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贤杰者成大事
贤杰者,德才兼备之人也。知人善任,重用贤才,是取得事业成功的第一要务。有了一流人才辅佐,才能开创新局,如愿以偿。对于人才,看重的是他的品德和才干,是金子就该让它发光,是人才就该才尽其用,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能用人者,可以无敌于天下。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都非常重视人才问题。他们深深懂得‘为政之道,任人为先’的道理,在选人用人方面留下了很多可取的思想和经验,诸如知人善任、选贤任能,才兼文武、德才兼备,敬贤敬能、礼贤下士,访求俊彦、唯贤是举,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避其所短、用其所长,勤于教养、百年树人等等。”
周文王很有眼光,在渭水之畔请来姜子牙,拜为军师,后又擢升为丞相,确实是个帅才,不负众望,厚积薄发。文王在姜子牙辅助下,推行仁政,理顺民心。文王采纳了姜子牙的治国要领:“国君以举贤为常,官以任贤为常,士以敬贤为常”,以贤为本,重视发掘、使用人才,以期富国强兵。后来在姜子牙的策划下,周武王、周公率领军队在牧野,打败了强大的商纣王军队,建立了周朝。姜子牙被后人称为“中国谋略家的开山鼻祖”。
刘邦是个“老粗”,看似并无一技之长,遇到棘手之难题,常有一句口头禅:“如之奈何”,但他有个可贵的素质:从谏如流,而不是刚愎自用,才得以作出一系列正确的决策。刘邦的势力远不如项羽。楚汉战争打了五年,刘邦遭遇过很多次危机,采纳张良和陈平奇谋不下数十计,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最后在垓下一战,张良策划在楚军中唱楚歌,使项羽的军队思念家乡,无心打仗,结果刘邦、韩信打败了楚霸王,建立了汉朝。可以说,如果没有张良,刘邦是难以打下天下并且坐稳江山的。
识人是善任的前提和基础,善任是知人的延伸和深化。卓越的领导者的本领、领导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于把识别人才、招揽人才、选用人才作为领导谋略的轴心和第一要务。朱元璋曾说:“治国之道,唯在用人”。千金有价不足贵,人才无价实难求。为政之要,人才第一;事业盛衰,人才为大。孔子认为,选用正直的人,把他安置在邪曲的人之上,百姓就会服从;选用邪曲的人安置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服从。《孟子》有“尊贤使能”的主张。孟子说:“不信仁贤,则国空虚。”唐太宗通过总结隋亡的教训和唐初治国经验,提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能安天下者,唯在用得贤才”。他们的事业获得成功,同善于求贤用才紧密相连。
自己聪明不算聪明,能辨别人才之高下,并能用一流德才兼备的人才称得上是真聪明,才是一切才能中最大的才能。做到爱贤重才,就要知人善任。范仲淹《选任贤能论》说:“得贤杰而天下治,失贤杰而天下乱。”一个国家没有道德高尚、才智出众的贤臣,却能实现富强,危难之中求得安定,是从来没有的。三军易得,一将难求。不要怠慢、排挤、失去贤才,是何等重要啊!
一部堪称国之瑰宝的《资治通鉴》,很大程度上说是用人之鉴。司马光从德与才两个方面出发,把人分为四种:德才兼备为圣人,德才兼亡为愚人,德胜于才为君子,才胜于德为小人。司马光认为选人标准应以“贤”字为重。他在《资治通鉴》中提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由此,他提出:“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司马光有个重要的主张:在选拔官员的时候,如果遇不上德才兼备的圣人、“德胜才”的君子,那就情愿用“才德皆亡”的愚人,也不能用“才胜德”的小人!因为君子持有德,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就会用来做坏事。小人对事业的危害大:“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则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司马光的经典论述是比较深刻的,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概括和提升,对传统政治的影响极其深远。
习近平同志在中组部组织工作会上指出好干部的四条标准准确界定了领导干部“德”的内涵: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并把标准具体化为20个字—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五个方面是领导干部提升领导力的必备素质。“才”固然重要,可“德”比“才”更重要。“德”强调的是思想、品行;“德”为基础、为先导;“德”靠“才”来彰显,“才”靠“德”来统帅。缺少“德”,容易迷失在摇摆不定、攫取私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之中。
许多单位、团体领导都认定:能力合格的人不一定是上品,而品德不合格的人就是危险品。要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原则,切不可重才轻德、以绩掩德、以才蔽德,要人尽其才,尽可能把“能人”放到更适合其自身发展的业务岗位上。失去“德”,就失去了提拔重用的基本资格。要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体系。科学、客观、全面评价干部,对能力强的干部,重在约束权力,扎好制度笼子,管好手脚。考核干部,不唯“GDP”、不片面追求“好看”、不单纯看经济指标,不让“才高德低”者握权。
领导者要有爱才之心、容才之量,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让德成为“硬杠杠”,选贤任能,用好人才,淘汰庸才,远离佞才。《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党章规定的干部条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把公道正派作为干部工作核心理念贯穿选人用人全过程,做到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
领导者要有辩证思维的头脑,把德与才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重德而轻才,更不能只看才而忽视德。德与才是干部素质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有德无才,难以担当重任;有才无德,终究要败坏党的事业。看人的德与才,要看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不能只以一时的功过来判断人才的全部历史。
一些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抓住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德和才相比,德是关键,德是先导。关键的一条就是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注重实绩,群众公认。什么样的人该用,什么样的人重用,都必须把德放在首位,任人唯贤,进贤退庸。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实绩、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敢于为干部主持正义和公道,不让埋头苦干的老实人吃亏,不让敢抓敢管的干部受屈,不让改革创新的干部灰心。着重看干部综合德才素质和一贯工作表现,不简单以票数决定干部任用,防止误用不讲原则、不负责任的“老好人”。
要把德才兼备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形成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好局面。“才不称不可居其位,职不称不可食其禄。”(清代王豫)习近平同志说:“用人得当,就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对那些勇担当、有本事、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个性鲜明的干部,往往会出现认识不尽一致的情况,组织上一定要为他们说公道话。”在干部选任上,决不让品德低劣、业绩平庸、钻营取巧、不干实事、作风漂浮、视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的人混进干部队伍、选进领导岗位。“宁有瑕玉,不用无瑕石。”对德行好、很敬业,但有明显缺点的人才,应大胆予以使用。列宁说,老本领总是不会忘记的。当一个人的长处得以发挥时,他就会轻车熟路、颇有兴趣,努力使自己大有作为。否则,就可能成为平庸之辈。
当前必须改进干部考核的方式方法,注重对干部道德品质的考察,作为是否任用的重要依据。要切实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坚持在民主评议、民主测评、民主推荐干部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并把民主评议、民主测评、民主推荐、任前公示的情况作为选任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对那些因循守旧、照抄照搬、不思进取的人要函询提醒,对那些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搞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人要批评教育,对那些作风霸道、不顾大局、闹不团结的人要监督整改,对那些作风漂浮、不干实事、弄虚作假的人要谈话诫勉,对那些贪图享乐、铺张浪费、以权谋私的人要组织处理,从而在干部队伍中营造崇尚实干、作风正派、反对空谈的鲜明导向,让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受到重用。对于考察失误、将权力错授给素质差的有违纪行为者,应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