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管仲其时
研究管仲,就是为了我们了解那样一个时代怎么会出现那样的情况呢?要看清楚来龙去脉,我们就要看历史,所以我提出这样一个想法,要在中华历史的全坐标系当中观察一下管子所处的历史位置。
在中华历史的全坐标系中看管子
这一次的中华文明可考见的记载,起源于伏羲画卦,距离我们今天至少六千四百年了。也有书籍写的是七千年左右,比如中华书局英汉版《周易》就持这种观点,不管哪一种,反正离我们时间比较久远了。在伏羲之后,按照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上的记载,在黄帝之前还有八代神农氏,就是上古时期,我们农业立国,有八代神农做天子,是当时天下各个诸侯公认的领导人。在神农氏第八代的时候,他已经不能节制各个诸侯,叫“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那遭殃的自然就是平民百姓啊,一发生战乱,首当其冲的就是平民百姓。我们现在也可以看到,战乱的过程当中,比如说叙利亚的国人拖家带口,老老少少,要逃往欧洲,宁可冒着溺水的危险,也要逃离战乱的家园,结果那个三岁的小孩子在海滩上溺死的图片触痛了全世界有良知的人。
欧洲的债务危机还没有完全过去,又陷入了难民危机,它比债务危机更麻烦。回过头来我们会发现一些简单的常识,其实就是世界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比如说教化,人做好人,每个人按部就班地过自己的生活,国家承担起他应该承担的国防力量,保证一国的平安,然后才能谈经济、谈发展、谈幸福。
黄帝他老人家看到诸侯部落之间互相打仗,人民流离失所,生灵涂炭,于是他揭竿而起,“习用干戈,以征不享”,平定了各个诸侯的叛乱,然后又经过了三大战役,打败了炎帝。我没搞清楚神农和炎帝之间的关系,有人说他们是一回事,但我还是表示怀疑,《五帝本纪》看了多少遍,仍然存在一个怀疑。因为黄帝是接神农氏之后做天子,但为什么又出来个炎帝跟他打仗,两个皇帝或者说两个天子进行了三次大的战役。“三大战役”这个称呼我们特别熟悉,在现代语境中特指辽沈、平津和淮海三次战略决战。其没过多长时间,还不到一百年。那我们就想象当年,中华民族共同的两个祖先,一个炎帝,一个黄帝,也曾经打过。三战之后,黄帝“得其志”,也就是他打赢了,然后他老人家被奉为人文始祖。可是我不理解的是,后世人还是说我们是炎黄子孙,可见在那个时候,同一族群,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也发生过战争。
黄帝取得天下以后,国泰民安,然后他就想解决一下身家性命的问题,就去找了广成子。老人家一开始不搭理黄帝,黄帝就回去反思自己的过错,三个月以后跪着去见他,最后他教给黄帝长生久视的法门——黄老之道的养生之术。在大众眼里,这也就算是一个传说,但我现在研究结论是:传说可不是胡编,没有文字的时候,或不需要文字的时候,用口传,用口说,把真实的东西,最宝贝的东西传承下来,也是“传说”。《史记》中的“列传”,不也是“传说”?
