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欧盟(大陆)国家科技创新平台
一、德国大学科技园
德国经济在欧盟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重视高新技术的应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大学科技园在其中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德国大学科学园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我国促进大学科技园的健康发展,尽快提升办园质量和取得更大成果,为我国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总体概况
德国科技园区起步较晚,1983年才建立第一个科学园区——西柏林革新与创新中心,但后期发展速度很快,是西欧科学工业园发展最快的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私人企业开始主动建立科技园和孵化器。目前全德共有300多个科技园区和孵化器,其中参加德国科技园和孵化器联合会(ADT)的有181家,根据ADT对其成员的统计材料,现在园内企业共有7500多家,工作人员总计56万余人,入园企业的平均规模是75人,入园企业孵化成功率超过90%。其中,1984年创建的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是德国最为重要的鼓励高科技创业发展的科技园区。此外著名的柏林Adlershof高科技开发区也是成功的科技园建设示范。
从整体上看,德国众多的大小科技园区形成了以不同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为中心的“孵化器及科技园区圈”。德国300多所高等院校大多参与了各类科技园、孵化器或成果推广中心的工作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教师和科研人员同时也是高科技公司的骨干力量。也就是说,没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参与,就没有德国的科技园区。
(二)以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为例
慕尼黑是德国第三大城市,是巴伐利亚州的首府。慕尼黑高新科技园区是德国电子、微电子和机电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中心,被称为“巴伐利亚硅谷”。1984年,慕尼黑市政府和慕尼黑商会共同投资成立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园区面积仅为为2000平方米。科技园区既十分重视现代科技开发,同时也扶植传统产业,使园区内企业数目不断增加,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巴伐利亚州,电子技术工业的从业人员达到24.5万人,占全部劳动力的25.5%,在全国名列榜首。在1990年以前,每4个受雇于电子工业的工人就有一个是在巴伐利亚州。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企业之一,德国最大私立企业西门子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有一半的德国劳动力都来自巴伐利亚州,而其中5万人工作在慕尼黑地区。到1990年,园区面积扩展2倍。1992年还投资建设了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大楼。为使企业能在较小的空间创建较大的科技公司,并尽可能地帮助投资者降低科技孵化成本,创业大楼每个单元都安装了100兆的电信网络,微机、电视机、传真机、电话机等都集中在一个盒子里面,科技人员在这里完全可以了解整个慕尼黑市的产业领域和科技研究动态。
慕尼黑科技园有着日渐成熟的中介服务体系。政府专门成立了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管理招商中心,隶属慕尼黑市政府和慕尼黑商会,代表政府对进区企业提供全程服务。到20世纪末期,德国政府在34个工业部门设立了96个联合研究会,将研究成果在整个行业推广使用。这些中介服务组织推动了科技园区创新进程,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创造和转化。世界名校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理工大学等都为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人才。这些学校的教学研究机构与科技工业园企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帮助企业进行研发,又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慕尼黑市所属的许多研究机构,如位于加尔青的迈克斯普朗克等离子研究所、位于纽伦堡的辐射与环境研究会、位于奥伯法芬霍芬的航空航天研究所等都在慕尼黑的近郊。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会所属的十几个研究所和研究部也都聚集在此。
(三)管理模式
