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室内设计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下雉的村落与架构——鄂东南阳新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的装饰特色及未来取向

■辛艺峰

■华中科技大学

摘要 本文在对鄂东南地区的千年古县——阳新县域内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的田野考察,以及实测、文献与口述资料收集与归纳的基础上,通过对古县“下雉”由来的考证及对阳新的村落架构的实勘,重点对阳新传统村落的选址布局、民居建筑的类型构成、装饰特色予以剖析,以此对美丽乡村建设中阳新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的装饰特色与未来取向进行理性的考量。

关键词 下雉 村落与架构 装饰特色 未来取向 阳新 鄂东南

引言

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幕阜山脉北麓的阳新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隶属黄石市。自古以来这里就有楚头吴尾、四省咽喉之称。鄂东南区内山水之间的集镇和村庄被成片农田和竹木林地围绕,成组的马头山墙、布瓦屋顶掩映在青山碧水之中,和谐而自然。由于这一地区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得天独厚、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并处在明清“江西填湖广”的移民通道上,移民文化的同宗同源决定了鄂东南地区与赣北皖南传统建筑与装饰必然存在许多相似之处。而发自春秋,盛于战国的楚地“文气”,又使这里的传统村落与民居建筑装饰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1](图1)。2015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学系本科生来到阳新进行传统建筑装饰测绘实习,我们在阳新县规划局及相关乡镇政府的支持下,与同行负责实测辅导的研究生一道对阳新10个乡镇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及民居建筑进行了调查,认为就其空间布局与装饰特色而言,阳新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的装饰可谓地域文化独特、质朴简拙,只是如何能在当下美丽乡村建设中得以传承与延续,无疑是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所在。

1 下雉的由来与古县阳新的村落架构

阳新历史悠久,为全国少有的古县与革命老区之一。早在约4000年前的陶唐即唐尧时期,现在的阳新属荆扬之域;虞、夏、商属于荆州;西周时期为鄂王辖地;春秋战国属于楚国;秦统一中国后属于南郡。到了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撤销秦朝的南郡,设立“下雉”县并划归江夏郡管辖。其后历经汉、三国、晋、梁、陈、隋、唐,古县历名下雉、闰光、阳新、奉新、安昌、永兴、富川。宋、元、明、清先后称之为兴国军、路、府、州。到1912年废州设县,并于1914年定名为阳新县,且沿用至今。阳新建县的历史至今已近2220年(图2)。千年古县阳新为何以“下雉”为名呢?

img

图1 掩藏在深山之中、和谐而自然的鄂东南传统村落中的架构——阳新县排市镇杨州村阚家塘民居建筑群。

据考,在中国古代的长江流域,无论“吴越”,还是“荆楚”均以“凤”为图腾崇拜。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在此地始设县置名“下雉”。其“雉”本为瑞鸟,为“凤”的同类,代表着此地先民对天地山川虔诚的敬畏和无比崇拜。“雉”作为吉祥之意最先赋予富河流域以人文生命,这里的先民在祥瑞、吉祥的希冀中不断繁衍生息,从而让这里的文明连绵五千余年。时至今日,阳新已成为历史悠久、人文丰厚、经济发达、山水秀丽,并有“山川毓秀连吴地,人物风流耀楚天”美誉,“鱼米之乡”与“百湖之县”美称的中国著名苎麻之乡,直至成为湖北省林业和水产大县[2]。阳新的演进与发展,也可谓是由“雉”而发端,又以“雉”而兴旺,更以“雉”而辉煌。

img

图2 千年古县下雉的历史遗迹
(a)《阳新县志》中收录的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分南郡始置下雉县地图;(b)古县遗址下雉潭所在地留存至今的红砂巨石

