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老师说论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学而第一

古人作书,非先拟题。一个整体东西分段,看“学而”,即以之作篇名。距离生活远,则难以接受。真理属性智。自《论语》篇名,看古人的心多么真!

首学,“学而时习之”,学什么?“而”,能也,学能时习之。《易》,时之用大矣哉!时大矣哉!时用大矣哉!时,刹刹生新,“当其可之谓时”(《礼记·学记》), “圣人不能生时,时至而不失之”, “时乘六龙以御天”(《易·乾》)。时习,必知时、识时,才能用时。有“时习”的功夫,才能“裁成辅相”、“智周(研究透彻)万物,道济()天下”。

真识时了,就不会下错误的决定。每天应问自己:“此何时也?”然后自试,“或跃在渊”(《易·乾》)。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子”,男子之美称。“夫子”,在旧书中,非专指老师。《孟子》中尊有身份、地位者为“夫子”;女子称其夫亦称“夫子”,表示亲切。这就是人生!

自从孔子成为教师的祖师爷以后,“夫子”成为老师的专用名词。

以前先学识字,读《说文解字》,然后读书。

看中国人造字的智慧,小篆是怎么写的?仔细深入了,自一举一动可见出中国人的智慧,人的智慧是万能的。

“学”,觉,知;效,行。知行合一谓之学。觉,自觉,先觉要觉后觉,后觉则见贤思齐。中国的学,重在知行。

问:“弟子孰为好学?”答:“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称颜回能将其所学发挥在生活上。学皆属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叫作学,求知不过是学的一半。

 

《礼记·学记》云:“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说好学是“不迁怒,不贰过”(《雍也》),并未以读哪本书为好学。许多读书人都怕老婆,上课借机发脾气,此乃“迁怒”。什么叫过?“过,则勿惮改”,中间有最严肃的条件——“不贰过”。

我依经解经,都有根据,否则成为臆说了。人都会想,就会越讲越远,以臆说混过真说。

知行合一,既然必行,为使之发挥作用,所以要“时习之”。“时习之”,此时,非时时刻刻,乃时髦,圣时。孔子为“圣之时者”,圣人中最时髦的,摩登圣人。

读古书,是在用古人的智慧启发我们的智慧,所以得“时习之”,在今天可以用上,否则“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中庸》)。

孔子本身之学为一“时”字,孔学为“时学”,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者”(《孟子·万章下》),《论语》首“学而时习之”。日新,时;又日新,先时,超时。懂此观念了,读任何书都合乎时代。

中国传统学问则为“仁学”,《大易》中已含有“仁”的观念,“君子体仁,足以长人”(《易·乾·文言》)。

中国文化悠久,什么都有一定的规矩,人的举止行动皆有一定。

“习()”,《说文》称:“习,鸟数飞也。”鸟习飞,自羽白、尚未丰时就开始,其间不知要练习多少遍,才能够恰到好处,其中包含多少挫折、痛苦、伤痛,最后羽翼已丰,终于鹏程万里。

“习”,不足,还要“时习”之。之所以不成功,乃因为功夫还不到。

中国之学无不谈政,谈政并不是闲聊,而是深行政治。学多少,如不能关心时事、时政,都是废物,因为时事切身,近影响自己,久则影响子孙。

学因时习之,有所心得了,乃有悦。悦,中心喜悦。要无所不学,但用则必当其可。学无废学,皆适时之用。“时过然后学,则勤苦难成”(《礼记·学记》)。

人读书,得趣了,才能持之以恒,成为生命之学。

悦,藏之于心,难知;乐,形之于色,人知。自己有所得了,心花怒放则有悦,也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

“学而时习之”,必有新发现,岂能不悦乎?悦,藏之于心,多么传神!必时习之,才能有悦,悦那个密。

学的方式,“学而时习之”。岂能一下就合乎时?今天学完了,如何时习之?要除掉一切不合理的,非礼勿“视、听、言、动”,至少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走“时所需”的路子,时习之。“致良知”,做好事,心里愉快。行善,不求报,良知之悦,乃时习的结果。内心的愉快,悦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刘逢禄《论语述何》云:“《易》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记》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友天下之善士,故乐。”

 

“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春秋公羊传何氏解诂》“定公四年”)。师生有朋友之谊,故“朋”可解作门弟子。

“有朋自远方来”,有其背后的基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德不孤,必有邻”(《里仁》),有德了,人才来和你学。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礼记·学记》)。有志同道合者,互相切磋琢磨。门弟子来自远方,即孟子所谓“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孟子·尽心上》)。

“不亦乐乎”, “乐”,喜之形于外,手舞足蹈。

 

“人不知而不愠(音y&n),不亦君子乎?”