总的说来,创立科技园和孵化器是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为应对经济转型、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采取的一种经济措施。所以,科技园和孵化器的建设模式是政府主导型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政府出面组织科技园和孵化器的建设工作;二是政府通过各种途径提供建设资金。随着科技园和孵化器的成效不断显露,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有越来越多的私人企业主动发起建立科技园和孵化器。即使是私人企业发起建立的科技园和孵化器,也同样可以申请政府的资助。根据德国基本法创业自由的规定,外国投资者在德国单独或与德国公司合资建立科技园和孵化器并无法律障碍,也欢迎其它国家企业进驻。
在德国,科技园和孵化器一般的运行模式是:由一家公司作为运营公司全面负责科技园和孵化器的经营管理;科技园和孵化器所需要的房地产和设备、设施,运营公司可以自己投资建设或是租用;运营公司通过科技园和孵化器所具有的特殊的区位优势、自己广泛的联系网络和全面的适应企业需要的服务吸引企业入驻,并通过收取的费用维持自身的运转。
(四)特点
德国科技园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政府直接参与大学科技园建设。德国政府为促进科技园区的迅速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为高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高度重视高科技产业开发,特别是在机械、电子和家用电器以及电子产业化等方面,德国政府不断加强机构建设,提高科技园区的管理水平,并且采取降低租金、税收优惠等鼓励创新的优惠政策吸引高科技公司进驻园区。德国政府还明文规定,政府投资的大学必须同企业进行合作,从而加快了科技开发速度。这一系列措施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二,以孵化创新企业及提高就业率为目的。科技园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孵化企业。据统计,德国入园企业孵化平均成功率超过90%,而一些尖端、有市场前景的研究成果则最受入园企业的关注,成功概率更高些。与其它国家不同,德国政府支持大学科技园发展一个重要目的是促进就业。实践证明,高度发达的科技园确实为德国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在德国目前失业人数较多的情况下,众多新企业的孵化成功,使得很多寻找就业机会的人从中受益。
第三,依托一流大学。大学科技园的优势就在于它以科技实力较强、学科优势明显的研究型大学为依托。世界上的著名大学科技园都依托于著名大学,拥有一流科技园也已成为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德国300多所高等院校大多参与了各类科技园、孵化器或成果推广中心的工作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教师和科研人员同时也是高科技公司的骨干力量。从1997年起,洪堡大学6个研究所和部分教学单位就陆续进驻科技园区,从而使大学与企业及研发机构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大学的仪器设备免费向园区和社会开放。同时,每年有许多洪堡大学的毕业生到园区孵化器从事技术研发,一旦项目成熟,即可进入园区创办企业寻求发展。
第四,科技园服务体系完善。德国大学科技园为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为企业和科研机构牵线搭桥,推动了企业创新,也为企业创新解除了后顾之忧。如海德堡科技园服务公司利用与政府及国内外大学或研究机构广泛友好的合作关系,通过海德堡科技园这一地区性的孵化平台,为企业提供办公房屋、会议室、财务、管理、营销、网络、实验设备、法律甚至幼儿园等方面的服务。
二、法国科技竞争园区
法国科学技术中心的形成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承上(英国)启下(德国)、继往开来的法国科技创新模式——企业协作的创新研发模式,其大力建设科技竞争园区的政策,快速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带动经济的高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现阶段通过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一)概况
20世纪末,法国国内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规模效应,除了个别起牵头作用的大公司之外,大多数是员工不足200人的中小企业,甚至还有只有几个员工的微型企业。这些企业都很有活力,是技术研发和转让的骨干力量,但规模不大,很难独力支撑技术研发,导致在全球化竞争中将逐渐处于劣势。若想改变这一状况,法国企业只有相互协作,走规模经营之路,以群体优势占领市场。因此,法国政府从2005年起拨款15亿欧元在全国各地建立了60多个不同产业的科技竞争园区,又称“竞争力集群”,旨在增强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让科技成果更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在15亿欧元的拨款中,4亿欧元用于对各企业进行财政支持,8亿欧元用于对技术研发单位进行财政补贴,其余3亿欧元源自减免这些企业的税收。这种企业加实验室的模式在有效联合某一地区有竞争优势的科技型企业,整合资源,以协同生产的方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加快科技竞争园区的建设,提高吸引力,政府投入巨额经费。2007年,用于启动和支持有竞争力的科技园区的经费为7.5亿欧元。除此之外,还制订了其它措施,如减免税捐、减轻社会保险负担、特设的投资和担保制度。第一批“有竞争力的科技园区”的标志颁发给二十来个项目,以后每年或每两年颁发一批。颁发对象有两类,即高科技园区(如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和传统产业的园区(如航空、机械、铁路、汽车)。法国没有落后,某些法国大区已经掌握技术和科研的王牌,以及享誉全球的工业专长。这些都有利于建立园区的品牌。
