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1.供水量
2011年全国(不含台湾、香港、澳门,下同)总供水量6109.2亿m3,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26.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81.1%,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8.2%,其他水源供水量占0.7%。在4953.3亿m3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占32.3%,引水工程占33.7%,提水工程占30.4%,水资源一级区间调水占3.6%。跨水资源一级区调水量主要包括:海河区引黄河水39.5亿m3,淮河区从长江和黄河共引水116.8亿m3,长江区从淮河、钱塘江和澜沧江共引水5.63亿m3。在1109.1亿m3地下水供水量中,浅层地下水占83.8%,深层承压水占15.8%,微咸水占0.4%。
北方六区(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六区)供水量2766.4亿m3,占全国总供水量的45.3%;南方四区[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四区]供水量3340.8亿m3,占全国总供水量的54.7%。南方各省级行政区以地表水源供水为主,大多占其总供水量的90%以上;北方各省级行政区地下水源供水占有较大比例。其中,河北、北京、河南、山西等4个省(直辖市)占总供水量的50%以上。
另外,全国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利用海水共计237亿m3,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其中,广东和浙江两省利用海水最多,分别为96亿m3和64亿m3。
1997全国已建成水库84800座,总库容为4583亿m3,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的16.9%。全国有效灌溉面积为7.84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0%左右。2004年全国已累计建成各类水库85160座,水库总库容达5542亿m3。其中,大型水库460座,总库容为4147亿m3。
全国总供水量增长情况:1997年为5623.2亿m3,2000年为5531.0亿m3,2001年为5567.0亿m3,2002年为5497.0亿m3,2004年全国总供水量为5547.8亿m3。
我国水资源利用率,1980年为15.8%,1993年上升到18.6%,1997年则达到19.9%,其中北方已接近50%(黄河片66.5%,淮河片59.1%和海滦河片近89.4%)。
2.用水量
2011年全国总用水量6107.2亿m3,其中生活用水(含公共用水)占12.9%,工业用水占23.9%,农业用水占61.3%,生态用水(仅包括人为措施供给的城镇环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湿地补水)占1.9%。
按东、中、西部地区统计,用水量分别为2220.3亿m3、1967.5亿m3、1979.4亿m3,相应占全国总用水量的36.4%、32.2%、31.4%。由东往西,生活和工业用水比重逐渐减小,农业用水比重逐渐增大。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m3的有江苏、新疆、广东3个省(自治区),用水量少于50亿m3的有天津、西藏、青海、北京、海南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75%以上的有宁夏、新疆、西藏、黑龙江、海南、青海、甘肃7个省(自治区),大多位于西部地区;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40%以上的有上海、重庆、湖北、3个省(直辖市);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天津、广东、浙江和重庆5个直辖市。
若按居民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划分,居民生活用水占8.5%,生产用水占89.6%,生态用水占1.9%。
3.用水消耗量
2011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3201.8亿m3,其中农业耗水占64.8%,工业耗水占11.1%,生活耗水占12.4%,生态耗水占2.8%。全国综合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为52%,干旱地区耗水率普遍大于湿润地区。各类用户耗水率差别较大,农田灌溉为62%,工业为24%,城镇生活为27%。
4.污水排放量
污水排放量是指工业、第三产业和城镇居民生活等用水户排放的水量,但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排放量和矿坑排水量。2011年全国污水排放总量807亿t。
5.用水指标
2011年,全国人均用水量为454m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用水量为129m3。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198L(含公共用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82L,农田实灌面积亩均用水量为415m3。按东、中、西部统计分析,人均用水量分别为402m3、465m3、531m3,即中部小,东、西部大;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差别较大,分别为76m3、154m3、191m3,西部是东部的1.5倍;农田实灌面积亩均用水量分别为383m3、365m3、522m3,西部大于东、中部。
因受人口密度、经济结构、作物组成、节水水平、水资源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省级行政区的用水指标值差别很大。从人均用水量看,大于600m3的有新疆、宁夏、西藏、内蒙古、黑龙江、江苏、上海、广西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宁夏、西藏分别达2537m3、1315m3、1202m3;小于300m3的有山西、河南、陕西、天津、北京、山东、重庆、四川、贵州、河北等10个省(直辖市),其中山西最低,仅167m3。从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看,大于1000m3的有新疆、西藏、宁夏3个自治区,均位于西部地区;小于200m3的有北京、天津、山东、上海、山西、浙江、辽宁、河南、河北9个省(直辖市),大多位于东部地区,其中北京、天津分别为49m3和62m3。
