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Jaundice)是指未结合胆红素为主的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症状之一,大部分黄疸可自然消退,但由于胆红素的毒性,少数患儿可出现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甚至引起胆红素脑病,导致神经损害和功能残疾,对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危害。因此因对新生儿黄疸进行适时、有效、安全、经济的干预,避免胆红素脑病发生,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和医疗资源浪费。
诊断要点
一、病因
(1)胆红素负荷增加:①新生儿溶血病;②红细胞酶或结构缺陷如G6PD缺陷;③红细胞破坏过多,如颅内出血、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等;④肠肝循环增加如消化道畸形、肠梗阻等;⑤感染;⑥低血糖;
(2)胆红素清除减少:①母乳性黄疸;②暂时性家族性高胆红素血症;③遗传性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等。
(3)病史:详细询问妊娠史、胎次、分娩、输血史、父母血型、感染史、用药、家族史、喂养史、大小便颜色等情况,了解黄疸发生情况有助于正确的诊断,特别是病因诊断。24h黄疸多考虑溶血病、宫内感染等;2~3d出现黄疸多为生理性,也可能是严重疾病的表现,如黄疸重、持续时间长,考虑病理因素;3d后,1周内出现感染要考虑败血症、尿道感染,梅毒、弓形虫、巨细胞病毒等感染,继发于头颅血肿、红细胞增多症、胎粪排泄延迟等的黄疸多发生于4~5d;出生1周以后开始黄疸,考虑母乳性、感染性、红细胞形态异常等因素引起;黄疸伴尿黄、便白要考虑胆道梗阻、肝病、遗传代谢病和胆汁黏稠综合征。
二、区分是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特点
1.生理性黄疸特点 ①多生后2~3d出现黄疸,4~6d达高峰;②血清总胆红素足月儿不超过220.6μmol/L(12.9mg/dl); ③足月儿在生后5~7d消退,最迟不
2.病理性黄疸特点 ①黄疸出现早,生后24h内出现;②黄疸程度重,超过生理性黄疸的范围;③黄疸进展快,血胆红素每天上升>85μmol/L(5mg/dl); ④结合胆红素升高>25.6~34μmol/L(1.5~2mg/dl); ⑤黄疸消退延迟,大于2周;⑥黄疸退而复现。早产儿均为病理性黄疸。有以上任何一条要考虑为病理性黄疸,还要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分析病因。
三、临床表现 根据黄疸的程度、颜色、分布范围及伴随症状综合判断。新生儿血红蛋白水平较高而皮肤又薄,故肤色红,常掩盖黄疸,用指压皮肤(额头、前胸、腹部、手足心)易于观察黄疸程度。黄疸通常始于面部(85.5μmol/L,5mg/dl),随着TBS上升,进展到下腹部(171μmol/L,10mg/dl),足底(342μmol/L,20mg/dl).血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皮肤呈橘黄或金黄色;血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皮肤呈暗绿色或暗黄色。溶血性黄疸多伴有贫血、肝脾大、皮肤出血点、水肿、心力衰竭;感染性黄疸多伴有发热、感染中毒症状及体征;梗阻性黄疸多伴肝大、大便色发白、尿色黄。母乳性黄疸多延迟消退,可经3~12周黄疸才能消退,终止喂养后可明显下降。
四、胆红素脑病 黄疸严重时可发生,与溶血、血脑屏障成熟度及缺氧、酸中毒(尤其高碳酸血症)、感染、败血症、高热、低体温、低蛋白血症、低血糖等危险因素有关。当未结合胆红素足月儿>513μmol/L(30mg/dl)容易发生胆红素脑病。临床上分为4期,即警告期、痉挛期、恢复期、后遗症期(核黄疸);前3期为急性胆红素脑病(生后1周内发病,分为初期、中期、极期)和慢性胆红素脑病(核黄疸)。表现为嗜睡、反应差、精神萎靡、吸吮无力、肌张力低,继而易激惹、高声尖叫、呼吸困难、惊厥或角弓反张,肌张力增高等;可留下手足徐动、眼球向上运动障碍、听觉障碍、牙釉质发育不良、脑瘫、智障等后遗症。
五、辅助检查
