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区域开发总体规划(1991~2010)
计国土函〔1991〕16号
一 前言
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从区域经济来说,“应当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
国土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前期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宏观国土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的区域性战略规划。编制《长株潭区域规划》,对于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城市群体的整体功能,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统筹区域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加速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合理布局生产力,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和分工协作,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区域经济实力,增强辐射功能,发挥我省经济核心区的“主力军”作用和华南经济圈与长江产业带的中介作用,带动湖南经济的发展,造福子孙后代,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湖南省国土综合开发整治规划,将长株潭区域列为重点开发地区。1990和1991年,省国土管理局、省计划委员会先后以湘国土〔1990〕51号、湘计〔1991〕21号文,向国家计委国土规划和地区经济司报送了《关于开展长、株、潭区域规划的报告》。1991年7月8日,国家计委国土规划和地区经济司,以计国土函〔1991〕16号文,函复我省同意开展《长株潭区域规划》。1992年5月25日,省国土管理局、省计划委员会联合以湘国土〔1992〕37号文,向省人民政府呈报了《长株潭区域规划工作方案》请予批复的报告。同年6月19日,原副省长汪啸凤同志作了批示:“同意《规划工作方案》及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副主任人选方案……”。7月1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以湘政办函〔1992〕167号文,正式批复《长株潭区域规划工作方案》,同意成立长株潭区域规划领导小组及下设的办公室。8月15日,省政府领导同志召集省国土管理局、省计委、省建委等单位的负责同志研究长株潭区域规划工作,并就此项工作的开展进行统一部署。
为了从整体上体现国土规划的效能,长株潭区域开发总体规划的编制,主要从五个方面把握其内容:一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考虑长株潭区域开发整治的总体构想和发展目标;二是立足发挥长株潭三市城市整体功能,从长远考虑,为长株潭区域的今后发展打下基础;三是侧重于对各种资源、原有基础的利用、开发和对环境的治理保护;四是着眼于空间布局,突出重点地域开发;五是贯彻和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调整“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拟将原定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的速度调整到10%以上,提前三年翻两番的精神,发挥湖南优势,跻身全国十强。因此,在编制过程中,既要考虑三市的协调发展,又要注意到华南经济圈、长江产业带开发开放对湖南的影响及全省对长株潭的要求。
本规划是以长株潭三市14个区和12个县、市的陆地、水域和空间为规划范围,以1991年为基数,规划期为20年(1991~2010)。前10年是规划重点,后10年为规划展望。今后随着长株潭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结合部——金三角开发区的逐步形成,本规划将进行滚动修改和补充。
二 基本情况
(一)历史沿革
长株潭区域指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包括所辖县、市)区域范围。长沙、湘潭两市都是历史名城。长沙早在汉初已形成25000户、10多万人口的王国都城;而湘潭在历史上也相当繁华的,至明代末叶,湘潭已沿江开辟码头10余处,“帆樯蚁集连二十里,廛市日增蔚为都市”,被称为“天下第一壮县”。长、潭两城共荣,在湘江下游长达2000多年。
自1903年7月萍醴铁路建成,1905年延伸至株洲,1949年粤汉(京广)、浙赣、湘黔三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株洲。在此期间长潭地域的公路大增,结束了长期以水运为主的时代,交通运输结构大为改观,同时为一个1949年仅7000人口的株洲小镇成为新兴工业城市奠定了基础。湖南“金三角”——长株潭才逐步形成。到1991年长株潭区域的运输网络已出现四个中心:即以湘潭市为中心的湘江下游水运中心;以株洲为中心的南方铁路枢纽;以长沙市为中心的省级公路与航空中心。这种交通运输格局显然对三市的经济发展极为有利。株洲自1951年5月建成县级市后,到1956年7月就升为地级市,由于大项目的带动,经济以较快速度发展,很快就赶上了湘潭市,到1991年株洲市的经济实力已在湘潭之上了。目前三市区人口已达251.38万。
总之,长株潭区域的历史沿革有以下四大特征:一是两城争荣时间长,三城并存的时间短;二是这一区域经济综合体形成的时间长而且较稳定;三是后起之秀——株洲市发展很快;四是三市同城化是这一区域发展的趋势。
(二)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条件
1.自然环境
