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服务均等化与资源共享(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对株洲地区地方文献共建共享的思考

庞继辉 李晓黎

(湖南省株洲市图书馆,412000)

一、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需要通过共建共享来采集

1.株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炎帝文化

株洲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中游。公元214年,三国时,孙权在此设建宁县,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了,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陵寝就在株洲境内南部的炎陵县,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株洲留诗十多首,宋代名将岳飞率军途经茶陵时以枪尖挑禾蔸写的“光泉”之字,仍赫然镌刻在高陇石壁之上,宋代大儒学家朱熹数次到株洲讲学,“朱亭”、“渌江书院”由此而闻名,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为茶陵云阳山、灵岩寺、麻叶洞留下了数篇游记,赞美了株洲的名山胜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炎帝文化和浓郁的湖湘文化,是株洲之魂。

2.株洲是中国农民运动和红色政权的摇篮

在中国人民革命史上,株洲有着光辉灿烂的一页,湖南的农民运动曾在这里风起云涌,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对株洲的农民运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同时,它是井冈山革命武装斗争和红色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德和毛泽东红军会师地就在炎陵的沔渡,中国第一个苏维埃工农兵政府就诞生在茶陵县,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曾燃遍了株洲的每一个角落,成千上万的株洲儿女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前仆后继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里还是我党早期杰出的领导者李立三,杰出军事家左权、谭震林、杨得志及著名爱国人士程潜等老一辈革命者的故乡。

3.株洲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骄傲

株洲市人称是一个用火车拉来的城市,是国家在“一五”规划下建设起来的一座新型工业城市,是来自全国数十万建设者的结晶。我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诞生在此,电力机车制造享誉国内外。株洲从一个只有几千人口的小镇,发展到目前辖有株洲县、醴陵市、攸县、茶陵县、炎陵县、荷塘区、芦淞区、石峰区、天元区五县四区,总面积11270km2,总人口376.9万,集工业、农业、商贸、科教、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中等开放城市,是我国南方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是湖南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国家长株潭“两型社会”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此丰富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料,靠某一家图书馆或机构来将它收集完整,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唯有建立起强大而广泛的地方文献征集信息网,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株洲地方文献共建共享中心,才有可能实现。

二、地方文献馆藏需要通过共建共享来完善

1.建设地方文献共建共享中心是现实的需要

株洲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发展起来的一座工业新城,此前,图书馆事业一无所有,最早建馆的是始建于1956年的醴陵市图书馆,1960年株洲市图书馆开始筹建,1964年才对外开放。目前,全市公共图书馆总藏书96.7万册,而地方文献只有11967册,仅占地区公共图书馆总藏书的1.23%。以株洲市图书馆为例:总藏书43万册,地方文献却只有区区3200册,只占总藏书的0.74%。这种不合理的藏书结构,使地方文献失去了应有的地位,严重影响着地方文献作用的发挥,这是与株洲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不相称的。要想进行广泛和回溯性的地方文献征集,解决图书馆之间的地方文献工作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就必须尽快搭建起株洲地方文献共建共享中心这个平台,通过资源共享的模式,来实现地方文献的广泛征集和开发利用。

2.地方文献共建共享大有可为

近几年来株洲市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共建共享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曾记得2003年的一天,一位外地读者在游文化园时来到馆里想查找《株洲年鉴》和《株洲市志》,了解株洲的基本情况,工作人员面有难色的告诉他:“我馆收藏的年鉴和市志不全呀”,该读者看着缺东少西的年鉴和市志不无感慨地说:“一个市级中心图书馆连最起码的本地年鉴和市志都不能收全,它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此事深深的触动了馆领导和广大职工的心,痛定思痛,为改变地方文献工作的落后面貌,馆里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争取到了市委、市政府及市文化局下发关于加强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相关文件,促成成立了株洲市地方文献征集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全市地方文献的共建共享工作,并将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纳入到市文化局对各县、市、区文化局的全年目标任务之中,年终进行量化考核,极大的促进了我市地方文献工作的发展。二是成立地方文献部,配备4名有高、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加强地方文献工作,设置独立的地方文献检索室,向读者充分展示馆藏地方文献,方便读者借阅,每年安排1~2万元的地方文献专项经费,实现了地方文献的采、编、流一条龙的工作流程,使新征集的地方文献能以最快速度投入流通。三是通过举办“株洲名人捐书”、“株洲地方文献展”、“用户座谈会”、开设地方文献捐赠热线、在馆网站设地方文献捐赠名录等一系列活动,并在《株洲日报》、《株洲晚报》、株洲电视台进行专题宣传报道,在全社会掀起了地方文献捐赠热潮。四是组建株洲市地方文献征集成员单位信息网,为地方文献的共建共享辅路搭桥。经过二年多的努力,一个由省、市、县公共图书馆片,市大中专院校图书馆网片,大型企业、机关、社会团体、社会名人片三片一体的“株洲市地方文献征集成员单位信息网”初步形成,并在公共图书馆范围内实现了共建共享。2005~2007年,省、市、县公共图书馆之间实现地方文献交换、代征、代购、上交共1500余册,资料代查50余条,地方文献的年入藏数也由过去的50种发展到了现在的700余种。同时,建成了“市、县年鉴,市、县、乡志,家谱、族谱专题文献库”和“株洲市大型文艺活动影视光碟数据库”,地方文献的利用率显著提高,地方文献工作已经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处在了全省领先的地位,受到了省馆领导的充分肯定,称赞株洲的地方文献共建共享一定大有可为。

