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资源和策略

刘立华 北京交通大学话语与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教授

摘要 话语体系之所以被当作一个时代课题提出来,有其背后的学理和现实意义。在国家战略层面,打造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是我党建设的重要历史传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保证,打造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必然性和急迫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中国文化是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源泉,中国现代化成就是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素材,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是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策略中,应形成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研究的合力,应关注当代中国的具体话语实践,坚持理论应用实践的案例研究。同时,应加大话语体系人才的培养,提升国家的话语能力。

关键词: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话语能力


话语体系这一概念与话语这一概念密切相连。话语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语言学研究,用来描述大于句子的语言学单位,后来逐步渗透到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随着社会建构主义的兴起,话语的社会建构功能得到凸显,话语被界定为一种意义的实践形式,或是一种社会实践,话语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也在建构社会现实。据此,话语体系可以界定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征,话语体系蕴含了特定的思想立场和价值观念。话语体系在呈现社会现实的同时也在形塑社会现实。

话语体系之所以被当作一个时代课题提出来,有其背后的学理和现实意义。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中西文化的互动和碰撞将变得更加密切和频繁。作为社会主要互动形式的话语互动,无疑是观测社会互动的重要标尺。这种以互动为主要特征的话语实践不仅仅是一种言语的呈现,信息的传递或观点的表达。更为重要的是,话语实践传递了一种价值和立场。这些价值和立场一方面是话语主体的利益表达,同时也是形塑话语主体身份的重要手段,也正是在这过程中,话语主体的身份被逐步建构起来,这种被不断建构或重构的身份影响着整个社会活动的进行。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话语无疑是建构国家形象、争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力量。另外,在人类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每一个民族或是每一种文化都建构了其独特的话语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中国正在迎接一个新的伟大时代的到来。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我国的社会实践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应该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表征,同时也应该是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动力和资源。

一、打造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我党建设的重要历史传统

在国家战略层面,打造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作为完整的时代课题虽然现在才被提出来,但我们党早在为实现历史使命而奋斗的过程中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个课题的重要性,并为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1938年举行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提出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邓小平也曾倡议学会用自己的话来写文章。我们党成立95年、在全国执政67年、领导改革开放38年以来,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重大创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如何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二、打造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有关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建的问题,事关中国价值观的构建和国家形象的传播,这一理论自提出以来,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中国自20世纪以来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中国模式,虽然长期以来遭受到西方国家的质疑,但是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证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保证,打造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必然性和急迫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中国已经不再是国际舞台的观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不应该仅仅是一个沉默的观众,世界的舞台应该有中国的声音。在实践层面,我国需要对目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所取得的成绩进行新的阐释。因此,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阐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实践,是在国内和国际层面讲述中国故事、塑造国家身份、建构国际话语权的意义实践。当中国在世界舞台展示其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时候,一种新的话语体系也就成为我国社会实践的必然。习近平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

结合话语的定义及以往学者有关话语体系的研究,笔者认为,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思想体系、意识形态、观念、文化、制度等深层次内容的符号表现形式,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我国国家意识形态、观念制度、体制文化等内在因素的外在呈现。因此,话语体系建构的角度可以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国家的内涵建设,其中包括我国国家的经济建设,也包括我国在意识形态、制度、体制等方方面面的建设与提升;二是国家的话语能力建设,即如何提升国家的话语意识以及对外的话语能力。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表达,归根到底是要回答,“我们是谁,我们如何表达自己”的问题。就话语自身的特点来说,不同民族由于文化、政治、历史、地理等种种因素的差异,会有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这种方式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如果在对外传播中没能注意到不同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话语方式的区别,就不能产生与目的受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新华社社长、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名照在2016年4月举行的首届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论坛上指出:“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声音能否传得开、形象能否树得起、影响能否打得出,关键在于这个国家的话语能否被国际社会听得懂、听得进、听得信。”