水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长株潭区域属暖带气候,光、热充足,降水丰沛,四季分明,区域年均气温16.6~17.6℃, >10℃活动积温5100~5500℃,年日照时数1350~1750小时,无霜期269~294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1600毫米,是省内热、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生物种类繁多,森林树类有226科,296属,1973种,区系成分复杂,残遗种类丰富,东亚(中国)特有成分多。而且一些农产品具有罕见性,利用价值高。
地势起伏小,土地潜力大:境内平原面积60.89万公顷,岗地面积72.76万公顷,水域面积16.65万公顷,三者合计150.3万公顷,占全地区总面积的53.13%,大部分地区地势起伏不大。
境内有“四低”土地面积81.57万公顷,“四荒”土地面积20.96万公顷,大多土层厚,只要做好水土保持,增施有机肥,改善排灌条件,其开发潜力是很大的,不仅适宜种植粮、油、蔬菜,而且发展柑橘、李、桃、枇杷等暖带水果种植的条件也很好。
2.社会经济条件
(1)工农业基础较好,经过建国40多年的建设,工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总体水平位居全省之首。1991年,工农业总产值近380亿元,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的30.91%。
①工业方面:1991年三市工业总产值达301.94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7.57%.人平工业总产值2592元,比全省人均水平高1426元。工业净产值72.23亿元,占全省工业净产值的38.1%.主要产品产量在全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1991年钢产量达84.51万吨,占全省55.98%;成品钢材69.52吨,占50.89%;平板玻璃280.02万重量箱,占66.69%;金属切削机床1803台,占82.82%.纱3.33万吨,占23.04%;布1.2亿米,占27.97%;日用陶瓷器2.95亿件,占37.53%;化学原料药3699吨,占49.3%。
②农业方面:长株潭区域农业基础条件较为优越,优势有三:
1)农业科技含量较高:本区共有各类农业科技人员1415人,每万名农业劳动力中有专业技术人员4.2人,比全省3.6人的平均水平多0.6人。有比较健全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绝大多数省级和中央在湘农业教育、科研机构设在本区,如著名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省农业科学院、农学院和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等等,这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
2)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较高: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52.22万千瓦,占全省的19.9%。其中耕种机械10.43万台、60.29万千瓦;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2.99万台、59万千瓦;农产品加工机械7.57万台,农用运输车9461辆。平均每公顷耕地拥有农用动力4.7千瓦,比全省平均3.84千瓦多0.86千瓦,高出22.5%。
3)农田水利建设基础较好:全区现有各类水库1922座,蓄水量26.75亿立方米,分别占全省的14.5%和9.2%;塘坝46.1万座,蓄水量17.8亿立方米,分别占全省的21.9%和29.8%。
(2)科技、教育发达,劳动力资源丰富,本区域是湖南科技和教育最发达的地区,特别是长沙市在全省占有突出地位。例如,杂交水稻、银河亿次计算机、智能机器人、超导材料和试管婴儿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成果,有的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三市全民所有制研究机构与开发机构占全省63.74%;其科研人员的高级职称占全省96.8%、中级职称占86.89%、初级职称占82.42%;反映在获奖科技成果中也是如此,获奖成果占全省的79.44%.再者,技术合同转让成交额也遥遥领先。
(3)城市基础设施较好,到1991年底,三市城市建成区面积191平方公里,实有住宅面积1703.7万平方米,人平居住面积7.1平方米;自来水厂12个,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为513万吨/日,供水普及率91.6~100%以上,高于全省城市86.9%的供水平均水平;三市煤气、液化气普及率23.2~53.4%,平均计算高于全省29.2%的平均水平。境内交通、通信已基本形成。
3.综合评价
本区域不仅光、热、水资源量大,土壤适种性广,工程地质条件好,综合运输能力强,劳动力资源丰富,科技教育力量雄厚,而且机械、电子、冶金、化工、建材等重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轻工、食品工业也具有一定的实力。其中长沙市城市综合实力已进入全国20强。尽管区内还存在季节性旱、涝、环境污染,在交通、邮电、能源等方面还有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等问题,但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总体质量是全省最佳的。这种典型的城市群——区域发展潜力很大的“金三角”,就是在中国南部诸省也是不多的。特别要指出的是该区域的区位条件优越,它北靠长江产业带,南临华南经济圈,有利于进入国内外市场。开发投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都优于全省其他地区。在省会城市——长沙市投资,对引进的外资项目,除享有沿海开放城市的审批权力和有关政策外,对3000万美元以内(含3000万美元)的投资项目,开发区办公室可按程序报批,这就更改善了本区的开发投资环境。
(三)区域地位与作用