从1997—2006年的近10年间,全国总用水量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中,生活和工业用水呈持续增加态势,而农业用水则受气候影响上下波动、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活和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逐渐增加,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则明显减小。具体数据见表1-3。
表1-3 2011年各水资源一级区供水量和用水量
注 生态环境用水不包括太湖的引江济太调水16.0亿m3、浙江的环境配水23.7亿m3和新疆的塔里木河大西海子下泄水量、塔里木河干流沿岸胡杨林生态用水、阿勒泰地区河湖补水等25.0亿m3。
6.全国用水总量持续增长
表1-4的统计表明,我国用水增长十分迅速。1949年全国总用水量约1030亿m3, 10年后翻了一番,到1980年达到4437亿m3。1980年以后,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用水量增长仍然较快。1993年和1980年相比,全国用水量增加了761亿m3,年均增长59亿m3,增长率为1.2%。1997年全国用水量为5566亿m3,和1993年相比,增加了368亿m3,年均增加92亿m3,年均增长率为1.7%。1997—2000年间用水量基本持平,略有波动。
表1-4 1949年以来我国用水增长情况
在用水持续增长的同时,全国用水组成也在变化。1980—2000年全国农业用水量基本持平,21年内仅增加了85亿m3,年均增长率为0.11%;工业用水和城乡生活用水涨幅较大,工业用水年均增长率达4.4%,城镇生活用水年均增长率达3.5%,用水量年均增长率达1.0%。由于工业和城乡生活用水普遍增长,工业和生活用水占全部用水的比重由1980年的16.6%提高到2000年的31.2%;农业用水由1980年的83.4%下降到2000年的68.8%。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预计这种变化趋势在今后仍将继续。
7.用水结构不断调整
灌溉农业用水所占全国用水量的比重逐年下降,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量快速、持续上升。
2000年农业用水占68.8%,工业用水占20.7%,生活用水占10.5%;2001年农业用水占68.7%,工业用水占20.5%,生活用水占10.8%;2002年农业用水占68.0%,工业用水占20.8%,生活用水占11.2%。
2004年用水结构中居民生活用水461亿m3,占总用水量的8.3%,生产用水5002亿m3,占总用水量的90.2%,生态与环境用水82亿m3,占总用水量的1.5%。在生产用水中,第一产业用水3684亿m3,占总用水量的66.4%;第二产业用水1228亿m3,占总用水量的22.1%;第三产业用水90亿m3,占总用水量的1.6%。
8.南、北方用水增长差别明显
北方用水量占全国用水总量的比重下降,北方农业用水增幅大于南方,北方工业用水增幅小于南方。
北方用水量从1980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49.3%减少到2004年只占全国的44.3%,而农业用水量从占全国农业用水量的51.3%增加到2004年的52.0%,工业用水量从1980年占全国工业用水量的40.7%减少到2004年只占全国的25.8%。
南方用水量从1980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50.7%增加到2004年只占全国的55.7%,而农业用水量从占全国农业用水量的48.7%减少到2004年的48.0%,工业用水量从1980年占全国工业用水量的59.5%增加到74.2%,见表1-5。
表1-5 1980年以来年全国分区用水情况
注 2004年另有82亿m3生态用水,占总用水量的1.5%。
9.用水效益明显提高但仍有很大潜力
(1)全国工农业用水定额不断下降:1980年亩均灌溉水量583m3,2004年减少为450m3;工业万元产值从1980年的635m3减少到1997年的136m3。
(2)生活用水定额持续上升:城镇生活用水从1980年的117L/d上升到1997年的219L/d;农村生活用水从1980年的71L/d左右上升到2002年94L/d,见表1-6。
表1-6 1980年以来全国人均、亩均及经济产值用水情况
注 亩均灌溉水量按实灌面积计算,GDP和工业产值按1990年可比价格折算;2002年和2004年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为万元工业GDP增加值的用水量。
区域用水效率的差异大,节水仍有潜力。
10.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2005年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供水量占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百分比)为19.6%,南北方差异较大。北方六区为43.3%,其中海河区高达74.5%,黄河区为57.4%;南方四区为14.1%,其中长江区、珠江区、东南诸河区在18%左右,西南诸河区不足2%。
2005年我国北方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浅层地下水开采量占1980—2000年平均总补给量的百分比)为43.8%。其中海河和辽河区较高,分别为93.6%和81.0%;黄河区和松花江区分别为44.3%和44.1%;淮河区和西北诸河区较低,分别为34.6%和18.9%。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地区之间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平衡,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极不平衡。
11.中国的水资源需水预测
(1)工业需水。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取用水量2000年为289m3,据预测2030年和2050年将分别下降到80m3和42m3,2000—2050年期间年平均递减率为3.8%,到2050年全国工业用水水平接近或达到目前先进国家的水平。
