,美国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价值观的强势输出,不可避免地卷入纷繁复杂的各种矛盾之中,在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反美情绪。
也有观点认为,美国自身政策某种程度上成为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最终要为这种副作用买单。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2001年“9·11事件”的爆发,令全球震惊,最终这次事件对美国政府和人民的心理都构成了重创,变成了极端恐怖主义全球活动的空前的历史性、标志性事件,也成为其对抗美国活动的高潮。这种局面导致小布什政府揭开了阿富汗战争的序幕,事后虽然推翻了塔利班政权,将其赶到了深山老林、戈壁荒滩,在奥巴马政府期间最终击毙了本·拉登。但美国在中东和西亚也深陷战争泥潭,奥巴马政府则最终毅然从阿富汗撤军,转而推出了“重返亚太”的战略。但美国的这种努力,并没有将恐怖主义清除,新的恐怖组织ISIS(“伊斯兰国”)逐渐壮大,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地缘政治影响。这种地缘政治军事摩擦现在还出现在叙利亚等地,各方博弈仍在延续。
20世纪初在西亚、北非出现的与社交媒体使用密切相关的颜色革命事件,卡扎菲、萨达姆、穆巴拉克等的相继倒台,一向贴上了各种反美标签的政治强人纷纷倒下。但也有网民提出,这些国家发生政权更迭以后的发展形势和结果,并不像一些人先前所说的那样,让国家更加富强、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更加进步,反而陷入政治动荡、经济倒退、社会动乱,百姓生产生活甚至还不如从前。
甚至,还有一些网民在网上转发了大量伊朗、阿富汗、伊拉克等国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风情、都市掠影与人文风貌,一些街景人群特别是时尚女孩的打扮、人们脸上的祥和从容,生活内容的多姿多彩,有些虽然并不足够富裕,但仍然称得上是安居乐业、平静安定的幸福生活,较少见到极端保守宗教戒律下的人物装束与紧张混乱的社会氛围。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有些是当地人所拍,还有的是欧美国家的旅行者与旅居当地的人士提供,展示了那个时期西亚和中东国家的稳定开放和繁荣,不少网友也反思,历史究竟是在进步还是退步?这让人们产生了很多质疑和反思,引发了更多意识形态的争议。
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赢家,本土远离战场,又在战后获得巨大的发展,而一举成为排名第一的世界级大国,以马歇尔计划支援欧洲,冷战开始以后展开美苏争霸,最终以苏联解体、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而落幕。二战以后,美国建立遍布全球的海外军事基地,美国大兵是中国网民耳熟能详的形象。更有一些网民用“世界警察”来描述美国在全球的军事安全角色和形象。也有不少中国网友称美国为“美帝国主义”,可以肯定的是,美国在维护自己的金融、美元和军事霸权方面不遗余力。
美国有先进的太空探测技术,开展了核大国、登月计划、星球大战计划等。有网友认为,一旦美国在外太空探测方面有新的发现,可以促进科技几何式地增长,那么美国就更能够在地球保持巨大的领先优势,这不仅是一个科技问题,也是一个国际问题、政治问题。以星球大战计划为例,也就是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之战略防御计划,简称星球大战(简称SDI)。
在冷战后期,由于苏联拥有比美国更强大的核攻击力量和导弹破防能力,美国害怕“核平衡”的形势被打破,需要建立有效的反导弹系统,来保证其战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可靠的威慑能力,维持其核优势。同时,美国意图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太空武器竞争,把苏联的经济拖垮。1985年1月4日由美国政府立项开发,计划于1994年开始部署,于20世纪90年代宣布中止。以各种手段攻击敌方的外太空洲际战略导弹和航天器,以防止敌对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核打击。
美国之所以军事实力世界第一,不仅源于其强大的政治、军事、资本、工业、科技等综合实力,也与其不停地在全球各地发动局部战争有关,特别是在中东、西亚、北非等地区,先后发动过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直接参与的战争,美军投入各种先进武器和立体化信息战的先进战术体系。
就网上流行的反美情绪,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仇视美国的心态,但普遍不存在凭空反美,而存在某种因果关系。从全球范围来看,一些与美国外交关系不好的国家和地区,就反美而言比较极端的就是阿拉伯世界,特别是以基地组织、伊斯兰国(ISIS)等为代表的国际恐怖主义组织和在不少美国西方盟友和阿拉伯国家爆发的暴力袭击的恐怖行为。
