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发明家:爱迪生(1847-1931)
在某次一连串实验中,爱迪生告诉一个灰心的助手说:“呃,我们还没有失败。现在,我们已经晓得一千种东西不行,我们找到什么东西可行的机会就接近多了。”
在位于新泽西州门洛帕克的实验室中,爱迪生经常踉踉跄跄地徘徊着。一撮蓬乱的头发,覆在前额的一边;一双锐利的蓝眼,射出炯炯的目光;一袭皱皱的衣衫,满布污渍和化学药品烧焦的痕迹。这样的爱迪生,谁也想不到他的一生,他的发明竟改变了整个世界。当然从外表看来,他不像有那么大的本领。有一次,某要人问他是否接受过多的奖金和奖章,他说:“呃!是的。妈姆在家里整理了好几堆哩!”妈姆是他的妻子。
科学顽童 一千件发明专利
然而,据接近他的人看来,爱迪生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对人类有伟大的贡献。他的一生共有一千零九十三件发明专利的纪录。我并不是为了这些而怀念他,而是为了他无比的勇气、他的想象力和决心以及他的谦恭和智慧。但有时他简直“淘气”得厉害。
爱迪生工作繁忙,他的家庭生活也相对受到限制。但他总找出一点时间和家人团聚:钓鱼、驾车旅行,和小孩玩印度双骰游戏,一起在地板上蹦蹦跳跳。他的女儿回忆说,在格伦蒙特欢度独立纪念日,那是在新泽西州西橘的故乡,有一栋三角状的三层楼房,如今已是国立纪念馆了。这是爱迪生最愉快的假日。黎明,他或许点一支鞭炮丢在桶里,把邻居和孩子们从睡梦中惊醒。于是,孩子们也便成天把几串鞭炮捆在一起来放。
“妈姆不会高兴的,”爱迪生淘气地说,“可是我们还是二十个摆在一起放放看。”
爱迪生总是鼓励孩子们做实验和探究,他准备一些钟表和其他小仪器给孩子们练习,也引导和要求孩子们做事。他的女儿6岁时,爱迪生就要她在他的化学实验室洗烧杯;10岁时,他帮女儿做了一部大汽车,虽然一直没有车身,却有一架两转的航海引擎和一条发动带,能够开动,小孩们都觉得非常有趣。
无论在家还是在工作中,爱迪生总有一种能推动别人的方法。他能够发令,也常常发令,但他却喜欢以身作则,启发他人,这就是他成功秘诀之一。他不像许多人所想的,是独自在实验室工作的科学家。当他的第一次成功发明(证券报价机和印刷机)售得四万元之后,他开始雇用化学家、数学家、机械师,以及任何他认为可以帮助他解决难题的人。他用合作研究的观念,把科学与工业结合起来,如今这观念已成为典范了。
爱迪生常遭遇经济上的危机,有时发不出薪水给他雇用的人。可是,正如一个雇员回想说:“没有关系。我们还是一样来工作,我们都不肯离开。”
爱迪生每天常工作18小时或更久。他告诉孩子们:“生活中的真正满足,乃在成就某些工作。”大家都知道,一天只要四小时睡眠,加上偶尔的短睡便已足够,这实在不是夸大。爱迪生曾说:“睡眠有如一种药物,一次吃多了,就会使你麻醉,让你失去了时间、活力和机会。”
他的成功尽人皆知。30岁时,他发明留声机,把声音用唱片记录下来。他的电灯泡照亮了全世界,他发明了扩大器、复写器、X光照射器、三合金的蓄电池组以及电影。他把别人的发明——电话、电报、打字机变为有实用价值的东西,他还设计了整个电力分配系统。
有人问:“爱迪生曾经失败过吗?”答案是肯定的,他常尝到失败的滋味。他的第一项专利是一种电动计票机,那正是他身无分文的时候,但别具用心的议员们却拒绝购买。有一次,他拿整个家当用来制造一种机器,使低级铁砂能经过一种磁石分离的程序而取得。可是,由于富铁的墨沙巴山脉的开挖,使爱迪生的发明不仅过时,而且很不经济,但他从不因恐惧失败而畏缩不前。
在某次一连串实验中,爱迪生告诉一个灰心的助手说:“呃,我们还没有失败。现在,我们已经晓得一千种东西不行,我们找到什么东西可行的机会就接近多了。”
他对钱(或者没有钱)的态度也颇类似。他认为钱像一种原料,如金属之类的东西,是拿来用的,而不是死死地堆在那里,所以他不断把钱花在新的计划上。有几次他几乎濒临破产,但他绝不让钱来指导他的行动。
有一天,爱迪生在他的矿石磨碎工厂里,看到岩石磨碎机转动太慢,于是吩咐操纵机器的工人:“换一个速度吧。”
工人说:“不行,机器会坏。”
于是爱迪生对工人说:“艾迪,机器多少钱?”