黄帝之后,他的孙子继承天子位,叫颛顼,他有他自己的国号,高阳;然后是帝喾;第四辈,叫高辛;高辛之后,是一个短暂的天子帝挚,没有立住多长时间,德行不行,《史记》记载“不善”(崩),被废掉了或者死掉了;接他天子位的就是弟弟,大名鼎鼎的尧,尧的年龄非常大,“仁者寿”,活了一百多岁;后面是舜,全天下公推出来的大孝子——舜。其实舜,按照司马迁明确的记录,仔细地查一下,他是黄帝的第九代孙,但是,身份已经是平民了,而且早年日子过得非常的艰辛。尧禅让给舜,舜又禅让给禹。大禹是夏后氏的诸侯国君主,当大禹把天子位要禅让给他的臣子的时候,由于辅佐他的两位臣子皋陶和益,一个死得早,一个时间短,禅位没有形成;而且大家认为禹的儿子启德行和能力都超过辅佐他父亲的这些人,大家都去禹的儿子启那里汇报工作,都说“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接了天子位。这段历史并不是像我们小时候学的历史,说他的儿子,就好像是夺权一样,私立天下,不是这样,是人民自然选择出来的。可是启之后制度就变成了传位给自己的直系血亲后代。
从王国维先生《殷周制度论》的考证来看,商朝、周朝还是能够考证出当时的传承制度,传给嫡长子,就是老大来继承,这就是从夏朝开始的。它为什么叫夏朝?就是从大禹那里来的,诸侯国名为夏后氏,简称为夏。夏的末期,为商所代替,商的末期,为周所代替,夏、商、周总共持续了一千八百多年,从约公元前二〇七〇年一直到公元前二五六年。而我们现在所要谈论的管子,他处于这个历史当中的什么位置呢?就是在周朝后半期的早期,我们叫“春秋时期”。管子当然不知道在他身后有“战国时期”,因为当时也不会有“战国”这个称呼,这是西汉刘向写《战国策》,慢慢被后世学人提炼出来的名称;他更不知道有个叫秦始皇的,就是嬴政,最后终结了齐国,统一了天下;也不知道有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他也无法预见我们今天有这么一群人在谈论他当年留下的一些思想文化遗产,包括他的弟子、他的门客记录下来的一些东西,距离我们今天大约两千七百年。这是管子——从我们整个中华历史上来看——他处于的位置。
追溯上古 设想管子的时空
我研究历史发现我们的二十四史,唐以前叫“书”,唐以后叫“史”。二十四史里面有《新唐书》《旧唐书》,有《汉书》,然后我们看到的《尚书》里面有《周书》、有《商书》、有《夏书》,还有《虞书》,这是我读《尚书》十几年突然发现的一个疑问,原来我们都是按“代”来写这个历史。然后夏、商、周留下来的史书非常短,不是我们先祖不记录,而是那时候没有纸,记录一件事情用字要很精简,要刻在龟甲兽骨上、石板上,刻在竹简木简上,最高级、最奢侈的有可能写在绢上。既然有《周书》周朝的记载,《商书》商代的记载,《夏书》夏朝的记载,那什么叫《虞书》啊?然后再看历史,尧舜时期他们各有国号,尧的国号叫陶唐,舜的国号叫有虞,那我们就清楚了,叙述舜那个时代的史书叫《虞书》。然后我就想,有没有尧时代的《陶唐书》?而《尚书》开篇就是《尧典》,就说明尧的一些观点语言已经被记录在《虞书》当中。那再往前推,高辛,也就是帝喾的国号,那个时代有没有《辛书》?或者叫《高辛书》?因为朝代国号就叫这个名,还有高阳,黄帝孙子颛顼帝的国号,我们都没有见到。黄帝的诸侯国名原来叫“有熊”,那记录黄帝行动的会不会叫《有书》《熊书》或者《有熊书》?为什么这么怀疑呢?因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尚书》,作为上古史的记录,现在只留下了几十篇,可考见的没有真伪争议的就二十八九篇那个样子。然后,又出现了“伪《尚书》”,就是后代学者考证,说梅氏贡献的《尚书》是假的,是后人自己杜撰弄出来的,这就雌雄莫辨了。
再看历史,据说孔子以前《尚书》有三千多卷,到孔子的时候《尚书》有一百篇。所以传说“删诗书,定礼乐”,是孔子干的这件事情,“定礼乐”这个没有问题,《论语》里面有孔子本人说的话,所谓有史料可证;“删诗书”,台湾的学者屈万里认为这件事情不靠谱,就是孔子未必会那么做,他表示怀疑。后来我发现这个怀疑是有道理的。那我们想象一下,绝大部分的《尚书》都失传了,那中华上古史是不是大部分我们现在看不到了?只能从《尚书》当中了解一点点,那个不存在的东西不能够证明它在当时不存在啊!
