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创新湖北”与湖北省跨越式发展
跨越式发展是指在特定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进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超赶行为,因而备受关注,本章节将阐述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内涵,以及湖北省进行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并进一步从创新实践的三方面——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来展望湖北省的跨越式发展进程。
一、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意涵
(一)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基础
与渐进式发展相对,跨越式发展是一种特殊的发展方式,它是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规律起作用的结果,是后发优势的体现。跨越式发展是指落后国家或落后地区,为了缩小与先进国家或地区的差距,直接吸收人类先进文明成果,主要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实施不平衡发展战略,先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率先突破,并带动和促进其他行业、其他领域和其他地区快速跟进,最终实现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和国家发展水平整体跃升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式。
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中,美国经济学家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很好地阐述了跨越式发展的理念,他认为在投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取得经济增长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实施不平衡增长战略,优先发展引致决策最大化的项目,以此带动其他产业和地区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系统的发展,最终实现赶超先进国家的目的。
区域经济学原本产生于德、美、日和瑞典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后其研究重点发生了转移,主要面向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哈佛大学教授亚历山大·格申克龙工业化中“大突进”阶段性学说最为跨越式发展理论研究者所关注,他认为“大突进”阶段性学说是指在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由于作为工业化主题的现代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因其与传统经济的鲜明差异所释放出来的对经济和结构变化的巨大推动力造成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特别的非连续性。
湖北省委第九届九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湖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开篇提出要推进湖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将跨越式发展写在湖北“十二五”发展的旗帜上。湖北的跨越式发展具体指,在“十二五”时期,湖北要以抢抓重大战略机遇为契机,以充分发挥湖北现有优势为依托,以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湖北资源配置空间为抓手,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又好又快发展为动力,实现湖北经济总量规模、经济发展质量、经济结构层次、发展成果共享水平等方面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使湖北成为名副其实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从质的角度来看,跨越式发展相对于一般的、常规的、算术级数式的发展而言,“是不凡的发展、卓越的发展”;从量的角度来看,跨越式发展就是实现速度高于全国平均、高于中部平均水平的发展;从动态角度看,跨越式发展就是不断实现“弯道超越”;从功能角度看,跨越式发展就是要以名副其实的中心功能、示范作用、“两型”社会建设的前列位置来担当起重要战略支点重任。
(二)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
湖北要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党中央对湖北的战略定位,也是对湖北的殷切期望。目前,中国已经进入沿海与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阶段,需要湖北发挥后发优势,实施跨越式发展,凸显湖北推进内生型发展与外向型发展并举的新的战略基点,拓展湖北发展的战略空间。湖北所面对的战略机遇和自身优势,成为了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根本条件。
重大战略机遇支撑湖北跨越式发展。当前,湖北处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和加快发展的黄金期:一是宏观发展方式转型加快推进,内生发展阶段开始到来,凸显湖北的内生型发展的全局战略价值;二是国内市场总体规模开始进入加快扩张时期,凸显湖北地处国内市场体系中的战略枢纽价值;三是国土开发区域布局从纵向展开走向横向与纵向展开交错布局,凸显湖北在国家经济区位整合中的节点和轴心地位;四是中部地区开始进入崛起阶段,抬升了湖北重要战略支点地位的高度;五是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建设时代的到来,明确了湖北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指向,凸显湖北改革发展模式的战略先导意义;六是国家推进创新驱动战略与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抬升湖北科教优势价值。
湖北要抓住和抓牢上述战略机遇,必须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姿态,同时还需要湖北的优势作为支撑:一是现代农业体系的优势,湖北已经初步形成了“农业强省”的基础,标志是从2004年开始与全国同步实现了粮食9年连续增产,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二是新型工业化战略的优势,通过推进园区战略、大产业战略、大企业战略等新型工业化战略,推进资源要素的集聚、集成、集约和集中发展,湖北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逐步抬升;三是科技资源的优势,通过加快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资源对接产业、自主创新引领发展的机制逐步形成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GDP占比达到11%,并获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荣誉;四是生态文化旅游的优势,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不仅开始充分彰显湖北的生态文化旅游优势,而且拉动了鄂西地区的发展;五是交通建设的优势,武汉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武汉新港成为长江上中游第一个亿吨大港,高速通车里程全国排名从十几位跃升到第六位,武汉开始向“九州通衢”新的区位定位迈进。
二、以创新湖北推动湖北省跨越式发展
(一)知识创新推动湖北省跨越式发展
目前,全世界关于知识经济的作用已达成共识,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推动因素,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要想获得持续的经济增长就必须重视知识的获取、使用和创新。
世界银行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指出“穷国与富国的差距不仅在于资本的差距,还也在于知识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创建知识的能力上的差距。”世界银行对于穷国与富国差距的原因,同样也适用于我国中部省份与东部省份之间差异的原因,知识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力,而判断知识创新有三个重要的指标,分别是知识创新的投入、知识产出和人力资本。
科研院所承担着知识创新的重要职责,对于湖北来说,在知识创新的投入方面有明显优势,从科研院校的数量上来看,截至2011年,全省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近20万人,居全国前5位,其中,两院院士有57名;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300多家,其中,代表原始创新实力的国家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居全国第4位,仅次于北京、江苏、上海,还有国家部委重点实验室58个,国家野外试验台站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3个。湖北科技进步指数排名全国第8位,居中部六省之首。对于知识产出来看,各省的高校专利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指向标。根据中国校友会网“2012中国大学专利奖排行榜”,前10名的榜单中,湖北省高校就占有一个名额,华中科技大学以4项专利的成绩位居其中。从人力资本的投入来看,湖北是科教资源大省,在校大学生人数居全国第二,高校数居全国第三,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居全国第四,拥有两院院士60人,湖北的科教资源在中部地区存在优势,但是与东部地区相比,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差距甚远,可见,湖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其知识创新实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让知识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道路是必然选择。
