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论衡:一部评论版的中国通史(套装共2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汉对四夷的同化

对东方的华化

朝鲜自周初的箕子立国以来,早受到商周文化的熏陶,虽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燕、齐、赵等国人仍多东渡。汉初,燕人卫满逐箕准而自为王,于是我国文化之东被较前更甚。武帝元封三年,朝鲜相参杀其王满孙右渠后降汉,汉以其地为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汉之疆域遂拥有今韩国京畿、江原二道以北之地。昭帝时,罢临屯、真番二郡,另置乐浪东郡都尉。至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始省都尉官,放弃单单大岭以东之地,但时之乐浪、玄菟两郡仍内属。以近世出土有关乐浪郡汉孝文庙铜钟及秥蝉县的章帝元和二年平山君两碑文推证,可见西汉时统治朝鲜郡县远达乐浪、秥蝉一带,且与河淮郡县无大分别。《史记·货殖列传》亦说到汉代开拓东境颇有助于商业。《后汉书·东夷传》亦称,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安帝永初元年,倭国王师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可知汉代的文化声教,更由朝鲜而东及于日本。

对北方的华化

我国古代北方诸部族,大抵以匈奴、乌桓、鲜卑等族占多。秦汉时,匈奴最强,雄踞北境,时与中国对峙。汉初以至武帝初年,边境屡遭其害,武帝先后兴师数十万,使卫青、霍去病追剿匈奴十余年,把他们驱到漠北,并在塞外筑朔方郡,又收复河西之地,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所谓河西走廊四郡)。其后匈奴或降或徙。昭宣之世,匈奴内乱,宣帝乘时施以威德,单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称藩,自此降为属国,受汉的保护。至王莽篡汉,匈奴才复开边衅。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南匈奴降汉,徙居河南一带;北匈奴在和帝时为窦宪所破,或向外地迁徙。以单于降汉,使人奉地图来附一事观之,知匈奴亦一如华夏有文字与图籍,益见其所受华夏文化熏陶的情形。(汉代匈奴情形详见本章第三节)

对西方的华化

秦之西界仅及临洮,与西域之沟通实始于武帝时张骞之出使西域,其后霍去病击匈奴右地,降浑邪王,乃以河西为郡县。及李广利伐大宛,更在敦煌以西至盐泽一带,皆起亭障,从此汉人多徙居此地。昭宣时代的傅介子、常惠、郑吉、冯奉世等,屡建大功于西域;汉之设官于西域,始于宣帝时郑吉为西域都尉,时天山南北以至葱岭以东诸国,皆受其节制。元帝时,康居骄嫚,庇护匈奴郅支单于,汉派陈汤发兵讨伐,逾葱岭,径大宛,破康居,郅支伏诛,一时声威大振。及王莽篡汉,四边扰攘,西域亦遂与汉中绝。明帝永平中,匈奴又威胁西域诸国,寇掠河西郡县,汉又发兵北征匈奴,取伊吾卢之地,并置屯田,与于阗等西域诸国经六十五年中绝后,从此复通。和帝永元初,外戚窦宪大破匈奴,班超乃重定西域,一时西域五十余国皆纳贡内附。安帝以后,虽罢都护,仍设有西域长史,屯驻柳中,辖葱岭以东诸地。虽各国自有君,但从清季发现的敦煌汉简来看,除了屯戍文牍以外,尚有少数方技书籍;近年在新疆罗布泊(汉代的盐泽)发现的汉简和汉代漆器、织品之类亦不少,可以想见汉代的文物早已山遍传西域。

对西南夷的华化

秦时开辟南方,仅置有南海、桂林、象郡而已。及赵佗自立,传国五世,武帝元鼎六年灭之,增置苍梧、交趾、合浦、九真、珠崖、儋耳六郡,而旧日秦的南海仍旧,桂林改郁林,象郡改日南,其珠崖、儋耳二郡,位于今日的海南岛,到元帝初元三年,复罢之。立铜柱,成为汉之极界。《后汉书·马援传》称:“援所过辄为郡县,治城廓,穿渠灌溉,以利其民。条奏越律与汉律驳者十余事,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自后骆越奉行马将军故事。”《南蛮传》亦说:“凡交趾所统,虽置郡县,而言语各异,重译乃通,人如禽兽,长幼无别,后颇徙中国罪人,使杂居其间,乃稍知言语,渐见礼化。光武中兴,锡光为交趾,任延守九真,于是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娉,始知姻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义。”可见汉人开化两广、越南的功绩。其时四川、云、贵之地,汉初亦因沿秦之旧,除巴蜀置郡之外,其西南又有夜郎、滇、邛都、嶲、昆明、莋都、冉等诸国,总曰西南夷。武帝时,曾使唐蒙通南夷,设犍为牂牁诸郡;又使司马相如通西夷,置越嶲、益州诸郡。后汉明帝时,又在哀牢夷之地设永昌郡。于是汉廷势力达到今云南保山市澜沧江以南,而边区的掸(缅甸人)亦归化汉廷。《汉书·文翁传》说:“景帝末,文翁为蜀郡守,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遣之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数岁成就还归,以为右职。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子弟,蜀人由是大化,学于京师者,此齐鲁焉”。《后汉书·西南夷传》亦说:“章帝时,王追为益州太守,始兴起学校,渐迁其俗”。又:“桓帝时,牂牁人尹珍自以生于荒裔,不知礼义,乃从汝南许慎应奉受经书图纬,学成还乡里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则当时的四川、云南、贵州等亦受到汉文化的熏陶而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