19世纪末期,日本的一些学者污蔑中华历史,污蔑尧舜禹,说他们都不是人,我们一些无良的学者就跟着说,中华没有那么长的历史,谁告诉你的?你没见过你八辈以前的爷爷,你那个爷爷就不存在?这不莫名其妙嘛!那我们根据各个史书当中可考见的蛛丝马迹可以推出来,我们上古史是有很多很多的资料记录下来。而且现在《尚书》居然不被列入“二十四史”这样的“正史”,这是我坚决反对的一件事情!如果我教孩子,我会告诉孩子,《尚书》是信史,你要读;还有《春秋》也是信史,要列入我们国家的正史。不能根据过去这一百年间,按照“西风压倒东风”的状态,也就是完全倒向西方,按照他们的观点来割裂、虚无、丑化我们中华的历史。“欲灭其国,先去其史”,这已经是被世人公认了的阴谋。而我们要保护自己的国家,保护自己的民族精神,一定要把这个历史保护下来,传承下去。
我最近看一个报道,说考古挖掘,已经把我们这块土地上有人类活动生存的时间,前推到一百万年,这和南怀瑾先生讲的一个观点不谋而合。因为从古籍当中告诉我们,这个文明到底多长,不可考见,但绝不那么短,这是告诉我们中华的历史要用中华的史观去看。
设身处地想象一下管子,他当时处于周朝建立三百多年的时候,大概是周平王,就是东周初年,公元前七一九年左右,也有说是七二三年的,所以管子就生活在距今两千七百年以前那个时代。这是什么感觉呢?他的那个天子,周天子已经传承了三百多年了,我就想问: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百年的时候,是什么情况?我们现在建国还不到七十年,我们的目标设定了两个一百年,第一个建党一百年,第二个建国一百年,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那么今天所谓的创新改革措施写下来以后,在后人看是不是都成了传统?所以管子看文王、武王,就是周朝建国的开国之君,什么感觉呢?历史距离相当于我们现在看清代早期。我们不谈朝代更迭,就是往前看,我们看当时那个天下管理的领导人,相当于康熙和雍正,就是那样的一个历史时空。然后周朝整个朝代跨越了八百年左右,公元前一〇四六年到公元前二五六年,整个中国历史上可见记录的最长的一个朝代。
东周为什么叫东周呢?因为平王东迁,都城由长安附近的那个地方搬到了今天河南洛阳附近,地理位置上从东西来看,国都往东迁了,所以叫西周和东周。
春秋时期
东周的前半期,即被称为春秋时期的是公元前七七〇年到公元前四七六年,是因为鲁国的编年史《春秋》叙述的是这个时期的历史,这就是管子生活的时期,前半期,他没有活那么长,在春秋之后又出现了战国时期。而我现在完全反对这种称呼,它会让我们的小孩子或不经常看史书的人搞不清楚春秋到底是什么时期,也搞不清楚孔子跟管子谁先谁后,诸子之间的生活关系、传承顺序也都混乱了,所以我建议,在大众中恢复和强调“周朝”的说法。我们有清楚的纪年,为什么要替代?!所以“春秋”这个称呼就是由鲁国这个编年史造成的。而且经过现代人的验证,比如说《春秋》里面记载了三十七次日食,现在天文学记录,推算有三十次完全符合,这就说明《春秋》是信史,绝不是人编出来的,而且也不是孔子做的,因为在孔子出生之前就有《春秋》内容流传。但是孔子弘扬《春秋》,以这个历史来教化学生,把历史作为案例,作为教材。就像我们有一段时间学习西方经济学,好像是要把那个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推崇到了天上。我学了中华的经典以后才知道,我们实在太对不起自己的祖宗!用《春秋》教学不就是用历史的案例来教自己的学生吗?讲述《春秋》其实是以史为鉴。孔子让他的弟子了解社会的变化,“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是唐太宗和魏征他们已经明确告诉给世间人的,其实在古代这种思想早就有了。《春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详细地记载了当时发生的历史真实事件,除了鲁国,好像没有其他的诸侯国修订出如此真实可靠的历史。所以虽然记载得简短,但是有准确的时间、地点、人物,是史学发展上的巨大进步。这就是我坚持一定要至少让我自己的孩子知道,《尚书》和《春秋》一定要列入正史!