 

“愠与怒”,同“悦与乐”,一藏之于心,一形之于色。“愠”,不愉快藏于心;“怒”,不愉快形于色。

“人不知”,是人不真知,不是人不知我。跟你学的智慧不一,或闻一知十,或闻一知二,或说千言万语,犹不能真知。“而不愠”,为师者,心中亦不愠。

 

《孟子·公孙丑上》:“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学不厌,教不倦”是孔子最伟大的精神,所以,编辑《论语》时,将此章列为首篇第一章。读完此章,必知要如何为学。

中国近百年最成功的政治家、学者是谁?不要巧取豪夺,应练习在这个时代站得住。冷静想:孙中山、毛泽东何以成功了?你们何以不自己好好努力,向历史负责,而净是偶俗?偶俗,与世俗相配,太浪费了!不要浪费了宝贵的智慧,而天天去偶俗。

要创造自己,如周恩来(1898-1976)在政治上、熊十力(1884-1968)在学术上,都有特殊的成就。

 

熊十力,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家、学者。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后改名十力,字子真,晚年号漆园老人。

 

必要有超人的智慧。智慧是培养的,如曾文正公小时候外号叫“二呆子”,却是清朝最成功的政治家。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卒谥“文正”。

 

看曾文正如何培养自己,必读《曾文正公日记》与《曾文正公家书》。

蔡元培(1868-1940),名字取得好。培元,元培,入手处是“培元”,最后“元培”了!培养自己的元,即“浩然之气”。“养浩然气”,要“直养而无害”(《孟子·公孙丑上》),本身即俱有的,要认真培养自己与生俱来的本能。

人嗜欲深,则元渐耗。培元,第一步即守分。人有人的本分,守住嗜欲浅,天机(智慧)就深。如同栽树,好好照顾,久经时日,定根深叶茂。一切皆操之在己,皆自得也。

《易》“时乘六龙以御天”(《易·乾》),连天都能御(支配),还不能御别的?男人想御天,女人却想御夫。天,代表自然,人能御天,即支配自然。

至少也要御己,即培自己的元,培元而后能元培。培元,元培,才能有所成。

好好立志,发愤向学,首先,要知道责任之所在,人生在世一定有责任的。其次,要自知,有自知之明,即认识自己。再问自己:“我能干什么?”如此,每天焉能糊里糊涂混日子?知此,则连追女朋友都有目标了,懂得三部曲了,就知道第四部要怎么做。

 

《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此为追求的第一部曲。“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乃交友的第二部曲。“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第三部“钟鼓乐章”为结婚进行曲。

接着即第四部曲——《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为绤,服之无。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婚后,男女别内外,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女主持家务,归宁父母。

 

人生并不是当官就有成就,而是应为己之所当为,做自己能做的事,绝对不能偶俗,随波逐流。

学,要能用上,得加上“时习”的功夫。学的是古学,是在以古人的智慧启发自己的智慧,而不是问于今天有用没用。今天大学生尽学为奴,女的求嫁妆,男的找饭碗,不是求“为己之学”而尽学“为人之学”。

我在台在屋中坐五十年,是无业游民。孙子现在已是中学生了,常说:“爷爷落伍!”

在台五十年,徒子徒孙可不少。经三个月的深思熟虑,觉得我对这块土仍要认真点,要为台湾留点种子。你们不可以缺课。

必要用智慧领导一切,不可以净用感情。不是宗教,不能有妄想。自己好好培养,学了,必时习之。

能齐家,就能治国,《大学》讲得实际。齐家多难!兄友弟恭,兄弟感情好,仅次于孝,“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对父母的孝,是没有条件的。兄弟,一个公司出品。

但是孔家有“兄友弟恭”?辽、金、元,“我,金人也”。金入主中国,宋室南移临安,孔家嫡宗亦到衢州,孔府许多宝物亦随之南迁。元时,孔府有“夺嫡”事件,南方真孔宗告御状,至明一直悬而未决。至清,康熙分立南、北二宗。