工业需水的预测。在中等发展情景下,预计全国在2030年工业需水量将达到1704亿m3,比现状增加565亿m3,年增长平均达1.35%;2050年工业需水量将达到1957亿m3,比现状增加818亿m3,50年间年平均增长1.09%。
(2)农业需水。从全国灌溉面积的综合定额看,现状为7035m3/hm2(469m3/亩),预计随着节水措施的加强和节水型农作物的推广,未来我国灌溉定额将会有所下降。预计2050年全国综合定额为6120m3/hm2(408m3/亩),50年间共下降915m3/hm2(61m3/亩)。实际统计资料表明,从1980年至2000年我国平均灌溉水量下降了1095m3/hm2(73m3/亩)。因而实现上述灌溉需水预测是可能的。
在农业需水中,农田灌溉用水量将有所下降,而林牧渔业用水量将持续增加。预计2030年和2050年农业需水量分别为4116亿m3和4239亿m3,比现状(3783亿m3)增加了333亿m3和456亿m3。50年的年均增长率仅为0.23%,也就是说农业用水的增长是很缓慢的。
(3)生活需水。生活需水预测包括城镇和农村生活需水量部分。城镇生活又包括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设施用水两部分,农村生活包括农村居民生活和家养牲畜用水两部分。
预计2050年全国城镇生活人均日用水量将从现状(2000年)的170L上升到225L,农村生活人均日用水量从现状的99L上升到141L。预计到2050年前后,全国农村生活总需水量下降为276亿m3左右,城镇生活总需水将达890亿m3,全部生活总需水量预计达到1166亿m3。城镇生活需水量增长较快,预计2050年比现状新增606亿m3,农村生活用水变化不大,主要是由于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迁移而转化为城镇生活需水。因此,城镇生活需水量的增长将成为未来城镇供需水的主要矛盾。
(4)生态环境需水。分析生态环境未来的需水量,必须搞清现状条件下的生态环境用水量。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部门对生态环境用水量进行过全面系统的记录和测量,目前的生态环境用水量均是估算。另外,每个部门、每个项目均是从自身的特点与要求进行计算的,因而所赋予的内涵均不同。以下是对生态需水、用水、耗水、供水的一些认识。
生态需水:在现状和未来特定目标下,维系生态环境功能的水量。
生态用水:在现状和未来特定目标下,维系生态环境功能的实际发生的用水量。
生态耗水:对水资源而言,是在维系现状和未来特定目标生态环境功能用水过程中散失的水量。
生态供水:提供维系现状和未来特定目标生态环境功能的降水性和径流性(包括地下径流)的水量。
本次研究的需水量是对应于生态用水这个概念的需水量(降水资源形成水资源后需要引提的水量,也即河道外生态环境用水量)。
在预测全国各省市区未来生态环境需水量(相对引提用水)时,有关研究认为在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小于800mm的地区才需要引提水资源来供给生态环境用水。至于年降水大于800mm的地区,由于现状用水中已有包含(如城市环境用水等),所以可认为预测未来的需水中也有体现。2030年和2050年各水平年的生态环境需水量是485亿m3和501亿m3。
(5)总需水量。按照生产、生活、生态来分,各水平的年需水情况见表1-7。
表1-7 中国未来各水平年需水情况
21世纪中叶,我国将实现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我国生态环境将有一个明显改观,进而建立起适应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各部门的需水量将会有所增加,预测2030年和2050年中国未来需水总量分别为7277亿m3和7863亿m3(包括生态环境用水485亿m3和501亿m3)。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干旱、洪涝等水旱灾害的防治以及发电、灌溉等水资源利用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以占全球约6%的可更新水资源、9%的耕地,保障了占全球22%人口的温饱和经济发展。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区域差异明显,水土资源不匹配,尤其是近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的(水)资源压力和严峻的水多(洪水)、水少(干旱)、水脏(污染)的现实,与可持续利用的目标相比,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需水增长,供需矛盾尖锐
由于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工农业和人民生活用水将持续增加,使目前存在的水资源供求矛盾更趋激化。其主要表现在:①供求总量更加不平衡,需水量增长速度超过可供水量的增长速度,供水状况趋于恶化;②北方和沿海工业发达地区等地域性水资源供求矛盾日趋恶化,将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巨大的人口压力对发展耕地灌溉事业提出更加紧迫的要求,而工业城市将是增加用水量的主要部门。按照国际标准,中国约有54%的人口、50%的省份、76%的城市处于用水紧张或缺水状况,缺水已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据初步分析,目前中国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1.8%。据预测,到2030年在需水量实现零增长之前,全国需水总量将可能达到7000亿m3,比目前需水量要增加2000亿m3左右,平均每年需增加可供水量近100亿m3,这需要投入庞大的资金,要解决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环境问题,可见任务之艰巨。
2.水资源浪费,用水效益偏低
我国目前水资源浪费严重,用水效益低下,水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利用。农业用水效益低下,渠灌区水的利用率仅0.4~0.5,农民仍然习惯于大水漫灌,新的节水灌溉技术推广进度缓慢。目前全世界灌溉面积中,喷、滴灌面积已占总灌溉面积1/10,而我国至1990年只发展到66.7万hm2,仅占总灌溉面积的1.4%左右。近年来,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力度较大,但所占比例仍然较低。如果能积极采取有效节水措施,农业可望节约用水量近1000亿m3,潜力十分巨大。