自从人类在这片神奇的土地生活以来,多选择在平原、丘陵地区定居,并逐渐形成大而稠密的村庄与乡镇聚落,山区村庄相对要小。阳新县域多数村庄同姓而居,村名多按姓或地形或祖先名字命名。所建房屋或以土木、砖瓦与青石结构为主,皆因地理环境与经济条件的不同出现差异。由于阳新扼赣鄂水陆要道,历史上这一地区是“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典型移民通道,因此地域文化受到周边省份的影响,并随着人口的流动而交流频繁(图3)。而良好的地理环境和温和的气候为人们在这里栖居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悠久的历史更是在这块土地上孕育出独有的文化风貌,尤其是复杂的山水地貌为传统村落带来了多样的布局方式,特有的人文环境更是为其民居建筑及其装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并使位于鄂东南的阳新县成为迄今传统村落及民居建筑遗构留存丰富的地区。只是就湖北传统村落及民居建筑而言,阳新及鄂东南等县传统村落中的民居建筑,虽有相关学者研究与推介,但仍为“藏在深闺人未识”,远没有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的干阑式吊脚楼村落及民居建筑声望高。但明清和民国时期所建,且承徽派风骨,又不失地域特点的阳新传统村落中的民居建筑,受周围湘、赣、皖三省文化与民风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加之人们多聚族而居,并以宗祠为中心向左右延伸,形成厅堂相连,巷道相通,梯级展开的村落格局。民居建筑与装饰艺术更是风格独运,且在湖北传统村落及民居建筑中具有个性,不少村落架构称鄂东南传统村落及民居建筑的典范。

img

图3 “江西填湖广”移民路线图

2 阳新传统村落的选址布局

村落,作为最初的孕育生命的人类聚居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中国传统村落选址到布局来看,均强调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鄂东南阳新在传统村落的选址布局方面即体现出中国传统村落选址和布局的聚居理想(图4)。而位于鄂东南地区的阳新传统村落,多以宗族血缘型聚落为主,并为早年从江西移民而来的家族定居发展而成。由于深受江西赣北、安徽皖南传统村落营造的影响,阳新村落十分讲究风水,而风水选址又多以村落为单位,且村落通常背山面水,却并不一定强调负阴抱阳,因此村落整体选址的朝向未必向南。村落布局除受自然要素和风水理念影响外,更多受到家族组织的影响。如各类祠堂的分布对阳新传统村落组团布局影响较大。通过对浮屠镇七峰村、山下村、周通村、陈献甲村、吴智村、玉堍村,白沙镇黄塘村,大王镇李清村,太子镇四门楼村、上庄村,排市镇杨州村,枫林镇漆坊村,三溪镇乐木林村、鲍家村,洋港镇潮坑村、坳上村,龙港镇河东村,王英镇大田村等近20个传统村落的考察,发现阳新传统村落多选择在平原丘陵地区,定居在山水怀抱的自然环境,为了不占农田,又便于生产生活,一般在依傍溪流、向阳背风的山脚坡地,村中房屋环绕家族祠堂和祠堂门前一处半月形状的水塘集中布置,村落环境形成相似的意象(图5)。

img

图4 阳新传统村落的选址与布局关系均体现了中国古村落选址的理想追求及宜居观念

img

图5 阳新的传统村落
1—七峰村;2—河东村;3—漆坊村;4—吴智村;5一周通村;6—鲍家村;7—陈献甲村

其中:玉埦村位于阳新县浮屠镇,是阳新境内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村落,也是湖北省省级文明村和旅游名村,并于2014年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玉埦村全村多达千余户,约有6000人,多为该村李姓后人,为鄂东南规模比较大的村落(图6)。玉埦村为典型的血缘型传统村落,风光绮丽,青山笼翠,一山一水皆显灵秀之气。村中李氏始祖在明朝(族谱记载)或更早的年代从江西迁入。从选址布局看,玉堍村选址于山间的一片平缓地段,背依绵延的山脉,整个村落坐东朝西,背靠黄姑山,前临大泉溪,面朝左有鲤鱼山,右有虎山的巨大山口,在大泉溪流出村落的位置即村落之南,溪上有一古桥,旁立大樟树,而巨大古老的樟树也是阳新县内传统村落常见的风水标志[3]

玉埦村村前的溪流,蜿蜒曲折,宛如一条玉带。其村内的大小两条小溪分别流经村落中白门楼和李家颈。村落布局符合中国风水理论中村落选址背山面水的要求,村中道路也与山体走向一致,并顺应山势展开,与地形结合紧密。村内保存至今的明清民居古风犹存,民居建筑平面主要是四合天井形式,多为一进或两进,一般祠堂建筑才有三进。许多民居都安排有楼层,但一般不住人,主要用来储藏粮食物品。村内规模最大的民居当推李衡石官厅光禄大夫宅。而玉埦村李氏家族的总祠——李氏宗祠位于村落的核心地段,该祠建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由李衡石捐款建成,占地面积1680m2,主体建筑为戏台、看台、正堂、过堂、祖堂,进深五幢。另建正厅、义学、茶酒厅、碾房等,皆以青石、青砖、布瓦、木材为建筑装饰材料。屋面布瓦堆饰曲龙图案,承接雨水归集于室内天井沟排出;柱础石为宝瓶状,精雕细刻;大梁依木材自然形态加工,弯曲有致。整个玉埦村历经数百年发展成为三个片区,且成出明显的组团格局形式,并在其后的发展中基本遵循村落已形成的格局,由此使其传统村落的结构得以延续,在布局上成为鄂东南地区传统村落中的优秀代表。

