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多元文化篇
完美文化论与城市非利士阶层
赫胥黎于1880年在梅森学院的开学典礼上做了《科学与文化》的演讲,批判了马修·阿诺德关于文化的概念。在赫胥黎看来,阿诺德的文化观是狭义的文化观,没有纳入科学的思想,只是纯文学的思想倾向。为了回应赫胥黎的论调,阿诺德于1882年在剑桥大学也做了一次题为《文学与科学》的演讲,并在演讲中提出了完美文化论,阐释了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文化思想。阿诺德的完美文化论将希腊文化界定为世界各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与膜拜的对象;同时,阿诺德认为人类肩负着完美与自由的使命,阻碍“完美人性”自由发展的客体皆为文化的敌人。阿诺德的完美文化关注理性、真理、自由、主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解放的终极关怀是一致的。阿诺德视域下的文化是对完美的追寻,是一种内向的行动,通过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使人类接近事物的可知规律,从而指引人类的行为,减少社会的混乱,使人类能达到更为完美的境界。
阿诺德视域下的“完美”,是理性的完美与整体性完美;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而不是停滞的占有状态。阿诺德的文化信仰反对无政府倾向,他的完美文化观包括古典文化的积淀、精英意识的倡导、社会各阶层的教化和国家权威的确立。阿诺德的完美文化论源于个体的自我修养,是人类最优秀的思想之积淀。在阿诺德的完美文化观看来,文化本身就是系统的科学化,真正的人文精神就是文学与科学的结合体。文学的包容性极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文学,毕达哥拉斯的数学理论与牛顿的物理学理论同样是文学作品。阿诺德的完美文化理念还强调:在文化教育领域中,既要学习人文学科、社会学科,也要学习自然学科。阿诺德的文化理念本身就是人文与科学的结合体:科学是人文的有力补充,人类要以自然科学的态度来思考事物的本质与本源,所以教育要科学化。只有学习人文科学,学习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和古典著作,才能将各类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人类才可以获得开放的思维方式,人类社会才可以更加文明、更加美好与光明。因此,科学与人文都是推动社会的助推力,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谓的正能量。
一、阿诺德文化理念:对完美的追求
英国资本主义在维多利亚时期的发展处于巅峰状态。英国资本主义在当时是以理性精神为核心价值体系。英国现代资本主义的理性体系树立了“主体性自我意识”和“自由思想”, “发现自我与重视自我”的思想意识被激发出来。在“自我”力量的推动下,英国工业革命于阿诺德生活的19世纪中叶完成了,崭新的现代化时代出现了。这个崭新的现代化时代造就了中产阶层,即阿诺德所谓的“非利士阶层”(Philistines)。“非利士阶层”崇尚现代技术与机械,因为现代技术与机械能给他们带来现实的满足感与物质财富。同时,“非利士阶层”也热衷于现代性富于开拓的自我意识和自由精神,因为这样可以使个人利益得到最大的满足。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社会沉浸在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之中,人们把追逐物质财富与自由视为人生的最高目标。面对当时社会文化的衰变,阿诺德提出“帮助人们走出困境的希望就在于振兴文化”, “文化的用途是通过树立完美之精神标准,帮助我们认识到财富是手段,是工具。”阿诺德注重文化在现代性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通过塑造完美人性来净化维多利亚时代人们的心灵,拯救文化危机。
(一)文化的内在性
“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构架”提出了文化维度的划分。文化维度由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时间取向、活动取向、人的本质、责任中心和空间概念组成。在阿诺德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中,人们的活动取向就是以功利主义为主导思想,人们崇尚物质、现代技术与机械。克拉克洪认为“文化是在一个固定时期内人们共同拥有的思维模式与价值取向,从事有共性的活动的总和。”阿诺德认为“文化是探寻完美,追求和谐的完美、普遍的完美,完美在于心智和精神的内在状况,而非外部的环境条件”。阿诺德这样的定义表明了文化是对完美的追求。完美文化就是追求纯粹知识,追求善念至上的社会道德热情。在阿诺德看来,文化的内涵就是展现人类的内在精神,是人类的爱心、良知与正义层面的内涵,完美文化是古希腊犬儒学派(the Cynics)所倡导的“人类灵魂完美”的体现。20世纪英国著名的文化研究学科奠基人雷蒙德·威廉斯对文化这一概念的解读迎和了阿诺德完美文化理念:“文化是思想、精神与美学发展的过程,它是人类心智和内在精神状况的反映。”