三、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资源

1.中国文化是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源泉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进程塑造了其独特的文化。丰富的中国文化构成了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源泉。中国文化所倡导的家国天下情怀,独特的“形”与“意”辩证结合的汉字语言体系特点,以及阴阳五行的理念都是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内涵。话语不仅仅是文化的反应,话语与行为也密切相关,如果从建构主义的视角来看,话语也是一种行为的体现。中国文化在实践中的灵活变通、和谐与共、成己达人的处事风格也因此构成了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素材。《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文化中的天下观无疑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一种道义的基础。当今时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长河以及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和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大大增强了文化尤其是核心价值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无疑也大大丰富了我们与世界沟通的内容。

2.中国现代化成就是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素材

21世纪以来,由于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在亚洲充当着经济领袖的角色,在世界上也独树一帜。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先后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16年G20峰会等国际大型会议和赛事纷纷在中国举办。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成就举世瞩目。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但造福中国人民,而且对世界经济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在经济领域的成就无疑构成了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素材。习近平指出,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中国现代化的成就构成了中国话语实践的内容。中国内容、中国表达、中国精神也因此构成了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原则和路径。

3.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是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

话语实践是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话语体系不仅是社会实践的反映,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不仅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也是建构国家形象,夺取和维持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渠道。同时,良好的话语体系也是实现国内、国际沟通的重要渠道。国家的话语体系是整个国家声誉的一部分,也是国家间互动的重要手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复兴,也应该是国家话语体系的复兴。只有中国建构具有自己特色的、能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中国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策略

1.形成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研究的合力

近年来,随着话语体系这一概念的提出,许多研究机构、部门或是高等学校都成立了话语体系研究中心或是类似话语体系的研究机构,有关话语体系研究的课题在人文社科领域也越来越多。但是各个研究中心或是研究机构由于各自所处的环境以及面临的任务不同,很难形成有体系的、有系统的研究。美国“二战”后出于对外拓展和沟通的需求,跨文化传播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在美国建立并发展起来,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拓展和推广,可以说,跨文化传播这一学科伴随着美国的对外拓展而发展。在这一现实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形成研究的合力,进而打造一个国家级层面的、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研究中心。这一中心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于中国文化,致力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致力于中国的“全球化”传播,凸显大国责任和大国的感召力。正如习近平提到的那样,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

2.中国有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应关注当代中国的具体话语实践,坚持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案例研究

中国在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三部曲,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实践后,确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理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应密切关注当代中国的话语实践,关注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一带一路”的国家话语体系建构与重构研究,中国梦与话语体系建设,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的话语模式,中国对外传播话语模式等具有现实关照意义的个案研究都是具有时代气息的有关话语体系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对经典案例的研究,我们可以凝练理论,指导实践,进而提升国家形象,建构话语权,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正如习近平在2016年5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的那样,“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 ‘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 ‘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 ‘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不仅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更应该是凝聚国内外各种假设力量的伟大社会实践。

3.加大话语体系人才的培养,提升国家的话语能力

话语体系建设涉及因素众多,有关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研究也散落在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当中。构建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应打通各个学科的界限,培养既熟悉西方文化又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理解的话语体系建设方面的人才。建构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个人等各方面协同努力,但其前提是要增强全民包括相关领导干部的话语意识,特别是话语意识、跨文化话语沟通能力等。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国家话语实践的风格、角度、关注问题等都构成了影响国家形象、国家声誉以及国际话语权建构的重要因素。例如,我国擅长的集体行为、国家宏大叙事往往忽视了个体的需要和感情,而这些理念与西方以个人为核心的文化理念又有所差异。我们在凸显国家意志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个人的利益诉求和情感要求。在集体主义的理念下,个人的牺牲往往是集体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这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会得到赞扬和支持,然而西方文化对于这种故事却会有不同的解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认为承办奥运会是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是全世界的一件盛事、大事,而西方却会出现不同的声音,认为这是一种劳民伤财的国家行为,举办此类大的活动影响到了个体的生活和工作。所以,解决这种差异,提升国家话语表达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跨文化沟通,在当前就变得更加紧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