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程传注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周易上经·卷第一

乾卦第一

乾下乾上

〔1〕,元亨利贞〔2〕

上古圣人始昼八卦,三才之道备矣。因而重之,以尽天下之变,故六画而成卦。重乾为乾。乾,天也。天者,天之形体〔3〕;乾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无息之谓乾。夫天,专言之则道也,天且弗违是也;分而言之,则以形体谓之天,以主宰谓之帝,以功用谓之鬼神〔4〕,以妙用(一无“用”字)谓之神,以性情谓之乾,乾者万物之始,故为天、为阳、为父、为君。元亨利贞谓之四德〔5〕: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唯乾、坤有此四德,在他卦则随事而变焉〔6〕。故元专为善大,利主于正固,亨贞之体,各称〔7〕其事,四德之义,广矣大矣。

注释:

〔1〕乾:卦名。其象为天,其义为健。

〔2〕元亨利贞:元,元始。亨,亨通。利,和宜。贞,正固。这四字是乾卦对大自然德性的概括说明。在解释上有四德说与二德说的不同,如孔颖达《周易正义》引《子夏易传》云:“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程颐《易传》亦主是说。

〔3〕天之形体:这是着重天的具体形象而言。章太炎云:“天即人顶,引申之为苍苍者。”

〔4〕鬼神:《程传》于乾卦《文言》注云:“鬼神者,造化之迹也。”指自然发展变化中所呈现的迹象。

〔5〕四德:四德最早语出乾卦《文言》:“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另有“二德”说,如朱熹。

〔6〕“元亨利贞”在经文中凡七见,计有乾、坤、屯、随、临、无妄、革七卦。

〔7〕称:相合、相当。音chèn。

评析:

《朱子语类》云:“问元亨利贞,曰:当初只是说大亨利于正,不以分配四时,孔子见此四字好,始分作四件说。”又云:“元亨利贞四字,文王本意,在乾坤者,只与诸卦一般,至孔子作《彖传》《文言》,始以乾、坤为四德,而诸卦自如其旧,二圣人之意,非有不同,各是发明一理耳。”

初九:潜龙勿用〔1〕

下爻为初。九,阳数之盛,故以名阳爻;理无形也,故假象以显义。乾以龙为象,龙之为物,灵变不测〔2〕,故以象乾道变化,阳气消息,圣人进退。初九在一卦之下,为始物之端,阳气方萌。圣人侧微〔3〕,若龙之潜隐,未可自用,当晦养以俟时。

注释:

〔1〕潜龙勿用:有如潜伏的龙,暂时不能施展才用。象征事物在韬光养晦的阶段。

〔2〕灵变不测:灵妙变化,不可测度。许慎《说文解字》云:“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可谓将龙形容得变化莫测。

〔3〕侧微:微贱。《伪古文尚书·舜典》称:“虞舜侧微。”《孔疏》云:“不在朝廷谓之侧,其人贫贱谓之微。”

九二:见龙在田〔1〕,利见大人。

田,地上也。出见于地上,其德已著。以圣人言之,舜之田渔时也〔2〕。利见大德之君,以行其道。君亦利见大德之臣,以共成其功。天下利见大德之人,以被其泽。大德之君,九五也。乾坤纯体,不分刚柔,而以同德相应〔3〕

注释:

〔1〕见龙在田:有如龙出现在地上,象征事物甫出潜离隐的阶段。见,同“现”,出现。田,地上。王弼《周易注》云:“出潜离隐,故曰见龙”。

〔2〕田渔时也:指舜耕于历山,渔于雷泽之时。

〔3〕同德相应:《易》例以阴阳相应为常例,同德相应为变例,或可称为类应(同类相感应),类应通常发生在非常时期,或成就非常事功,有如乾卦的九二与九五,丰卦的初九与九四。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1〕,夕惕若〔2〕,厉〔3〕,无咎〔4〕