就外部产生原因来说,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凭借其强大影响力,扩张其国家安全利益及价值观,被政治与军事敌对势力视为霸权主义和帝国主义。敌对势力凭借美国议会中民主势力影响的削弱以宣称其民主制度为“伪民主”。美国对外经济贸易与对占领地的政策,往往只考虑美国自身的良性发展,并不考虑其政策对外的影响。这种情况在“美国至上”的孤立主义影响下将更为突出。
也有网络观点认为,自身原因方面,美国在其占领区内宣扬自身的人权和价值观,但未充分考虑到当地风俗习惯,某些时候属于强加于人,易使人反感。美国虽然宣扬宗教自由,但美国人大多信奉基督教,由于历史、政治以及包括“9·11”事件在内的恐怖事件等多重因素,美国社会中仍存在对某些宗教和种族的歧视现象,招致宗教群体的反美浪潮。美国的影视作品常常也宣扬美国文化的优良之处,并扭曲贬低其他文化的形象,一度在欧洲发达国家和全球广大欠发达国家或地区都遭遇过文化隔阂。
3.美国盟友的全球分布
美国具有全球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影响力,其外交政策走向一直是世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美国的外交关系规模是全世界最为庞大的。几乎所有的国家在华盛顿特区都设有大使馆和派驻大使。
在西方,以冷战时期形成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基础,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均被视为美国最亲密的盟友。亚洲方面,在二战后,日本、韩国、菲律宾和以色列均与美国有极紧密的关系,日、韩两地更有美军军事基地驻军(参见驻日美军、驻韩美军)。
只有少数国家没有与美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如伊朗、朝鲜等国家。2015年,古巴与美国恢复两国中断超过50年的外交关系。但在亚洲,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遭遇过朝鲜战争失利、70年代深陷越南战争;在中东及伊斯兰社会,冷战后的美国外交一直不被看好,甚至常年被媒体评论为失败;从巴以问题一直僵持不下;从9·11事件开始再到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泥潭,“阿拉伯之春”变成“阿拉伯之冬”;经历动荡的利比亚、叙利亚乃至埃及、黎巴嫩至今局势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这导致了中东地区多个国家的反美浪潮愈演愈烈。
而美国的外交政策也实在让人难以捉摸。甚至放手或低估一些恐怖组织,导致了恐怖主义形势更为严峻,对中东和平与稳定的威胁也持续加重。
与“盟友”一词相对,美国政府也是“流氓国家”这种表达的最经常使用者,但自2000年开始,美国国务院开始使用“受关注的国家”(States of Concern)代替“流氓国家”一词。比如,通常被美国认为是“流氓国家”的主要包括古巴、伊朗、苏丹、叙利亚、朝鲜等,此前也包括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亚等国家。是否列入该名单,也可能随其与美国关系友好还是对立出现变化。
当然,这种表达方式引起了不少反对美国外交政策者的批评。有批评指责该表达仅仅被用来指与美国敌对的,或者一些反对美国的但并未造成巨大威胁的国家。也有人,例如美国的政治批评家William Blum在他的著作《Rogue State: A Guide to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中称美国自身就是个“流氓国家”。
4.美军对舆论传播的重视
要知道美国十分重视舆论宣传,将其视为重大的军事战略谋划手段之一,并且善于利用软实力,通过多种方式构建美军持久的正面形象。传播学之所以在美国发源并以实证主义产生如此大的世界影响,与欧洲批判学派平起平坐又后来居上,恰恰是产生于美国总统大选政治活动和服务于美国现实与历史需求,两次参与世界大战和多次局部战争,诞生于这种深厚的社会土壤。
今天学习传播学的人,都应该认识到美国传播学与政治和军事极为密切的理论与应用关系。比如传播学经典著作拉扎斯菲尔德的名著《人民的选择》就是脱胎于美国总统大选的服务性质的研究,提出“两级传播论”(意见领袖学说)。传播学中的“魔弹”、“社会责任论”和“自由主义论”都与现实政治有关。
接下来,我们以美国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1912—1961)为例,来具体看一下传播学与美国大兵的密切联系。霍夫兰1912年6月12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美国心理学家,是研究社会交往以及态度和信念改变的先驱。他1932年在美国西北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年后获硕士学位,1936年在耶鲁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而接下来,霍夫兰的学术生涯就被牢牢打上了美国大兵的烙印。1942-1945年应美国陆军部聘请,在美军中从事军事教育电影对新兵的影响等研究。二战后回到耶鲁大学任心理学教授(1945—1951年任心理学系主任),1961年在美国去世。