img

图6 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阳新浮屠镇玉埦村选址布局与村落实景
1—玉埦村选址布局图;2—玉埦村鸟瞰;3—村头古樟与老桥;4—村内白门楼片区老屋;5—玉埦村李氏家族总祠——李氏宗祠;6—村内开凿于明代的双眼古井;7—村内已有400余年的古樟老树

img

图7 位于阳新县三溪镇的乐木林村选址布局与村落实景

乐木林村位于阳新县三溪镇,全村仅30余户人家,是一个规模不大的村落(图7)。其村落选址于丘陵中间的缓坡地带,背依葱郁的山坡,面临广阔的田地,村落基址被视为一块风水宝地。作为一座血缘型的传统村落,村内乐氏祠堂(公屋)位于村子正中,居民住屋围着祠堂进行布置。民宅以天井院式居多,规模较大的有三进房舍,内向封闭,界限明确,具有很强的私密性。祠堂前留有较为宽阔的矩形场院,且三面围合,并成为进入村落的入口广场,场地前临水塘,塘边立有树木,其场所空间成为村民生活用水时聚集聊天的地方。而在我国的堪舆书《黄帝宅经》中就把大地看作有机的整体,认为选择良好居住地的前提是“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这样才能获得有生机的理想居住之所,阳新传统村落的选址布局,无疑是对这种聚落空间环境理想模式的成功实现。

3 阳新民居建筑的类型构成

作为鄂东南地区具有地域特征的阳新民居,通过田野调查归纳可知其传统村落中的民居建筑类型较为丰富。只是民居的概念这里不仅限于居住建筑,而是扩大到村落中与生活相关的各类建筑。既有供大户人家居住的宅第,也有为平民百姓居住的住屋,还有形式多样的宗族祠堂,以及具有鄂东南地域特色的街市店屋等。

3.1 居住建筑

居住建筑是阳新传统村落中最主要的民居建筑形式,包括供大户人家居住的宅第和平民百姓居住的住屋等。诸如浮屠镇玉堍村中的李衡石故居(光禄大夫宅)、枫林镇漆坊村的陈光亨宅(国师府)、排市镇扬州村的阚家塘大屋等,均为大户人家居住的宅第;浮屠镇周通村的周许强老宅、玉堍村白门楼老屋,三溪镇乐木林村等村民居住的民房,则为平民百姓居住的住屋。

李蘅石故居为清朝诰授光禄大夫武官李蘅石告老还乡所建官厅,位于浮屠镇玉埦村,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官厅坐东朝西,占地面积1380m2,有过堂、正堂、祖堂、厢房等(图8)。由于用材硕大,开间宽阔,建筑体量较当地普通乡土民居高大很多。外墙是硬山封火墙,中间入口缩进使正门外形成宽敞的门廊,体现阳新民居的典型特色。其内有两组5个较大天井,使建筑内部采光充分。厅堂宽敞通透,并在各进之间设有隔扇门分隔空间。室内结构精巧,皆以间距对称木柱为支点;横梁大小一致,以匀称弧形木料承力。过堂以雕刻的门板间隔。门框户扇精雕细刻,彩绘金描。大门上槛石雕横匾刻“光禄大夫”四字。由于是官宅,李蘅石故居更加讲究布局上的对称、有序,以及造型、用材与装修上的等级观念,该宅是村内规模最大的民居建筑[4]

img

图8 阳新浮屠镇玉埦村内清朝诰授光禄大夫武官李蘅石官厅内外环境实景

陈光亨宅位于枫林镇漆坊村,建于清道光年间,约为1846年前后。这座颇具规模的宅第被当地人称为“国师府”,为曾做过咸丰帝老师的陈光亨辞官归故里后在家乡的住处,据传是咸丰帝特拨国库银两为这位“国师”所建。建筑坐南向北,占地面积2000m2有余,以该宅现保留的规模来看,宅第纵深三进,横向四路。宅内天井形式多样,可推断、确定的天井为22口,并灵活运用天井形式满足各种功能的要求,也成为该宅平面布局的特色之一。宅内原来装饰精美,如今仅能看见一些残存构件,主要存在正面厅堂、天井空间中。例如檩、枋构件上可见一些雕饰,叠粱构架上瓜柱也经过精心雕刻。另还能见到一些精美的石雕雕饰图案,且展现出京都宫廷纹样的风韵(图9)。