(二)发展模式
法国在科技园区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企业协作的创新研发模式。法国的科技竞争园区是在原有企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政府拨出部分资金,整合研究机构和企业以及大学,引导他们在某个研发方向集中力量攻关。因此,法国的科技园区由多个层次组成,其中既包括实力雄厚的跨国企业,也有创新型中小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可以集中各种方式和资金进行研发。
科技竞争园区管理层的组成非常简单,最高领导并不来自政府,而是由各合作伙伴组成的常务理事会负责管理园区,代为向政府申请资金并统一调配资金使用。并按照公司规模和贡献分配席位。科技园区还引进很多创新型项目。在一些园区,若想引进创新型项目并向政府申请资金,项目成员必须由至少2家企业和1个实验室构成。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将企业与实验室相结合,让资金与技术牵手,不仅可以分担研发风险,提高合作效率,而且能将研发成果在较短时间内转化为产品,及时推向市场以获得较高回报。此后,企业再利用创新型产品的营销收入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科技竞争园区的优势在于,为了共同的研发目标将众多企业和研究机构结合到一起,不仅可以集中各种工具、手段和资金合力搞研发,而且能为争取政府资金创造条件。但是,由于申请项目资金需要通过政府的层层审核,为了让各合作伙伴更专注于研发工作,将这项工作交由协调委员会专门负责,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和物力成本,同时,他们还可以根据理事会最后确定的项目及规模,向不同的政府部门申请资金,并统一调配资金的使用,以便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此外,中小企业在园区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技术研发和技术转化的关键,同时还是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渠道。他们相互合作构成了园区的企业网络,大大增强了园区的活力。中小企业在促进园区发展的同时,科技竞争园区还提供人力、物力扶持,以对中小企业的成长给予扶持。这些企业在园区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
(三)法国科技科技园建设的成功典范——索菲亚科技园
为加速科研成果转换为成品的过程,法国于1969年建立了索菲亚·安德波利国际智慧、科学与技术园,简称索菲亚科技园或尼斯科技园。在遍布法国的40多个高科技园区中,索菲亚园区是创办最早、规模最大、也是最有影响的一个。园区占地2300多公顷,分布于5个市镇,接纳了1100多个企业(其中外国企业占1/10),创造就业岗位2万多个。如今索菲亚与英国的剑桥科技区和芬兰的赫尔辛基高科技区成为欧洲三大科技园区。
30年来,索菲亚高科技园区经历了两个发展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20世纪80年代的10年。法国于1982年颁布了关于权力分治的法律,中央给地方政府以更多的财政自主权和土地整治自主权。与此同时,集中于首都巴黎的大批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也根据这一法律纷纷迁往外省。索菲亚园区在70年代进行了初步的基本建设后,接纳企业条件成熟,地方分治政策使园区大大受益。从1996年到现在,是索菲亚园区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这一阶段的发展以涌现出大批创业速度快、见效快、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即“幼苗企业”为主要特征。索菲亚科技园的创建,建立在三大支柱上,企业、研究机构、大学和培训机构,最重要的就是这四个支柱交叉培养,让人们相互合作,特别是在创新和协调政策方面。从政策支持到索菲亚基金的支持,能够使来自不同背景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人共同在一起讨论。这种交叉培养和交叉培育的方式,致使很多创新型活动和项目得以开展。为了促进创新活力,索菲亚基金创建了第一个早期的阶段性基金,一个孵化器和一个俱乐部。25平方千米范围内聚集着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的1300家高科技机构和研发型企业,拥有科技人员3万多名。园区项目和产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生命科学、环保和新能源等领域,代表着当今世界的研究方向和先进技术水平。