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脾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
脾者土也,为谏议之官,主意与智。消磨五谷,寄在其中,养于四旁,王于四季,正王长夏。与胃为表里,足太阴是其经也。扁鹊云:“脾病则面色萎黄,实则舌强直不嗜食,呕逆四肢缓,虚则多癖,喜吞酸,痢不已。其脉来似水曰太过,病在外;如鸟之距曰不及,病在内。太过则令人四肢沈重,言语謇涩;不及则令人中满不食,乏力,手足缓弱不遂,涎引口中,四肢肿胀,溏泄不时,梦中饮食。脾脉来时缓柔,去似鸟距践地者曰平脉。来实而满稍数,似鸡举足曰病。又如鸟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曰死。中风则翕翕发热,状若醉人,腹中烦满,皮肉而短气者也。王时其脉阿阿然,缓曰平。若弦急者肝克脾,真鬼相逢,大凶之兆。”又微涩而短者,肺来乘脾,不治自愈。反软而滑者,肾来从脾,亦为不妨。反浮而洪者,心来生脾,不及而脾病也。色黄体重,失便,目直视,唇反张,爪甲青,四逆吐食,百节疼痛不能举,其脉当浮大缓,今反弦急,其色反青,此十死不可治也,又脾病其色黄,饮食不消,腹胀满,身体重,骨节痛,大便硬,小便不利,其脉微缓而长者可治。脾气虚则大便活,小便利,汗出不止,五液注下,为五色注下利也。又积在中,久不愈,则四肢不收,黄疸,食不为肌肤,气满喘而不足也。又脾实则时梦筑墙盖屋,盛则梦歌乐,虚则梦饮食不足,厥邪客于脾,则梦大泽丘陵,风雨坏室。脾胀则喜哕,四肢急,体重不食,善噫。脾病则曰昧慧,平日甚,日中持,下晡静。脉急甚则瘈疭,微急则膈中不利,食不入而还出,脉缓甚则痿厥,微缓则风痿,四肢不持,大甚则寒热作,微大则消瘅,滑甚则疝,微滑则虫毒,肠鸣中热,涩甚则肠,微涩则内溃下脓血。脾脉至大而虚有积,脾气绝则十日死。又脐出者亦死,唇焦枯无纹理而青黑者死,脾先死也。脾病面黄目赤者可治,青黑色入节,半岁而死。色如枳实者一月死。凶吉休咎,皆见其色出部分也。又唇口噤唇黑,四肢重如山,不能自持,大小便利无休歇,饮食不入,七日死。又口虽痿黄,语声啭啭者可治。脾病疟气久不去,腹中鸣痛,徐徐热汗出。其人本意宽缓反急怒者,语时以鼻笑,不能答人者,此过一月,祸必至矣。又脾中寒或热,则皆使人腹中痛不下食。又病时舌强语涩,转卵缩牵阴股中引痛,身重不思食,膨胀变则水泄不能卧者,死不治。脾正热则面黄目赤,胁痛满。寒则吐涎沫而不食,四肢痛,滑泄不已,手足厥,甚则颤栗如疟。临病之时,要在明证详脉,然后投汤药期瘳耳。
脾与黄疸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黄疸是由于感受湿热疫毒等外邪,导致湿浊阻滞,脾胃肝胆功能失调,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引起的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肝胆病症。
对有关黄疽文献及古代医学的分析指出,太阴脾土为黄疸病的主要痛位。黄疸的病因为脾虚湿困、湿热熏蒸,因此从脾入手才是治疗的根本,也就是说,治疗黄疸应以脾为本。
这是因为脾强土旺则物质基础丰厚,而肝才能维持正常的疏泄功能,最终使黄疸的形成成为无源之水。
五脏与五季对应关系图
中医里一年分五季,在夏秋之间多出长夏。五脏分管五季,当令之时脏气最旺,但也最容易受伤。
其中,脾的作用非常特殊。《黄帝内经》称,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认为脾应“知周”,即了解四方情形。脾胃也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寒是怎么回事?应当怎样治疗?
1.病因:素体脾气虚,或长时间脾虚,影响到脾阳,使脾阳也虚。或贪食生冷,损伤脾阳,导致脾阳虚,寒气内生。
2.症状:脘腹隐痛、遇冷痛加重、喜热饮食、喜按、吐清水、大便清稀。
3.脉象:脉沉迟无力。
4.治疗:应养脾、调胃并重。胃热者主要是清降,脾虚脾寒者主要进行温补。原则是,药补或食补后,感觉舒适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