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卦第十五
艮下坤上
谦〔1〕,《序卦》:“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其有既大,不可至于盈满,必在谦损,故大有之后,受之以谦也。为卦坤上艮下,地中有山也。地体卑下,山高大之物,而居地之下,谦之象也。以崇高之德,而处卑之下,谦之义也。
注释:
〔1〕谦:卦名。谦虚也。《正义》曰:“谦者,屈躬下物,先人后己,以此待物,则所在皆通。”胡一桂《易本义附录纂注》亦云:“谦,一卦六爻,下三爻皆吉而无凶,上三爻皆利而无害,《易》中吉利,罕有若是纯全者,谦之效,固如此。”
谦,亨,君子有终〔1〕。
谦有亨之道也。有其德而不居,谓之谦。人以谦巽自处,何往而不亨乎?君子有终,君子志存乎谦巽,达理故乐天而不竞〔2〕,内充〔3〕故退让而不矜〔4〕。安履〔5〕乎谦,终身不易,自卑而人益尊之,自晦而德益光显,此所谓君子有终也。在小人则有欲必竞,有德必伐,虽使勉慕于谦,亦不能安行而固守,不能有终也。
注释:
〔1〕有终:能始终保持谦虚的美德。
〔2〕不竞:不争。
〔3〕内充:内在充实。
〔4〕不矜:不骄矜自负。矜,夸张。
〔5〕安履:安然践履。
《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1〕,地道卑而上行〔2〕。
济当为际,此明谦而能亨之义。天之道,以其气下际,故能化育万物,其道光明。下际,谓下交也。地之道,以其处卑,所以其气上行交于天,皆以卑降而亨也。
注释:
〔1〕天道下济而光明:天的法则是天气下降,周济万物,因此天道光辉而显著。
〔2〕地道卑而上行:地的法则是位处卑下而地气上升。
天道亏盈而益谦〔1〕,
以天行而言,盈者则亏,谦者则益,日月阴阳〔2〕是也。
注释:
〔1〕天道亏盈而益谦:天的规律是亏损盈满而增益不足。此即《老子》所云:“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2〕日月阴阳:如日中则昃、月盈则亏之类。
地道变盈而流谦〔1〕,
以地势而言,盈满者倾变而反陷,卑下者流注而益增也。
注释:
〔1〕变盈而流谦:倾圮改变高突而流注于卑下。变盈有如地理学上侵蚀作用与均夷作用,而流谦则有如冲积平原与三角洲。
鬼神害盈而福〔1〕谦,
鬼神,谓造化之迹。盈满者祸害之,谦损者福佑之,凡过而损,不足而益者,皆是也。
注释:
〔1〕福:赐福庇佑。用如动词。
人道恶〔1〕盈而好谦。
人情疾恶于盈满,而好与于谦巽也。谦者人之至德,故圣人详言,所以戒盈而劝谦也。
注释:
〔1〕恶:憎恶。
谦尊而光〔1〕,卑而不可踰 〔2〕,君子之终也。
谦为卑巽也,而其道尊大而光显。自处虽卑屈,而其德实高不可加尚,是不可踰也。君子至诚于谦,恒而不变,有终也,故尊光。
注释:
〔1〕谦尊而光:能谦,则尊贵者道德更加光明。
〔2〕卑而不可踰:卑贱者道德崇高而难以超越。
评析:
孔颖达《正义》云:“尊者有谦,而更光明盛大,卑者有谦而不可踰越。”分尊卑二者言之,似较《程传》仅从卑者言之为胜。盖卑者能谦乃是本分,尊者能谦,方显高贵。观六爻之言谦,亦是含尊卑二者言之,可借资证明。
《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1〕,称物平施〔2〕。
地体卑下,山之高大而在地中,外卑下而内蕴高大之象,故为谦也。不云“山在地中”,而曰“地中有山”,言卑下之中,蕴其崇高也。若言崇高蕴于卑下之中,则文理不顺,诸象皆然,观文可见。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君子观谦之象。山而在地下,是高者下之,卑者上之,见抑高举下、损过益不及之义。以施于事,则裒取多者,增益寡者,称物之多寡,以均其施与,使得其平也。
注释:
〔1〕裒多益寡:即取有余而补不足之意。裒,取也,音póu。