在耶鲁大学学习期间,霍夫兰是学习心理学学科带头人克拉克·赫尔(Clark Hull)的追随者,后来又共事多年。这对霍夫兰研究态度改变的方法有极大的影响。本来他可以在实验心理学领域大展拳脚、早出成果,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改变了他的研究方向。霍夫兰应召率领主要由心理学家组成的专家小组赴华盛顿,在美国陆军军部新闻及教育署研究战争宣传与美军士气的问题。从此,霍夫兰的实验对象由让老鼠走迷宫变为让士兵看影片,通过对影片内容、形式和设计变化,测量、分析传播来源的可信度、恐惧诉求的程度、问题提出的先后效用、论辩时是讲一面之词还是两面都说、结论是明示好还是暗示好等传播问题。
战争结束后,霍夫兰带着同事和资料回到了曾工作过的耶鲁大学,继续进行态度改变方面的研究。他们接受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设立了耶鲁传播研究项目,旨在“提出科学的见解,以辨别哪些条件可使这类或那类劝服性传播的效果有所增强或减弱”。
霍夫兰等人首先将战争期间的研究资料予以重新分析整理,编纂出版了一套《美国军人》丛书,共4卷,其中第3部《大众传播实验》(1949)代表了霍夫兰等人最早的研究成果。该书集中反映了这批学者所进行过的两类研究,即对现有影片的评价性研究和同一影片(或讯息)的两种不同版本加以比较的实验性研究。这两类研究都对传播理论的建设做出过某些有趣的贡献,而通过操纵变数以测量传播效果的实验性研究则构成了态度改革研究的开端。
从学术贡献和缘起来说,霍夫兰是通过与美军现实需求合作,以实验法测量态度改变的程度并以此验证传播效果的先驱者。二战期间,霍夫兰受聘为美国陆军新闻与教育署心理研究室主任,主持了一系列的鼓舞士气为宗旨的有关宣传效果的心理实验,这是采用心理实验方法进行大众传播研究的最早范例。
战后,霍夫兰及同事们回到耶鲁大学,获得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支持,设立了耶鲁传播研究项目,继续进行态度改变方面的研究,系列著述引起了学术界对传播在劝服方面的社会效果的关注,他将说服理论和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并经历了与美军的紧密合作和无缝对接,经历了残酷战争的反复考验,因此使得他的研究非常实用,具有现实意义,这也成为美国传播学经验学派的典型风格。如此看来,传播学与美国大兵还真有关系,并且这个关系还不一般。
图8:“美军”微博印象
作为一个21世纪的中国网友和专业研究者,又该如何去认识美国军事形象,探讨网络传播、政治传播和军事形象的问题?此外,在微博方面,美国军事形象构建的因素主要包括先进的军事武器、近年来有美国参与的军事战争事件等。从美国军事整体的微博印象来看,中国、阿富汗、日本、伊拉克等国家名词占有较高比重(见图8)。可能目前中国网友最关注与美军有关的话题莫过于萨德系统、朝鲜问题、南海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涉及中国主权与安全的核心利益关切。
这里,关于中美之间的军事交手记录和眼下各种现实中美军事摩擦与风险值得关注,对理解和推动形成中美军事交往与互信格局,探寻全球和平发展新时期的新站位将有很多启发。
5.美国网络部队地位上升
美国网络安全部队,正式组建于2005年4月,2016年将部队人数增至6000人,该部队的成立大大提升了美国在网络安全领域的能力。由于成员都属于140高智商,因此也被称为“140”部队。美军近年提升网络司令部级别,以及特朗普在“百日新政”中宣布加大网络战建设方面投入力度等。
据百科词条记录,该部队揭开神秘面纱并实际发挥作用是在伊拉克战争前夕,早在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美军就对伊拉克使用了网络战的一些手段,通过人员活动到伊拉克将其从法国购买的防空系统使用的打印机芯片换上染有计算机病毒的芯片。在战略空袭前,又用遥控手段激活了病毒,致使伊防空指挥中心主计算机系统程序错乱,防空电脑控制系统失灵。
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双方都动用了网络战手段进行对攻。2003年开始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更为广泛地使用网络战手段。战前,数千名伊拉克军政要员在他们的电子邮件信箱中收到美军发来的“劝降信”,造成很大的心理影响。开战后不到4个小时,持中立立场的半岛电视台英语网站便被美军“封杀”,此后也一直不能正常运作。
2005年4月,在美参院武装部队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美战略司令部司令卡特·赖特首度表明,美军已组建专门负责网络作战的“网络战联合功能构成司令部”。网络部队作为一种全新的部队样式,已被正式纳入美军的作战序列。
美国于2006年和2008年先后举行了两次代号为“网络风暴”的大规模网络战演习。2009年6月23日,美国国防部长盖茨下令组建网络司令部,美军战略司令部在9月1日前制订出网络战作战理念和计划。这标志着美国打算将军事霸权从陆地、海洋、天空和太空向号称“第五领域”的网络空间延伸。