文化内在性是文化承载者自身的选择,同时又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社会其他领域以及社会本身的关系就有了超出文化的意义。阿诺德时代的人们追随功利主义文化思潮并与之发生关系。文化内在性体现为文化所承载的社会意义,或称其为文化的社会价值。文化内在性超越了对功利主义的考虑。美国当代批判社会学代表丹尼尔·贝尔认为“文化就是以想象形式去开挖表达人类生存的意义。它来源于所有人类面对的生存环境,怎样应付死亡,怎样理解悲剧和英雄性格,怎样处理爱情,学会同情,平衡本能与约束等等。”丹尼尔·贝尔与阿诺德对文化内在性论证趋同。在丹尼尔·贝尔看来,资本主义存在文化危机,这种危机破坏了文化的完美性;在其表层上,技术与经济领域同文化领域与政治领域之间形成了断裂与冲突。资本主义技术与经济体系的核心原则就是以功能理性与节俭效益作为调节方式;制度本身是一个金字塔形的等级结构,成为最大限度谋取利润的工具。文化内在性特征是自我表现和自我满足,以个人利益作为衡量标准,追求个性张扬,因此,个人利益与技术经济领域之间产生矛盾对立。就深层次意义而言,文化是对某种意义的特殊表达,借助于宗教与艺术所产生出的象征主义手法得以诠释,作为信仰与道德纽带将社会与个人凝聚起来。以自我利益满足(即功利主义带来的满足感)为特征的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化,由于其社会文化本身的空虚性,导致人们精神文化的迷失,从而瓦解了文化对整个社会的聚合力。阿诺德对维多利亚时期文化的观点与丹尼尔·贝尔的范围大致相当,所不同之处则在于在丹尼尔·贝尔看来,这主要是“象征—表现”的领域,是一种用理性的方式探讨同样的文化现象。维多利亚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以功能理性和节俭效益为轴心原则的技术—经济体系,有一套与其协调一致的独特文化和品格构造,这就是视工作为天职,强调先劳后享、勤俭禁欲的新教伦理和清教精神。随着社会结构的迁移与消费型社会的出现,前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化理念逐渐消弭,奢华糜费的享乐主义生活方式取代了原有的勤俭之风,工作失掉了它在宗教价值上的超越意义,这便是阿诺德在完美文化理念中所批判的社会文化模式。现代主义文化运动中的各个流派对传统价值体系展开了疯狂扫荡,进一步破坏了资本主义社会赖以维系的道德基础,并最终取得了至高无上的文化霸权地位。
阿诺德的文化的内在性具有较多的社会意义。良好的文化有助于建立人类内心真正的自信。文化的本质是超越现实生活的,以形象与抽象两种方式思索生活的实质。不同的文化思维创造了不同的传统,依照不同的人群界定不同的自我。无论个体或群体,一旦失去文化,失去自我,便无独立之人格,无独立之群体之格,也就无自尊,也就不会受到其他个体或群体的尊重,便失去其内在凝聚力。如果不建立真正的文化,便会为其他优势文化所俘虏,也会为“反主流文化”与“伪文化”所俘获。
(二)文化:普遍与和谐的完美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视角而言,完美文化强调“我”必须携带“他人”共赴完美,若非如此,“我”自身必将发展缓慢。在阿诺德的视域下,文化要达到完美就要将人性自身的完美发扬到极致,以此实现完美文化在社会中的普及,将和谐之完美发扬光大。阿诺德所倡导的文化的普遍性并没有将文化放在某一特殊的范围之中;而是从众多个体中抽取出人性的共性,它超越一切阶级与个人具体利益的争斗,具有全民性与普遍性之基础。在阿诺德的完美文化中任何个人都不能独自享有完美,个人必须通过与他人互惠共存与协同发展,才能将人性得到普遍的发扬光大,文化才能走向普遍完美之境。阿诺德倡导的文化的和谐性旨在将人性在各方面都达到平衡发展的普遍性完美:个人与他人之间建立真挚的情感。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间可能存在着差异,但是彼此都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个体自身行为与他人行为之间的协调,能够将他人的情感转为个体自身的情感。在这种完美文化之下,人类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文化才能走向和谐完美之境。