 

孔氏分为南、北两宗,是因金兵入侵,宋朝内乱外患,康王赵构一路南逃,孔氏家人一路追随,后来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赐孔家建家庙于衢州。自此孔家分为南宗、北宗。到民国八年(1919年),北京政府颁《从圣典例》,改南宗翰林院五经博士为“奉祀官”。1949年后,奉祀官不再册封。

 

可见讲容易,但行特别难!可以盲目迷信讲什么吗?“讲道德,说仁义”与“男盗女娼”相配。怎么发掘人性?必要有智慧。名门,未必有名育,不可以盲目、偶像似的崇拜。有智,好好实行,没有榜样、偶像。

道理与行道,是两回事。名教授有影响力者少。马一浮在抗战时,于北碚成立“复性书院”。马先生当年提倡“复性”,但有发挥作用吗?

 

马一浮(1883-1967),名浮,字太渊,后字一浮,幼名福田,号谌翁、被揭,晚号蠲叟、蠲戏老人,浙江绍兴人。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

 

可见,就算是有先见之明了,也未必有实德之行。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讲用中之道,自形而上讲到形而下。《易》“同人大有谦豫随”, “谦卦,六爻皆吉”,人就怕客气,“以人治人,改而止”(《中庸》)。最高的手段是“无所不用其极”(《大学》),才能“无入而不自得”(《中庸》),皆自得也。

今天最缺人性之美,大富之家有德者少。自己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现在最需要恢复人性之美。人人都怕死,政权领导人凭什么去发动战争?人人都想享福,为什么要把环境弄得乱七八糟?人人都喜欢享福、长寿,这是人性之美。

“率性之谓道”,顺着人性做事就是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中庸》)。没有偶像,不要盲目崇拜什么,都是与生俱有的,观自在,一切皆不假外求。

帝王时代有其框框,出此,即称为臆说、伪学。

熊十力倡导熊十力之学,他懂得“学而时习之”,要突破一切的偶像,他认为“五经”都遭窜改了,称“伪经”。

“圣之时者”, “学而时习之”,要打破一切的偶像,更不要再去塑造偶像。但不是臆说,所以要依经解经,有根据。

“学而”三段,表现人的心态,岂不是活活泼泼的?

有人说:“还读“四书”? ”八岁读《论语》,八十岁读《论语》,境界完全不同,看法每次都不同。

 

2.有子(有若,字子有。小孔子四十三岁)曰:“其为人(做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少)。”

 

孟子谓孔子殁后,子夏、子张、子游以为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曾子以为不可。《论语》记孔子弟子皆称字,闵损、冉求各一称子,曾参、有若皆称子;编辑次第,又以有子、曾子为前,盖为二人弟子尊师之故。

 

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春秋公羊传何氏解诂何休序)。《孝经·开宗明义章》称:“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其中“中于事君”一句,是汉儒加的,因为汉室以孝治天下。

儒家特别注重伦常,有其层次。“孝为德本”,德者,得也,得于道之宜。孝弟立,道就生。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尧舜之行,本乎孝弟。五伦,常道也,即经,永不能改变的。

“天地之性,人为贵”, “故亲生之膝下”,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孝经·圣治章》)。父子之道,天性也。

善事亲曰孝,善事兄长曰弟。孝,老、考,得尽老与考的责任,才完成孝。父死曰“考”,得好好地安葬他。

“老吾老”,养老,责无旁贷,但伟大处在“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善推,推己及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孝,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圣治章》)。“教”,小击也。

 

《说文》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攴”,甲骨文字形是手中拿着小棍、教鞭一类的东西在敲打。“攴,小击也。”“教”字,一面是孝,一面是手执东西在敲打。

 

棍头出孝子,打一棍,爱在其中,“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孔子家语·六本》云: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晳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晳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晳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日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殪死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一切教育,都自“孝”字引申出来,都是人性的。孝生你的,自老(孝父母之老,尽之以孝)与考(父死曰考,葬之以礼)尽责。

