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任务三 中暑病人的现场救护
中暑(heat illness)常发生在高温环境下,是以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根据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不同,通常将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又包括热痉挛(heat cramp)、热衰竭(heat exhaustion)和热(日)射病(heat stroke或sun stroke)。
一、原因及机制
1.病因 在烈日的暴晒下,或在高温(气温高于35℃)、高湿(相对湿度大于80%)环境中,从事长时间的工作、运动等,又无防暑措施,常易发生中暑。常见的诱发因素有:①在高温环境下,气压低,风力小,空间小或通风不良都会影响机体的散热。②运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都会产热过多。③老年体弱、过胖过瘦者,饥饿时、饮酒后,其体温调节功能下降。④患有慢性疾病者,如先天性汗腺缺乏;或服用某些药物后,如阿托品会抑制汗腺的分泌。
2.发病机制 当机体自身产生的热量增多,加上通过对流、辐射获得环境的热量,就会引起体内热量蓄积,如果产热远远大于机体散热的能力,体温急剧升高达40℃以上,称为热射病。在高温环境下,机体过量出汗,丢失大量钠离子又未能及时补充,可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肌张力增高、肌肉痉挛和抽搐,称为热痉挛。在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又未及时补充水盐,使机体有效容量减少,同时外周血管的扩张、皮肤血流量的增加,必然使内脏血管收缩,供血减少,结果导致各脏器功能衰竭,尤其是循环功能和中枢功能的衰竭,称为热衰竭。
二、现场评估
1.确定中暑原因 了解发病现场的情况,包括环境温度与湿度、通风情况、持续时间、动作强度、身体状况及个体适应力等,尽快确定是否中暑,以利于采取有效措施。
2.评估中暑程度
(1)先兆中暑 有乏力、头昏、注意力不集中、眼花、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大汗及肢体发麻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稍高。
(2)轻症中暑 除上述症状外还出现体温升高至38℃以上,肌张力可以增高,出现面色潮红、胸闷和皮肤灼热等症状,或见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弹性下降、脉搏细弱、血压偏低、躁动不安或表情淡漠等循环衰竭的早期表现。
(3)重症中暑 在上述表现的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晕厥、昏迷、痉挛和高热等症状,典型的有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的临床表现。
1)热痉挛 由于大量电解质丢失引起肌痉挛,病人出现肠绞痛、腹壁痛和四肢痛,小腿腓肠肌的痉挛性疼痛最常见,多呈对称性、发作性,严重者发生呼吸肌痉挛可危及生命。此型病人的体温多不高。
2)热衰竭 往往是老年体弱、患有慢性病者或孕妇等热调节能力较差者,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及神志恍惚等循环衰竭、休克表现。此型体温也多不高。
3)热射病 病人体温短时间内急剧升高,出现超高热,可达42℃以上。在高热作用下,脑组织充血、水肿、散在出血,脑细胞变性、坏死,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严重紊乱,病人可出现狂躁、谵妄、昏迷、手足抽搐、呼吸急促、瞳孔缩小及大小便失禁等症状,还可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及肾衰竭等多器官衰竭,死亡率较高,是中暑中最常见、最严重的类型。
重症中暑的3种表现类型常不同程度地混合存在,评估病情时要注意仔细、全面,以利措施得当。
三、现场救护
一旦发生中暑又得不到及时治疗,病情往往发展很快,一些病人可在1h内就从先兆中暑发展到重症中暑,而且可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或加重,甚至死亡。所以采取快速有效的救护是极其重要的。
1.降低环境温度 将病人移到阴凉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喝适量凉水,先兆中暑经此处理,一般休息数分钟或几十分钟可恢复正常。遇轻症或重症中暑病人,有条件时可用空调或冰块将室内温度降至25℃以下,使室内空气流通,保证病人安静休息,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2.补充水分、电解质 轻者口服含盐饮料即可。对病情较重者,有条件的应尽快进行静脉输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失水较多时,应经静脉滴注补充等渗葡萄糖;以低钠血症为主者,可经静脉滴注给予生理盐水;重症低钠血症而又见水中毒者,可经静脉滴注给予3%的高渗盐水。中暑痉挛轻者,经静脉滴注给予5%的葡萄糖盐水,或经静脉滴注给予10%的葡萄糖酸钙。重者要去医院进行治疗。
3.降低体温 体温升高者可用凉水擦洗全身,但水的温度要逐步降低,也可用冷水或冰袋放置在病人的头部、腋窝及大腿的根部等处,以加快散热降温。在降温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病人的反应,如有不适应要改变方法,或去医院做进一步处理。
4.健康指导 向病人及其家属宣传防暑降温的知识和方法,教会他们中暑时如何进行现场自救和互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