目前,美国陆海空三军都有网络部队。作为全球最早将网络用于实战的国家,美国打造网军的历史,远远早于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目前美军有3000至5000名网络战专家,涉足网络战的军人在5万到7万之间。如果加上原有的电子战人员,美军的网战部队人数在8.87万人左右,相当于7个101空降师。这支部队不仅要承担网络防御的任务,还将对他国的电脑网络和电子系统进行秘密攻击。2014年3月底,美国时任国防部长查克·哈格尔表示,国防部将继续致力于扩大网络部队规模、提升美国在网络安全领域的能力,当时计划于2016年将网络司令部网络部队人数增至6000人。
(二)“9·11”事件与影响
1.“9·11”恐怖袭击的创伤
对于网民来说,“9·11事件”并不陌生,是指2001年9月11日上午恐怖分子劫持的4架民航客机撞击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的历史事件。包括美国纽约地标性建筑世界贸易中心双塔在内的6座建筑被完全摧毁,其他23座高层建筑遭到破坏,美国国防部总部所在地五角大楼也遭到袭击。
该事件是人类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也导致了此后国际范围内的多国合作进行反恐怖行动。美国政府对此次事件的谴责和立场也受到大多数国家的同情与支持,全球各地在该事件后都有各种悼念活动。在“9·11事件”十周年之际,我国多家媒体都进行了专题纪念活动。其中,凤凰网与人民网文史频道推出系列策划访谈纪录片《中国人的美国观》,透过中国人看美国9·11事件,并反思人性,吸引了300多万人次参与,网友评论9000多条。
综合互联网评论来看,对待美国9·11事件,我国网络舆论具有复杂的情感表现。绝大多数网民对于9·11事件表达出深切的同情和悲伤,但也有网民在该事件上“幸灾乐祸”,表现出情绪化的“极端主义”。究其原因,这种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来自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社会舆论认知存在偏见。另一方面,由于一直以来中美在经济、军事方面的竞争和摩擦起伏不断,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和争议性深刻地影响着民众情绪变化。
除此之外,美国也有一些学者对“9·11事件”提出“阴谋论”质疑,引起舆论争议。电影《华氏911》中指控小布什总统操弄了9·11事件后的美国公众情绪,并且在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动机上隐瞒大众。《时代》杂志则在2006年9月11日发表了一篇关于9·11事件的文章,抨击有关9·11“阴谋论”的说法。对美国人民来说,9·11事件始终是一个无法完全逾越的精神创伤和历史裂痕。
2.“阿拉伯之春”与反美浪潮
据报道,9·11事件之后,美国一方面表面上对伊斯兰世界采取顺从、尊重的“亲和”政策。另一方面,又以反恐的名义出兵伊拉克和阿富汗,用武力推翻了萨达姆、塔利班政权,按美国民主模式支持了新政权。2010年以来,美国被曝光了“大中东民主计划”的后续行动,在中东北非又狂风暴雨般地出现了“阿拉伯之春”革命,埃及、突尼斯、也门和利比亚国家政权稳定不复存在。
然而,不久之后,在刚刚发生过“民主革命”的阿拉伯国家,同时也掀起了一股反美浪潮。9月11日晚,数千埃及民众在美国驻埃及使馆前示威。一些人要求埃及政府驱逐美国大使,断绝与美国的外交关系。他们降下悬挂在美国使馆前的美国国旗并将其撕毁,然后升起一面黑色旗帜。
大量媒体报道都把袭击事件与一部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美国影片相联系。该事件也引起了我国主流媒体的关注,相关报道有《“阿拉伯之春”暴露美国野心膨胀》《反美怒潮席卷中东 美国梦破“阿拉伯之春”》等。
在美国知名的问答平台Quora上,一个被外国网友讨论多时的问题“中国知识精英怎么还不发起颜色革命?这看上去很简单不是吗?”在我国互联网上引发舆论探讨。吸引100多名国内外网友作答,其中一个上海姑娘的短文配图更是获赞两万。另外,在微博上,共青团中央、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党政机关,2016年8月1日纷纷转发的一则视频短片,以飞快的速度走红网络。这则题为《想让中国变成这样?请从我们的身体上踏过》的视频,呼吁人们加强对“颜色革命”的认识,并指出正是美国在背后操纵的颜色革命,才使伊拉克、叙利亚等国人民陷入悲惨的境地。据新华社官方微博“新华视点”称,这段时长4分46秒的视频迅速在网上传播,短短24小时内,点击量超过1000万,微博话题#警惕颜色革命#的阅读量近3亿,讨论达11.5万条。
(三)中美军事热点议题
在中国互联网上,网友话题也存在一些隔阂和一些历史不愉快的记忆,比如,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中美南海军机相撞事件,还有因美国海军舰队在南海多次出现,多次与中国军舰对峙,使南海周边的局势变得紧张。
1.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
1999年中国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被轰炸事件也是中美军事摩擦的标志性事件之一。1999年5月7日(北京时间5月8日),北约的美国B-2轰炸机发射三枚精确制导炸弹或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击中了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当场炸死三名中国记者: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炸伤数十人,造成大使馆建筑的严重损毁。中国方面认为这是一次蓄意的轰炸,可能是对中国此前反对北约轰炸南联盟的报复,因此向美国提出强烈的抗议。