你生了他,必教之,慈,所以“()子不教,父之过”。我小时常被罚跪,面对祖宗背书,必背好书才能起来。

人生最近的,莫过于父母、子女,孝慈;一奶同胞,兄弟友恭。

夫妇之密,义之本,“夫妇以义合”(《新语·道基》)。夫妇之道不能尽,其他的义皆假的。

要发大家之深省,“性相近,习相远”,改正习气为第一要义。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语尾词,肯定的)? ”

 

《论语述何》:本立道生,谓始元终麟,仁道备矣。尧舜之行,本乎孝弟。夫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二经相表里也。

 

“犯上”, “上”即今之主管。

今天虽已无“君臣”了,但是“主从”关系永远有。

要学治事之道,并不是经书误了你,而是你误了经书,“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务”, “专心致志”(《孟子·告子上》“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当务之为急”、“急先务”(《孟子·尽心下》), “君子务本”, “物有本末”,君子成德,以本为要。

立本,本立,立本而后本立,“本立而后道生”。

立本,自“元”出发,由此立说,则可以百家争鸣。

不谈人性问题,问小孩:“为何要如此做?”也许,他想对了!不谈人性好坏,就从“性”与“情”谈,看问题在哪儿,能被接受否。

“孝弟”,是行仁道之本。仁之本,你、我,相偶,没有高低之分,是群、己的关系。

“率性之谓道”,孝弟立了,道就生。为人之道,必尽到责任:孝、慈。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夫妇以义合。

“孝、慈、义”弄清楚了,一生才会有幸福。

“天地人”,天灾、地震、人祸。最大的人祸,莫过于战争了。要避免此三者,要用中道;贯串天、地、人的,即为“中”,《中庸》讲如何用中道。

中国人天天求的是平安,要平平安安。安,想平安,要平平安安,要找一个女的。“安”字,“宀”的下面为“女”,即表示如有一位标准的女人,那这个窝就安了。今天社会问题这么多,就是因为人人不安。

“夫妇以义合”,夫妇之所以能够相安无事,乃是一个“义”字。其实,每个人都差不多,有所长亦有所短,人就是人。“义,宜也”,柔性。恋爱时,一定要好好挑选,而婚后则永远不要忘记第一眼——那个“非她不可”的情境。

过家之道——孝、慈、义,内圣;创业,则不能忘记——智、仁、勇,外王。

“孝慈义,智仁勇”此六字,既有幸福,亦有成就。幸福,还得幸幸福福。一个人的幸福,完全系于一个女人的身上。

人生短暂,千万不要自己制造痛苦。人不要在福中不知福,婚后要彼此照顾,也不要时常吵架,这才是人生。

人生就一次而已,绝对没有轮回。既是如此,那何不平平安安地过日子?何必天下本无事,而庸人自扰之?如你嫁娶错了,那错到底就是对的,绝对不可以把痛苦、罪孽带给第二代。

要注意台湾的未来,其他不必妄求。台湾在思想上太出轨、太反常了。“九二一”大地震,震力逾于阪神大地震十倍,五个乡镇受难,台湾当局为之紊乱。

你们要努力维护这块土,必要善用智慧,要好自为之,绝对不能与同胞为敌。

“九二一”大地震,将台人的才智完全暴露无遗。

 

“九二一”大地震,又称“集集大地震”,是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15.9秒(当地时间),发生于台湾中部山区的逆断层型地震,造成台湾全岛均感受到严重摇晃,共持续102秒,是台湾近百年来伤亡损失最惨重的天灾。

 

不要妄想,妄想与志,是两回事。

我不喜你们变成少数民族,千言万语,你们要懂得用智慧!

你们应会背几篇文章,否则下笔不能成文。至少也要会背五十篇。

旧社会每个家,男女皆有家学,刘师培(1884-1919)家,五代传《左传》。

康熙真是千古一帝,但不如万古一平儒。孔子真是“历劫弥新”,每遭一次难,就漂亮一次。真理就是一个,邪说永远是邪说,都会过去的。

一个人贵乎能有“正知正见”,此乃“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经》)。人如能过智慧的生活,就不会庸人自扰了。家里天天冷战,谁也不说话,人会舒服?又有何意义?不过是庸人自扰罢了!做正经事,就可以优游自在。

细思量,宇宙间能动的都是臭货。动物之所以没价值,就一个“臭”,而清香的多是植物。许多人为了满足一己臭皮囊,而坏事做绝了!天下事皆“有德者居之”。要学做人,要知道怎么处理生活,要平平安安、快快乐乐。

必要善用智慧,人生就“愉快”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权势”也不代表“幸福”,此为真学问、真知识、真才智!

