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纳雅言致胜局
采集众人智慧,察纳雅言,从善如流,是卓越的领导者提升思维能力的应有之义,是领导者获得和珍惜众多人追随、服从和支持的重要标志。广开言路,多听别人意见,有利于集思广益,而且对协调上下级关系也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领导干部,千万不要冷漠和排斥经常诚恳地指出你的缺点与错误的人,而应视这样的同志为对自己最有帮助、最可爱的人,不断培养自己从谏如流的美德。《处世经典》中说:“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耳中常听到那些不中听的话,心中常存些不如意的事,对于提高修养、陶冶情操来说,是有益的磨炼。
汉代荀悦在《申鉴》中说:君子用三面“镜子”来审视自己,世人只用一面镜子审视自己。君子以史为镜,求得训诫;以人为镜,求得贤德;以铜为镜,求得明晰。夏朝、商朝衰亡,是因为没有记取大禹商汤的儆诫。“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孔子家语·六本》)—商汤王和周武王允许别人提不同意见,所以能昌盛;夏桀和商纣王总是让人唯命是从,所以灭亡了。歪帽脏脸,是因为没有去照镜子。因此,君子经常做的事就是审视自己。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均有容人纳言的雅量,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虚怀纳谏,把诤言当作镜子,把听取谏言制度化,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值得后人作为从政之宝鉴。
听不得不同意见,听到下属不同看法和建议,轻则产生反感,重则批驳训斥,甚至予以压制。其主要病根,在于自以为高高在上,比别人有智慧,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应当客观地看待自己,决不可自以为高明、总是正确。
纵观历史上偏听偏信者,结局往往都不好:有的因一事偏听偏信,在关键问题的判别上出了差错,甚而造成决策错误,遭到惨败;有的因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不愿听取不同的意见,排斥不同的观点,排挤耿直的下属,偏听偏信成了痼疾,被小人利用。
项羽有高人不能用,有奇计不能听。与项羽相比,刘邦有三个突出的长处:一是善结人心;二是举贤任能;三是虚心纳谏。在楚汉相争中,刘邦在声望、实力、勇猛等方面明显不如项羽,屡败屡战,最后却打败了项羽。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从很大程度上说,并非刘邦打败了项羽,而是项羽打败了自己—刚愎自用,极度自负,拒绝谏言,不善用人,丧失民心,最重要的谋臣范增也因得不到信任而离他而去,安能不败?!
由于一些领导者聪明能干,知道的东西比别人多,就容易觉得自己比别人强,往往听不进谏言,或者只把纳谏挂在嘴上。对于善意的唱反调,首先要做的就是反省自己,看看自己的意见是否正确。在一定程度上,能力强有利于你迅速果断地决定问题,然而有的时候过于自信,就不易倾听别人的意见,久而久之就没人愿提、无人敢提意见,结果会变成孤家寡人。雍正皇帝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重用了孙嘉淦,为自己保留下了一个人才。
中国雅虎前任总裁曾鸣曾说:“一个臭的决策往往是很容易就决定了,而一个好的决策往往在一时之间难以取舍,这是因为你不知道它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兼听大家的意见,保持心明眼亮,耳聪目明,少一点自以为是,多一点自以为非,可以防止偏听偏信,利莫大焉。如同习近平同志所言:“对批评意见,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决不能用‘批评’抵制批评,搞无原则的纷争。”切莫面对别人的批评看不惯、有抵触情绪,一定要有肚量,尊重人家,虚心地察纳雅言,容得下人家的尖锐批评,诚心诚意从人家的批评中汲取“营养”,从批评中找出你进步的空间,虚心诚恳地接受批评,把人家的善意批评当作纠正过错、改进工作的“催化剂”。倾听是沟通的最基本的层面,倾听是得到准确信息的手段,倾听是拉近与对方情感距离的法宝,倾听是成功沟通的一半。
