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郁结就是“谋而不决”吗?
原文重现
肝胆,在中医的眼里作用非常巨大。《黄帝内经》中说,“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肝为将军之官,胆为中正之官”,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在谋虑的时候要耗费大量肝血,然后还要及时地用胆来决断。而现在的人每天谋虑的事情很多,但是能够做出决断的很少。生活中,人们会为很多事情谋虑,比如孩子的升学、身体的健康、与邻里的关系、婆媳之间的关系等等。但有些问题我们只能谋虑,却无法去解决。所以肝胆之间就产生了冲突,就是说肝主谋虑了,但胆不能及时地决断,这就造成了肝胆之间的不调,这种不调引起了气郁,就是郁结在那里了,损伤的是肝胆的功能。《求医不如求己3 》
点评: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原作者引用原文的随意性直接导致了原作者对这段话的理解错误。
在《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分别表述了心、肺、肝、胆、膻中、脾胃等十二脏的功能。在表述中十二脏只是并列关系,没有说相互之间的关系。原作者却认为肝主谋虑,一定要胆来决断,不去决断就会气郁,这种说法是随意而言的,自然就是不对的。
中医认为并不是肝谋虑了胆就必须决断。正如原作者的这种推断,“现在的人每天谋虑的事情很多,但是能够做出决断的很少”,如果凡是只谋虑了没有决断就会引起气郁而损伤肝胆功能,那岂不是人人的肝胆都损伤了?此话大误也。
因为中医认为(肝气)郁结是指受到情志刺激后,如大悲大怒后肝气的疏泄不畅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如胁肋疼痛,胸闷,嗳气,月经不调等。可见情志刺激并不是单纯的指代的是“谋而不决”,悲怒对人的肝胆功能的损伤比“谋而不决”要大得多。
其实原作者想论证的是“肝胆,在中医的眼里作用非常巨大和情绪郁结会影响肝胆功能”这个观点并不错,只是对中医理论了解的有误,选用的论据不正确罢了。
附:“一身是胆,胆小如鼠,胆大妄为,肝胆相照,肝主谋虑、胆主决断”是怎么来的?
到底什么是胆?为什么有的人一身是胆,有的人却是个胆小鬼?为何遇到恐怖的事会胆颤心惊?下面我们将从中、西医学的角度,分别来论胆识胆。
解剖学上,胆囊是一个有弹性的囊,和胆管系统相连,在非消化期间,由肝细胞不断分泌的胆汁流胆囊内贮存。胆囊可吸收胆汁中的水分和无机盐,而使胆汁浓缩四到十倍,从而增加了贮存的效能。胆囊还有调节胆管内压力的作用,当胆总管的开口括约肌收缩,胆汁不能流入十二指肠,胆囊的舒张便能调节胆道内压力,可避免损伤肝脏;反之,当胆囊收缩时,括约肌即舒张,肝胆汁和胆囊胆汁便可流入十二指肠。一般而言,在蛋白质分解产物、盐酸和脂肪等物质作用下,小肠上部的黏膜可生成胆囊收缩素,它通过血液循环兴奋胆囊平滑肌,引起胆囊的强烈收缩和括约肌的舒张,因而促进胆汁的排出。
胆汁里面贮存的胆汁,是一种浓稠而有苦味的液体。肝胆汁即由肝脏分泌进入胆囊前的胆汁,呈金黄色或橘棕色;胆囊胆汁因在胆囊中被浓缩而颜色变深。胆汁的主要成分有胆盐、胆色素、胆固醇、脂肪酸、卵磷脂以及无机盐等,其中胆盐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的作用,胆盐可减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为微滴,分散于水溶液中,以增加脂肪与脂肪酶的接触面积,并能与脂肪酸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以促进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的吸收。胆固醇则是肝脏脂肪的代谢产物,又是胆汁酸的前身,在正常情况下,胆盐和胆固醇在胆汁中的适当比例是维持胆固醇成为溶解状态的必要条件,当胆固醇生成过多或胆盐减少时,胆固醇则沉积下来,成为胆结石形成的原因之一。
古人认为“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互为表里,《东医宝鉴》说:“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足见传统医学的“胆”与现代医学的胆,在解剖生理学的某种层次颇为相似。但除此之外,中医的“胆”却又涵盖了更为广泛的层面,在某种角度上,更能体现一般所谓的有胆、没胆等神经、精神方面的意义。中医对于胆的生理、病理、治疗学,主要的见解有以下几点。