此外,园区管理机构与全球多数知名园区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形成了完善的沟通、交流网络,为科技研发与合作提供了快捷、方便的渠道。科研和技术人员来到索菲亚园区,带动了科研与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该园区的发展特点主要是:第一,发展高端、高附加值的产业和环节,成为法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主导产业突出,信息通信业成为园区主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第二,大力支持本土企业创业发展,每年有大量企业诞生。采取多种途径支持企业创业发展。包括:引入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成为法国高校和研究机构最为集中的地区,为园区提供技术创新源泉;充分利用国内国际资源,大力发展支持企业创业发展的孵化器和风险投资;活跃非政府组织,建立大量协会和俱乐部来为各种机构的交往提供中介服务和平台。第三,国际化程度高,国际高新技术企业、高端人才、风险投资等在园区占有很重要地位。集中了多家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非常强调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第四,良好的园区生态环境。因地处自然保护区,科技园区从建立之初就强调环保,大面积自然绿化带,园区内无污染工业,所有的建筑层高限制在四层以下。第五,政府主导驱动。索菲亚科技园区设立来自于政府主导意志,并非市场自然形成;政府对园区发展给予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政府官员及其它知名人士对园区进行推广和宣传。
三、意大利科技微型企业
意大利在将中小企业建设成科技微企业,为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开辟新模式,通过科技改造传统企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考察意大利科技微型企业发展过程、发展特点等方面取得的经验,有助于探寻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未来方向。
(一)发展概况
意大利素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称,其企业数量之多、规模之小,是其它发达国家所不可比拟的。根据2001年全面统计(每10年一次),全国企业407.54万户,其中1~9人以下的企业占95.23%;10~19人的企业占2.98%;20~49人的企业占1.25%;50~99人的企业占0.31%;100人以上的企业占0.23%。在产业分布上,2005年制造业占45%,服务业占40%,农业占15%,对比1980年,服务业所占比重上升了10个百分点,制造业和农业分别下降5个百分点。随着服务业的日益发展,企业规模进一步呈现小型化趋势,如托司卡那地区(TOSCANA,意大利全国20个大区之一)1980年企业平均人数4.4人,2001年减少到平均3.4人。意大利2004年GDP实现10523亿欧元,居世界第六位,其中由中小企业实现的份额在50%以上,托司卡那地区等部分区域则在70%以上。众多中小企业除了从事服务业与商业外,在制造业中异常活跃,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在制造业中,大约有40%的中小企业采用了“下承包”方式(即为大企业生产零部件),从而使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形成一种稳定的产业链关系。因此,可以说,意大利国民经济主要依靠中小企业来支撑。
为了进一步增强这些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意大利实施了许多战略措施将这些企业建设成科技微企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给予科技园国际研究计划和各类基金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促进国际重要行业中的“战略性”和“创新性”的技术开发,支持微企业等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
意大利在建设发展科技园,打造科技微企业的措施主要有:第一,开展国家研究计划,由大学科研部管理。旨在促进国家重要行业中的带有“战略性”和“创新性”的技术开发,支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中的先进研究项目和培训活动。第二,实施攻关计划。由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管理和组织实施,五年一期,主要解决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技术问题。第三,建立应用研究基金。由大学科研部管理,动产银行负责具体运作。资助的主要对象:企业独立承担的应用研究和培训项目、国家研究培训计划、应用研究国际合作项目、授权实验室从事的应用研究项目等。资助的形式为赠款、低息贷款或风险资金。第四,成立产业创新基金。由意大利工业部管理,主要支持研究成果商品化(包括设计、研制和工业化试产)项目,以形成新的先进技术、工艺和产品或改进已有产品和工艺。第五,购买高技术产品基金。第六,落实科研“税收信用”政策。第七,加强落后地区科技网络计划。
(二)发展模式
