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第一堂课(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 7.多年师友生涯

韶光易逝,我习《易》至今,忽忽已三十年。当年在台大读研究生时,纯因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和一份说不清的亲切感,而误打误撞从师入门,怎么也不曾想到,往后会离开理工本行,投身出版界,再转为如今以《易经》为专业的教学研习生涯。人生种种际遇,究竟是操之在己者多,还是冥冥中亦有其定数?

我的恩师爱新觉罗·毓鋆为清朝皇室之后,于2011年3月20日仙逝,享寿106岁。毓老师门生遍天下,智勇渊深、刚健峻烈的风格典范,令人钦仰无极。我有幸从其读书,多少识得学问大意,而平生志业也受其启发甚深。这种难得的机缘,只能珍惜感念。

年轻时读书交友,不知天高地厚,难免相逢意气,坐而论道。昔日夏学会诸友,切磋琢磨的情景犹在目前,数十年过去,头角峥嵘者有之,隐遁乡野者有之,而载浮载沉者也不少。中国及世界的情势,较诸当年,也有了惊天动地的巨大变迁。总之,都已多历沧桑。

十多年出版界的磨炼,堪称奇诡,惊涛骇浪,缘起缘灭,激情早已平复,而回首往昔,倒是沉潜习《易》的极佳道场。书生意气,确须在世事上多所磨砺。

开始在社会上授《易》,纯属偶然,教学相长,结果还是自己获益良多,至于政界和商界的一些因缘,不知我者津津乐道,知我者谓我何求?不过随机适化而已。

“术数易”中有本命卦的说法,由人的生辰八字,可推一生性向所在,这和易占以一时一事起问,本有不合,为了好奇,我还是核算出结果:先天本命为比卦()第三爻,后天本命转成蒙卦()上爻。比卦互助结盟、蒙卦启迪教诲,正是讲的良师益友之道。人生拜师交友,均须审慎抉择,人算不明,还借助天算,故而比卦卦辞称“原筮”,蒙卦卦辞言“初筮”。筮以决疑,原初重始,一开始就须想得很透很深。

六十四卦中,只有比、蒙二卦卦辞言筮,先天转后天,又恰当年近四十之时,而我开始教《易》正是此际,难道注定和《易经》有缘?

易学小教室

古代易学名家

(一)象数派代表人物

孟喜

孟喜,生于汉昭、宣帝之时,约公元前90年前后,字长卿,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县西南)人。其父孟卿善治《礼》、《春秋》,后世所传《后氏礼》、《疏氏春秋》皆出孟卿。孟喜遵父之命习《易》,与施仇、梁丘贺同学于田王孙,为汉代第一位易学家田何的再传弟子。他自称得田王之真传,“师田王孙,且死时枕喜膝,独传喜”(《汉书·儒林传》)。其实,这是孟喜为了假借其老师声望抬高自己在当时的地位而编造的故事。孟喜学有师法,这是事实。但他并不是田何的正宗传人,而是一位叛离儒家师门、敢于接受异端邪说的易学家。他“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以阴阳灾异解说《周易》。正因为如此,汉宣帝时,孟氏易学才列于学官,与施仇、梁丘贺并称汉初三大家,从经学言之,他属今文经派,曾参加过汉宣帝召集的经学讨论会,“与五经诸儒杂论同异于石渠阁。”根据《汉书·艺文志》载,著作有:《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氏》六十六篇,《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已亡佚。《隋书·经籍志》有“《孟氏易》八卷,残缺”。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有《孟氏章句》一卷,我们研究孟喜的易学思想,主要凭借唐僧一行《卦议》所引的孟喜思想。

焦延寿

焦延寿,西汉梁人(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字赣。家贫贱,因好学而得到梁敬王的资助。学成之后,为郡吏察举,补小黄令,任职期间,常先知奸邪,而使为盗者不敢轻举妄动。后因“爱养吏民,化行县中”,被举荐,升迁外地为官。三老官属上书挽留,得到批准,并使官职增高。最后死于小黄。于《周易》自称学于孟喜,其学生京房也认为“延寿易即孟氏学”。而孟喜正传弟子“瞿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其实,“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相与同”。“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四卦,更直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以上所引,见《汉书·京房传》)这些思想后来被其弟子汉代著名易学大师京房继承和发挥。焦氏的易学著作有《易林》、《易林变占》。今存焦氏著作有《焦氏易林》。