工业用水仍然浪费严重。绝大多数地区工业单位产品耗水率高于先进国家的数倍甚至十余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也低得多,全国只有青岛、大连、北京、天津、西安等缺水城市的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以上,大批城市在30%~50%之间,而日本、美国、苏联等在20世纪80年代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均在75%以上。如果我国工业用水效率能达到上述国家的水平,工业用水紧张局面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目前城市生活水平因各种条件限制,尚处于较低水平,人居日用水量仅达到180L左右,县、镇人均日用水量更低,只有50~60L左右,但还是存在相当程度的浪费现象。因此城市生活用水也有节约的潜力。
根据《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报告》选取七个指标构建了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指标体系分别是:单方水GDP产出量、工业用水比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人均生活用水量、水资源利用可持续性、人均COD排放量以及去变异化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得出中国31个省(自治市、直辖市)(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指数排序结果如表1-8。
表1-8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指数排序表①
注 表1-8中的效率指数值是在模型计算结果的基础上,整体加了10,目的是将所有的计算值统一为正数,以便作图比较,下同。
由表1-8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排在前十位的省(市、区)为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河北、陕西、河南、上海、浙江、内蒙古,水资源利用效率排在后十位的省(市、区)为云南、青海、新疆、贵州、江西、湖南、海南、宁夏、广西、西藏。
由表1-8、图1-2和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水资源利用效率分布图,根据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数值的高低并结合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分为三组。
第一组:水资源利用效率高(效率指数值在10.8以上,主要是华东和东北以及西南地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数值大小依次为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河北、陕西、河南。
第二组:水资源利用效率中等(效率指数值为9.5~10.8,主要是华东和东北以及西南地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依次为上海、浙江、内蒙古、甘肃、辽宁、安徽、重庆、吉林、江苏、四川、广东、湖北、黑龙江、福建。
第三组:水资源利用尚有较大提高潜力(效率指数值在9.5以下,主要是华南和西北地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依次为青海、新疆、贵州、江西、湖南、海南、宁夏、广西、西藏。
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数高低排序见图1-2。
图1-2 中国31个省(市、区)(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指数排序图
3.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
水污染已经成为我国不亚于水旱灾害,甚至更为严重的一大灾害。
据统计,全国90%的城市河段的水不适宜做饮用水源,50%以上城市地下水受污染,75%湖泊富营养化。
近年来,随着乡镇企业的急速发展以及农业施用化肥的大量增加,除城市附近的点污染外,农业区面源污染日趋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机氯农药86.23×104t,有机磷农药24.26×104t,平均使用10.8kg/hm2。灌水与降水等淋溶作用造成大面积农药与化肥污染。另外,我国有污水灌溉农田近133×104hm2,其中以城市为中心形成的污灌区就有30多个,在农作物生长季节的污灌量相当于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20%。这在缓和水资源紧张、扩大农业肥源和净化城市污水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农灌污水大部分未经处理,约有70%~80%的污水不符合农灌水质要求,而且多系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混合水,其成分复杂,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的有机物和重金属。每年由于污水灌溉渗漏的大量污水,直接造成污染地下水,使污灌区75%左右的地下水遭受污染。
根据201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我国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水质情况如下。
对18.9万km河流水质进行了评价,全年期水质总体状况是:Ⅰ类水河长占4.6%,Ⅱ类水河长占35.6%,Ⅲ类水河长占24.0%,Ⅳ类水河长占12.9%,Ⅴ类水河长占5.7%,劣Ⅴ类水河长占17.2%。与2010年比较,全国水质总体状况变化不大。各水资源一级区中,西南诸河、西北诸河、长江、珠江和东南诸河5个区水质较好,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96%~70.4%;海河、黄河、松花江、辽河和淮河5个区水质较差,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57.5%~36.2%。