北约解释这是误炸,原因是使用了一份美国中央情报局过时的地图,而且中国大使馆距离北约轰炸的真正目标南斯拉夫军事总指挥部仅仅只有180米,且两个建筑物的大小形状都十分相似。国际特赦组织则支持北约的解释,同时谴责北约没有采取适当措施来保证无辜民众的生命不受伤害。由于迄今为止没有公布相应文件和材料,网上关于此事件的各种流言和揣测版本丛生。
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轰炸后,中国民众群情激愤。不少网友认为,过去中国落后的时候曾受列强欺凌,现在国家比以前强大了大使馆仍然被炸是何等耻辱,纷纷表示坚决与强横残暴的霸权主义作不屈的斗争。中国爱国黑客(网上也称“红客”)开始大肆攻击美国网站,导致中美网络大战,双方各有百余个网站被插上了对方的国旗。
全国多地爆发大规模反美示威活动。很多大学生到美国和其他北约国家驻北京、上海等地的大使馆前示威游行,我国政府强烈抗议北约军队这次粗暴、野蛮的行为,并向美国等北约主要国家发表声明,要求其必须严惩凶手并赔礼道歉。这次轰炸及之后的发展,使原本由于中美两国元首互访而正处于上升阶段的两国关系骤然恶化。
美国轰炸南联盟大使馆,也催生了人民网上的“强国论坛”。也就是在我国大使馆被炸的第二天,人民网上开通了“强烈抗议北约暴行BBS论坛”,正义声讨,慷慨激昂,使得这个论坛很快就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个多月后,正式更名“强国论坛”,成为中国新闻网站中最早开办的时政论坛。同时期的天涯论坛题为“埋15年的真相:中国驻南大使馆被炸内幕终于揭晓!”的帖子网友点击量已达到3万多次。这次事件也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2.南海仲裁闹剧风波
在2016年出现了日美菲联手非法炮制的“南海仲裁案”,即菲律宾控告中国案(Philippines v. China),或菲律宾诉中国仲裁案,全称为“菲律宾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仲裁案”(Arbitration between the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菲律宾主张“中国在南海所主张的九段线,已违反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因而诉请仲裁”。该仲裁庭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附件七组成,登记在PCA的名下。仲裁一结束,该仲裁庭立刻解散。2014年12月7日,发布《中国政府关于菲律宾所提南海仲裁案管辖权问题的立场文件》。
2015年7月7日,该“法院”首次举办了听证会;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也同时发表声明,不承认常设仲裁法院对此案的司法管辖权,也拒绝接受菲律宾任何形式有关此案的和解建议。中方多次声明,菲律宾共和国阿基诺三世政府单方面提起仲裁违背国际法,仲裁庭没有管辖权,中国不参与、不接受、不承认、不执行。
而“南海仲裁案”以及由此引发的部分中国民众抵制肯德基行动,也成为我国社交媒体上舆论讨论的热点,微博话题#南海仲裁案#已引发101.7万次讨论量。网上舆论一致支持中国政府态度,表达立场。官方报道以强调南海历史属性、仲裁非法、南海问题应通过协商和平解决为主要观点。
关于南海,网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代表性观点,除了一些国家觊觎我国南海地区的资源,加上马六甲海峡和南海军事与经济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也是不少国家的经济贸易和海运生命线,拒不承认中国在南海无可非议的主权。而在南海仲裁案中,有日本和美国相关人士牵涉其中,引发国际舆论无限遐想。
美方认为仲裁法庭对南海仲裁案的裁决,对菲律宾和中国都具有法律约束力。日本主张解决海洋纷争应该遵循国际法的准则,不应该使用强力和威压,强调用和平的手段解决纷争的重要性。日本认为,作为当事国的中国和菲律宾,服从这一次的仲裁裁决,有利于南海纷争的和平解决。香港大公网7月11日报道称,日本妄图搅局南海、从中渔利的意图愈发明显。新加坡《海峡时报》11日报道称,日本不是南海声索国,但将中国日益增强的军事力量视作威胁。
南海仲裁结果后,我国学界对此有广泛批评。综合观点主要为:仲裁庭不审而判,选择性使用证据,为美日介入南海增加借口。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莫道明认为:“中美的强硬更多的是作为筹码,而不是作为挑起战争的手段。基于这个判断,两国沟通和谈判的技巧就很重要。就算南海仲裁事件过去了,还会不断有更多的危机被制造出来。美国一定是不肯罢休的,包括日本,还可能会制造其他借口。所以不要幻想着菲律宾这个仲裁案过完以后就风平浪静了,那是不可能的。”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就指出,仲裁案“吸引”了域外大国搅局南海,推高南海升温态势,使得南海问题被“地缘政治化”,同时也把东盟推向地缘政治的“尴尬”境地。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陈晓晨撰文指出,美国战略大转向特别是“亚太再平衡”战略应为南海局势升温负责。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这都“刺激”了一些美国亚太盟友在南海问题上向中国发起挑战。