周许强老宅位于浮屠镇周通村,建于清代。该宅面阔5间,纵深约20m,平面呈长方形。住屋内为天井院落,天井位于两侧,面积不大;住屋中间是抱厅,再进为堂,为生活起居、会见宾客的地方;前堂左右为厢屋,堂后为“寝”。作为当地典型的乡土民居,厅堂房间的上空均设阁楼。老宅具有典型的鄂东南民居的外立面:硬山马头墙,中间入口处墙面缩进半间形成门廊,门廊檐下为木阁楼。在面阔方向,每间在外墙上均开有小窗,阁楼间也辟小孔通风。外墙均采取空心斗的做法,以砖包裹土砌筑。整个建筑形态敦厚稳重,立面简洁。

白门楼老屋位于玉堍村4个自然村落之一,系围绕白门楼古井周围居住的民居建筑群。由于古井供应着附近居民的生活用水。虽然历经数百年风雨变迁,如今围绕古井的老屋格局仍然保存完好,其老屋平面布局以水井为中心来展开(图10)。只是白门楼建筑群为普通民宅,其建筑用材主要是砖、土和木材,梁柱木架,且在建筑内外环境基本没有什么装饰可言。

img

图9 阳新枫林镇漆坊村内清咸丰帝老师的陈光亨宅内外环境实景

img

图10 阳新浮屠镇玉埦村4个自然村落之一的白门楼片区老屋内外环境实景

3.2 宗族祠堂

宗族祠堂为阳新传统村落的形态格局主要的控制要素,也是村落或组团中级别最高的民居建筑形式。鄂东南传统村落多为聚族而居的血缘型村落,祠堂往往坐落于村落最佳风水吉地,并在外观上与其他民居建筑有明显的区别:①祠堂建筑体量比较高大,入口立面、山墙都有其独特的处理;②祠堂建筑如游龙般的云墙,当地人称“衮龙脊”,使之祠堂在整个村落中尤为突出(图11)。

宗族祠堂作为礼仪场所,也是村落之中住民的娱乐中心。祠堂最主要的功能是祭祀,从而围绕祭祀仪式设置有一系列精细的陈设,如祭台香案、牌匾等,以及享堂、鼓乐楼等,且呈中轴对称布局,以凸显出肃穆的礼仪氛围。阳新传统村落中的许多宗族祠堂均在前院中设戏台,并在这个院落两侧设置敞廊、酒厅等。依其规模、形态,阳新传统村落中的宗族祠堂可分为宗祠(总祠)、支祠与家祠3类。如以浮屠镇玉埦村为例,李氏宗祠是整个玉埦村李氏家族的总祠,位居村落的中心,其宗祠除了李氏家族祭祀功能外,还是家族聚会、酒宴、观戏的活动中心,并在玉埦村3个片区设有1~3个支祠(公屋),另在现存5个公屋分布片区家庭住屋内住宅最后一进堂屋,所设供奉该家族先人牌位的祖堂,则称之为家祠,由此构成阳新传统村落中宗族祠堂的层级关系系列。而此次赴阳新考察具有特色的宗族祠堂包括浮屠镇玉埦村的李氏宗祠、王英镇大田村的伍氏宗祠、白沙镇黄塘村的梁氏宗祠、太子镇四门楼村的徐氏宗祠、洋港镇潮坑村的余氏宗祠,以及许多改建与新建宗祠,不少已成为阳新传统村落中的文化礼堂,且在今天打造乡愁情感,留住记忆家园的“美丽乡村”建设中,继续发挥传承文化的作用。

img

图11 阳新传统村落中的宗族祠堂内外环境实景
1—太子镇四门楼村徐氏祠堂;2—王英镇大田村伍氏祠堂;3—洋港镇潮坑村余氏祠堂;4—白沙镇黄塘村梁氏祠堂;5~7—各种宗祠(总祠)、支祠与家祠外部环境