要用欣赏的眼光和宽广的胸襟对待各类意见,“高价征收”不同意见。有差异的思想碰撞,才能产生真理的火花。只有在“不同”基础上形成的“和”,才能使言路畅通,才会产生1+1>2的合力,进而使事业兴旺。既然如此,为政者应民主开明,表现为一种豁达和开放,一种胸襟和包容,虚怀若谷,从善如流,广纳民意,千万不要认为自己“一贯正确”,切莫陶醉于“上一呼而下百诺”。鼓励人们讲真话、实话、心里话,虚心听群众的“牢骚话”,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透过别人的眼睛看世界,把这些宝贵的意见研究清楚,从赞扬之声中增添动力,从谔谔之言中理清思路,从建议之语中举一反三,才能不出或少出纰漏。
如果领导者足够明智,他们一定会认真考虑下级的意见,吸收其合理成分。在这方面,解放战争时期的毛泽东给领导者树立了光辉典范。当时毛泽东已经设想了一个打破中原僵局的方案:中原三军继续分兵,抽出部分主力渡过长江向南开进,迫使国民党军队在中原的部分主力回援。毛泽东的意图是,既然蒋介石把主力放在中原,那我们就搞个大动作,派兵过江直捣他的浙江老巢,让他因后院起火而回防自保。中央军委支持了毛泽东的构想,于1948年1月电示粟裕准备渡江南下。
有“战神”之称的粟裕将军,已有20多年的作战经历,积累的作战经验十分丰富。粟裕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在无后方、无根据地支持的情况下,我军渡江作战无法获得预期成果,更适宜的做法不是分兵克敌,而是集中兵力杀敌。遂于1948年1月22日给中央军委发电,表示希望不渡江,集中军力在中原作战,完全可能消灭对方好几个整编师,减轻老解放区负担。5天后,他再发电陈述自己的主张。4月18日,粟裕第三次电陈第一兵团暂时不过江,力争在中原黄淮一带打大规模歼灭战的主张。
在4月底的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粟裕详细汇报了自己的军事方案,认为如果从中原抽调10万主力部队南下会削弱突出力量,甚至可能导致夺取全国胜利的时间推迟。经会议讨论,中央采纳了粟裕的建议,改变了军事部署,这才有了后来的淮海大决战,中国革命的胜利因此而提前了大约3年。毛泽东说,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立第一功。
古今中外任何一项好的决策,都不是在没有争论、鸦雀无声、“众口一词”中产生的。好多尖锐的批评,难听、刺耳、过分,却是真诚的、善意的,是一种真正的爱护,是一味难得的“良药”。有时候,你出现偏差、错误,往往自己觉察不到,别人及时提个醒,提出尖锐批评,有利于及时纠正错误,防止问题扩大,避免多走弯路。
富兰克林,以非总统的身份出现在100美元上,想必他的精神为美国人所尊崇。他以博学著称:会印刷,会发明,会写文章,会多国语言,会组织,会募捐,甚至会指挥军队。富兰克林年轻时代,曾很毛躁,意见尖刻,后来接受了教训,改掉了傲慢、粗野的习性。富兰克林说:“当别人陈述一件我不以为然的事时,我决不立刻驳斥他或立即指正他的错误。我会在回答的时候,表示在某些条件和情况下,他的意见没有错,但在目前这件事上,看来好像稍有两样等。我很快就领会到改变态度的收获,凡是我参与的谈话,气氛都融洽多了。我以谦虚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但容易被人接受,更有助于减少一些冲突。我发现自己有错时,也没有什么难堪的场面,而我碰巧是对的时候,更能使对方不固执己见,转而赞同我。”
真正的高明和正确,在于放下身段,博采众议。听取谏言和高见,不会有损于能力和尊严,有助于思考问题、正确决策。如果认为下级或群众提意见直来直去、声调高些就是不尊重,认为是与自己离心离德,这是很要不得的。如果以对自己的好恶来分优劣,只爱听奉承话,偏执地相信自己的判断,一意孤行,就会使一些人变得圆滑世故起来,热衷于按领导的眼色行事,就会出现工作失误,甚至会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
觉得自己在很多地方不如人,是进步的开始,也是睿智的象征,不仅不会丢面子,还能得到对方积极的回应和帮助。制定方案或实施决策出了偏差或失误,说一声“这是我的错”,主动承担责任,表示歉意,也是一种“示弱”。这样做是为了弥补和改正错误,不断改进工作,人们会对你更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