同时,军方“坚定不移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海洋权益”的态度,领导人表态、外交立场、军方声音的舆情叠加,在互联网上受到网民极大支持。对比近几年的报道来看,中国媒体在展示军事上越来越显现出积极自信的态度,我国网民对待军事话题的讨论,严肃之余也不乏娱乐精神。央视一套在南海仲裁案结果直播当天播放“熊出没”,成为网民娱乐的话题;另外,还有网民以“南海仲裁和我单方面宣布和林志玲结婚有什么分别”?调侃此次事件。
《解放军报》评论直言仲裁庭的组建不合法。“仲裁庭的五名仲裁员中,除了一人是菲律宾指派,其余四人皆由时任国际海洋法法庭庭长柳井俊二任命。而这位柳井法官,是日本右翼代表人物。”此外,新华网《闹剧该收场了,南海仲裁终将沦为“一张废纸”》指出,“南海仲裁案不过是一场披着法律外衣的闹剧,背后充斥着美国搅乱南海,遏制中国和平发展的险恶用心。”
有网友“加拿大大教授”称:“许多国际媒体把南海仲裁与尼加拉瓜诉美国的案子相提并论(尼加拉瓜诉美国是在联合国国际法庭),原来这些媒体集体犯了谬以千里的低级错误。而实际上一查才知南海仲裁却是海牙的常设仲裁庭仲裁的,它不是一个法庭,与联合国毫无关系。一百多年来它所仲裁的案子就那么几件,它所做的‘award’充其量只是个‘议决’而非判决(judgment, verdict),是否有约束力看看它从前所判的所有案子就知道了。”
截至2016年7月,已有90多个国家的23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表示公开支持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同时,白俄罗斯、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匈牙利、文莱、老挝、安哥拉、伊朗、阿富汗等70个国家分别发表公报和声明,支持南海问题直接当事国通过谈判解决争端。2016年7月15日,菲律宾一家媒体刊文称,菲律宾为南海仲裁案请律师共花费了三千万美元。文章指出,美国应为菲律宾报销这笔费用,因为该案给了美国干预南海事务的借口。
3.南海军机相撞与“航行自由”
在南海问题方面,中美摩擦也常常见诸报头。早在2001年的“南海中美军机相撞”中国飞行员王伟牺牲事件,就在国内引发强烈舆论情绪。据公开的信息,2001年4月1日,美国EP-3侦察机在中国海南岛附近海域上空侦查,中国海军航空兵派出2架歼-8II战斗机进行监视和拦截,其中一架僚机在中国海南岛东南70海里(110公里)的中国专属经济区上空与美军飞机发生碰撞,中国战斗机坠毁,飞行员王伟跳伞下落不明,后被中国确认牺牲。而美国军机则未经允许迫降海南岛陵水机场。中国指责美国侦察机故意撞向歼-8II战斗机,并且在没有通知和许可的情况下降落于中国领土;而美国则说,EP-3是被失控的歼-8II战斗机所撞击,并且被中国的另一架歼-8II带到飞机场。
中美双方就事件责任僵持不下,更演变成了一场外交危机。经过政治角力,事件最终以美国发表一段含糊其词的“道歉”,中国释放人员、交还飞机告终。南海中美军机相撞致使中国飞行员牺牲事件,也是中美两军在南海出现的最引人瞩目的军事意外事件。与此相比,近年美国海军舰艇频繁出现在我国南海海域,双方应保持理性克制,避免出现意外擦枪走火,会对当事双方和周边局势稳定有益。
美国作为全球超级军事霸主,在南海则是域外之国,远离美国本土,而接近菲律宾。而基于美菲间存在着特殊的历史政治关系,美国有了更多介入和插手南海问题的借口和理由。美国最令网友印象深刻的理由之一就是“航行自由”。据五角大楼2017年2月公布的《2016年航行自由报告(FY-2016 Freedom of Navigation Report)》称,美国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国以及委内瑞拉、阿尔巴尼亚和马尔代夫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周边海域都开展了巡逻行动。
有国内学者分析称,“航行自由计划”是美国政府的一项外交和军事行动计划,旨在防止沿海国家的“过度海洋主张”挑战美国的海洋霸权,保证美国军事力量的全球机动畅通。该计划的出台有深刻的思想和政策渊源,但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应对其“海洋大国”地位受到挑战的现实产物。计划对“过度海洋主张”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外交活动和“军事宣示”相结合的应对方针。卡特之后的美国历届政府都继承、发展和实施了该计划。中美之间一系列海上事件的发生,与美国对中国实施该计划有密切关系。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报道,就是否继续在该地区推行奥巴马的军事再平衡战略一事,美国总统特朗普让亚洲一些盟友和小国感到不安。美国国防部发言人杰夫·戴维斯(Jeff Davis)曾表示,美国的“自由航行(Freedom of Navigation)行动”不只是针对中国。“自由航行行动”是美国海军开展的巡逻活动,美国舰只会在巡逻期间进入其他国家提出领土声索,但美国称系公海的海域。
