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奇法(中华兵书经典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4.势战

势,就是在战争中正确运用兵力和战术而形成的主动地位。中国古代军事家对“势”有过十分深入的探讨,《孙子》更是专设《势篇》系统研究这一问题,《黄石公三略·上略》也鲜明提出“因势破之”的命题。本篇以《势战》为题,旨在进一步阐述充分利用有利态势击败敌人的问题。著者认为,发现敌人有失败的迹象,就要即刻抓住这一有利态势,不失时机地给予坚决打击,如此则敌人必败。说到底,本篇所讲的“乘势”,乃是一个如何选择战机、抓住战机的问题。作战时机选择得是否恰当,是否及时,是一个关乎战争胜败乃至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历来为兵家所重视。史例出于《晋书·杜预传》。西晋灭吴战争,就是利用有利态势,适时发动进攻而取得决战胜利的典型。晋军在作战指导上的最为精彩之处,就在于能从敌我双方的实际出发,制定了“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的作战方针,充分利用晋国蒸蒸日上而吴国日趋衰败的政局上的反差和长江顺流而下的地理上的落差,形成“破竹”之势,仅四个月,便“因势”完成了统一大业。

 

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法曰:“因势破之〔1〕。”

晋武帝密有灭吴之计〔2〕,而朝议多违,惟羊祜、杜预、张华与帝意合〔3〕。祜病,举预自代。及祜卒,拜预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既至镇,缮甲兵,耀威武,遂拣精锐,袭破吴西陵都督张政〔4〕,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预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十有八九之利,而其害一二,止于无功耳。朝臣言破败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计不出己,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之失,故守之耳。昔汉宣帝议赵充国所上事〔5〕,效之后〔6〕,责诸议者,皆叩头而谢,以塞异端也。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之。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7〕,或徙都武昌〔8〕,更添修江南诸城,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9〕,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矣。”时帝与张华围棋,而预表适至。华推枰敛手曰〔10〕:“陛下圣明神武,国富兵强。吴王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帝乃许之。预陈兵江陵,遣周旨、伍巢等率奇兵泛舟夜渡〔11〕,以袭乐乡〔12〕,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遂获吴都督孙歆〔13〕。既平上流,于是湘江以南,至于交、广〔14〕,吴之州郡,望风归附。预仗节宣诏而抚绥之。时诸将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易尽克。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伺来冬,更为大举。”预曰:“昔乐毅借济西一战〔15〕,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遂指授群帅,径造秣陵〔16〕,所过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孙皓。


【注释】

〔1〕因势破之:语出《黄石公三略·上略》。根据敌人的形势而击破它。

〔2〕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谥号武皇帝,史称晋武帝。

〔3〕羊祜(hù,221—278):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新泰)人。著名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杜预(222—284):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张华(232—300):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西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

〔4〕张政:吴国后期大将,在陆抗(226—274)之后接替前方要地的防御,后被晋将杜预离间,失去了西陵(今湖北宜昌东南)督的职位。

〔5〕汉宣帝:刘询(前91—前49),原名刘病已,西汉第十位皇帝,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赵充国(前137—前52):字翁孙,原为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后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宁地区),西汉著名将领。所上事:指赵充国上书建议屯垦戍边一事。

〔6〕效:弘治诸本误作“较”,今据《晋书·杜预传》改。

〔7〕孙皓(242—284):字元宗(一说字元景),一名彭祖,字皓宗。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

〔8〕武昌:吴国江夏郡治,今湖北鄂州。

〔9〕夏口:古镇名,位于今湖北武汉武昌区。因在夏水(汉水下游的古称)注入长江处,故称夏口。

〔10〕枰(píng):棋盘。

〔11〕周旨、武巢:时皆为牙门将。

〔12〕乐乡:地名,故址在今湖北江陵西南,一说位于今湖北钟祥西北。

〔13〕孙歆(?—280):孙吴宗室,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曾为乐乡督。

〔14〕交、广:皆郡名。今广西、广东一带。

〔15〕乐毅: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济西一战:即济西之战。前284年,燕国名将乐毅统率燕、秦、赵、韩、魏五国联军攻打齐国的一场战争。双方兵力各约二十余万,在济水之西(今山东高唐、聊城一带)展开决战,齐军大败。济,济水,古水名,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

〔16〕秣陵:县名,今属南京。西晋太康元年(280),武帝司马炎废建业之名,恢复为秦汉旧称秣陵县。

【译文】

大凡作战,所谓“势”,就是乘势。趁敌人出现的失败趋势,我军利用机会逼迫它,敌人必定会溃败。兵法说:“趁有利态势击破敌人。”

晋武帝司马炎秘密有灭亡吴国的计划,但朝议时多数人与皇帝的主张相违背,唯有羊祜、杜预和张华的看法与武帝意图相合。羊祜病重,向武帝举荐杜预代替自己。待到羊祜去世,便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督统荆州一切军务。杜预奉命到军镇后,修缮兵器铠甲,炫耀武力,于是选拔精锐部队,大败吴国西陵都督张政,向晋武帝请示大举伐吴的日期。武帝回复说等到明年再考虑大举攻吴之事。杜预上表说:“凡事都要比较它的利害得失,现在攻吴之举,有利方面占到十分之八九,而不利方面只有十分之一二,最差不过没有成功而已。朝臣们说吴国败亡的形势还没有到来,只是因为策略不是他们谋划的,功绩也不能归于他们,又都羞于承认自己原来意见的错误,因而固执己见而已。往昔汉宣帝讨论赵充国关于屯田戍边的奏章,采纳了充国的建议后,严厉批评了那些参与讨论的大臣,他们都叩头请罪,为的是杜绝顽固的反对者。入秋以来,伐吴之形势已经逐渐外露。倘若现在中途停止,孙皓因恐惧而产生对策,或如迁都武昌,增修江南城防设施,疏散居民,城将不可攻破,田野无所掠获,吴国把大型舰船集中到夏口,那么,明年伐吴的计划或许落空。”当时晋武帝正与张华下围棋,恰逢杜预的奏表送达。张华推开棋盘拱手向武帝说:“陛下英明圣哲无所不知,神明而威武,国家富饶兵力强大;吴王荒淫暴虐,滥杀贤能之人,现在立即出兵进攻他,可以不费多大代价平定吴国。”晋武帝批准了杜预的奏章。杜预把部队集中到江陵,派周旨、伍巢等率军乘船夜渡,袭击乐乡,沿途多插旗帜,点火于巴山之上,出击其要害之地,瓦解敌军斗志,进而俘虏了吴军都督孙歆。平定了长江上游地区后,湘江以南至交州郡、广州郡等广大地区的吴国州郡,都望风而降,杜预则亲执符节宣读皇帝诏书并一一安抚众人。在众将举行军务会议时,有人说:“已据江南百年的敌寇,很难完全征服。如今正值酷暑,刚下过大雨,疫病将要流行,应当等到冬季到来,再大举进攻。”杜预说:“从前乐毅凭借济西之战,吞并了强大的齐国。现在,我军威已经振作,势如破竹,数节劈开后,其余的就迎刃而解,再也用不着费力了。”于是指挥众将,直趋秣陵,所过城镇,无不束手就降,于是平定了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