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发展的趋势
1.前景的展望
(1)河蟹在渔业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我国是个渔业大国,随着改革和开放的不断深入进行,城乡人民对鱼类的消费已开始由对数量的满足转向对质量的追求,就河蟹来说,目前还未完全进入“寻常百姓家”,主要是市场上蟹货少,价格高。可以预料,随着生产的发展,成本的降低,河蟹在不久的将来会进入中国“百姓家”这个广阔的大市场。另外,近年来养殖常规鱼类效益不太好,主要原因是养鱼生产的各种原材料价格上升,而常规鱼的售价相对涨幅较小,即养常规鱼类的比较效益下降。生产者为谋求较大的效益,必定将养殖内容转移到以河蟹为主的名优水产上来。这样,河蟹等名优水产品在渔业生产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地位将越来越显著。
(2)大集团、大企业应运而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客观上要求所从事的行业、所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要有强的竞争能力,而河蟹生产的特点,一是以大中型水面为主,二是以出口换汇为主,这在客观上要求规模生产,兵团作战。可以预料,未来的河蟹生产,将以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国界的大集团、大企业、大基地为龙头进行。
(3)养蟹业将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由于水产业是节能的产业,而其中的养蟹业又具有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将会吸引社会多方面的资金进行投资。如湖北省工商银行就投资汉川县刁汉湖养蟹,并在湖上投资建设了钓鱼台、宾馆以及游乐设施,成为以河蟹为龙头的综合产业。可以预料,随着经济从产品经营到资本营运的转变,资金和效益将会更多的向河蟹养殖这个优势产业、河蟹这个优势产品倾斜。
2.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内陆省份繁苗问题。尽管安徽赵乃刚等的人工半咸水繁苗技术开辟了内陆省份繁殖蟹苗的新途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人工繁殖蟹苗仍以沿海地区利用天然海水为主,内陆省份在20世纪80年代陆续建设的河蟹苗厂大多处于停顿或半停顿状态。这就是说,原来的人工半咸水繁苗工艺急需改进,如降低生产成本、寻找新的溞状幼体开口饵料、提高蟹苗出池率等方面。
(2)大面积培育蟹种问题。养蟹生产中由直接放养蟹苗改为投放大规模蟹种已基本被养殖者普遍接受。然而,培育蟹种仍受到技术不完善的制约。如前所述,培育出的蟹种大小个体差异较大问题,目前仍没有较好的解决。还有培育出的蟹种部分性腺早熟,实践证明,这种蟹种不能作为种子投放,但作为商品出售个体又偏小,如何控制早熟问题是生产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同时,开发利用小规格成熟蟹的粗加工、深加工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池塘养蟹成套技术问题。池塘是很符合千家万户经营的水体,它对缓解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普遍存在的“吃鱼难”问题作出了贡献。然而,随着养殖常规鱼类比较效益的下降,部分群众将养鱼改为养蟹,但池塘养蟹的技术仍需改进和完善,以使养殖经营者获得相应的效益回报。
(4)推广技术的体系问题。目前我国的养蟹技术的现状是:一方面部分技术急需研究解决;另一方面已经研究出的技术仍停留在实验室里和科技工作者手中。如何让现有的技术迅速送到养蟹群众手中、变为生产力是一个大问题,这主要是受现行的水产推广体系不完善,许多乡、镇、村都没有技术推广人员,使科研与生产之间缺乏必需的“桥梁”等现状的限制。
(5)无公害养蟹问题。随着河蟹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环境渐趋恶化,病害频繁发生,一些重大病害渐呈暴发、蔓延之势,病害造成的直接损失严重影响了养殖的经益效益。1998年,仅江苏省受河蟹颤抖病侵害的面积就超过全省养殖河蟹总面积的3%以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亿元。同时,在防治病害过程中大量使用化学药剂(包括一些剧毒农药)、抗生素,不仅加剧了养殖环境的恶化,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同时残留药剂势必造成对后续养殖对象的严重污染,最终影响养殖成蟹的食用安全性,从而降低商品蟹的市场竞争力,制约着出口创汇能力。2001年销往香港市场的江苏阳澄湖大闸蟹所谓被发现有氯霉素的毒蟹事件,极大地影响了国内外河蟹市场,特别是对江苏河蟹的销售影响更为严重。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随着中国加入WTO,河蟹的出口量可能会逐步增加,食用安全性问题已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
也就是说,河蟹养殖品种退化,养殖环境恶化,养殖病害频发,河蟹产品质量下降,养殖效益持续低滑,严重影响了我国河蟹养殖产业的稳定发展。因此,对传统的河蟹养殖技术进行改革、改进,推进河蟹标准化生产,推广河蟹无公害养殖技术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