1.在“五区一廊”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五区一廊”是指以岳阳为龙头、长沙为中心,通过京广线、107国道和湘江航道,把岳阳、长沙、株洲、湘潭和衡阳从北至南联成一起的经济地域。面积占全省2727%,集中了全省37.5%的人口、50.64%的工业、90%的高校和科研单位、50%以上的商业、乡镇企业产值和城郊型农业;而且城市基础设施、交通、通信、水资源等等条件也是全省最佳地段。因此,它的投资效益也是全省最好的。特别是从岳阳到衡阳长300多公里,宽5至35公里的南北地带(廊)中,开发条件更为优越,是湖南省发展扩散型、资源型乡镇企业及高效农业的最佳地段。而长株潭区域及其城市群又是“五区一廊”中的核心和经济发展极。三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均占五市合计数的6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占68.72%。
长株潭是“五区一廊”的政治、经济、交通、通信、金融、商贸、科技、人才、信息中心,区域经济实力雄厚,工业总产值约占“五区一廊”工业总产值65%,建材、食品、印刷、塑料、冶金、机械、交通运输设备、电气、电子等9个工业部门,无论产值和产品产量,均居首位。
综上所述,岳阳、衡阳虽然都是“五区一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均逊于长株潭;据有关报道:“长沙市环境整治连续三年列为全国十佳第七名,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188个地级城市中名列第九,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国479个城市中进入第20位。”如果加上株洲、湘潭二市,整个区域的经济综合实力的位次将还会提前。由此可见,长株潭三市在“五区一廊”中的核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其作用有二:一是“五区一廊”的发展极,二是加强“五区一廊”的经济技术协作。既要利用衡阳作为跻入华南经济圈的跳板,又要利用岳阳的港口优势跻入长江产业带,在国内外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
2.在全省的地位和作用
湖南经济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说则要紧紧依靠长株潭区域的经济发展。我们分析,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至少具有以下三个作用:
(1)集聚效应:目前长株潭的财政收入是收大于支,按照1991年的统计,约有1/3的上缴节余,如按此推算,到2000年,三市财政除支出外,约可集聚20余亿元的资金,这部分钱则可用于支援全省的经济建设。
(2)辐射效应:湖南省经济要跻身全国十强,长株潭区域责无旁贷地应挑重担,这就需要三市进行超常规的发展,年平均递增发展速度要高于全省年平均递增10%的水平。三市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无疑对省内相关地市的经济会起到推动、促经进作用,产生辐射效应。
(3)带动效应:长株潭区域现有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有相当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实力将会越来越强,随之而来的区际间、地市间的经济协作、科技交流、人才交流、商业贸易等也会越来越多,互设“窗口”、互通信息的联系也会多起来,这就必然要产生互相间的带动效应。
3.在华南经济圈和长江产业带中的地位与作用
所谓华南经济圈,乃是国内外一些学者、专家对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或经济发展迅速地区的统称。具体说来它是以香港、澳门、台湾和深圳、汕头、厦门、海南等国际经济活跃的地方为核心,以广东珠江三角洲、广西北部湾、福建东南沿海地区为主要开放、开发地带,包括广西、广东、海南、台湾、福建等我国东南沿海五省、区,以湖南、江西南部为边缘组成。长株潭则处于这一经济圈的边缘外围,从华南经济圈大范围来看,它一方面把长株潭看成是沿海产品的推销市场;同时它又是长株潭和湖南优质农产品和原料的销售地。反映在商品的价格上则表现出:农产品的价格由长株潭向湘南、珠江三角洲、港澳不断升值;反之,主要工业品价格则由港澳、珠江三角洲、湘南向长株潭不断升值。这种价格双向互相升值的趋势,则深刻地影响着长株潭的市场价格和产品的加工、发展方向。
长江产业带虽然也是我国经济的发达地带,但它却表现出与沿海地带不同的特色。具体说来,长江产业带是以上海为龙头,长江为纽带联系起来的一条东西向带状经济发达带,其具体范围:东起上海浦东、西至四川重庆,包括长江三角洲14个城市和长江沿江地区的14个城市(不含县级市)及9个地区。
长株潭在长江产业带的区位,是属于边缘外围地区,通过湘江、京广铁路和107国道等通道和长江产业带相连。长江产业带在开发建设中对长株潭也有重大影响:一是三峡的修建将缓解长株潭区域能源的短缺;二是南京、武汉、重庆等地的工业品进入长株潭区域的比重会增加,但冲击力远小于沿海,因为长株潭区域有些工业品的档次与沿江城市比不相上下,处于相互竞争中;三是沿江城市对湖南的农产品吸引力小。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长株潭区域在两大经济地域中,都处于边缘外围地带,不占有突出的位置。为此,我们就必须充分利用南北两地带的差异,把二者的边缘外围地带变成二者的结合部。因此,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充分发挥长株潭区域的整体功能效益,壮大自己的实力;二是要利用它们二者的差异起好中介作用。
总之,长株潭区域在华南经济圈与长江产业带的地位与作用,随着整体功能的发挥,将不断提高。要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将二者的边缘外围地带变成为二者的结合部,使长株潭区域成为我国南方又一省际经济发展极。
(四)区域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长株潭城市综合体的中心作用不力
