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论衡:一部评论版的中国通史(套装共2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叙例

编撰一本通史并不困难,但要写一本较为理想的通史则殊非容易,目前市面流行而可买得到的不下百数十种之多,陈陈相因,然述史者多,论史者少,述史则仅能得其概略,对于史事的因果得失影响,懵然不论。虽则在流行的通史或断代史中,不少有“成一家之言”的著作,可是说到重要处,往往“点到即止”,或于无关史事发生者,则长篇大论。且学术一如科学,时代愈后,则愈见创新与精密,目前要编撰一本合乎理想的通史,除了着重论史与分析之外,更要注意近儒学术研究的成果,个人以为“成一家之言”式的通史,已不能满足时代需要,对于近儒的创见绝不能掠美。职此之故,本书撰写的主要资料,乃以近儒的研究心得为主,并参酌个人浅见,融会贯通。

就一般而论,历史著作大略有考史、述史与论史。考史为述史而用,述史为论史而作,论史则必兼考史、述史的才学与识力方能胜任。明代有张溥及较晚的王船山等,都有论史之作,其才学识力之深,就当代而论,无出其右。但张、王之史论往往囿于时代背景与知识的限制,对于帝王正统观念或历代的盛衰得失,时又归诸天数等的历史观,更未能系统地分析得失与兴衰的所由,采用文体艰深以致不能句读。故本书的编撰内容体例上,考史、述史方面较为简略,而专以论史为详,更重于朝代兴衰得失影响的分析,使读者对我国数千年的政治文化、财经,及各种制度,能有明确的认识。

本书的编撰,对我国数千年来发生的重要史实,尽可能个别提出分析讨论,例如对于史实发生的时代背景、原因、治道得失的讨论与影响的分析等,务使读者一览尽得。但我国数千年历史岂能每事细论?故仅择其较重要者而论析之。然则何者为重要?何者为次要?除较明确的史事之外,作者对史事之轻重去取,自成体系,重新组织,编成一通史体裁,名为《国史论衡》。我国为统一之多民族大家庭,唯因史事叙述便利计,行文中使用“中国”一词时,有以之指代当时之“中原地区”、“中原王朝”等含义的情形,请读者知悉。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以直述形式为主,即以历代先后,自周及清末,有关治乱兴衰,民族发展及断代重要政论与历代财政经济;中央、地方政治兴革,历代重要战事,军事体制;交通,中西文化与学术之演变,旁及历代帝王宰执兴替的得失与党争宦祸等,其内容论析,大体上一洗坊间流水账形式通史的缺点,而更能迎合国内读者阅读通史的需求。

本书编撰方式以论史为本,除了参考坊间流行的或较难看到的通史,与有关的断代史百数十种之外,主要是吸纳了数百篇近百年来有关史事的学术的论文,因此,本书并非一本“成一家言”的著作,而是一部集百家精义的史论。除了在内容方面提及某著作之外,本拟于每章书后略列曾经引用或参考的重要著作,以示不敢掠美,且可作为一种参考性的资料,唯本书草印仓促,致使每章毕后,未能空出位置列叙书名、作者,颇引为憾事,期在改版时重新补上。

本书的编撰由于时间仓促,仍然存有很多未符理想的地方。例如文体时有杂乱,未见统一。一本通史的对象,应以广大读者为主,但过于口语化或文字过于艰深,同样影响该书的流通量,故本书的论撰,尽量采用文从字顺的原则。其次,每节史论文字多少的分配亦未能普遍适当编排。关于引用原文方面,由于本书旨在论析史事,故原文的引用尽可能削减。而原文的引用亦发觉时有错漏,虽在校对时屡经修改,但其他的错漏在所难免,期于改版时加以修正,祈请通人学者指正至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