对此,巴西著名专栏作家、中国问题顾问卡洛斯·塔瓦雷斯认为,美国以所谓“航行自由”为借口,以种种手段炫耀武力,实质上推动了南海军事化。
4.抗美援朝、朝核危机与萨德系统
中美之间的军事较量,可以追溯到“抗美援朝”朝鲜战争时期,我国不少专家学者对此也有众多的研究和文献记录。抗美援朝运动或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该事件还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如电影《上甘岭》《集结号》。《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作家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后所著报告文学,是一篇影响很大、传诵广泛的优秀通讯。该文写于建国初期,主要记叙了1950—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志愿军战士英勇反击美国侵略军的英雄事迹。最先于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刊登。后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数代中国人。虽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结束,但中美在朝鲜半岛方面的摩擦一直存在。
中美朝韩四国关系,近年来随着国际局势发展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特别是金正恩上台以后,一贯奉行的“拥核”战略加重了紧张局势。朝鲜核问题由来已久,朝鲜核武计划启动于20世纪50年代,而第一次朝鲜核危机则爆发于20世纪90年代。
朝鲜核问题或核试验危机,美国首当其冲。但因地理原因,朝鲜一意孤行的先军政策,尤其是核试验及试射导弹的负面影响持续扩大,实际利害最为关切的则为其他中韩日俄相关四国,中国东北与中朝边境安全形势将颇为严峻。近几年来,网上有关朝鲜核试验引发低等级地震的新闻报道引发人们广泛的关注和争议,在持续上升的国防安全和舆论压力下,中朝关系也面临新的考验。
2016年3月2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决议,决定实施一系列制裁措施遏制朝鲜的核、导开发计划,中国也通过该决议,同意对朝鲜进行制裁,同时呼吁恢复六方会谈。
针对朝鲜半岛的局势,加上美国奥巴马政府时期主张的“重返亚太”战略,与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军事安全战略调整,朝鲜问题渐渐成为热点。除了“卡尔·文森”号,美国派出了第二艘航空母舰“里根”号,部署了太平洋地区一半的航空母舰战力以加强对朝鲜的压力。一边是美韩海军联合演练,摆出一副兵临城下的架势;一边是朝鲜声称“美国航母是废物”,宣称“一次打击就可击沉美国核动力航母”。朝鲜可能借此进行战略挑衅。半岛局势紧张在所难免,韩国舆论更是宣称危机即将来临。
而更让人担心的还有,因朝鲜核问题引发半岛局势紧张,进而衍生出的美韩同意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问题,更是严重影响中国的战略安全核心利益,成为更大的国际军事与政治问题。
在朝鲜半岛持续紧张的安全局势下,2016年7月8日,韩国与美国同意在韩国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在国际互联网上再次掀起舆论风波。综合媒体报道和网民互动话题来看,不仅是中国网民,韩国人民对于“韩国部署萨德系统”事件,也具有强烈的反对和抵制情绪。自2016年7月13日,韩国宣布萨德系统部署地点以来,庆尚北道星州郡的民众已经举行了多轮抗议。另外,在首尔光华门,韩国年轻人、学生群体也发起反对部署“萨德”系统的抗议。中国民众和网友也自发抵制韩国产品和节目,两国间旅游人数也大幅下跌。
对于萨德反导系统,中国一向持反对态度。因为对于维护韩国国土安全,拦截朝鲜过来的导弹,美国在韩国部署“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低空末端反导系统),已经绰绰有余。正像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所指责的美国“夹带私货”:以防范朝鲜的名义上马萨德反导系统,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严重影响中俄等周边国家安全。
我国网上大量出现诸如“萨德系统对中国有什么危害?”的问答科普帖,有百度网友回答:“并非怕防御拦截系统,而是那个2000公里的探测半径,能够覆盖大半个中国,也就是你在家里干什么别人都会了如指掌。”有媒体报道,中国海军航空兵部队不久在黄海和渤海海域组织12个机型,41架战机展开对海对地打击演习。这是中国首次在与黄海邻近的地方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
面对朝鲜的军事威胁,韩国民众也切实感到了压力,朝美的对峙,更是一度令韩国民众担忧。美国只要有针对朝鲜的言语或者举动,朝鲜就不断表示要“欺负韩国”,这让韩国民众很受伤,也就造成了韩国民众对于“安保”问题的呼声最高。
