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全要素生产率(Ta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是维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短期而有限的。在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及稳定增长期,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增长是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因素。日本的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停滞,日本经济长期低迷。日本政府采用了财政、货币双宽松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但收效甚微。在短期需求性政策失效的背景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日本经济恢复自律增长的关键,这不仅是日本经济学界关注的重点,也是近年来日本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

在经历了多年快速的经济增长后,中国经济进入了结构转型期,面临着从经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阶段性转换。长期以来,中国经济通过大量的劳动力、资本投入促进增长,表现出粗放式供给特征。但是,伴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以要素驱动为主导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再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产业升级、经济增长驱动要素转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样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日本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可为中国提供借鉴,服务中国经济发展。

本书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探讨了研究方法、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等问题,为研究的展开做了铺垫。第二章分析了战后日本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过程,指出日本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之间的内在规律。第三章探讨了主导产业的升级、转变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之间的内在关系,着重研究了日本服务业以及日本信息服务业的生产率问题。第四章讨论了对外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分析了日本出口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及贸易结构变化对日本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第五章探究了技术进步对日本全要素生产率的推动作用,探讨了战后日本技术引进的过程与特征,指出泡沫经济崩溃后研究开发效率降低阻碍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第六章则研究了产业政策、贸易政策、规制缓和等日本政府政策以及经济制度变化对日本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第七章探究了日本全要素生产率未来的发展与变化趋势,总结了战后日本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经验,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本书从日本经济总体发展的视角出发,以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运用内生增长理论以及合同理论等经济学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了日本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并使用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分析等方法给出实证检验。

本书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其一,全要素生产率的稳定增长对后发展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日本走出经济低迷的关键。其二,经济泡沫破灭前,日本的主导产业实现了有序升级,提高了日本经济整体的生产率。随着经济结构服务化的发展,服务业生产率低下成为制约日本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瓶颈。日本信息服务业的产业组织结构特征阻碍了创新,降低了全要素生产率。其三,出口是推动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实证分析发现出口产业的发展具有技术溢出效应。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则具有扩散效应,商品的出口和服务的进口将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其四,日本通过技术引进实现技术水平收敛后,自主创新成为日本提高技术水平的唯一途径,然而较低的研究开发效率阻碍了日本自主创新的发展,抑制了日本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其五,日本的产业、贸易以及规制缓和等经济政策虽然有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但雇佣、金融等经济制度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日本面临向规则型治理结构的转型。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作用减弱的情况下,结构性改革政策成为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政策实施重点。其六,近年来日本出现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增长方式转变的趋势,但人口减少、研究开发效率降低等问题阻碍了日本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日本政府的应对政策值得现阶段的中国参考与借鉴。

本书在执笔过程中得到了恩师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莽景石教授的指导,并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张季风副所长、研究员的支持与帮助。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的各位领导和各部门也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大量支持。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本书也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日本经济重点学科的资助。

由于作者的理论素养和研究水平有限,如有疏漏或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田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