三虽臣位,已在下体之上,未离于下而尊显者也。舜之玄德升闻〔5〕,时也。日夕不懈而兢惕,则虽处危地而无咎。在下之人,而君德已著,天下将归之,其危惧可知。虽言圣人事,苟不设戒,则何以为教?作《易》之义也。

注释:

〔1〕乾乾:健而又健,有健行下止,努力不懈之意。

〔2〕惕若:警惕戒惧。若,语助词。

〔3〕厉:危险。

〔4〕咎:《易》中咎字含有咎害、灾病、罪过等义。《系辞上传》说:“无咎者,善补过也。”其义乃说明善于弥补过失,则可免于咎害。《说文》称:“咎,灾也。”

〔5〕舜之玄德升闻:是说舜的潜德彰显于外,升闻于天子之朝。见《伪古文尚书·舜典》:“玄德升闻,乃命以位。”

评析:

《朱子语类》云:“问伊川云:‘虽言圣人事,苟下设戒,何以为教?’窃意因时而惕,虽圣人亦有此心。曰:易之为书,广大悉备,常人皆可得而用,初无圣凡之别,但当著此爻,便用兢兢戒惕。”

九四:或跃在渊〔1〕,无咎。

渊,龙之所安也。或,疑辞,谓非必也。跃不跃,唯及时以就安耳。圣人之动,无不时也。舜之历试,时也〔2〕

注释:

〔1〕或跃在渊:或飞跃或潜渊,指其能随时宜而进退。

〔2〕舜之历试,时也:指舜历试诸难之时。《伪古文尚书·舜典》云:“虞舜侧微,尧闻之聪明,将使嗣位,历试诸难。”而“诸难”则有如《舜典》所说的“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等等。

评析:

朱熹《周易奉本义》云:“改革之际,进退未定之时也。”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进位乎天位也。圣人既得天位,则利见在下大德之人,与共成天下之事。天下固利见夫大德之君也。

评析:

九五不利见在下大德之人,则高而无辅,是为独夫。《朱子语类》说:“太祖一日问王昭素曰:‘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常人何可占得此卦?’昭素曰:‘何害?若臣等占得,则陛下是飞龙在天,臣等利见大人。’此说得最好,此《易》之用所以不穷也。”

上九:亢龙〔1〕有悔。

九五者,位之极;中正者,得时之极,过此则亢矣。上九至于亢极,故有悔也。有过则有悔。唯圣人知进退存亡而无过,则不至于悔也。

注释:

〔1〕亢龙:是说有如高飞穷极的龙。亢,极也,穷高曰亢。亢,音kàng。

用九〔1〕:见群龙无首〔2〕,吉。

用九者,处乾刚之道,以阳居乾体,纯乎刚者也。刚柔相济为中,而乃以纯刚,是过乎刚也。见群龙,谓观诸阳之义,无为首则吉也。以刚为天下先,凶之道也。

注释:

〔1〕用九:《程传》以用九为用刚之道。另占筮者以用九是占筮时出现乾卦,而且六爻皆为老阳(变爻)时,所用的断语。

〔2〕群龙无首:呈现出群龙均能不居首争先,彼此尊重,和谐相处。

评析:

“见群龙无首”,乃是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之时代。熊十力云:“全人类和谐若一体,无有逞野志,挟强权,以劫制众庶者,此亦群龙无首之众。《春秋》太平、《礼运》大同,皆自乾元之义,推演而出。”(《读经示要》卷三