萨德系统的部署不仅让中韩关系紧张,近日发生的特朗普政府提出应由韩国承担该系统“10亿费用”在韩国国内引发轩然大波,也让美韩的关系变得微妙。日前,美韩两国就“萨德”费用互呛,韩国防部则随后“拒绝”。美军在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一度被韩当局解读为帮助韩国应对朝鲜核导威胁,实际上却是将韩国拖进沼泽泥潭,从最初的外交问题变为安保问题,最终演变成经济问题,美国显然是将韩国当成了冤大头。韩国政府在民众面前压力山大。
韩国前总统朴槿惠遭遇亲信干政丑闻而被迫下台引发网民热议,韩国政局出现不稳定因素,文在寅获得大选胜利,出任新一任韩国总统。对于备受争议的在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文在寅在此前的竞选过程中多次强调:应由韩国下届政府充分讨论并经过国民协议程序再行决定。他认为,在原总统遭弹劾下台的现阶段,和美国继续讨论萨德问题对国家无益。文在寅说,部署萨德不仅是国家安保问题,也已变成经济问题了。部署萨德将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这按宪法是需要经过国会批准的。政府应该透明公开韩美签署协定。
关于对美国和朝鲜政策,文在寅表示当选总统后,自己首先访问的国家是朝鲜而不是美国。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路透社说,文在寅是一个很在乎韩国自己利益的人,不希望韩国的命运被大国摆布,甚至他还在2017年1月出版了一本书,内容是让韩国人学会对美国说“不”。另外,他倾向于对朝鲜采取温和的政策,主张通过对话解决朝核问题、改善朝韩关系,这或许有助于朝鲜半岛紧张局势的缓和、对话氛围的形成。
(四)中美军事交往与互信
1.军事威胁论与风险管控
2015年8月1日至2016年8月18日的媒体报道中,从转发数排行来看,关于“美国军事”的新闻多带有对立和竞争色彩,常与“中国”、“南海”、“威胁”等关键词联系在一起。在我国互联网上,凡是涉及两岸关系、钓鱼岛事件、“占中”事件等重大事件的报道,几乎都能从中找到与美国相关的联系。
而面对中国的崛起,西方媒体往往显现出焦虑,常常用“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观点唱衰中国。中国是否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等议论,近年来也再度泛起。2015年,奥巴马总统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以及国防部的《美国军事战略》中都曾清楚地表现出,将中国列为美国面临的“威胁”。不少军迷网友认为,美国军方鹰派更是对崛起中的中国持有警惕和敌视的态度。
而特朗普总统上台以后,通过中美两国元首的多次通话,达成了新的战略互信,包括军事互信。2017年2月,特朗普对媒体表示:“美中相处好了,对中国、日本、美国等亚太地区各国都有益。”
2.中美军事安全与互信回暖
2017年3月,白宫新闻发言人斯派塞13日在记者会上证实,4月份中美领导人会晤的目的之一是帮助缓解朝鲜核问题以及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问题上出现的紧张。与此同时,美国总统与中国国家主席之间的会晤将涵盖双方关心的广泛议题。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这次会晤正值东亚地区局势日益紧张之际,尤其是“朝鲜核威胁日益增强”。南海问题也可能出现在这次会晤的议事日程中。
联系此前,网媒提及特朗普在美国大选以来多次批评中美贸易、人民币汇率问题、在南海以及朝鲜问题上的做法。特朗普甚至声称不能受一中政策的约束,他与蔡英文通电话更突破了美中建交以来历任美国总统不与台湾地区领导人直接接触的一贯做法,令世界哗然。美中关系会在特朗普上任后走向何方,成为世界高度关注的问题。
而2017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同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中美元首会晤。两国元首进行了深入、友好、长时间的会晤,双方高度评价中美关系取得的历史性进展,同意在新起点上推动中美关系取得更大发展,更好地惠及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
习近平主席也指出:“两军关系是中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安全互信是中美战略互信的基础。双方要保持两军各级别交往,继续发挥好中美国防部防务磋商、亚太安全对话等对话磋商机制作用,用好将建立的联合参谋部对话机制新平台,落实好双方已经商定的年度交流合作项目,用好并不断完善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信任措施机制和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两大互信机制。双方要共同努力,不断增进两军互信和合作。”不少媒体和网友认为,中美领导人会晤明显在朝着乐观积极的方向前进,“四月美中峰会是双边关系趋稳新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