3.3 街市店屋

街市店屋也是阳新传统村落中以商业经营为主,在街道与市场空间两侧和周边形成的民居建筑形式,多为前店后宅式(图12)。这是街道与市场空间用地紧张,各户临街沿市面宽有限,住宅平面只能与街道与市场空间垂直,临街沿市房间辟为店面,店面后为居住部分。它们的分合关系有的通过天井分割,有的通过厢房连接,即店面的正中或一侧开门或留出通道进入后面的居住部分。街市店屋内商业与居住部分相对独立地组合在一起,且互不干扰。如地处鄂赣边境的阳新龙港老街,始建于元末,因便利的水路交通与优越的地理位置,明清发展成繁华的商业街市。老街全长800m有余,宽5m,清一色青石板路面,街道两旁为二层单檐砖木结构瓦房,多数建于清末,一进多重。店铺前均砌有二级石台阶。店面为红漆门板和地板。街道蜿蜒曲折,古朴典雅,保存基本完好。大革命时期龙港作为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特委、中心县委和中心区所在地,其中有12处革命旧址集中分布于龙港老街两侧,故龙港老街又称之为红军街。

此外,阳新民居还包括具有明显特色的牌坊屋、廊桥,以及古塔、牌坊、花坟等人工构筑,呈现出丰富表现形态。

img

图12 阳新传统村落中以商业经营为主的街市店屋内外环境实景

4 阳新民居建筑的装饰特色及未来取向

掩映在鄂东南地区广袤无垠山水之间的阳新传统村落民居,其建筑装饰是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大户人家,还是平民百姓都会对民居建筑作或多或少、或繁或简的装饰。与鄂东南地区周边民居建筑比较,阳新民居的建筑装饰不像皖南与赣北民居那样丰富、精致,但建筑装饰仍然在其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中起到锦上添花、点石成金的作用(图13)。而阳新传统村落民居建筑装饰的特色主要通过在其民居建筑装饰部位、装饰题材、装饰手法等层面来展现。

从装饰部位看,阳新传统村落民居的装饰主要分布在建筑的大门门头、外墙墙体、屋脊墀头、梁枋柱础、门窗隔扇、挂落栏杆、家具陈设、顶面天花等部位。大型宅第、宗祠,装饰固然是美轮美奂,即使是普通民居,通常也在重要部位加以装饰。诸如位于排市镇扬州村的阚家塘大屋、位于白沙镇黄塘村的梁氏宗祠和浮屠镇玉琬村的白门楼老屋等,其民居的屋顶多为硬山式,山墙则为马头墙造型,墙头大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极富变化。只是“猫拱背”式的滚龙墙多用于祠堂等重要建筑,以显示其地位。砖墙墙面多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素雅。阳新民居山墙全部刷白的不多,大部分仅在青砖墙的屋檐处粉有顶线,其余则留出砖墙,墙檐顶边用墨汁描绘出具有间装饰特点的缠枝花与人物故事等屋檐彩画。民居建筑内部,如在规模宏大的梁氏宗祠,其三进院落的戏台、享堂与祖堂,顶面、梁枋绘有彩画及木作雕刻,门窗隔扇、挂落栏杆、宝瓶柱础及地面铺设均装饰精细,祠堂之正供奉祭物的家具,以及内挂牌匾题刻、帷幔挂饰等,均具有较高的陈设艺术水平。而白门楼老屋作为普通民居,只有位于古井上方的一幢民居内围绕天井四周的梁枋柱础与门窗隔扇上留有质朴的雕饰。

img

图13 阳新民居的建筑装饰不像皖南与赣北民居那样丰富、精致,但建筑装饰仍然在其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中起到锦上添花、点石成金的作用