“两万五千元。”
“我们在银行有那么多钱吗?好,换一个速度吧。”
工人于是加足马力,爱迪生又催快一次。工人警告说:“机器碰得厉害,会打破我们的头呢!”
“管他头不头!”爱迪生大嚷,“开吧!”
当摩擦转剧时,他们开始后退,突然一声,碎片四飞,磨矿机坏了。
“哟!”工头向爱迪生说,“这下你懂得什么了吧。”
爱迪生微笑说:“我现在懂得,我可以增加马力,比制造机器的人所说的多40%,不开最后那一开关就行了。现在我可以做一台和这一样的机器,而且产量更多。”
达观一生 挫折无动于心
1914年12月一个寒冷的晚上,那时,爱迪生对三合金蓄电池组的研究已经花了10年多,钱也几乎快光了,可是依然没有满意的实验结果,仅靠电影和唱片出产的利润来维持他的实验室。就在那天傍晚,“救火!”的呼声从工厂传了出来,原来影片室已经烧起来了。不到几分钟,所有包扎好的化合品、做唱片用的赛璐璐,以及一切可燃物品,通通付之一炬。救火队从八个城市赶来,然而现场温度太高,水压太低,救火管无能为力。
他的女儿清楚地记得:“我找不到父亲,心里焦急起来。他安全吗?随着所有的财产烟消云散,他会灰心吗?67岁的老人,再没有时间从头做起了。我终于看到他从工厂的院子向我扑来。”
“妈姆呢?”爱迪生对女儿大喊,“去找她,叫她去找她的朋友来,她们以后再没有机会看到这样的大火了!”
第二天清晨五点半,火势还没完全扑灭,爱迪生便召集所有员工,宣布:“我们开始重建!”一个人被派往当地所有的机械工厂租机械,另一人被派去依莱铁路公司借清除起重机。然后才想到钱,“且慢!你们有谁知道在什么地方可以弄到一点钱?”
“一个人常常能够从灾难中创造资本,”他说,“我们已清除一大堆废物,我们要在废墟上建立一个更大、更好的工厂。”说完,把大衣一卷,蜷伏在桌子上,立刻呼呼入睡。
一连串惊人发明,好像他具有一种惊人的魔力,因此他被称为“门洛帕克的魔术师”。对这说法,他有时觉得有趣,有时甚为不满。
“魔术师?”他说,“笑话,那完全是劳苦的工作达成的!”或者,用他的一句常被引用的话:“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懒惰,尤其是心理上的懒惰,最使他难以忍受,他总把据说是伦诺兹说的一句名言——“人们总是想尽办法以求避免思想的真正劳苦”——醒目地挂在他的工厂和实验室。
爱迪生从不改变他对事情的看法或他的习惯。在波士顿,在第一家使用电灯的美国戏院的开幕典礼上,当发电机发生故障,爱迪生立刻解开领带和燕尾服(他讨厌穿燕尾服),毅然走入地下室帮忙检查毛病。在巴黎,刚接受荣誉勋章之后,他便悄悄从衣服的翻领上卸下那朵红色小玫瑰,怕朋友们笑他是一个花花公子。
爱迪生在原配去世后,续娶米勒小姐,也就是第二任妻子。从她那里爱迪生得到完美的补偿。米勒小姐文静温柔,可以照顾自己,又肯配合爱迪生忙碌的生活,他们的婚姻使凡是接触他们的人无不感到温暖。爱迪生一生只记过9天日记(1885年结婚前九天),上面表示他是如何爱着妻子,他坦白记载:“一心想念着米勒,几乎被街车压死。”