湖北省应当高度重视自主创新示范建设,运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建立整合型创新平台,引导和促进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与集成,形成推动示范区建设发展的强大合力。因此,湖北更要注重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人才政策,积极营造引才、留才、用才的良好环境,促进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完善激励制度,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作用;建立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人才集聚平台;围绕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和创新带动,鼓励支持各类人才向重点领域、重点项目聚集,进行知识创新。
(二)技术创新推动湖北省跨越式发展
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推动湖北省跨越式发展。在“十一五”期间,湖北省共登记省级重大科技成果3852项,跃居全国第三位,专利申请量居全国第八位,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978.9亿以上,区域创新居全国第八位。根据《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未来10年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全力打造“以光电子信息为支柱型产业,以生物、环保、现代装备为战略型产业,以高技术服务业为先导型产业”的“131”产业架构,并将建设中部地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高地、打造中部地区高技术服务业中心作为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推动湖北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采取相应的超前、超常规措施。一要加快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挥湖北创新资源优势,培养集聚一批优秀的创新人才,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大做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新型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建设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自主创新高地。二要针对湖北特色产业需求,突破产业关键技术瓶颈,不断研发诸如生物技术、能源资源、电子信息技术等方面,推动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以及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三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树立以用为本的科研导向和评价标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协同创新,使科技与金融、资本、市场深度融合,促进产业结构化和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进一步鼓励广大科研人员、科研院校等围绕战略新兴产业,组织实施关键技术培育、产业化推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四要全面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突破口,深入推进知识创新体系建设,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发展,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落实和完善激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五要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保护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鼓励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做到一流人才一流贡献一流待遇,特殊人才特殊贡献特殊对待,并且进一步发挥科技奖励在建设创新人才队伍、激励自主创新中的导向作用。
总之,创新是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实现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使力点和支撑点,加快推进湖北省跨越式发展归根结底需要发挥湖北创新人才资源优势,利用科技创新平台,以集群创新引领高新区建设,引领产业结构调整。
(三)制度创新推动湖北省跨越式发展
“十一五”期间,“两型”社会实验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两圈一带”建设等一系列改革,把湖北推上了全国体制机制创新的前沿阵地,在破解湖北跨越式发展的难题前,湖北省省长王国生指出,湖北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完善体制机制,释放创新创造的活力,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首先,以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两型”经济发展,实现从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的跨越。湖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一,必须以创新“两型社会”建设体制机制为出发点,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以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作为发展“两型”产业的突破口,集中政策和资金,大力推进武汉市青山区、东西湖区和荆门市等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二,进一步建立健全项目准入机制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项目核准程序,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第三,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以及企业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和减少污染排放的约束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其次,以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加强资源整合,推动区域共同发展、协调发展。第一,加快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进一步发挥武汉龙头作用,加快武汉“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建设,明确各城市发展定位,努力壮大周边八市的经济实力,着力增强圈域内地区经济的耦合度,形成系统集成效应,努力构建要素富集、产业集聚、资源节约的活力城市圈,交通通信发达、绿色宜居的生态城市圈,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使武汉城市圈在“两型”社会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第二,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和后三峡时期长江治理的有利条件,加快沿江主要港口、码头、航道及配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汉江流域综合开发和“引江济汉”工程,促进汉江流域与长江流域互动发展。第三,加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坚持以生态为基础、文化为核心、旅游为引擎,以特色产业和交通网络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圈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支撑,整体开发,区域联动,推动形成“宜荆荆”城市群、“襄十随”城市群,努力提高鄂西圈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生态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圈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再次,以体制机制创新推进行政管理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第一,建立科学发展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完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和评价标准,探索建立“两型社会”指标监测和评价体系,实行领导责任制和资源环境问责制,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体系和绿色GDP指标体系,明确各级政府节能工作目标,通过约束和奖励政策,引导领导干部讲成本、重质量、求效益,在注重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第二,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和改善政府立法,着力为发展模式转型提供制度供给和制度保障,并加快对公务人员的法制培训和教育,建设法治政府,着力营造科学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第三,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结合政府机构改革,探索建立与大部门体制相适应的地方政府管理体制,继续削减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规范有序、公开透明。
总之,跨越式发展就是湖北的科学发展,旨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质与量的统一、快与好的统一、物与人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要通过跨越式发展使湖北在中部进而在全国的位次逐步得到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