三、建立地方文献共建共享中心的具体措施

1.搭建政府有关部门负责的共建共享平台

2007年市委、市政府两办下发了《关于做好征集地方文献工作的通知》的文件,市文化局也下发了《株洲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实施细则》的文件。同时,成立了由市文化局负责领导的“株洲市地方文献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为我市的地方文献工作开创了新局面。我们应以此为契机,由市、县、区文化部门牵头,组织有关专家对我市地方文献资源,市、县图书馆的设施、设备、人员、经费等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制定出符合本地区特点的切实可行的株洲市地方文献共建共享规划及株洲市地方文献共建共享实施办法,成立由市、县、区文化部门组织的地方文献共建共享领导小组,在市、县、区公共图书馆或文化馆,分别成立地方文献共建共享分中心,由市图书馆具体负责地区地方文献共建共享中心的日常工作和业务指导,市、县、区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各馆地方文献共建共享分中心,要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平台来开展工作。同时,要在场地、设施、设备、经费、人员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保障,确保地方文献共建共享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2.做好地方文献共建共享中的基础工作

建立地方文献共建共享中心。首先,要制定出株洲市地方文献共建共享章程、管理办法、协调机制。其次,是要充分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这个平台来建设各馆地方文献共建共享分中心,使地方文献共建共享中心又快又好的发挥作用。再次,要明确各分中心的主要任务,实行分中心责任制,各馆要为地方文献共建共享分中心设置独立的地方文献检索室,将有特色的地方文献充分展示出来,配备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地方文献进行开发利用。最后,采用“一卡通”的资源共享模式,即读者在本地区任何一家分中心办理借阅卡,可以在其他分中心免费享受异地借阅、资料代查,课题跟踪服务等其他各项业务服务。为广大读者提供便捷的借阅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

3.确定地方文献共建共享的工作标准

地方文献内容复杂,涉及范围广,各馆对地方文献的认识度差异较大,因此,应制定出地方文献征集的相应标准来规范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从而避免在地方文献征集中浪费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各地方文献共建共享中心要根据各地地方文献的特色,建设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如:炎陵县图书馆应对与炎帝相关的地方文献进行重点征集,建设炎帝文化特色数据库;醴陵市素有“烟花之乡”、“瓷城”之称,醴陵市图书馆应对与陶瓷、烟花之类的地方文献进行重点征集,建设陶瓷、烟花特色数据库;株洲市区是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株洲市图书馆应在年鉴、志、党史、文史、家谱、族谱等地方文献进行重点征集,建设年鉴、志、党史、文史等特色数据库。株洲还有着“歌剧之乡”的美称,专业、业余文艺创作和群众文化活动成就非凡,享誉全国,建设株洲大型文化活动特色数据库也很有必要。

4.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地方文献数据库

标准化是网络化的必要条件,是共建共享的前提,没有标准化和规范化就不可能实现共建共享,各馆馆藏地方文献共建共享的前提是共知,各馆地方文献数据均能上网并能交换是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的最佳手段。因此,应在地方文献共建共享的成员单位中,使用统一的管理系统,确定统一的应用标准,将各成员单位的地方文献书目数据,转换成可交换的、供网上使用的格式,编制统一的联合目录,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的平台或互联网转换为均可共享的信息,使各分中心充分共享,并为广大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株洲市志[M]

[2]吴慰慈,邵巍.图书馆学概论[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