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本书的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
本书基于产权效率的角度,区分终极控制权对研发投资,基于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选取了三个有代表性的激励和监控机制——高管薪酬、机构投资者以及债务期限结构,对在终极控制权不同的前提下,如何影响企业的研发投资进行了研究。本书共分为八章,主要内容按章节安排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书的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对主要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分类进行了界定,概述了本书的主要内容以及本书的技术路线,并说明了本书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此部分就本书所关注的研发投资、我国特色的产权制度、高管薪酬、机构投资者、债务期限结构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国内外的综述,着重分析了对于研发投资的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本书和未来可以试图完善和发展的方向。
第三章为理论基础。由于企业研发投资的特殊性,企业需要相应的激励和监督制度保障来实现企业的研发投资。在我国,终极控制人的异质性对企业的决策机制、行为动机等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本部分主要从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产权理论的角度,首先对本书选取的三个有代表性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如何来保障企业研发投资进行了理论分析,从国有和民营两种不同的产权机制分别进行了研究。
第四章为我国上市公司产权制度的概况介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背景,使得我国上市公司根据产权性质的不同会有很大的差异。本章从产权理论的视角考察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以及特点,为之后的实证研究打下基础。
第五章在区分产权的异质性基础上,考虑到激励机制——高管薪酬对于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货币薪酬整体对于我国的上市公司的研发投资是具有激励作用的。现金薪酬对于国有企业研发投资的正激励作用比较显著,民营企业中高管的持股是显著的激励手段,现金薪酬则没有表现出显著性。
第六章是在区分了产权的异质性后,考察机构投资者是否能够作为有效的监控机制,影响企业研发投资决策。机构投资者的影响区分了两个方面:第一,本书首先观察机构投资者整体是否会偏好投资于研发强度高的公司;第二,本书试图力证通过机构投资者持股是否会增强投资对象的研发强度,并且根据机构投资者与被投资公司,是否存在商业联系对其独立性造成影响,借鉴Brickley et al.(1988)和伊志宏等(2010)把机构投资者分为压力敏感型和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来验证机构投资者的“偏好”和“创造”作用。
第七章在区分了产权的异质性的基础上,研究了债务期限结构对于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全样本和民营企业而言,债务期限结构与研发投资之间呈正U型的非线性关系。为了使我国企业的研发强度增强,应进一步提高长期负债在整个负债中的比例。
图1-7 全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