京房

京房(前77-前37年),西汉学者,本姓李,字君明,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好音律,推律自定为京氏。元帝时立为博士,官至魏郡太守。屡次上疏,以卦气、阴阳灾异推论时政,后因劾奏中书令石显专权,为石氏所忌恨,被捕下狱处死。死时年四十一。

京房之所以驰名于中国学术史,是由于他开创了今文易学“京氏学”。京房师从焦延寿,对《周易》象数多有发明,如纳甲、八宫、世应、飞伏、五星四气等。而且能够运用象数理论进行占验。据其弟子说:“房言灾异,未尝不中。”(《汉书·京房传》)死后,其学传与段嘉、姚平、乘弘,形成了西汉易学中的“京氏之学”。京氏一生撰写了不少的易学著作,大多佚失,今只存《京氏易传》三卷。

邵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又称安乐先生、百源先生,谥“康节”,后世称邵康节,北宋五子之一,北宋理学家。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等。虽然不似三国诸葛孔明那样家喻户晓,但是无论从才干和品德来讲,邵雍都不亚于诸葛亮。宋朝理学鼻祖之一的程颢曾在与邵雍切磋之后赞叹道:“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少年时,邵雍就胸怀大志,发愤刻苦读书,于书无所不读。当时有高人李挺之,传授他《河图》、《洛书》、《伏羲八卦》等易学秘奥。以邵雍的聪颖才智,他融会贯通、妙悟自得,终于成为一代易学大师,风靡遐迩的鸿儒。他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独特的宇宙观,对于天地运化、阴阳消长的规律了如指掌。他著书立说,撰写了《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等著作共十余万言。他认为历史是按照定数演化的。他以他的先天易数,用元、会、运、世等概念来推算天地的演化和历史的循环。对后世易学影响很大的《铁板神数》和《梅花心易》都是出于邵雍。后人也尊称他为“邵子”。中年后,他淡泊名利,隐居洛阳,著书教学,在那时写下传世之作——《梅花诗》,预言了他身后在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演变。当然,和所有预言一样,他采用了很隐晦的语言,并非很容易理解。

陈抟

陈抟(871-989年),为唐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字图南,自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享年118岁。陈抟好读《易经》,他继承汉代以来的易学象数传统,并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一流。他一生修道,编写了导养、还丹为主要内容的《指玄篇》八十一章,并致力于导养之道。以“顺以生人”,“逆以还丹”的理论体系来探究生命的起源,寻找延年益寿之方,因此被后世道教徒尊奉为“陈抟老祖”,成为中国太极文化的创始人。创作“无极图”、“先天方圆图”、“八卦生变图”等一系列《易》图,并发表《太极阴阳说》后,才出现了有宋代大儒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张载的《太和论》、邵雍的《皇极经世》,程颢、程颐、朱熹等的《易传》,从而才有中华独有的太极文化形态和一系列理论的形成,尤其是宋代理学家的形成,推动了宋代历史的进步。著《易龙图序》、传河洛数理,成为中国“龙图”的第一人。倡先天易学,是宋代新“易”学始祖,把“道、儒、佛”三家之学融会贯通,形成中国古代完整的哲学体系。