你们会看书,但会用书吗?无比“正知正见”再高的了!人如果每天都有挫折感,那绝对没有幸福可言。历史给人留下宝贵的什么?

诸葛亮临终之前,还装神弄鬼的,何不顺着人性?“顺性之谓道”,不违背良知做事,就是道。

多少聪明的糊涂人,假话说尽了,丑事做绝了,到底所为何来?有些人造的孽,真是孽,净是指空卖空。

读书,是为了什么?所为何来?求学的目的,应是在学怎么样生存。“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此为中国人的生活价值观。

文史哲是有其价值,但就看怎么用了。中国没有将文史哲分开,分开绝对没法通。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述何》:首记夫子论学,次及论仁。因辨巧言令色之非仁,巧言令色,舜禹所畏、左丘明所耻也。

 

“巧言”,是一种人。“令色”,装好人的人。

王肃曰:“巧言无实,令色无质。”“鲜矣仁”,很少有仁心。

“仁者,人也”,你我,二人相偶。“令色”,装饰自己的形色,美其形色,皆装腔作势。只有自己,没有对方,绝不是仁者。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

自欺者,必欺世;欺世者,必盗名。养心,莫过于不自欺了。不自欺,就不会自愧。要充实精神生活,不要自欺。人身体的好坏,是自年轻就要修。

成就,不在权术,而在乎德。如认“天下人都是聪明人”,而戒惧小心,就成了。

中国书,无一句空话。

 

4.曾子(曾参,字子舆,小孔子四十六岁)曰:“吾日三省(以三件事反省)吾身(自己):为人谋(谋事)(能)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传承)不习乎?”

 

《论语述何》:传,六经之微言大义也。习,时习也。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宗圣曾参,为四配之一。

 

“吾日三省吾身”,此为原则。

如良知说不可,即人人皆不可。遇事,要反躬自问,“率性之谓道”,必用此解决问题。

社会无论怎么进步,人的自私永远不进步。女孩子如偶一不慎,一辈子就得受气。现在离婚率何以那么高?因为你根本就不值得珍惜。人的尊严很重要,男女都一样。

为人师表的,在任何时代,一举一动必得像个人。昔日读书在学做人,做人为第一要义。

读书的目的,在变化器质,先成器。是什么器,必要有那个质。最高为“君子不器”。

“谋”,《说文》云:“虑难曰谋。”计划事。尽己之谓忠,尽己所能。

如净是为自己谋,那就完了!为人谋,即爱国家、爱民族。

“朋友以信”(《新语·道基》“朋友以义信”), “信,言可复也”。

“忠信,所以进德也”(《易·乾·文言》),则远于巧言令色。

“传不习乎?”传了,就要习,演习。传承,接下去,跑接力。

王阳明有《传习录》。

 

《传习录》分上、中、下三卷。卷上是王守仁讲学的语录,卷中主要是王守仁写的七封信,卷下是部分语录和《朱子晚年定论》。全书由其弟子徐爱、薛侃和钱德洪等编辑而成。

 

“学习”与“传习”,两者有何不同?传,说“得真传”,不是“得真学”。

我传什么?随时想,随地悟。要体悟,必随机锻炼自己。“薪火相传”是什么?

“传不习乎?”换言之,传必习也,肯定的。

 

5.子曰:“道(导,治理)千乘之国(诸侯之国)(钦)事而(能)信,节用(国家用度)而爱人,使民以时。”

 

此章皆行事之条件,必须身体力行。

“敬”,钦,慎始诚终,昔诏书后写“钦此”。

“敬事而信”,敬业乐群,做事不掉以轻心;不敬事,则虎头蛇尾。

“节用而爱人”, “节”,撙节,节度,节省国家用度,因其拿自百姓,才不致因国用不足而横征暴敛。

“使民以时”,孟子所谓“不违农时”(《孟子·梁惠王上》),百姓闲暇时再为国家做工。

但乘时、识时为难!

