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交战
本篇以《交战》为题,旨在阐述怎样开展军事外交的问题。事实上,《孙子·九地篇》已有“衢地则合交”之说,对军事外交思想已有精辟阐述。意思是说,在多国接壤的地区(衢地)作战,要尽可能开展外交活动,结交盟友以为已援。本篇所谓“傍有邻国”,则“以为己援”,若有战事,“我攻敌人之前,彼犄其后”的思想,无疑来自于《孙子》。中国古代军事家能够认识到外援对于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以外交手段配合军事斗争,这一见解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当然,篇中提出以“卑词厚赂”的途径向邻国示好的做法,是不尽可取的。史例出于《晋书·宣帝纪》《三国志·魏书·蒋济传》。东汉末魏军联合孙权以解樊城之危,就是运用外交手段达到军事目的的成功范例。当时,曹操面对关羽围困樊城的不利态势,采取了“联孙破刘”的方针。他以割地为诱饵,破坏了孙、刘联盟,化解了危局。
凡与敌战,傍有邻国,当卑辞厚赂结之,以为己援。若我攻敌人之前,彼犄其后〔1〕,则敌人必败。法曰:“衢地则合交〔2〕。”
三国蜀将关羽,围魏曹仁于樊,魏遣左将军于禁等救之〔3〕,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4〕。是时,汉帝都许昌〔5〕,魏武以为近贼〔6〕,欲徙河北,以避其锋。司马懿谏曰:“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俱不安矣〔7〕。孙权、刘备,外亲而内疏,羽今得意,权必不愿也。可谕权,令犄其后,则樊围自解。”魏武从之,遣使结权。权遂遣吕蒙西袭公安,拔之,羽果弃樊而去。
【注释】
〔1〕犄(jī):钳制。指作战时分出一部分兵力,以便牵制、夹击敌人或互相支援。
〔2〕衢地则合交:语出《孙子·九地篇》。衢地,指四通八达的地方。多国交界之地,先得到便容易取得天下支持的为衢地。
〔3〕左将军:官名。设于汉朝,三国时期也有此官职,位低于九卿,略高于右将军及其他杂号将军。
〔4〕江陵:又名荆州,今为湖北荆州市和荆州区人民政府所在地。
〔5〕汉帝:即汉献帝刘协(181—234),东汉最后一任皇帝。许昌:古郡、县名,治所在今河南许昌东。东汉末代都城。
〔6〕魏武:即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
〔7〕淮:淮河。沔:沔水,今汉江。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对于邻国,应当以卑恭言词和厚重财物结交它,争取其成为自己盟国。倘若我进攻敌人的正面,盟国牵制敌人的后面,这样,敌人一定失败。兵法说:“各国相毗邻的要冲之地就要接交邻国,巩固结盟。”
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把魏将曹仁围困在樊城,魏派遣左将军于禁等人前往救援,正赶上汉水暴涨,关羽指挥水师俘获了于禁等步、骑兵三万人押送到江陵。当时,汉献帝立都于许昌,曹操认为许昌距敌太近,想把都城迁往黄河以北,以躲避关羽的兵锋。司马懿却进谏说:“于禁等人实为洪水所淹没,并非作战不力而失败,这对国家重大利益没有什么损失,因此而轻率迁都,不仅是向敌人示弱,还会引起淮河、汉水流域的民众慌惧不安。孙权与刘备,外表亲近而内心疏忌,关羽如今得意,孙权必定不如所愿。可以谕示孙权,令他从背后出兵牵制关羽,这样,樊城之围就自然解除。”曹操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派遣使者结好孙权,孙权于是派吕蒙西进袭击并夺取公安,关羽果然放弃樊城,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