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出飞花,琼枝玉龙——赏瑞雪
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雪,是天公奇妙的造化,是大自然美丽的精灵。雪,晶莹洁白,象征着纯洁无瑕,象征着美。雪,融化为水,滋润花草,给大地著上春意,给人们带来收获。雪是圣洁的,她洁白,如水晶,似美玉;雪是潇洒的,她悠然而来,悄然而去;雪是无私的,默默地装扮着广阔无垠的大地……
大雪纷飞,银装素裹,满目琼瑶,很容易撼动文人的魂魄,使之发为诗咏,而赏雪吟诗,更是古代文人乐此不疲的雅事。雪与日月星斗、风雨虹霓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历代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是古往今来吟咏不尽的素材,也是诗人们情有独钟的诗思寄托物。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冰清玉洁的风格、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泽被万物的品性,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并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诗人们以真挚的情感,融情于景,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
唐代王维《长江积雪图》局部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便有“雨雪其雱”(《邶风·北风》)、“雨雪霏霏”(《小雅·采薇》)的诗句。其后,中国文人墨客写出了不少寓意深远、脍炙人口的名句名篇。咏雪诗接踵而至,恰似“雨雪霏霏”,数不胜数,且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综观历代的咏雪诗,从《诗经》到近体诗,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诗人的手法不同,角度各异,真可谓千变万化,异彩纷呈,令人领略不尽。著名诗人高适在《别董大》中感慨地写道“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杜甫在《绝句》里生动的描绘道“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卢纶在《塞下曲》中豪迈地写道“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刘长卿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里写道“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柳宗元在《江雪》里也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吟咏这些佳句,能够把人带入雪的世界,美的境界里。无可的“因知天地力,覆育有全功”,雪的地位何其崇高;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雪的意境何其优美;韩愈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雪的情态是何其曼妙;张元的“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雪的气势又是何其磅礴!诗人们勇于创新,各呈其才,大大丰富了咏雪诗的审美愈象,远远超出了白雪本身的审美属性,因而有效地开拓了人们领略大自然韵味的天地,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自古就是豪情与美雪相伴,美雪与诗歌齐飞。作为一个崇尚自然美的民族,中国人对雪的认识,不仅是物质的,而且也是精神的。无论是雪花飘落的翩然姿态,还是白皑皑覆盖大地山河的银装素裹,无论是雪花外表的洁白无瑕,还是雪花内在的高洁典雅,都是中华民族审美观照的对象。巍巍雪山,飘飘雪花,茫茫雪原,断桥残雪,她们以各自的方式向人们诠释着雪之美的韵致。
南朝鲍照在《学刘公干体诗》中写道:“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描绘出了大雪从天而降、意境恢宏、气势博大的威势;北朝庾信在《郊行值雪》一诗歌中写道:“雪花开六出,冰珠映九光。”一扫阴惨气氛,将雪之情调刻画的妩媚而又亲切,颇有一种诙谐乐观的情趣。南朝吴均《咏雪》诗中写道:“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笔墨简洁,加之诗人观察入微,细腻、贴切、生动、逼真,读来如闻如见,引人入胜。唐朝白居易在《夜雪》一诗中写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新颖别致,立意不俗,意蕴凝重而又深沉……
正如诗人所说:“有诗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可以猜测的是,作为古诗人,如果没有写雪的佳作,应该是不完整的,也是留有遗憾的。吟咏古人有关雪的佳作,特选咏雪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我们会由衷地感到,是风雪孕育了诗人,是诗人润色了风雪。因此才有了诗人如醉如痴,风雪如诗如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河南),迁居江陵(今湖北),出身仕宦家庭。岑参早岁孤贫,遍读经史,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其诗长于七言歌行。所作题材广泛,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有《岑嘉州诗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七言歌行,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杰作之一。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惟妙惟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开篇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此句是说,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这两句以梨花喻雪的诗句,不仅意象鲜明、蕴含丰富,而且赋予了风雪以情感和生气,几乎使人忘记风雪之盛带来的胡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和温暖,诗人的俊朗豪迈性情与送别友人的真挚情感充溢诗中,豪情丽景与奇绝造意融为一体,堪称品评咏雪之千古名句。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句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擎红旗冻不翻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突出天气的奇寒,实写白雪的威力。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上句写的是地上景,下句写的是天上景,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立体画面。
地上冰与天上云,色彩黑白鲜明,广袤荒原与万里高空辽阔壮丽。此二句以夸张笔墨既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突出了边塞雪景的雄壮气魄,又深含着送别友人时的凝重情感。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这句说在饮酒时奏起了乐曲。诗人先从宴别写起,在主帅的营帐内,为归京的幕友置酒饯行,还有胡琴琵琶羌笛等很具边地特色的乐器伴奏。盛筵与管弦繁奏形成帐内极为热闹的场面,表现出送友时情绪的热烈和真诚。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风掣红旗冻不翻”,可谓传神之笔。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诗中有画,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境内,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满:铺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山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也就是分手的地点,分手时已是大雪封山,友人远去的身影虽已消失在山回路转的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望着友人走过的地方。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这几句写得句意明白切直,而情意却极为深厚。分手不写挥手告别,而写目送,目送到人看不见了还在看,看那留在雪地上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这种没有直接说出的惜别之意,更显深若嵘长。“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是极其动人的,耐人咀嚼,余味无穷。
整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语言明朗优美,旋律跌宕生姿,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有大笔挥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从咏雪到送人,又从送人到咏雪,咏雪中含着送人,送人中含着咏雪,景使情浓烈,情令景丰韵,景情合一,颇具匠心,笔触浩茫凝重,慷慨雄壮,景奇情真,高亢深沉,诗人正是怀着如此丰富的感情,才吟咏出这样奇壮深沉的白雪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