〔2〕称物平施:权衡事物而乎均施与。称,《集韵》:“权衡也。”音chèn。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1〕,吉。
初六以柔顺处谦,又居一卦之下,为自处卑下之至,谦而又谦也,故曰“谦谦”,能如是者君子也。自处至谦,众所共与〔2〕也,虽用涉险难,亦无患害,况居平易乎?何所不吉也?初处谦而以柔居下,得无过于谦乎?曰:柔居下,乃其常也,但见其谦之至,故为谦谦,未见其失也。
注释:
〔1〕用涉大川:以此(谦德)来涉险犯难。《一切经音义》卷七引《仓颉篇》:“用,以也。”
〔2〕与:从也、亲也。《国语·齐语》:“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
《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1〕也。
谦谦,谦之至也。谓君子以谦卑之道自牧也。自牧,自处也。《诗》云:“自牧归荑。”〔2〕
注释:
〔1〕自牧:自我修养。《广雅·释诂》卷一:“牧,养也。”
〔2〕自牧归荑:见《诗经·邶·静女》,本指从野外带回白嫩的茅草根送我,惟《程传》则以“自处”释“自牧”,不知何据。
六二:鸣谦〔1〕,贞吉。
二以柔顺居中,是为谦德积于中。谦德充积于中,故发于外,见于声音颜色,故曰“鸣谦”。居中得正,有中正之德也,故云“贞吉”。凡贞吉,有为贞且吉者,有为得贞(一有“正”字)则吉者,六二之贞吉,所自有也。
注释:
〔1〕鸣谦:谦虚的名声远播。
《象》曰:鸣谦贞吉,中心得也〔1〕。
二之谦德,由至诚积于中,所以发于声音,中心所自得也。非勉(一有“强”字)为之也。
注释:
〔1〕中心得也:乃本诸内心所得,非矫揉造作之谓。
评析:
《折中》引胡瑗曰:“中心得者,言君子所作所为,皆得诸心,然后发之于外。故此谦谦皆由中心得之,以至于声闻流传于人,而获至正之吉也。”
九三:劳谦〔1〕,君子有终,吉。
三以阳刚之德而居下体,为众阴所宗,履得其(一作“正”)位,为下之上,是上为君所任,下为众所从,有功劳而持谦德者也,故曰“劳谦”。古之人有当之者,周公是也。身当天下之大任,上奉幼弱之主,谦恭自牧,夔夔〔2〕如畏然,可谓有劳而能谦矣。既能劳谦,又须君子行之有终则吉。夫乐高喜胜,人之常情。平时能谦,固已鲜矣,况有功劳可尊乎?虽使知谦之善,勉而为之,若矜负〔3〕之心不忘,则不能常久,欲其有终,不可得也。唯君子安履谦顺,乃其常行〔4〕,故久而不变,乃所谓有终,有终则吉也。九三以刚居正,能终者也,此爻之德最盛,故象辞特重。
注释:
〔1〕劳谦:有功劳而能谦虚。
〔2〕夔夔:敬谨恐惧貌。见《孟子·万章上》:“夔夔齐栗。”
〔3〕矜负:指自矜自负。即自夸、自以为了不起的意思。
〔4〕常行:经常的行为。非日月至焉之属,而是三月不违。
《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1〕也。
能劳谦之君子,万民所尊服也。《系辞》云:“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2〕有劳而不自矜伐,有功而不自以为德,是其德弘厚之至也。言以其功劳而自谦以下于人也。德言盛,礼言恭,以其德言之则至盛,以其自处之礼言之则至恭,此所谓谦也。夫谦也者,谓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存,守也。致其恭巽以守其位,故高而不危,满而不溢,是以能终吉也。夫君子履谦,乃其常行,非为保其位而为之也。而言存其位者,盖能致恭所以能存其位,言谦之道如此。如言为善有令名,君子岂为令名而为善也哉?亦言有令名者,为善之故(一作“效”)也。
注释:
〔1〕服:仰服。《孟子·公孙丑》:“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此“服”字同七十子之服孔子之“服”。
〔2〕见《系辞上传·第八章》。
评析:
傅师隶朴《周易理解》云:“以盖世之功,受不世之封赏,谁曰不宜?自古一将成名万骨枯,把一己的功劳,建立在万户的悲哀上,要求万民皆服,就不可能了。劳谦之君子,当朝廷论功行赏之时,他把所有的功劳推在死难之士身上去,自己辞禄不居,不惟生者会服其德,即死者也感其公了。故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注家有以勤劳谦逊来解释“劳谦”之意者,窃以为“勤劳”乃吾国普遍之民族性,在此实不足以形容九三之大德,宜依程朱作“功劳”解为妥。
六四:无不利谦〔1〕。
四居上体,切近君位。六五之君,又以谦柔自处,九三又有大功德,为上所任、众所宗,而己居其上,当恭畏以奉谦德之君,卑巽以让劳谦之臣,动作施为,无所不利于谦也。㧑,施布之象,如人手之㧑也。动息进退,必施其谦,盖居多惧之地,又在贤臣之上故也。
注释:
〔1〕谦:发挥谦德。“”音义同“挥”。
评析:
“无不利谦”,《本义》作两句,《程传》作一句,依《本义》是指六四无所不利,以其能发挥谦德。依《程传》,是指六四动作施为无不发挥谦德。若从《象传》来观察,宜以《程传》为近。
《象》曰:无不利谦,不违则〔1〕也。
凡人之谦,有所宜施,不可过其宜也,如六五或用侵伐是也。唯四以处近君之地,据劳臣之上,故凡所动作,靡不利于施谦,如是然后中于法则,故曰“不违则也”,谓得其宜也。
注释:
〔1〕则:指谦虚的法则。
六五:不富以其邻〔1〕,利用侵伐〔2〕,无不利。
富者众之所归,唯财为能聚人。五以君位之尊,而执谦顺以接于下,众所归也,故不以富而能有其邻也。邻,近也。不富而得人之亲也,为人君而持谦顺,天下所归心也。然君道不可专尚谦柔,必须威武相济,然后能怀服天下,故利用行侵伐也。威德并著,然后尽君道之宜,而无所不利也。盖五之谦柔,当防于过,故发此义。
注释:
〔1〕不富以其邻:喻六五能以虚怀谦逊而非以富有而得众。阴虚阳实,在《易经》中,有“不富”一词者,都是阴爻。
〔2〕侵伐:即征伐。
评析:
胡炳文《周易本义通释》曰:“六五一爻不言谦,而曰‘利用侵伐’,何也?盖不富者,六五虚中而能谦也。以其邻者,众莫不服五之谦也。如此而犹有不服者,则征之固宜。”杨万里《诚斋易传》亦云:“此一卦谦德之盛也,推不富之心,则其臣邻翕然,焉往不利哉?‘利用侵伐’,姑举其大者。”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征其文德谦巽所不能服者也,文德所不能服,而不用威武,何以平治天下?非人君之中道,谦之过也。
评析:
何楷《古周易订诂》云:“侵伐非黩武,以其不服,不得已而征之,正以释征伐用谦之义。”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1〕,征邑国〔2〕。
六以柔处柔顺之极,又处谦之极,极乎谦者也。以极谦而反居高,未得遂其谦之志,故至发于声音。又柔处谦之极,亦必见于声色,故曰“鸣谦”。虽居无位之地,非任天下之事,然人之行己,必须刚柔相济。上,谦之极也,至于太甚,则反为过矣。故利在以刚武自治。邑国,己之私有。行师,谓用刚武。征邑国,谓自治其私。
注释:
〔1〕行师:率军作战。
〔2〕征邑国:征讨骄逆不顺服的城邑小国。邑,大夫的封邑。国,诸侯之国。
评析:
本爻解说,主要有二:一是从个人修身立言,如程颐、朱震。朱震《汉上易传》云:“征邑国,非侵伐也,克己之谓也。君子自克则诚,诚则物无不应,有不应焉,诚未至也。”一是从字面之意解释,如朱熹。《本义》云:“谦极有闻,人之所与,故可用行师。然以其质柔而无位,故可以征己之邑国而已。”
《象》曰:鸣谦,志未得也〔1〕;可用行师,征邑国也。
谦极而居上,欲谦之志未得,故不胜其切,至于鸣也。虽不当位,谦既过极,宜以刚武自治其私,故云“利用行师,征邑国”也。
注释:
〔1〕志未得也:志向未能完全实现。
评析:
“志未得也”一句,《程传》谓“欲谦之志未得”,唯《折中》云:“其志未得者,乃未能遂其大同之心。”盖以上六谦极而位高,虽然谦名远播,然毕竟犹有骄逆不顺者,故其一统天下之志,尚未能实现,亦可备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