《彖》曰:大哉乾元〔1〕,万物资始,乃统天〔2〕。云行雨施,品物流形〔3〕。大明终始,六位时成〔4〕,时乘六龙以御天〔5〕。乾道变化,各正性命〔6〕,保合太和〔7〕,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卦下〔8〕之(一无“之”字)辞为彖〔9〕,夫子从而释之,通谓之彖〔10〕。彖者,言一卦之义,故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大哉乾元,赞乾元始万物之道大也。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11〕,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12〕。万物资始,乃统天,言元也。乾元,统言天之道也。天道始生万物,(一更有“万”字)物资始于天也。云行雨施,品物流形,言亨也。天道运行,生育万物也。大明天道之终始,则见卦之六位,各以时成。卦之初终,乃天道终始。乘此六爻之时,乃天运也。以御天,谓以当天运。乾道变化,生育万物,洪纤高下,各以其类,各正性命也。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保合太和,乃利贞,保谓常存,合谓常和,保合大和,是以利且贞也。天地之道,常久而不已者,保合太和也。天为万物之祖,王为万邦之宗,乾道首出庶物而万汇亨,君道尊临天位而四海从。王者体天之道,则万国咸宁也。

注释:

〔1〕乾元:乾阳元始之气。《九家易》称:“元者,气之始也。”为天地万物的本元。

〔2〕统天:统领着大自然。

〔3〕品物流形:指各类事物接受天道的流布滋润而完成形体。“品”,《说文》云:“众庶也。”

〔4〕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是说彻底明晓天道的终而复始,便可领悟六爻也是依随着时间,由潜伏、显现、成长、跃动、飞腾到满盈,完成六个不同阶段的变化。

〔5〕时乘六龙以御天:六龙,即潜龙、见龙、惕龙、跃龙、飞龙、亢龙,借喻六爻。御天,控御天体,即体现天道之意。全句是说顺着时势,像乘着六龙以体现天道。

〔6〕各正性命:各赋予其情性与生命。此“性”字有两层含义,其一,可见性乃得之于自然而非后天的;其二,性有分类,人有人性,兽有兽性。

〔7〕保合太和:保,保有。合,契合。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指最大的和谐,亦即天道。

〔8〕卦下:指卦画,或称卦符、卦形,如乾卦

〔9〕彖:指卦辞。孔颖达引褚氏、庄氏云:“彖,断也。断定一卦之义,所以名为彖也。”明白地说,彖即是对全卦卦义的解释。

〔10〕彖:此“彖”字所指即《十翼》中的《彖传》。

〔11〕五常之仁:“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朱熹云:“仁实贯通乎四者之中,盖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故仁者,仁之本体;礼者,仁之节文;义者,仁之断制;智者,仁之分别。犹春夏秋冬虽不同,而同出于春。春则春之生也,夏则春之长也,秋则春之成也,冬则春之藏也。”(《文集》卷五八答陈器之第二书

〔12〕偏言:分别而言;专言:整体而言。程朱理一分殊的概念,即从此而来。在天曰元,在人曰仁。

《象》曰:天行健〔1〕,君子以〔2〕自强不息。

卦下象〔3〕,解一卦之象;爻下象〔4〕,解一爻之象。诸卦皆取象以为法,乾道覆育之象至大,非圣人莫能体,欲人皆可取法也,故取其行健而已。至健固足以见天道也,君子以自强不息,法天行之健也。

注释:

〔1〕天行健:宜断为“天行,健”。综观六四卦《大象传》结构大致可分为四部分,以屯卦《象》:“云雷,屯。君子以经纶”为例:一为说明卦象或分析上下卦的组成,如“云雷”;二为卦名,如“屯”;三为有所取法以为用者,如“君子以”;四为所取法的内容,如“经纶”。由《帛书周易》称乾卦为“键卦”,乾、键二字同音通假,足见“健(键)卦”或为乾卦之初名或别名。

〔2〕以:有取法之意。来知德说:“以者,用也,有所因而用之之辞。”(《周易集注》乾卦《大象》)在《大象》中,往往以“君子以”、“先王以”、“后以”、“大人以”、“上以”等辞来解说。

〔3〕卦下象:即《大象》。

〔4〕爻下象:即《小象》。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1〕

阳气在下,君子处微,未可用也。

注释:

〔1〕阳在下也:此句以下,为乾卦诸爻的象辞,由此可见《易经》经文在前,传文在后的本貌。

评析:

《程传》谓“阳气在下”,此从天道而言;谓“君子处微”,此从人事立论。深契《易经》贯通天人之旨。

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见于地上,德化及物,其施已普也。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1〕

进退动息,必以道也。

注释:

〔1〕反复道也:反复行道,不使偏差。《本义》云:“反复,重复践行之意。”

评析:

九三言“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者,即恐离道失德而招致悔咎。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量可而进(一有“也”字),适其时则无咎也(一无“也”字)。

飞龙在天,大人造〔1〕也。

大人之为,圣人(一无“人”字)之事也。造,徂早反。

注释:

〔1〕造:兴起而有所作为。“造”,陆绩、王肃、王船山当“至”讲,郑玄、程颐当“为”讲,朱熹当“作”讲。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盈则变,有悔也。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1〕也。

用九,天德也。天德阳刚,复用刚而好先,则过矣。

注释:

〔1〕天德不可为首:天的德性本属阳刚,故不可逞强,为首争先。《本义》云:“言阳刚不可为物先。”

文言〔1〕曰:元者,善之长〔2〕也。亨者,嘉之会〔3〕也。利者,义之和〔4〕也。贞者,事之干〔5〕也。

他卦《彖》《象》而已,独乾、坤更设《文言》,以发明其(一作“文”)义,推乾之道施于人事。元亨利贞,乾之四德。在人则元者,众善之首也。亨者,嘉美之会也。利者,和合于义也。贞者,干事之用也。

注释:

〔1〕文言:文饰之言。为《十翼》之一,又称《文言传》。按“文言”一词,众说纷纭,陆德明《经典释文》说:“文言,文饰卦下之言也。”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刘瓛说:“依文而言其理,故曰文言。”《周易正义》说:“庄氏云:文谓文饰,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饰以为文言。”诸说中,窃以孔说为长。

〔2〕善之长:众善的根源与领导。“长”,宗主。

〔3〕嘉之会:美好的会聚。指天与万物作最美好的会聚,即天物()合一的最高境界。

〔4〕义之和:适宜与和谐。指天使万物各得其宜,彼此和谐。“义”,宜也。

〔5〕事之干:处事的根本。“干”,主干,犹言根本。

评析:

“嘉会”之含义,近乎《中庸》所云“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矣”之境界。此亦物我合一、天人合一之境界。陆象山云:“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象山全集》卷二十二《杂说》)天人相遇之美,诚未有逾于此者!

君子体仁〔1〕,足以长人。

体法于乾之仁,乃为君长之道,足以长人也。体仁,体元也。比而效法之谓之体。

注释:

〔1〕体仁:体悟效法天的仁德。按:此“仁”即乾之仁,也就是天之仁,指天的生生之德。在天曰“元”,在人曰“仁”,所以“体元”即体仁。一说“体仁”为以仁为体,亦可通。又“君子体仁”以前,主要就天道言;以后主要从人事立论。

评析:

《系辞下传》第一章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内地某学者以电脑统计得出《易经》中,“生”、“育”之概念有六百四十次,“变”之概念有二百八十八次,姑不论其所得是否精确,然而“生”之概念,洵为《易经》最重要之精神内涵。

嘉会,足以合礼。

得会之嘉,乃合于礼也。不合礼则非理,岂得为嘉,非理安有亨乎?

利物,足以和义。

和于义〔1〕乃能利物,岂有不得其宜而能利物者乎?