阿诺德洞察到当时英国社会所隐含的精神危机,并将当时价值混乱的社会文化拨乱反正。阿诺德意识到了崇尚物质和功利的现代社会中充斥着庸俗和市侩的气息,当时的社会人偏执地追逐现实的物质利益,忽视了文化艺术修养。功利主义思想蔓延与人文关怀的消弭,导致了当时英国社会信仰支柱的坍塌。阿诺德怀着一种愤世嫉俗的心情和对传统文明的深深依恋,概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繁华以及繁华背后的危机,以他低沉的歌声和忧郁的情调抒发出他心中的郁闷和悲哀,写出了刚跨入现代社会的人所经历的精神上的孤独和异化的倾向。
阿诺德提出的“和谐的完美”强调依靠宗教组织,可是,宗教组织本身并没有、也不可能给予人类完美与和谐。“英国人依赖宗教组织,依赖它们在目前水准下提出的人类完美的理想,就像我们依赖自由、强身派基督教、人口、煤炭、财富等等一样,不过是信仰了工具,因而是不会有成果的。”宗教关于人类完美的主张有其狭隘性,就阿诺德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来看,人们过分依赖于“希伯来”文化,过分地遵从并服务于宗教,由此产生的危害颇为严重。宗教在实际生活中只代表了人性道德的完善,并没有提出人类走向完美文化的主张,不可能引导人类走向真正的完美文化。然而,阿诺德强调诗歌带来的巨大作用。他认为文化以美好与光明为完美之品格,在这一点上,文化与诗歌气质相同,遵守同一律令。在阿诺德看来,诗歌与文化一样,具备引导人类走向完美所应有的“美好”与“光明”的品格。尽管在走向和谐与完美文化的初级阶段中,诗歌在克服人性缺陷方面不如宗教有成效,但是诗歌仍不失为完美之理想。阿诺德提出以“完美文化”拯救现代文化危机,文化即是对完美的追求,而完美却不是一个固定目标;完美文化是引导人类不断向更高处攀越的理想境界;这种理想境界不是外在的,而是人性本能所能达到的内在、普遍与和谐的完美境界。只有人类走向完美之境,人类才能最终抛弃极端的“功利主义”和“自我主义”,抵制物欲的刺激与诱惑,消解对现代技术与机械文明的盲目崇拜,进而达到提升人性本质,达到完美之境界。
(三)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化:引领人类智慧与行为的助力
在阿诺德的视域下,文化象征着人类的光明,是人类思想与言行最美的载体,内在于人类的心灵,为人类社会所共享。希腊精神(Hellenism)与希伯来精神(Hebraism)是构成“文化”的两种助力。希腊文化源于印欧民族之中,而希伯来文化则是闪米特民族的产物。阿诺德认为,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化的目标都是为了完成人类对完美的追求,最终实现救赎。希腊文化以思想清晰、洞察事物本质与内在之美为主要成就;希伯来文化以对罪恶的清醒意识与觉悟到人皆有罪为其主要特质。这两种形成助力的文化皆建立在构筑完美人性的基础之上。希腊文化重视如实看清事物的本质;希伯来文化强调行为和服从。在阿诺德的视域下,希腊文化注重智慧,希伯来文化注重顺服理念;希腊文化阐释了人类的职责之源,希伯来文化主张履行职责。这两种文化之中,构筑人类道德与人性完美始终处于重要地位。希腊文化高于希伯来文化。希伯来文化使人性中的某方面(而不是所有的方面)达到完美,只强调道德、服从和行动。
希伯来文化是人类行动的助力,其根本理念是“行为和服从”,例如:约束行为、无条件执行法令、高度责任感等。在古代历史上,希伯来民族是犹太民族的最古老的称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犹太民族因人丁单薄,长期以来一直是其他强权民族鱼肉的对象。然而,希伯来民族却凭借强大的民族意识和宗教信仰孕育出了影响整个欧洲思想文化的基督教。基督教思想也强调“服从”理念,人类要坚定地服从神的旨意,端正、规范自己的言行,奉献自我。在阿诺德的视域下,希伯来文化所提倡的“伟大基业”,是对罪恶的清醒意识,并逐步救赎,而基督耶稣则为人类树立了一个完美典范,即:摆脱恶念束缚,通过牺牲自我而得到救赎,从而拯救人类。阿诺德用希伯来文化解读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中产阶级(即:“非利士阶层”Philistines)时提到希伯来文化将当时的中产阶级变得狭隘和机械,希伯来文化似乎已经开始向负面意义转化,它的单一文化理念毁坏了“完美文化”。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由于希伯来文化对英国社会文化理念的长期主宰,于是将英国社会文化推到了危机边缘,因此,当时的英国文化要求助于希腊文化将其补救。