 

6.子曰:“弟子(年轻后辈)(肯定的,在家)则孝,出(离家门)则弟。谨(敬事)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入则孝”,入,在家必孝,老吾老。“出则弟”,出,出门在外,以及人之老。

“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孝经·广至德章》)

“谨而信”,谨,谨言、敬事,能立大本。

“泛爱众”,广泛爱众人,不得挑。仁也,仁者爱人,仁者无不爱,博施而济众。

“而亲仁”,一、能亲近仁者;二、就能近仁。“亲仁”,把有仁德的,都变为自己的帮手。但如不知“仁者”,又如何“亲仁”?应择交。

“文”,不可以当文章讲,乃是经纬天地,亦即御天下,治平。

德行超过君子了,才有资格谈治平。“行有余力”,才能以余力从事政治,成为天下所归往者。

文王,是活文王,因为“法其生,不法其死”(《春秋公羊传何休注)。孔子为“文宣王”。

“行有余力”,是上面的孝弟、忠信、亲仁都能做到了,乃再进步可以学经天纬地之业。人有余力了,必要懂得关心别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外语不好,耻也,多么落伍!二十岁以后学,学不到最高的境界,必自小学,要贵精不贵多。中国人行有余力,必要学日文,因其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要知彼。

此章为儒家箴言。“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到安仁的境界了,即一部《大学》的功夫——“格致诚正,修齐治平”都用完了。

 

7.子夏(卜商,字子夏。小孔子四十四岁。文学科,传《春秋》)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六经之道,首夫妇一伦。《中庸》“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诗》首《关雎》,《易》上经基乾、坤,下经首咸、恒。夫妇以义合,夫妇之伦用道德约束。

宋翔凤《朴学斋札记》谓“贤贤易色”,即《关雎》之义,是明夫妇之伦。

“贤贤”,第一个字为动词,敬重;第二个字为名词,贤德。敬重对方的贤德。

“易色”, “易”,看轻;“色”,形形色色,“色即空,空即色”(《心经》),色相,轻其色貌。看重对方的贤德,而看轻其色貌。娶妻以德,是选德不是选貌。

“女子三十而色衰,男子五十还寻芳”。女子要过智慧生活,如对方是为漂亮而找你,那早晚必扔你,因为你不是蜡人。女子必要以知识、智慧装饰自己。

父子之伦,包含兄弟之伦。昔父死,事兄如事父。

“竭其力”,按自己生活的能力尽心尽力孝顺父母。没有父母,焉有孝慈?

奉元,事元。智、仁、勇,外王之德;必先有内圣功夫,孝义忠。不孝者,焉有智、仁、勇可言?义,自夫妇始,夫妇以义合,两口子的关系调整不好即不义,出轨不义。忠于国,忠臣必出孝子之门。

婚前必要慎重,人生大事有选择权。孝则无条件,因为没有选择父母的权利,故曰“没有不是的父母”,没有资格说父母的是非。对象则有选择权,如选错了,那这一生就失败了!说嫂子不好,自己为人媳了,又如何?选择不慎,乃造成自己的不义,终以不义收场,而祸延子女。

“贤贤易色”是选对象的标准,看重其贤德,而轻其色相。昔日皇后多半是丑的,但是要能受气,“忍”字心上一把刀,何等痛苦!

以前必先“合婚”,上等婚不一定是上等脸。满族女子多半瓜子脸。我喜瓜子脸,但娶圆脸。满蒙有姻亲关系。

君者,群也,国也。君者,群之首。致其身,以身许国。

立身之道,朋友以信,人言为信,无信不立。

已经学了人伦大道,尽伦了。知而必行,知行合一谓之学。自此章思考孔门所谓学的含义,并可看出五伦之次序。

 

8.子曰:“君子不重(自重,自尊),则不威(没威仪),学,则不固(固陋,蔽)。主忠信,无友(没有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怕,畏难)改。”

 

自重,自尊自贵,天爵自尊吾自贵。

仪,是外显的,由内而外,精神焕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中庸》)。

“不威”,就没有威仪,要培养自己的威仪,“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是威而不猛,不要像“猛张飞”般。

学,所以善其行。固,《说文》云:“固,四塞也。”本义:给盾甲捆扎或加层,使之牢不可破。引申义:牢固、坚固、固然、固守、固执。

“毋固”(《子罕》), “疾固”(《宪问》),学了,就不固陋,不致孤陋寡闻。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必要有同道之友切磋琢磨,才不会孤陋少知。