注释:

〔1〕和于义:使各得其宜,彼此和谐。义者,宜也。

贞固,足以干事。

贞(一作“正”)固所以能干事也。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行此四德,乃合于乾也。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1〕也。不易〔2〕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3〕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4〕,潜龙也。”

自此以下言乾之用,用九之道也。初九,阳之微,龙德之潜隐,乃圣贤之在侧陋也。守其道,不随世而变;晦其行,不求知于时。自信自乐,见可而动,知难而避,其守坚不可夺,潜龙之德也。乐音洛。确,苦学反。

注释:

〔1〕龙德而隐者:具有阳刚健动的德性,又能隐伏潜藏的人。“而”,能也。

〔2〕易:改变。

〔3〕见是:被赞许、被肯定之意。

〔4〕确乎其不可拔:坚固而不可动摇。《广韵》云:“确,靳固也。”

评析:

一、贾谊、孟浩然乃遁世有闷,范仲淹、欧阳修可谓能避世无闷者也。

二、此为乾卦《文言》对初九第一次之解释。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1〕者也。庸言之信〔2〕,庸行之谨,闲邪〔3〕存其诚,善世而不伐〔4〕,德博而化〔5〕。《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以龙德而处正中者也,在卦之正中,为得正中之义。庸信、庸谨,造次〔6〕必于是也。即处无过之地,则唯在闲邪,邪既闲则诚存矣。善世而不伐,不有其善也。德博而化,正已而物正也。皆大人之事,虽非君位,君之德也。

注释:

〔1〕正中:合于中道。项安世《周易玩辞》称:“称中正者,二事也。二五为中,阴阳当位为正;称正中者,一事也,犹言兑,正秋;坎,正北方,但取其正得中位,非以当位言也。凡卦有九五者,皆称中正,以其备二美也。独需《彖》及比、巽九五称正中者,义在中而下在正也,艮之六五以中正也,五山姚小彭曰:‘《小象》上下文协韵,当作正中。'”

〔2〕庸言之信:平常的言语也能信实。“之”通“是”,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云:“之,假借为是,之、是双声。”

〔3〕闲邪:防止邪念。

〔4〕善世而不伐:即使对社会有所贡献也不会自我夸耀。“伐”,夸也。

〔5〕德博而化:德行广博而能化及群众。

〔6〕造次:急遽仓猝,指危急之时。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1〕,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2〕也。知至至之,可与几〔3〕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4〕。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三居下之上,而君德已著,将何为哉?唯追德修业而已。内积忠信,所以进德也;择言笃志,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致知也。求知所至而后(一无“后”字)至之,知之在先,故可与几,所谓“始条理者知之事也”。知终终之,力行也。既知所终则力进而终之,守之在后〔5〕,故可与存义,所谓“终条理者圣之事也”〔6〕,此学之始终也。君子之学如是,故知处上下之道而无骄忧,不懈而知惧,虽在危地而无咎也。

注释:

〔1〕进德修业:增进德行,修治功业。九三以德为体,以业为用,能进德而后能修业,非是二事。

〔2〕居业:居守功业。修业着重在修治,居业着重在守成,唯以诚为本,方能永守功业而弗失。

〔3〕知至至之,可与几:知道未来的目标,自觉要完成此目标,可说是能知几。

〔4〕知终终之,可与存义:知道必然的结果,能贯彻到底,可说是能存守住义理。

〔5〕知之在先,着重在能知。守之在后,着重在能行。

〔6〕始条理、终条理:开始时的条理、结束时的条理。见《孟子·万章篇》,文中孟子以音乐借喻修养之事。凡人始用修养功夫,是“知()之事”,所谓“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是也。《中庸》也说:“诚身必先明善。”智者始能择善,然唯圣者为能择善固执,始终如一,所以说是“圣之事”。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1〕,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2〕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或跃或处,上下无常;或追或退,去就从宜。非为邪枉,非离群类,进德修业欲及时耳。时行时止,不可恒也,故云或。深渊者,龙之所安也。在渊,谓跃就所安,渊在深而言跃,但取进就所安之义。或,疑辞,随时而未可必〔3〕也。君子之顺时〔4〕,犹影之随形,可离非道也。

注释:

〔1〕上下无常:与下文“进退无恒”为互文,指九四或飞跃或潜渊,状似无常,然而事实上是指其能乘时权变,随时而动之意。

〔2〕非离群:指未脱离群众。九四的“退”不同于初九的“退”。

〔3〕未可必:谓非必定如何,以其能随时进退也。

〔4〕顺时:有通权达变之意。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1〕;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2〕,本乎地者亲下〔3〕,则各从其类也。”

人之与圣人,类也。五以龙德升尊位,人之类莫不归仰,况同德乎?上应于下,下从于上,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流湿就燥,从龙从虎,皆以气类〔4〕,故圣人作而万物皆睹。上既见下,下亦见上。物,人也,古语云人物、物论,谓人也。《易》中“利见大人”,其言则同,义则有异。如讼之“利见大人”,谓宜见大德中正之人,则其辩明,言在见前。乾之二、五,则圣人既出,上下相见,共成其事,所利者见大人也,言在见后。本乎天者,如日月星辰。本乎地者,如虫兽草木。阴阳各从其类,人物莫不然也。

注释:

〔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两句意义相近,都在说明事物相互感应的道理。“水流湿”以下四句,意义同此。

〔2〕本乎天者亲上:亲于上者,依天而行。如日月星辰依附天体而运行。

〔3〕本乎地者亲下:亲于下者,依地而生。如植物之属依附大地而生长。

〔4〕气类:指同气相求,同类相应。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九居上而不当尊位,是以无民无辅,动则有悔也。

潜龙勿用,下也。

此以下言乾之时。勿用,以在下未可用也。

评析:

此为乾卦《文言》对初九爻辞第二次之解释,主要从人事言。

见龙在田,时舍〔1〕也。

随时而止也。

注释:

〔1〕时舍:时运已通。朱彬《周易考证》云:“舍当读为舒。二,出潜离隐,时当发舒。”

评析:

“舍”字,历代易家多训为“止”,如王夫之《周易内传》称:“舍,止也。君德已成,时未居尊,故止于田,以修其庸德。”程颐亦注“随时而止”,若依《程传》解释,初九之“潜龙勿用”与九四之“在渊”之时,何尝不是随时而止?《王注》谓“见而在田,必以时之通舍也”,文中似以舍为通,朱彬所说“时当发舒”,义近王弼,从爻旨来看,较为妥切。

终日乾乾,行事〔1〕也。

进德修业也。

注释:

〔1〕行事:做该做的事。李光地《周易折中》引林希元曰:“事,所当为之事也,前章之进德修业是也。”

或跃在渊,自试〔1〕也。

随时自用也。

注释:

〔1〕自试:自我试炼。自我试炼是否力足以高举,量可则进,不可则退。

评析:

俞琰《易集说》曰:“试释‘跃’字,与《中庸》‘日省月试’之‘试’同。君子谨失时之戒,而自试其所学,盖欲自知其浅深也。”

飞龙在天,上治〔1〕也。

得位而行,上之治也。治,直吏反。

注释:

〔1〕上治:居上位而统治下民。

亢龙有悔,穷之灾也。

穷极而灾至也。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用九之道,天与圣人同,得其用〔1〕则天下治也。

注释:

〔1〕得其用:谓得其用刚之道在不用刚,则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而天下大治。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1〕

此以下言乾之义,方阳微潜藏之时,君子亦当晦隐,未可用也。

注释:

〔1〕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何妥云:“此第三章,以天道明之,当十一月,阳气虽动,犹在地中,故曰潜龙也。”

评析:

此为乾卦《文言》对初九爻辞第三次之解释,主要从天道之观点言。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1〕

龙德见于地上,则天下见其文明之化也(一作“而化之”)。

注释:

〔1〕文明:文彩鲜明。指阳气渐盛,大地复苏,万物萌生,初焕光彩。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1〕

随时而进也。

注释:

〔1〕与时偕行:与时并行,谓随着时宜而变动发展。“偕”,共也。

或跃在渊,乾道乃革〔1〕

离下位而升上位,上下革矣。

注释:

〔1〕乾道乃革:指天道处在变革之时。

评析:

以人事论之亦然,故或飞跃或潜渊,随时宜而进退。

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1〕

正位乎上,位当天德。

注释:

〔1〕位乎天德:象天德高居于上,而普施万物。

评析:

《折中》引张振渊曰:“虽有其位,苟无其德,可谓之位乎天位而已。”《本义》亦云:“天德,即天位也,盖唯有是德,乃宜居是位,故以名之。”

亢龙有悔,与时偕极〔1〕

时既极,则处时者〔2〕,亦极矣。

注释:

〔1〕与时偕极:指天道随着时宜达于极限。

〔2〕处时者:处在如是之时者。“者”字本指万物,这里主要指的是人。

乾元用九,乃见天则〔1〕

用九之道,天之则也,天之法则,谓天道也。或问:“乾之六爻,皆圣人之事乎?”曰:“尽其道者圣人也。”得失则吉凶存焉,岂特乾哉?诸卦皆然也。

注释:

〔1〕天则:谓大自然运行的法则。如阴阳的消长,盛衰的更迭,健动而不息。

乾元者〔1〕,始而亨者也。

又反复详说以尽其义,既始则必亨,不亨则息〔2〕矣。

注释:

〔1〕乾元者:是“乾元亨者”的省文。

〔2〕息:止息。指生机的止息。

利贞者,性情也。

乾之性情也,既始而亨,非利贞其能不息乎?

乾始〔1〕,能以美利利天下〔2〕,不言所利〔3〕,大矣哉!

乾始之道,能使庶类生成,天下蒙其美利,而不言所利者,盖无所不利,非可指名也。故赞其利之大曰:“大矣哉”。

注释:

〔1〕乾始:即乾元的始生万物。项安世《周易玩辞》云:“四德总以一言曰‘乾元’,又曰‘乾始’,而四德在其中矣。”

〔2〕以美利利天下:以最美好、和谐、适宜的方式裨益天下一切万物。前一“利”字为名词,后一“利”字为动词。

〔3〕不言所利:它卦言利,各有所指,如“利牝马之贞”、“利建侯”、“利涉大川”,唯乾卦无所指,盖无所不利也。

评析:

于乾道之不言所利,非可指名,来知德《周易集注》曰:“自成其形,自成其性,泯机缄于不露,莫知其所以然也。”其说可谓析理深刻。此即《论语·阳货篇》所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之意。

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1〕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大哉,赞乾道之大也。以刚健中正纯粹六者,形容乾道。精,谓六者之精极。以六爻发挥旁通,尽其情义。乘六爻之时以当天运,则天之功用著矣。故见(一作“曰”)云行雨施,阴阳溥〔2〕畅,天下和平之道也。

注释:

〔1〕旁通:《本义》称:“犹言曲尽。”指六爻充分表现出天的情性。

〔2〕溥:广大、普徧。音pŭ。

评析:

程颐以刚健中正纯粹六者,乃形容乾道之辞,唯来知德云:“所谓纯粹精者,非出于刚健中正之外也,但乾德之妙,非一言所能尽,故于刚健中正之外,复以纯粹精赞之。”似较《程传》为胜。

君子以成德为行〔1〕,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2〕,行而未成〔3〕,是以君子弗用也。

德之成,其事可见者,行也。德成而后可施于用。初方潜隐未见,其行未成。未成,未著也。是以君子弗用也。

注释:

〔1〕以成德为行:以成就道德作为行动的目的。“行”,行迹。按:《周礼·地官·师氏》注云:“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来知德也说:“行者,德之用。”

〔2〕见:通“现”,显现。

〔3〕行而未成:德行未显著。

君子学以聚之〔1〕,问以辩之〔2〕,宽以居之〔3〕,仁以行之〔4〕。《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圣人在下,虽已显而未得位,则进德修业而已。学、聚、问、辩,进德也;宽、居、仁、行,修业也。君德已著,利见大人,而进以行之〔5〕耳。进居其位者,舜、禹也;进行其道者,伊、傅〔6〕也。辩,扶免反。