(二)义理派代表人物

王弼

王弼(226-249),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金乡一带)人,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王弼人生短暂,年仅二十四岁,但其学术成就卓著。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等数种。他注《周易》一改汉人支离繁琐的传统方法,不用象数,而以老子思想解《易》,并阐发自己的哲学观点,在学术上开一代新风——“正始玄风”。王弼的易学观体系庞大,内容深奥。综合儒道,借用、吸收了老庄的思想,建立了体系完备、抽象思辨的玄学哲学。其对易学玄学化的批判性研究,尽扫先秦、两汉易学研究之迂腐学风。王弼注《易》,是从思辨的哲学高度来注释《易经》的。他对“经”上下篇都作了注,计六卷;对《文言》、《彖传》、《象传》加注,只突出“传”之义理以阐发“经”义。至于《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均不下注,后来由东晋韩康伯注完。王弼《易》注的贡献,首先在于把象数之学变成为思辨哲学,这是易学研究史上的一次飞跃。其次,王弼站在玄学家的立场上,把易学玄学化,就是用道家的本体论——“以无为本”来释《易》。总之,王弼以言简意赅的论证代替前人的繁琐注释,以抽象思维和义理分析摈弃象数之学与谶纬迷信,为经学开创了一代新风。

胡瑗

胡瑗(993-1059),字翼之,北宋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因世居陕西路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老于家。胡瑗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是宋代理学酝酿时期的重要人物。胡瑗精通儒家经术,倡导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提倡易学为讲天人之道、讲万物变易法则的学问。胡瑗的《周易口义》是他的学生倪天隐根据先生口述整理而顾。其特点是“大胆疑经,自立新解”。据统计,胡瑗仅在《周易口义》一书中,疑经的地方就有十多处;在《洪范口义》中,也纠正了许多不合理的注解。据《宋元学案》记载,胡瑗“日升堂讲《易》,音韵高朗,旨意明白,众皆大服”。在当时的学术派别中,胡瑗是宋初易学的权威,是一位开源发蒙、鼓动风气的人物,也是宋代义理易学的创立者。清人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说:“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

程颐

程颐(1033-1107),理学家和教育家。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北宋洛阳人。为程颢之胞弟。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与其兄程颢不但学术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合称“二程”。二程将易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伊川易传》为义理易学诠释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程氏易传》是伊川易学的精华,它继承了王弼义理派易学传统,将儒家解《易》推阐发挥到极致,可以说是集义理派著作之大成,并对朱熹易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果说王弼易学是魏晋玄学、易学兴起的重要标志,那么,程氏易学则实现了由王弼易学道家化、玄学化的义理向儒家义理的转变。

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易学家。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精于《易》学,有《诚斋易传》20卷,以史证《易》,为经学家非议。其《易》说属于义理学派。传承程颐易学,与以邵雍为代表的象数学派、图书学派相对立,同时也受张载的影响。杨万里的易学思想在宋代占有重要地位,他认为《周易》一书是圣人通变之书,主张学习《周易》目的,是在人事得失、社会治乱中掌握其法则,转灾为福,转危为安,转乱为治。同时,善用以史证易的方法。《诚斋易传》对各卦和各爻义的解释,几乎皆引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言行加以论证。除引史证经外,还注重从文字和义理两方面串讲,力求文理贯通,不拘于文字训诂和注疏形式,体现了浓厚的理学家的色彩。易学哲学上反对周敦颐以“无极”、“太极”为虚无的观点,认为混沌元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但因其在易学上主张有理而后有象,故终不能从程颐的理本气末说中解脱出来。从整体看,杨万里的易学思想重视实用,重视总结历代王朝兴亡成败的规律以利当世,有独特的个性。

李光

李光(1078-1159),南宋易学家。字泰发,号转物居士,又自号读易老人。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西北)人。靖康年间,曾劾蔡京、王黼、朱勔、李彦,反对割三镇与金。绍兴元年(1131),累迁吏部侍郎,建议驻华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守江淮。督临安行在营缮事,不骚扰百姓。绍兴八年,参知政事。秦桧欲用其名压制反对和议者,谋削兵权,他面斥桧“怀奸误国。”和议成,安置滕州,移琼州,论文考史,怡然自适。桧死,复官。著有《读易详说》十卷,此书多援引史事,解说《易》旨,与杨万里《诚斋易传》并为“以史证《易》”之代表作。主张解《易》不应拘泥于象数,而应明人事,其解《易》往往依经立义,因事抒忠。引史入《易》,以史证《易》,因反对秦桧和议,假借易学道出其政治观点。所论大都切实近理,然不免牵合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