当他求婚时,那求婚辞是用电报密码写成的,在他们恋爱过程中,米勒小姐已经学会这种技术。婚后,当爱迪生在家坐在桌边工作时,妻子也在旁边的桌子边,忙她最热心的社团工作。爱迪生有时被人认为没受过教育,事实上,他有过六个月的正式学校教育。此外,在他母亲的教导下(当时住在密歇根州的休洛港),他在八九岁时也读了一些像《罗马帝国衰亡史》之类的古典著作;在铁路当报童和小贩之后,他成天呆在底特律“自由图书馆”里读书。我们家常有许多书籍、杂志,还有五六种报纸。
从童年时代,这个发明如此多的伟人,便几乎什么都听不到,只能听到高声的嘈杂和大声的喊叫,但他不以为苦。有一次他说:“从11岁起,我便没有听过鸟的歌唱。但我的耳聋不是一种缺点,或许给我许多好处。”他认为这可促使他及早读书,使他能集中注意力,摒弃无谓的闲聊。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发明一种助听器。爱迪生常这样回答:“在过去24小时内,你听到多少话是非听不可的?”又说:“一个说话要高声大喊的人,是永远不会说谎的。”
他爱听音乐。如果曲子本身是着重调子的,他便用一支铅笔,一端咬在嘴里,一端顶着留声机的箱子,这样一来,振荡和音律便很清晰地传送过来。附带一提,留声机是他所有发明中,他最心爱的一种。
虽然爱迪生耳聋,需要高声谈话或书面回答,但记者仍很乐意来访,以听取他简洁而深刻的评论。有一次,问到他对青年有什么忠告,他说:“青年不接受忠告。”他从不把快乐或满足当作值得努力的目标。“凡是彻底满足的人,”他说,“都是一事无成的人。”问到技术的进步是否会导致生产过剩,他说:“人类所需要的东西是不会生产过剩的。胃的容量有大小,人类的欲望无穷尽的。”
许多人把礼物送给爱迪生,其中有两件特别使他高兴。一件是在1929年10月21日发明电灯50周年的纪念日,福特重建了爱迪生在新泽西州的门洛帕克实验室,作为福特在密歇根州迪尔朋市和格林菲尔村的美国文物展览的永久圣地。这是福特对爱迪生表示的谢意,因为当年他曾因疑虑和绝望,几乎停止制造第一部汽车,幸亏爱迪生对他说过一番鼓励的话。
1928年,另外一件出色的礼物,送到爱迪生在西橘的图书馆兼实验室的办公室。他曾接受许多国家颁赠的荣誉和勋章,但这次是一个特别金制的“美国国会勋章”,以表彰他的成就,他对此格外高兴。
他没有退休过,对老景催人也不以为意。80岁那年,他研究一种对他而言完全陌生的科学——植物学,目的是找出橡胶的本地来源。在试验与分类过一万七千种不同植物之后,他和助手终于找到了一种从“金枝”提取大量橡浆的方法。
83岁,听到纽瓦克机场在美国东部是最忙碌的地方后,他拉着妻子到那里“看看一个真正机场活动的情形”。当他看到他的第一架直升机时,他笑着说:“这就是我常常想的,它应该做成这个样子。”接着便计划进行这种人们不太知道的飞机的改进。
84岁,他得了尿毒症。弥留之际,许多记者赶来守候。每隔个把钟头,记者都会被告知:“生命之光仍在燃烧。”但最后,在1931年10月18日清晨三点二十四分,消息传出:“光熄了。”
爱迪生出殡的那一天,最后的敬礼是全国停电一分钟。但这样太危险、太浪费了,乃决定只减弱某些灯光。进步的轮子是永远不停的,即使是一秒钟。
世人深信爱迪生是会喜欢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