在评价的103个湖泊中,湖泊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湖泊有61个,部分水体受到污染的有17个,水污染严重的劣Ⅴ类湖泊有25个。对以上湖泊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价,32个湖泊处于中营养状态,71个湖泊处于富营养状态。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湖”情况如下。
太湖:若总氮、总磷不参加水质评价,则Ⅱ类水面积占18.7%,Ⅲ类水面积占78.4%,Ⅳ类水面积占2.9%。全湖整体处于富营养状态。
滇池:湖体水质为劣Ⅴ类,全湖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巢湖:东半湖巢湖市第一水厂湖区水质为Ⅲ类,中庙湖区水质为Ⅴ类,西半湖水质为劣Ⅴ类;全湖总体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水库水质在评价的471座水库中,水质优良(优于和符合Ⅲ类水)的水库有382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81.1%;水质未达到Ⅲ类水的水库有89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18.9%。其中,水质为劣Ⅴ类水的水库有45座。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对455座水库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价,处于中营养状态的水库有324座,处于富营养状态的水库有131座。
地下水水质:2011年,对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海南、广东、宁夏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57眼地下水监测井的监测资料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水质适合于各种使用用途的Ⅰ~Ⅱ类水井占监测井总数的2.0%,适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的Ⅲ类水井占21.2%,适合除饮用外其他用途的Ⅳ~Ⅴ类水井占76.8%。
4.地下水过量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突出
因地下水开采过于集中,在城市地区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降,在滨海地区引起海水入侵等环境地质问题。
(1)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降落漏斗面积不断扩大。这一现象在华北平原较普遍,深层水水位以3~5m/a的速率下降,天津、沧州、衡水、德州一带下降漏斗已连成一片,面积达3.18万km2。苏锡常地区区域降落漏斗面积已达3000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60~70m。
(2)泉水流量衰减或断流。在北方,由于在岩溶泉域内部合理开采地下水,造成一些名泉水流量或断流,给城市建设和旅游景观带来不利影响。
(3)地面沉降。超量集中开采深层地下水造成水位大幅度下降后,多孔介质释水土层压密,导致了地面沉降,如北方的天津、北京、太原、沧州、邯郸、保定、衡水、德州、许昌等城市,南方的上海、常州、苏州、无锡、宁波、嘉兴、阜阳、南昌、湛江等20多个城市。地面沉降造成城市雨后地面积水,建筑物破坏等严重危害。
(4)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水位大幅下降,地面失衡,在覆盖型岩溶水源地和矿区产生地面塌陷。据统计,河北、山东、辽宁、安徽、浙江、湖南、福建、云南、贵州等省20多个城市和地区不同程度发生地面塌陷,人民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遭到极大破坏和损失。
(5)海水入侵。沿海城市和地区在滨海含水层中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海水入侵含水层、地下水水质恶化及矿化度和氯离子浓度增加,如辽宁省大连市、锦西市、河北省秦皇岛市,山东省莱州湾、青岛市、烟台市,福建厦门市等地。海水入侵破坏了地下淡水资源,加剧了沿海地区水资源紧张局面。
5.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
目前,对地下水与地表水、上游与下游、城市工业用水与农业灌溉用水、城市和工业规划布局及水资源条件等缺乏合理综合规划。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薄弱,地下水和地质环境监测系统不健全。
上述分析表明,目前制约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问题是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水污染严重。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普遍偏高,一些地区的供水量已经超过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其主要原因是管理不善,造成水质恶化速度加快。统计表明,近60%~70%的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有关。“水质型”缺水问题严重困扰着水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如我国南方一些地区虽水源丰沛但污染严重,致使资源不能利用。因此,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关键在于水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正确评价,供需平衡的合理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的合理布局、节水技术与措施的有效实施,实现防止、控制和治理水污染,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压力,实现水资源的有效保护、持续利用和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