“主忠信”,以忠信为本,以忠信为做人处世之主,无信不立。

“无友不如己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一者为法,作为师法的对象;一者为戒,作为自己的警戒。

“有过则改”,有过不怕改,“知耻近乎勇”(《中庸》),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人难免有过,但要“不贰过”(《雍也》),不要一直在“贰过”中。“贰过”,才是过。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敦厚)矣。”

 

《论语说义一》:曾子述《孝经》一书,传而习之,生则亲安之,慎终之事也;祭则鬼享之,追远之事也。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民德归厚之事也。

 

“慎终”, “终”,是父母临终时最后的那一口气。要“亲视含殓”。古代丧礼,纳珠玉米贝等于死者口中,并易衣衾,然后放入棺中,曰“含殓”。含,以玉为最,穷人则用五六枚大钱。

遵礼成服,一点也不马虎。人死后,子女及其他丧属按照丧礼习俗,在一定时期内为死者戴孝,表示哀悼,谓之服丧,俗称穿孝。

第二日小殓(人死后第二天,要正式穿着入棺的寿衣),第七日大殓(放进棺材)。

讣文:男“正寝”,置于大厅中堂;女“内寝”,不可置于厅堂。

中国人把死看得重于结婚,故重丧礼。孝,是养老送终。“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离娄下》),但要“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礼记·丧服四制》)。

“追远”,追那个元,生生之原。祭祖,示不忘本。昔日有家庙、祠堂,追本溯源,饮水思源。

“无忝所生”(无忝,不玷辱,不羞愧。《诗·小雅·小宛“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不辱祖宗。“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孝经·天子章》),丧致其哀,祭则致其敬。

“民德”,社会风气。“归厚”,归于敦厚。

 

10.子禽(陈亢)问于子贡(端木赐,字子贡。小孔子三十一岁)曰:“夫子至于是(这)邦也(起下文),必闻(知)其政(与闻政事)求之(自己主动的)与?抑(连词,或是,还是)与之(别人主动地告诉)与?”

子贡曰:“夫子温(即之也温)、(易直)(不懈于位)、(节制)、(谦逊)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语词)(不同,有别)乎人之求之与?”

 

《论语说义一》: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此以见圣人能究学问之用也。

 

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即“定静安虑得”之“得”,亦即求之以道。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温,诗教也;良,乐教也;恭、俭、让,礼教也”(《礼记·经解》),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广孝道章》),故“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11.子曰:“父在(在世),(察)其志(心之所主)父没(殁),观其行(行为)。(虚数,喻多)年无改于父之道(道行),可谓孝矣。”

 

汪中《述学·释三九上》:“三者,数之成也,积而至十则复归于一,十不可以为数,故九者数之终也。”“因而生人之措辞,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九,以见其极多。此言语之虚数也,实数可稽也,虚数不可执也。”

 

“志,心之所主”,孝子“继志述事”(《中庸》),继父之志,述父之事。父母所留下的事应接着做,指好的而言。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好的可以不改,但若其非道,则朝没而夕改可也。

《易·蛊》称:“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象》曰:干父之蛊,意承考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云:“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并非以不改为孝。

不改的是道,此指好的而言。“三年”,虽终其身可也。“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见孝之难!父子都难以同心,何况其他?以前家庙,祭祀祖宗发迹的东西,是要报本。好汉不怕出身低,虚伪之心不可有。

 

12.有子曰:“礼之用,和(和合)为贵(重要)先王之道,斯(此)为美,小(老百姓)(国君)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节制)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说义一》:《中庸》之德,极于中和,亦言和之用也……礼之用,和为贵,同则相亲也。

 

礼,理也,履也。礼者,分也,由伦常之分行礼。礼皆有分际,人事协于分际。协在于分际中发挥作用,“礼之用,和为贵”, “协于分艺”(《礼记·礼运》),分工合作,各有专才,才能成事。

礼者,敬也。“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让,为礼之实。“小让如伪,大让如不屑”(《礼记·儒行“大让如慢,小让如伪”)。禅让,让国有功封“礼”。

“小大由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莫不皆由礼而行。

和,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性情合一。

“知和而和”,但要和而不流,不同流合污,故要“约之以礼”,以礼节制之。

礼尚往来,绝对是平等的。朋友以礼相与。

 