从装饰题材看——阳新传统村落民居的装饰题材,饰于民居建筑内外环境屋顶墙面、门楣交角、梁柱构架、门窗隔扇、柱础铺地、屏风栏杆等不同部位的装饰,其题材多为花草、人物、云朵、异兽与典故,最多的为戏曲人物、文房四宝、八仙故事、富贵牡丹、狮子绣球,以及“樵、渔、耕、读”“梅、兰、竹、菊、荷”,缠枝牡丹、凤凰牡丹、狮子、麒麟、狻猊、鹿、鹤、羊、松鼠、鱼等内容。如位于王英镇的伍氏宗祠,其宗祠大门由连续三个牌楼门罩组成,除正门上方端写“伍氏宗祠”外,每面牌楼门罩墙体均绘有人物故事,石门联上雕有“渔、樵、耕、读”图案,石门联下为一对石狮子斜雕在大门左右上角,门前的抱鼓石上雕绘有花草卷云纹,并在正门墙上方置有宗族图腾的金属器物。祠堂第二进建筑为过厅和享堂,屋顶为滚龙硬山式,两端山墙墀头的装饰层次多达五层,从人物、瑞器、花草到倒爬狮,内容丰富。祠内落地戏台正下方围护石板上刻有云龙交织图案,过厅和享堂,围绕一方天井,顶上的藻井绘有五福(蝠)捧寿(寿桃)图。祠内享堂檐部木雕月梁,长30m有余,上刻人物故事连台本戏100余个,雕饰的十分精美而细致。不愧是阳新县现存宗族祠堂建筑的代表,也是湖北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之架构。

从装饰手法看,阳新传统村落民居的装饰手法,主要有木雕、石刻、镶砖与彩画等(图14~图16)。

img

图14 阳新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中的木作与石作雕饰成果

img

图15 阳新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中的砖雕与彩绘装饰成果

img

图16 随着近代国外列强在此开矿建港,阳新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中也出现不少具有欧式装饰效果的构件要素

阳新民居多为木构建筑,木作雕饰非常丰富,大多分布在梁枋、雀替、撑拱、门窗、隔扇、栏杆等处,雕饰手法有浅浮雕、圆雕、镂空雕等形式,如洋港镇潮坑村的余氏宗祠、枫林镇漆坊村陈光亨宅与排市镇扬州村阚家塘大屋内的木作雕饰,均具有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

鄂东南地区的石作雕饰也自成一体,阳新太子镇为湖北有名的石雕之乡。其民居石雕装饰多集中在柱础、门枕石、护角石、门楣等部位,如民居柱础,石作雕饰的上乘之作随处可见。位于太子镇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徐氏宗祠,以及浮屠镇玉埦村李氏宗祠等,祠内柱础石形状多样,有鼓形、方形、八角形、六角形、花瓶形等,有的还叠置两层,以防潮气上吸。此外,还有阳新龙港镇石角村的圣旨坊等石构牌坊,更是石雕艺术的杰作。

镶砖雕饰也是阳新民居建筑装饰的手法之一,主要有阴刻、平雕、浮雕、透雕等形式,一般用于民居建筑入口门楼、翼墙下碱、槛墙花碱、屋顶墀头与门楣匾额等处。如王英镇伍氏宗祠屋顶墀头的砖雕,大王镇李清古民居内院的镶砌的墙窗等,还有一些用于民居墙体砌筑的青砖,因制坯时就印上花纹,或是刻有宅屋堂号、烧制厂名、年号或是吉凶方位等图纹,砌筑后除自然肌理外也形成一种特有的装饰效果。

彩绘在阳新民居中主要施于木构之上,也有绘于墙身抹灰层的。绘于木构表面的彩画常见于天花藻井、梁枋等处,既起到装饰作用,又很好地保护了木材。如太子镇徐氏宗祠戏台,洋港镇余氏宗祠戏台上的彩绘,均以厚重的栗、黑色为主。而绘于民居墙身抹灰层上的彩绘主要见入口门楼、墙身檐口、山墙博风、墀头屋脊等处。如白沙镇梁氏宗祠与龙港镇柯氏祠堂入口门楼、墙身檐口与墀头屋脊等处的彩绘除墨线外,点缀有明黄、土红、石青等色。只是历经雨水冲刷,多数墙面彩画已斑驳不清,只能从其残画中窥视全貌。

此外,由于阳新经济开发较早,从唐代即修长乐堪,并逐渐开发矿业设炉炼铜铸铁,以及煤矿,尤其是近代外国列强在此开矿建港,故在阳新民居中还可见到不少欧式山墙、砖砌拱券、拱形花窗等样式,它们与阳新民居固有的传统村落民居建筑装饰一样,成为阳新传统村落民居建筑装饰特色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值得梳理与延续。