希腊文化要义在于造就人类的冲动,将人类的一切合并,使之和谐地发展,使各个部分都尽善尽美,不让任何一个部分靠碰运气侥幸生存。阿诺德指出,摆脱蒙昧状态,看清事物真相,并由此认识事物之美,这便是希腊文化对人类的要求。希腊文化的魅力使人性获得光彩,使人类社会充满美好与光明,理想之美荡漾在人类的内心深处。就这一点而言,阿诺德将完美文化界定为一种“精神传统”,由各个阶层中诞生的少数人维护并继承。希腊文化是当时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思想和智慧的源泉。在阿诺德看来,希腊文化为重塑当时的英国社会文化提供了助力。希腊文化强调如实地看清事物之本相、自由活跃的思想意识与人类本能的理解力与判断力,同时还强调人类的理性认识。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最先以思辨来认识世界,通过理性思考,以自然科学为研究对象探究世界的本源与社会科学,因此成为欧洲人肯定人类自我意识的源头。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执着地探究事物的本质,他们的哲学思想中充斥着对“美好和光明”的追求,于是就成为阿诺德重塑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社会文化的助力。
三、实现完美文化:教育作为途径
阿诺德视域下的完美文化理念是通过教育将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注入当时的英国社会文化之中:既提倡科学精神,看清事物之本质所在,积极地惊醒理性思维,掌握客观存在的可知规律;又倡导人文关怀,摒弃当时英国社会对“技术与机械”的盲目崇拜,追寻人性全面与和谐的发展,将幸福和完美惠及每一位社会成员。为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结合,教育是实现完美文化的手段,是对当时英国社会文化的一种“智性救赎”,是超越时代与阶级局限性的,
(一)文化的科学精神
阿诺德的完美文化观不仅是一种方法论,而且是一种接受真理的精神态度。在阿诺德的视域下,科学反映了客观现实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是一种知识体系;在研究事物本质和规律时,要具备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包括理智的思考与公正的评判,以此来洞悉事物的本质与本源,获得客观事物存在的可知规律与关于普遍秩序的知识。阿诺德的完美文化观重视求真的科学精神:首先,要观察与思考世界上最优秀的思想与知识;其次,要保持超然无执与客观公允的审视态度。在各学科中,如神学、哲学、历史、艺术、科学,都要“如实弄清事物之本质”,阿诺德所指的世界上最优秀的思想与知识存在于各国家、各民族、各时代与各学科之中,是存在于世界之中的普遍智慧与精神。
阿诺德提出的“最优秀的思想与知识”具有相对性原则,是开放的科学体系,是对前人成果的继承与发展。要做到绝对的超然无执和客观公正是不可能的,而且阿诺德在创作实践中也未能自始至终做到客观公允。但是,阿诺德提出的“超然无执”,实际上是要运用理性思维模式,从实际利益考虑现有社会文化的弊病;要在善于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的同时,兼收外来民族的先进文明成果的精华;尊重事实,排除主观臆断,这就是阿诺德所提出的希腊文化作为本民族文化助推力的体现。上文提到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化都以追求完美与救赎为目标,但是,希腊文化倡导意识的自发性,反对盲从固有观念。阿诺德的理念主张国家和谐发展,而和谐则在于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化的平衡,因此,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所需要的文化助力是希腊文化倡导的追求事物本质的科学精神。
(二)文化的人文关怀
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社会的工业化使人们盲目崇尚“技术与机械”,于是就导致了人文关怀危机的出现。阿诺德的完美文化观提出“让天道与神的意旨通行天下”,即:奉行善念的人文关怀理念。阿诺德的完美文化追寻人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完美文化带来的幸福和完美要惠及社会中的每位成员,其内涵意义旨在进行社会改革。
阿诺德的完美文化首先要求社会各阶层进行改革。阿诺德将英国当时社会阶层划分为:贵族阶级、中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将贵族阶层界定为“野蛮人(Barbarian)”,将中产阶级界定为“非利士阶层(Philistine)”,将工人阶级界定为“群氓(Populace)”。阿诺德提出这三个阶级要通过教育途径,逐渐摈弃各阶级自身固有的狭隘与局限。尤其是中产阶级,即:非利士阶层,要抛弃“功利主义”思想与物质至上的阶级理念局限,提高其人文素养。阿诺德对人文关怀的探讨集中在中产阶级身上。