13.有子曰:“信近(庶几,接近)于义(宜),言可复(实践)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传承)不失其(自己)(新;合时,今文家注),亦可宗(宗法)也。”

 

“信”,人言,“言可复也”,一点骗人也没有。“义”,宜也。恭近于礼(),远(音yu3n,远离)耻辱也。

“复”,实践诺言,“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宪问》),践其言。轻诺寡信,最后无人相信。

但“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不能“尾生之信”。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恭近于礼”,恭己而后人恭之。

“远耻辱”,乃立身之处成功了。

“因”,传承的功夫;“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时时新,不失己新。适时,不失其时,“当其可之谓时”(《礼记·学记》)。

损益之道,乃是为了新。《易·杂卦传》云:“革,去故。”穷上()返下,第一步要去故。去故,由故而生新,“因不失其新,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真心)于言,就(动词,即)有道而正(动词,正是非)焉。可谓好学(造就自己)也已。”

 

“食”,不求饱美、肥鲜;“居”,不求安适、豪奢。

“无求”,随遇而安。“求”最为可怕!人到无求品自高。

“敏于事”,虑深通敏,敏则有功。

慎言,“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子张》), “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易·系辞上传》),故言不可不慎也。

就有道之人,以正己之是非。但如不知有道,又如何找有道之士?

自此章可知所谓“好学”,并非指读几本书。

董子曰:“安处善,乐循礼,然后谓之君子。”(《汉书·董仲舒传》)不学,无术;学,就有术。一个人的成就,是自年轻奠基的。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没说好)未若(不及,比不上)贫而乐(乐天之道)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述何》:董子曰:“安处善,乐循礼,然后谓之君子。”颜子居陋巷而乐道……贫富不同,其揆一也。

《论语说义一》: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

 

富,有钱;贵,有地位;贫,没有钱;穷,没有职业,穷途末路。

“贫而无谄”,穷酸,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戒之!

《说文》云:“马高六尺为骄。”野马,不受控制,纵恣。“富而无骄”,乃基本修养。

“贫而乐”,是乐天之道,法天。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泰伯》),尧则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乾》),君子法天的行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此为医贫的不二法门。

“富而无骄,易”(《宪问》),不过是基本的修养而已;“好礼”,进而“立于礼”(《泰伯》),因为“不学礼,无以立”(《季氏》)。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国风·卫·淇奥》),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述何》:《诗》止乎礼者也,自修之功,进而无已,故曰来者。子贡好学,亚于颜氏矣。

 

《大学》云:“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朋友之间应该彼此切磋琢磨,以成宝器。

切、磋、琢、磨,是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成器物,后用以比喻学习和研究问题时互相讨论,取长补短。

“玉不琢,不成器”,因玉硬度高,无法用刀刻,要用硬度较高的玉石锉玉。“他山之石,可以为错”,可以攻错,可以攻玉。磨,用的工具是石,磨光。

谏友,有毛病则告之。“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孝经·谏诤章》)。

告往知来,“赐也,闻一以知二”(《公治长》)。求学,必得如子贡,要有“闻一以知二”的智慧,老师才可以跟你说道。“告诸往,而知来者”,即“闻一以知二”的功夫。

 

《春秋繁露·精华》:古之人有言曰:“不知来,视诸往。”今《春秋》之为学也,道往而明来者。

 

子贡何以能闻一以知二?

 

16.子曰:“不患(担心)人之不己知(知己)患不知人也。”《论语说义一》:子言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失之宰予。设科以教,当知其人。《书》言“知人则哲,能官人”。

 

“不己知”,即“不知己”。古文法,凡是否定词,都用代词作止词,可放在动词之前。

“求为可知”,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此乃天性也。

苟不知人,道何以寄?就怕你不知人,连对象都找错了,别的岂能不错?知人太难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难,因为人都有感情,做事净用感情,糟!

“在知人,在安民”, “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尚书·皋陶谟》)。知人器使,知人善任,要以礼节之,做事才能有成。

人皆有所长、有所短,应用其长不用其短,隔行如隔山,用人不可以背感情的包袱。

但孔子犹有“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之叹,可见知人之难!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记鲁国人澹台灭明,字子羽,相貌丑陋,孔子因此不愿收为学生,后勉强收之,方才发现此人乃好学生,遂叹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