以产业集群为依托。意大利国家各级政府不是对任何地区都投资的,而是明显体现着产业政策,按照产业集群地将有关资金直接下达到企业。因此,产业集群不仅仅是中小企业的简单聚合,而且形成大量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有机体,形成对经济景气状况变化具有弹性的经济体系。根据意大利统计局的评判标准,全国产业集群地有199个:西北部58个,占29.2%;东北部42个,占21.1%;中部84个,占42.2%;南部15个,占7.5%。意大利每个工业区主要发展一种产业,区内的中小企业大都从事同一行业的生产活动,形成了“一区一业”的产业集群发展特点。这种“区”往往是由一个或几个小型城市或乡镇自然发展而成的没有固定边界的区域或地带。“一区一业”的产业发展模式,有利于技术扩散、商业服务和形成规模效应。各工业区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摇篮”,这是中小企业“规模化”经营的一种模式。
(三)特点
第一,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目前意大利已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科研体系。意大利的众多科研机构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中小企业建设成科技微企业过程的技术创新活动给予了有效的支持,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意大利工商部下属的工业性应用研究机构,它属于全国第二大科研机构,在全国有10个科研基地,主要从事环境、能源方面的新技术研究,向中小企业积极推广已成熟的技术成果,帮助企业发展。普拉托地区是意大利重要的纺织产业集群区,国立的佛罗伦萨大学在该地区设有研究机构,研究成果通过技术公报,无偿推广给中小企业,或者大学与企业联合开发技术。可以说,每个产业集群区内,专业化的科研机构(包括大学)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稳定发展的技术依托,并和科技微企业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以一些中小市镇、甚至村落为中心,为数众多从事丝绸、纺织及服装、玻璃制品、陶瓷面砖、五金机械等生产的传统产业中小企业星罗棋布。在这些企业中,过时的“古董”设备和先进的新型设备并存,手工作坊和自动化生产并存。从20世纪80年代初,这些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在意大利新技术、能源和环境委员会的组织和帮助下开始将微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引入生产过程,变革传统的生产工艺,进行工艺创新。同时,根据市场变化和竞争需要,研究开发技术先进的新产品,实现产品升级换代,逐渐转变成为了依靠科技发展的科技微型企业。
第二,以专业化经营和国际化经营为手段。这些科技中小企业按照地域进行同业集合,体现了专业化的特征。独立经营的生产型中小企业,尤其注重专业化经营,从设立目的、设备投资、产品生产、市场开发、技术创新,全过程体现着专业化经营的特点。意大利国土面积30.13万平方千米,约5800万人口,市场容量有限。因此,企业注重国际化经营,各级政府也予以鼓励和引导。在2004年GDP中,意大利进出口贸易总额5992亿欧元,占56.9%,其中出口总额3018亿欧元,占GDP的比重达28.7%。中小企业也呈现国际化经营的特征,中小企业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在50%以上。
第三,以健全的中介服务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为依托。主要是通过提供各种形式的资金,支持科技微企业开展国外投资、技术研发、职工培训等。例如,补助研发费用。意大利以及欧盟均对企业技术研发给予经费补助。意大利的国家研发咨询中心是政府拨款的机构,它可以为企业提供发展问题的咨询服务,企业通过该机构取得研发补助。意大利为科技微企业服务的中介机构遍布各行业、各地区。除了中小企业商会、手工业联合会以外,成立于1946年的意大利中小企业联合会(CONFAPI)尤其重要。目前,该组织下设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分会,会员企业已超过6万家。该组织一方面与政府、国会、议会、政党等国家制度层面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积极地参与意大利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活动,并与其它的雇主协会、贸易联合会在新的工业联系体系中共同工作;另一方面,在筹措资金、职业培训、财务管理、工会组织、法律、环保、产品出口、外事接待等各个领域为会员企业提供服务。此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推广中心”也是重要的中介服务机构。这些机构大多有自己的实验室,通过对已有软件与硬件的创新性组配,创造出新的生产设备系统和产品,设计出具有良好竞争优势的新工艺和技改方案,向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中小企业提供不同形式的服务,并向中小企业传播技术信息和技术知识,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质检、各种认证、技术培训等多方面的服务,以满足这些微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