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中医的“江湖”
《庄子·大宗师》有云:“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乃言,两条鱼受困于陆地,互相以口水滋润着对方,虽能艰难地活下来,但他们不由得缅怀起往日在江河湖水里自由自在,彼此不相识的生活。这就是“江湖”一词最早的由来。每读到“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时,我常难以入眠,只得寒夜一茶一人枯坐待天明!
中医几千年,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立下了汗马功劳,怎么轻易地就被发展才几百年的西医远远丢在了后面呢?我们的国家虽是在拯救中医,但常常被拯救的都是快衰亡的,不是吗?
同时,大多数老百姓也被“中医养生大师们”忽悠着,层出不穷的新理论,语不惊人死不休,仿佛中医很简单,什么人只要会说话、敢说话,就可以成为“名老中医”,如此这般中医沦陷沦落是指日可待了。对于百姓而言,并不想知道太多空洞大道理,只确信:假如中医看不好病,就必被遗忘。这也是我们牵肠挂肚的另一层原因:希望中医不被“相忘于江湖”。
其实无论西医也好,质疑中医的科学家也罢,并不可怕,不知者不为罪。只望能心平气和,听我们娓娓道来。让我们将中医理论掰开了,揉碎了,留下精华;让我们进入神圣的中医殿堂,和古人叩问心灵,体悟古人的智慧和灵性。
再回到庄子的笔下,充满着他的各种浪漫情愫,但是浪漫的背后也需要实际的物质和精神,如果鱼儿是一对夫妻,在结婚后过得很不容易(有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两种因素造成),那么彼此都怀念的是过去,也憧憬着没有他(她)的将来。这时成语“相濡以沫”真正是落实在“不如相忘于江湖”上的。中医的“江湖”到底在哪里?对此,我们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
思考一:江湖是什么?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
古龙大侠笔下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最终,还是他为江湖的称谓做了定义性总结:“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
对应我们中医而言,中医离开了百姓,就是庄子笔下离了水的鱼,离开了百姓的信任,中医连生存都是问题,又怎能谈其发展?所以我们中医要力求保护好自己的“江湖”——在乎自己的清誉。好好地看病,并且力所能及地推广“玄门正宗”的中医,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只要百姓们了解真正的中医理念和特色,“伪中医”是没有生存空间的。
我们的这本书,希望写给三类人看:第一,给爱中医的普罗大众。即使养生也应有个理论,否则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此书旨在让爱中医的人能读懂古代深奥的医学文字;第二,给骂中医的人。要骂中医,也应知道根据何在!希望这本普及书使得批评中医的人在批评中能知其所以然;第三,给学中医的人。中医的存亡和发展,需要所有立志以中医为事业的人付出努力,中医环境虽是艰难,但我们不能坐以待毙。看完此书,您会发现,中医还可以这样学。只要有一点收获,也不枉废我们午夜一灯,晓窗千字的辛苦了。
思考二:中医和西医的结合是不是这两条“相濡以沫”的鱼?
让人痛心疾首的是,现在有些中医总是等待着西医来“濡沫”,到最后,没有尊严的时候就是彻底的“辱没”了——另类的“相辱以没”。如同爱情,非要等到彼此见异思迁的时候——没有了爱再分手吗?中医和西医,不如相忘于江湖,互相欣赏,相互尊重,距离产生美。当然更需要一代代中医研究者及中医临床家们付出努力,“弱国无外交”,自强才可能有尊重。中西医本不是一类医学,强行的“拉郎配”只会酿造“杯具”。本书也对中西医结合为什么总是“不着调”进行了自己的解读:西医不需要中医,反而越来越强大?而中医在盲目的中西医结合中却每况愈下?从难以互通的本源和现实层面来一一阐述,希望能引起读者的重视。
思考三:中医的江湖是什么?
我们每次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缠绵的情感都变成了蕴怒!因为经常有人说在古代中医是“走江湖”的,言语中满是轻谩!“走江湖”一词是怎么来的呢?唐朝时,禅宗马祖道一,住在江西,各地学禅的人都以到江西去访道为求正果;而在湖南的希迁禅师,也是当时禅宗之大师。所以天下僧侣不是到江西参访马祖道一,就是到湖南去参访希迁老和尚,于是当时俚语称这些去学习的人为“走江湖”(江西和湖南)。沿用到后来,也称那些浪迹天涯以谋生者为“走江湖”。其实,“走江湖”指的就是过去佛家的云游参访。
而古代确实有一种医生——铃医,亦称“走方医”、“串医”或“走乡药郎”。铃医以摇铃来招揽病家,固而得名。事实上,作为我国医学组成部分的铃医医术,在古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扁鹊、华佗等名医都曾是铃医。清代著名中医学者赵学敏和铃医赵柏云合作编辑的《串雅》就是以记载铃医的方药为主的书籍。这些“基层医务工作者”——铃医,走的是江湖,推广的是中医。如《史记》中记载:扁鹊云游各国,为君侯看病,也为百姓除疾,名扬天下。在邯郸听说当地尊重妇女,便做了带下医(妇科医生)。在洛阳,因为那里很尊重老人,他就做了专治老年病的医生。秦国人最爱儿童,他又在那里做了儿科大夫,不论在哪里,都是声名大振。
所以我们在本书里面也希望向制定中医政策的领导汇报一下中医的学术特点和发展特点,对中医特殊性的传承方式的断层,表达出我们的忧思。
思考四:学中医也要有点人文情怀。
我们总说单凭自行车和绳子上不了月球,为什么?工具用错了,没有火箭推进器,怎么也上不了“广寒宫”。学中医也是一样,我们一直奢望——除了做临床中医,也要做文化中医!古语云:“文以载道”,就是说“道”是要靠“文”来传承的。比如赫赫有名“金元四大家”中朱丹溪的文字最好,因为朱是“程朱理学”的弟子。所以他的“养阴论思想”推行起来很是直白和容易。而东垣老人,文字功夫一般,一段“阴火论”写得后人看了懵懵懂懂的,到现在还在中医界引起“百家争鸣”!
企盼追求点人文情怀,且为了通俗,本书借用了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来讲述中医理论,比如用金庸笔下的“南帝的一阳指”,比喻说明来引入中医心的概念用《红楼梦》“木石前盟”的故事来引入肾的先天之本和肾阳的气化功能。恳请大家能淡化牵强之处,重点落实在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品味当中。作为中医的普及,其实写法轻松一点也无可厚非,因为毕竟不是学术专著,只要读者能读懂,愿意读就好。在此还要感谢湖北中医药大学杜天植教授和王绪前教授的审阅。鄙人学识浅薄,错漏之处在所难免,也希望知我者罪我,共同打造和完善这本书。
中医 李杰 刘琰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