通过对阳新传统村落民居建筑装饰的实考,可知在其乡村聚落方面,多数至今尚保持着一村一姓聚族而居的形态。大的村落有千余者居住,多数村落人口约300左右,小的仅有几十户人家。而这些传统村落的外部环境多由祖山、案山、溪流、古桥、大树、墓葬、小庙、水塘等要素所构成。内部空间因聚族而居、一姓数庄,并围绕祠堂、大屋来展开,以共同的宗族祠堂形成传统村落演进的血缘社会关系。数百年来定居于此的居民,在这里生息繁衍也逐渐形成了自身较为独特的聚居文化。且通过传统村落选址、空间布局、民居形式、结构系统、营建技艺、装饰风尚与审美追求等方面将其人文环境特点展现出来。只是随着岁月的侵蚀和人为的力量,不少在阳新,甚至鄂东南地区有特色的传统村落,知名的民居佳构,精美的建筑装饰及陈设等由盛至衰,且在现代化建设中或解体、坍塌、弃置、失缺与盗窃,显然这不是具有地域文化与乡土特色的传统村落与民居建筑必将面临的命运归属。近年来,国家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将乡村的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尤其是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提出,对于包括阳新在内的广大乡村,无疑是一次重大历史机遇。

就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而言,即不仅仅停留以往对乡村环境的整治,而是包括对乡村环境、民居建筑、民俗文化与特色旅游等方面的整体营造,以使乡村更像乡村,从而打造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美丽乡村风貌。使其乡村的建设不仅保得住传统、留得住特色、记得住乡愁,直至实现永续发展[5]。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我们认为阳新传统村落民居建筑装饰作为鄂东南地区乡土文化重要的构成内容,对其传统村落民居建筑装饰特色进行考证、实测,以及进行文献与口述资料收集整理,目的在于保护阳新传统村落的村风村貌,挖掘民居遗存的构筑源流,提取建筑装饰的技艺要素,弄清移民文化的历史价值,并在阳新美丽乡村建设的当下予以延伸体现。而阳新传统村落民居建筑装饰特色的未来取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文化取向。传统建筑装饰作为地域文化遗产,在形式不同的阳新传统村落民居遗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己被公认为有特色和魅力的民间文化产物。它是传统建筑与所处地区关系的反映,也是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现,应对其文化内涵予以挖掘,民居遗存装饰技艺要素进行提取,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传统建筑装饰元素融入当下美丽乡村建设之中,使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成为乡风民情的重要文化载体,并具有持续发展的未来。

(2)审美取向。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始终追求天人合一,以求与自然的契合,这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建筑装饰等方面均能感受到这种追求。阳新传统村落民居建筑装饰一脉相承,注重对自然素朴本色风貌的推崇,鄙过分修饰之风尚存,并喜用含蓄方式,多采用谐音、隐喻和借喻的表现方式来展现其审美习惯。而喜瑞祥美则是其表达美好意愿的题材内容,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具有打造乡愁情感,留住记忆家园的作用。

(3)人文取向。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充分体现出人文意识,其装饰的功能从来不是简单地追求“实用”与“悦目”,而是十分注重其“教”的寓意。从阳新传统村落民居建筑装饰的题材与内容看,较多地集中在家风教育、道德说教、劝学明志、怡情养性等层面,它们源于传统的文化价值,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沉淀和积聚的人文精髓。其深厚的人文性与民俗性,在今天村风家教中得以延续,具有遵循风俗习惯、体现民俗情感及借鉴传承的价值。

结语

基于以上的认知与思考,我们认为阳新传统村落民居建筑装饰的文化底蕴与艺术特色,将随着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进行在鄂东南这片土地上潜移默化地予以呈现,这既是美丽乡村建设中阳新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的装饰特色得以维护的现实需要,也是我们进行其传统村落民居建筑装饰特色研究的目的所在,更是地处鄂东南地区的阳新实现乡村“青山、碧水、古村、佳宅”和谐田园美丽家园建设目标与对未来的理性考量(图17)。

img

图17 位居鄂东南地区的阳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将实现营造“青山、碧水、古村、佳宅”和谐田园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辛艺峰.走进鄂东第一祠——红安吴氏祠堂[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1(12):118-121.

[2]阳新县编纂委员会.阳新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3]李湘水。李英杰.地灵人杰玉埦村[C].中共阳新县玉堍村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2008.

[4]钟艳.美丽乡村建设之乡村特色营造研究[J].福建建筑,2015(6):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