1.与肝相结合,为中精之府
《灵枢》称胆为“中精之府”,《难经》称其为“清净之府”,明朝张景岳则说:“胆为中正之官,藏清净之液,故曰中清之腑。”中医所提的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只有胆装的是清净的胆液,其他的五腑,装的都是“浊”的东西。而胆里面贮存的精汁即是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有促进食物消化的作用,这也说明了“与肝相合”的正确性。
若胆汁的贮藏或排泄失常,则可影响消化或导致黄疸;由于胆汁味苦色黄,所以胆病常见胆火上逆的口苦、呕吐苦水以及胆汁外溢而面目全身发黄等症状。又因为胆的病理特点最容易产生上火有热的现象,故临床多见口苦、咽干、头晕、胁痛等症,这也与胆的经络循行路线有关。《灵枢·胀论》中有“胆胀”的名称,是以胁下胀痛为主症,并有口中发苦以及常想叹息、吐大气等症状,这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气不顺所造成,可用四逆散加味来治疗。
又如茵陈、郁金、金钱草……都有所谓的“利胆”作用,都可促进胆汁的分泌,其中,茵陈能使胆汁分泌亢进,郁金则能溶解胆固醇,促进胆汁分泌,并使胆囊收缩,金钱草能促进肝细胞的分泌胆汁,肝胆管内胆汁增多,内压增高、胆道括约肌松弛而利于胆汁排出。临床常用的胆道排石汤,除了含有茵陈、郁金、金钱草外,还加入了生大黄、枳壳、木香等药物,即具有促进胆汁分泌和使胆道口括约肌松弛,从而引起冲起结石排出结石的效果。此外,若是胆火太旺,则可用龙胆草、栀子、青蒿等来清泻胆火。
2.主决断
《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又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这里所说的胆,具有精神意识判断事物,作出决断的能力,这是属于思维的范畴,与西医的胆大异其趣。因为胆依附于肝,互为表里,肝好比将军而主谋虑,但要作出决断,则有赖于胆,所以《素问·奇病论》说:“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胆的决断功能,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主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脏器之间的互相协调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胆气豪壮果断的人,对剧烈的精神刺激影响程度不大,恢复也较快;若胆气怯弱的人,往往会形成疾病。
所以临床上对于某些惊恐、失眠、多梦等精神情志的症状,认为是胆气虚所致。故《素问·奇病论》说:“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诸如神经官能症、忧郁症、精神分裂症、高血压……都可能出现胆虚症,均可以温胆汤加味来治疗,这也是中医“异病同治”的特点。
3.分勇怯
对于勇敢的人,我们常说这人胆子大,对于怯懦的人,则说这人胆子小;描写一个人下决心时,常说将胆子一横。因此,中医所说的勇怯属于胆,已成为通俗而习惯的描述方法。《内经》中描述勇士与懦夫的分别,除了目光神气,三焦纹理的横或纵,肝的坚与缓,气的盈虚等以外,其主要判断,在于“胆满”和“胆横”与否而定。反过来说,从其勇怯的不同表现,也就可以推论胆气的虚实,并施以适当的方药来加以治疗。
经由以上的说明,不难了解,中医所谓的胆与肝相合,为中精之府,和现代医学认为胆有贮存和排泄胆汁以及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其实观点是一致的。至于主决断与勇怯,则属于思维、精神、情绪的层面,与西医的神经系统倒是比较相近,这正也反映出民间所谓“胆量”的说法。毕竟,传统医学和中国自古以来承袭至今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经由以上胆的相关认识,也让我们理解到,中医的脏腑不能等同于西医的脏腑,因为中医所指的脏腑,除了包涵西医的概念,常常还包括了更广的层面,绝对不能从字面去解释,否则就会失去了中医的精髓。西医对于胆病的治疗,重点在于胆囊炎、胆结石、黄疸……,中医对于胆病的治疗,除了有关胆囊本身病变的治疗外,还包含了许多神经衰弱、失眠、恐慌……等精神、神经系统障碍,这就是中医的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