阿诺德的人文关怀理念突出实现“最优秀的自我”(即:the best self)理念。阿诺德借助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思想作为其哲学探索的本源,倡导人类要对自身进行审视,这一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一日三省吾身”的思想对接在一起。在阿诺德的视域下,作为社会个体的“人”必须从改变自身做起,克服“小我”的局限性思维,培养“最优秀的自我”,跳出本阶级狭隘视野和思维定式的束缚,才能够改变现有社会,才能够真正实现为整个社会各阶层谋求利益与福祉。阿诺德将“我”划分为:“普通自我”与“最优秀的自我”,界定了不同人的不同层次的理想与追求,鼓励各阶层的人积极进取,克服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实现自我超越。
阿诺德的人文关怀理念还强调通过重构国家权威和社会秩序来实现完美文化。阿诺德通过借鉴“德国模式”与“法国模式”来健全当时英国社会文化,完善国家机构的基本架构,使国家作为“我”的依托体成为“最优秀的自我”的载体,以此来消弭日益增长的无政府状态。阿诺德关于“国家”的哲学观源自“伯克国家观”:伯克在《法国革命论》中论述人的社会性和社会盟约时指出,个人出生到世上就受到社会盟约的保护和约束。只有不受盟约约束之人才有完全的个人自主权,可是这类人在任何社会都不存在。为确保社会正义,文明社会有一条基本准则,即“个人不能判断自己是非”, “不能在事关自己的案例中充当判官”。为了获得有限度的自由,个人让社会组织统辖全部自由。在这意义上,人们受到的约束和他们得到许可的种种自由都应算作他们的权利。“伯克国家观”是一种现实,而阿诺德的“国家观”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抽象,是因为在阿诺德看来,“国家”超越了个人利益与阶级利益,代表了“最优秀的自我”;具体,是因为在阿诺德看来,“国家”是教育改革重任的承担者,稳定社会秩序、弘扬传统道德与推动各项改革是国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国家”是文化发展坚强的壁垒。
(三)以教育为途径: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统一
阿诺德的教育理念以“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作为教育的目标。阿诺德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制定了不同的教育目标,提出“国家”要承担起教育责任。基础教育要实行义务教育,作为“普及文明的工具”,领导“国家”完美文化的构筑。阿诺德倡导国家要增设高水平的公学和大学,要多建立类似于伊顿公学、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的学校。基础教育的重点不是让学生单纯的以获取信息为目的,而是锻造完美的心智和高尚的人格。高等教育要具备法兰西学院精神。阿诺德强调在教育中要重视古典文学作品、《圣经》与人文学科的学习研究。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统一;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人崇尚物质财富积累而盲目乐观的态度,使英国人愿意接受外来文化精华,改变当时英国人物质至上的“功利主义”思想,改变其漠视文学和艺术的短浅思想。阿诺德视域下的教育理念反思了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与道德重建问题,提出通过教育弘扬科学的精神与追寻人性全面和谐的发展,使完美文化带来的幸福惠及每一位社会成员。阿诺德的完美文化观把当时英国社会的文人推向了更高的思想境界,使教育带来的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开始深入人心。
马修·阿诺德作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文化领域与思想领域的领军人物,在其完美文化论中将重塑城市非利士阶层社会道德与构建文化理想相结合,以文化作为直接进行社会批判的武器,对当时英国社会的“功利主义”风气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阿诺德视域下的完美文化是一个具有简洁性与概括性的概念,是其脑海中所建构的美好理想。阿诺德完美文化追求完美人性,而完美人性正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城市非利士阶层在精神层面上所匮乏之物。阿诺德的完美文化的构想与独特的文化视角给予当代人文学科研究以深刻的思想启示,不仅使现代人可以全面了解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城市非利士阶层的文化价值,而且也激发了现代人对理想与价值理念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