注释:

〔1〕学以聚之:从学习上来积聚。

〔2〕问以辩之:通过质疑问难来辨证。“辩”,通“辨”。

〔3〕宽以居之:以宽厚的态度来待人。

〔4〕仁以行之:以仁爱的胸怀来笃行。

〔5〕进以行之:借出仕来实践自己的理想。

〔6〕伊、傅:指伊尹、傅说。

评析:

王夫之《周易内传》云:“学博则聚古今之理于心,问审则择善而辨所宜从,宽谓容物而不自矜,仁则推爱之理而顺乎人情。”按:学聚问辩乃致知功夫,宽居仁行乃力行功夫。

九三重刚而不中〔1〕,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三重刚,刚之盛也。过中而居下之上,上未至于天,而下已离于田,危惧之地也。因时顺处,乾乾兢惕以防危,故虽危而不至于咎。君子顺时兢惕,所以能泰也。

注释:

〔1〕不中:指不在二、五中位。下二句即在补充说明何以不中。

评析:

“重刚而不中”一语,《周易集解》引虞翻曰:“以乾接乾,故重刚;位非二五,故不中。”其说可从。《本义》云:“重刚,谓阳爻阳位。”虽可释九三之重刚,然无以解九四之重刚,遂谓九四“重字疑衍”。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1〕,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四不在天,不在田,而出人之上矣,危地也。疑者,未决之辞,处非可必也。或进或退,唯所安耳,所以无咎也。

注释:

〔1〕中不在人:不在人的正位。此句说法分歧,《正义》云:“三之与四俱为人道,但人道之中,人下近于地,上远于天,九三近二,是下近于地,正是人道,故九三不云‘中不在人’;九四则上近于天,下远于地,非人所处,故特云‘中不在人’。”《船山易传》则谓:“三为人之正位,四其余位,人道已尽而俟天之时也。”按:九三阳居阳位,故为人道之正,九四阳居阴位,非人道之正,故曰“中不在人”。

评析:

九四或跃或渊,迟疑瞻顾,审度周详,唯其不敢轻进,故无咎。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1〕而天弗违,后天〔2〕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大人与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合者,合乎道也。天地者,道也。鬼神者,造化之迹〔3〕也。圣人先于天而天同之,后于天而能顺天者,合于道而已。合于道,则人与鬼神岂能违也?

注释:

〔1〕先天:先于天象、先于天时。此指自然界还没出现变化时,便预先采取必要的措施。例如,水潦未至,先修堤防。

〔2〕后天:后于天象、后于天时。此指自然界已出现变化后,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例如,时雨已降,则播种、插秧。

〔3〕造化之迹:《易程传》中的鬼神,非指超自然的主宰,而是指自然变化的迹象。

评析:

《正义》云:“‘与天地合其德’者,庄氏云:谓覆载也。‘与日月合其明’者,谓照临也。‘与四时合其序’者,若赏以春夏,刑以秋冬之类也。‘与鬼神合其吉凶’者,若福善祸淫也。‘先天而天弗违’者,若在天时之先行事,天乃在后不违,是天合大人也。‘后天而奉天时’者,若在天时之后行事,能奉顺上天,是大人合天也。”按:“先天”是天不违人,“后天”是人不违天。《庄子·齐物论》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盖大自然赋予天地之理,即赋予我之理,赋予万物之理,此理亘古已存,先天地而生,我能契合此理,则虽先于天时,天亦弗违于我,迨天已垂象,我因而行之,乃我遵奉天时而不违。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1〕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极之甚为亢,至于亢者,不知进退存亡得丧之理也。圣人则知而处之,皆不失其正,故不至于亢也。

注释:

〔1〕其:大概,语气副词。

评析:

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处则处,所以为“圣之时者”也,此即文中所云“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