春秋形势图
我们看一下春秋列国的图,管仲施展他才能的空间,大概就是这个图的范围之内,因为当他九合诸侯的时候,这片土地应该大家都是唯齐国马首是瞻。在今天山东半岛的位置就是齐国,稍微往里,靠近今天河南的那个位置是鲁,所以我们今天也有人说齐鲁大地,齐鲁大地指山东,就是从这个时候来的。那我们的首都北京,也曾经叫作燕京,那个时候是燕国;然后我们看黄河拐弯这个附近,西面是秦,东面是晋,再东面就是卫国,卫国和鲁国相邻;再往南,有郑国和宋国,都是今天河南、山东那个范围之内的;再往南,我们湖北还有一个叫《楚天都市报》,大家可能听说过吧?为什么叫“楚天”呢?毛主席横渡长江后写词,有一句叫“极目楚天舒”,是因为那是楚国的领域,地域是楚国,上面就叫楚天哪;上海以南,江南、江浙那一带,是吴国和越国的领域。这个图,请大家看一下,就是标得很准确,是公元前四五三年的一个图,国与国之间的范围也有变化,这就是几百年之间随着各国国力的强盛,版图也会不断地变化。
战国时期
跟春秋相对的,再跟大家说一下战国。战国这个称呼不是正式的历史时期称谓,但今天几乎都用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代替了对周朝的称呼,这会让人没有历史感,或者让不学历史的人缺少了历史坐标的定位。今天山西的这个位置左右是晋国,可是被韩、赵、魏三家给分了,那对于老晋国的人来讲,可能是一个痛楚的回忆。三家分晋,最后形成“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战国形势图
最后,秦国吞并了六国,我们看一下这个顺序。秦先灭的韩;然后打的是赵和燕,把这两国的国君或者太子都打到辽东半岛那个位置了,但是国家已经被占领了;秦国紧接着回师攻魏,把魏国又吞并了;然后是攻楚,把楚国灭了;最后才是齐。一个是地理位置离得远,还有一个可能先打齐国也不太好打,因为长途跋涉,另外齐国在管仲之后几百年间都是大国,这非常不容易,就是一个人的策略、智谋、智慧,可以造福一个国家几百年。我们今天谈论,好像是一提春秋时期,“唰”的一下几百年过去了,可是在当时你要知道,就像我们今天,我们这一辈子好像是痴心妄想地说活一百岁就觉得了不起了,所以历史现在要变得更加精细一点我们才能知道,原来管仲在当时会取得那样的成就。这个问题是有一个对比,就是春秋刚开始的时候,齐国第一次成为诸侯国之间最强大的,成为霸主,那最后为什么秦国统一了天下呢?这个值得思考,因为当时秦国处于西域,他怎么变得兵强马壮的?人们说是商鞅变法,从孝公开始到穆公,穆公还有过霸主的经历,积攒了好多年,到秦始皇那个时候统一了。
何来“周国”?
现在看,我们很少有人(包括学历史的)去认真地总结在当时周天子还没被秦国灭掉的时候,诸侯国之间,一查,远亲远祖都是一个祖先,为什么会发生那样的吞并?而不是说和平地解决?尤其是这个图里面,大家看这个叫周国实际上是周天子都城所在的地方,它不应该叫国,整个天下都属周,或者那个朝代以周为国号,所有的这些各国都是周天子的孩子到各地做国君,或者是像太公这样的,尽管不是一个姓,但是封他一个地方做国君。都是同一个周天子的后代,结果时间长了,后代打得一塌糊涂。
周国位置图
通过这张图我们还能够看到,孔子他老人家在鲁国出生,北面是齐国,西面是卫国,他还到过宋国,在陈蔡之间断粮,是楚国的国君派人把他解救过来,这个图很能够说清楚当时他是怎么走的。
讲完了这些,那么我们就已经把历史差不多交代清楚了,就是目标越来越凝聚,凝聚在当下,管仲活着的那个当下的时空。
征伐礼乐不从天子出,这是孔子非常痛心的一件事情,东周时期各国已经开始争霸。看一下历史上春秋五霸,第一个称霸的是齐桓公,但齐桓公他要没有管仲的辅佐,不可能,而管仲没有鲍叔牙的推荐,更不可能,所以真正促成了齐桓公成为霸主的其实是鲍叔牙。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每一种说法都包含着齐桓公,也就是说他是真正无可争议的,在当时叫全天下意义上的霸主,其他人都是局部的,或者是很短。
这个图把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然后有“五霸”有“七雄”,简单地勾画出来。但是括弧里面的这个解释是现代的世界历史研究,其实整个夏商周才真正应该叫封建时代,而他们定义为奴隶时代,因为夏商周才是真正的分封建国。
我们考虑一下,一个国家强大了,如果没有做到文武并重、刚柔相济会是个什么样的结果?
管仲强调富甲天下一定要武装到牙齿,这是我们翻译成今天的话。他那个时候强调,国家强大,军事力量一定要足够,才能够保护好国家财富和人民的安定。
汉朝能做到这一点,简单地说叫“文能明,营能富,武能战”,对匈奴一战而胜;但是大宋就留给我们一个很沉痛的教训,富甲天下一点问题都没有,可是不教民战,“杯酒释兵权”,把武官兵权解除掉,皇权得以保存,可是当面临外辱的时候,最后结局就是大臣背着小皇帝跳海,十万子民跟着跳海,宁可喂鱼也不知道组织起来反抗。所以孔子老早就警告过,“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一定要教人民战略、战术、战法。
我们渴望和平,但不能放下保卫和平的武器。
另外,建议我们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在平时谈话时恢复周朝的说法,至少恢复东周的称呼,恢复周朝的认知,把战国、春秋这种历史定位、历史坐标、朝代顺序告诉后代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