1.胆红素监测 用微量血检测总胆红素,经皮胆红素作为筛查或监测。静脉血测定未结合及结合胆红素。
2.其他检查 根据所考虑的病因行相应的血液或影像学检查。
治疗原则
一、光照疗法
注意事项:
(1)在使用推荐方案前,首先评估形成胆红素脑病的高危因素,新生儿处于某些病理情况下,如新生儿溶血、窒息、缺氧、酸中毒(尤其高碳酸血症)、败血症、高热、低体温、低蛋白血症、低血糖等,易形成胆红素脑病,如有上述高危因素应尽早干预。
(2)24h以内出现黄疸者,应积极寻找病因,并给予积极的光疗措施。24~72h,出院前出现黄疸者至少要检查1次血清胆红素,出院后48h应于社区或医院复查胆红素,以监测胆红素水平。
(3)出生后7d内(尤其是出生后3d内)接近但尚未达到干预标准者,应严密监测胆红素水平,以便得到及时治疗。无监测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可适当放宽干预标准。
(4)“考虑光疗”是指在该日龄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可以根据临床病史、病程和体检做出判断,权衡利弊,选择光疗或严密监测胆红素。
(5)“光疗失败”是指光疗4~6h后,血清胆红素仍上升8.6μmol/(L·h)[0.5mg/(dl·h)],如达到上述标准可视为光疗失败,准备换血。
多数足月新生儿黄疸光照疗法为首选干预方法。足月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标准(表1-4),不同胎龄/出生体重的早产儿黄疸干预推荐标准(表1-5)。
表1-4 不同出生时龄的足月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标准
表1-5 不同胎龄/出生体重的早产儿黄疸干预推荐标准(总胆红素水平,μmol/L(mg/dl))
1.治疗方法:
(1)光源:蓝光最好(主峰波长为425~475nm),也可选择白光(波长550~600nm)或绿光(波长510~530nm)。
(2)方法:单面光疗法、双面光疗法、毯式光纤黄疸治疗法。
(3)时间:分连续和间歇照射。前者为24h连续照射;后者是照10~12h,间歇14~12h。不论何法,应视病情而定。
(4)光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血清胆红素浓度,一般12~24h测定1次,对溶血病及血清胆红素浓度接近换血指征者,应每4~6h测定血清胆红素和红细胞压积。光疗结束后,连续监测2d,以观察有无反跳现象。当反跳值超过光疗前水平时,需再次光疗。
2.光疗注意事项
(1)灯管连续使用2000~2500h需更换新灯管。在治疗Rh溶血病等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时,应更换新灯管。
(2)光疗箱要预热,待灯下温度在30 ℃左右时才放患儿入内。
(3)用黑色、稍硬不透光纸片或布遮盖双眼,尿布遮盖生殖器。
(4)由于光疗时不显性失水增加,因此光疗时液体入量需增加15%~20% [以mlP(kg ·d)计]。
(5)目前认为光疗相当安全,基本无明显并发症。有一些相对较轻和一过性的并发症。常见表现有发热、腹泻、皮疹、核黄素缺乏、青铜症及低血钙等。
二、换血治疗 以血库血液置换患儿血液达到降低血液及细胞外液中胆红素浓度。换血疗法应按照《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儿科学会册》执行;严格掌握换血指征(见新生儿溶血病章节)。
三、药物治疗
1.一般治疗 如存在引起胆红素脑病的高危因素,应给予相应的治疗。
2.酶诱导剂 苯巴比妥5mg/kg·d,分2~3次口服;尼可刹米100mgP(kg·d),分3次口服。
3.免疫球蛋白 1g/kg 6~8h内静脉滴注,可抑制新生儿溶血,一般用于重症溶血病的早期。
4.减少游离的未结合胆红素 白蛋白:一般用于生后1周内的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用量1g/kg加葡萄糖液10~20ml静脉滴注;也可用血浆25ml/次静脉滴注,每日1~2次。在换血前1~2h应输注1次白蛋白。
5.其他治疗 口服益生素,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制剂;中药如茵栀黄口服液,阻断胆红素肠肝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