长株潭中心城市1991年人口规模为251.38万人,已进入200万人口级城市行列,然而却没有发挥200万人口级城市的功能。主要原因在于三市缺乏统一规划,没有把三市作为一个城市综合体来考虑,其规模经济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趋同化:长期以来,由于受条块分割管理体制的影响,三市经济处于封闭式的自我循环之中,工业布局要求门类齐全,自成体系。因此,长株潭三市工业缺乏各自的特色,产业结构趋同化。从行业分布情况来看,占全市工业前四位的,长沙为机电、食品、纺织、化工,株洲为冶金、化工、机电、建材,湘潭为机电、纺织、冶金、化工,优势行业大多是雷同的。
(2)第二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发育不够,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长株潭以高耗能、重污染的重工业中间产品为特色,这不仅造成了能源短缺、原材料不足等问题,而且限制了它对全省其他地区的辐射能力。而且在用地布局上通盘考虑不够,已至造成工业布点后上下游之间相互影响,如株洲的重污染区清水塘工业区正位于湘潭上游,使三市间80多公里的湘江部分江段污染严重。
第三产业发育不够也是城市综合体中心作用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长沙市区来说,199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3%虽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和全省的平均水平,但远低于经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60% ~70%的水平。而株洲、湘潭市区第三产业比重之低则是相当突出的。这一方面使城市骨肉不协调,影响第二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影响城市多功能作用的发挥。
(3)非国有经济比重小,三市1991年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和非国有工业的比例为58.85∶41.15,高于1990年全国54.6∶45.4的比例,与浙江31.25∶68.75、江苏34.32∶65.68、广东40.24∶59.76、福建45.12∶54.88比较,相差更远。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等其他经济成分工业总产值仅24.3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8.06%,比广东低12.23%,比福建低5.34%。
2.能源、交通、通信滞后
(1)能源特别是电力供需矛盾突出,长株潭区域能源资源相对贫乏,煤炭保有储量2.7亿吨,占全省煤炭总储量的9.6%;水能蕴藏量114.04万千瓦,占全省7.44%,而该地区域是全省工业最为集中的地区,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工业比重大,能耗处于全省前四位的企业均集中于此地,因此能耗缺口很大。电力供需矛盾更为突出。1990年装机容量为60.83万千瓦,发电量为19.53亿千瓦时,而三市用电负荷为405万千瓦,三市总用电量77.05亿千瓦时,电力生产不到消费量的1/3,大部分靠外地输入电量。
(2)交通滞后
①公路线路少、技术等级低:1991年三市公路线路9983.59公里,每万人拥有公路8.52公里,每百辆汽车拥有公路16.08公里,这两项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三市等级公路里程5005公里,占三市公路里程的50.11%,目前无高级公路。
②航道、港口:航道建设投资少,航运配套设施不足,开发建设缓慢。至今,三市境内77%的天然河道处于未开发状态,导致水运企业亏损严重。
③民航:目前黄花机场旅客进、出机场,走319国道,城市道路拥挤,阻车严重。必须另建一条上等级的航空机场专用公路。此外运力不足,只能承担社会运力的40%,买机票难;机场无平行滑行道,客机坪小等问题,亦严重地影响民航对外开放的迅速发展。
④对外运输猛增,运力不足:区域内运输目前主要依靠铁路,而铁路运力不足,年递增率小,从1986~1991年,铁路货运到达平均年递增1.1%,煤焦到达平均年递增0.5%,货物发送量平均年递增1.3%,难以满足对外货物运输发展要求。
(3)通信滞后:通信方面,经过近年来的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长途电话中,明线杆路质量差,通信中断现象时有发生。电话普及率低,装电话难的现象依然存在。1991年长沙市的电话普及率仅1.7%,市区电话普及率也不到6%,区域内还有不少乡村没有摆脱“摇把子”电话。
3.城市生态环境仍需改进
(1)城市“三废”、噪声污染严重,长株潭三市工业污染源近300个,每天向湘江排放大量的废水,使湘江水质呈现轻度和中度污染。废气多达30余种,如株洲市清水塘工业区、长沙伍家岭工业区、湘潭岳塘、板塘工业区,大气污染相当严重。三市交通噪声达72分贝以上,已超过国家规定的70分贝标准,对人们的正常工作与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2)农村生态环境仍需改善,由于森林植被简化,水土流失依然存在,大量施用农药、化肥,使土壤和水域受到污染。在乡镇工业分布区,由于布局不够合理,防污设施少,加剧了周围农村大气、土壤、生物、水质的污染。此外,季节干旱、洪涝灾害亦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 区域开发的总体构想、发展目标与战略
(一)总体构想
振兴长株潭区域在全省经济中举足轻重,省委、省政府寄予了极大的厚望。在今后的开发建设中,要从加强协作、促进联合开发,以发挥三市群体优势为宗旨,以突出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工业建设为重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超常规发展第共三产业,调整改造第二产业,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努力增加非国有经济比重,用10~20年时间,实现三大转变:即由三市分割向城市综合体转变、由传统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转变,把三市开发建设成为高起点、高效益、高创汇、外向型的新型产业区;成为科技先进、经济发达、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开放型综合性的城市群体;成为全省的工业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品物流中心、科教开发中心、人才培训交流中心;成为湖南改革开放的示范区,经济腾飞的发展极;成为继武汉之后的华中地区第二大经济发展中心。其具体构思如下:
1.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与通信
通过三市综合交通和现代化邮电通信系统建设,三市将如一体化的城市,交通立达捷往,通信迅速灵敏。人均占有道路面积、电话普及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形成对内对外都具有强大吸引力的良好的投资环境。
2.优化的经济结构和高度的企业组织
形成具有结构优势的工业体系,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高附加值产业和为全省经济服务的第三产业。组建若干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企业组织程度。
3.速度与效益的统一
规划区域内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应高于五区一廊的年递增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投资收益率、劳动生产率达到全国先进区域水平。
4.全省的科技教育中心
建设、完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体系并提高质量水平,开发一批有时代气息和领先而适用的高新技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改造传统产业,开发新兴产业,使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50%,教育结构不断优化,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中等职工技术教育为主,进一步提高规划区内劳动力的文化技术素质,以适应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
5.繁荣的市场及健全的市场体系
区域内市场繁荣,各种专业批发市场应运而生,一批大型零售商场装饰着区内繁华地段,发达的市场体系使得各种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利用。金融体系完善,区域内地方银行成为筹资重要力量,股票、债券既成为活跃金融市场,聚资融资的重要手段,又成为人们自由选择其保藏财富的形式。
6.新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三市交汇地带的暮云市、昭山、易家湾、马家河、天台山等地,建立高新工业、商业、农业开发区,使之成为三市经济发展的纽带。
7.健康文明的精神文化生活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统筹增建新的公园、游乐场、娱乐中心、影剧院、体育设施等,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8.优美的城市建设
三市城市建设在统一规划下,通过市政建设和城市管理,使市容、市貌有一个大的改观,不仅市政设施完善,绿化覆盖率有所增加,而且要达到环境优美、生态宜人的目标。
总之,长株潭区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将进入国内城市综合体的先进行列。
(二)发展目标
长株潭区域是湖南经济最发达地区,是洞庭湖经济带的依托中心。湖南能否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实现提前翻两番的宏伟目标,除了各地市、各部门开足马力,努力进取,奋发图强外,关键取决于长株潭区域的辐射功能、示范作用和效应。因此,长株潭区域在全省经济再上新台阶中挑重担,必须实行超常规、跨越式发展速度。初步规划的主要发展指标如下:
1.国民生产总值
1991年实际为211.32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2000年达到805亿元,年平均递增16%(模型预测分析为11.4% ~15.1%)。
2.工业总产值
按1990年不变价价格计算,由1991年的301.94亿元提高到2000年的1340亿元,年递增18%(模型预测分析为14.3% ~16.1%)。
3.农业总产值
按1990年价格计算,由1991年的78.05亿元提高到2000年的150亿元,年递增6.4%(模型预测分析为6.4% ~12.6%;农业部门为6.4%)。
4.乡镇企业总产值
1991年113.4亿元,2000年按当年价规划1200亿元,年递增30%(模型预测分析为16.5% ~30.7%)。
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991年为24.88亿元,2000年规划累计达到780亿元,占全省的30%。
6.财政收入
1991年实际为25.21亿元,2000年规划到达60亿元,年递增11%(模型预测为
11.6% ~14.3%)。
7.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1991年实际为117亿元,2000年规划达到650亿元,包括价格因素年递增21%(模型预测为15.6% ~22.6%)。
8.利用外资
1991年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2000年达到20亿美元。
9.年末人口数
1991年实际为1173.94万人,2000年达到133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下(模型预测为16.7% ~14.5%)。
10.职工年平均工资
1991年为2357元,2000年规划达到6030元,年均递增11%(模型预测为10.4% ~11%)。
11.农民人均年纯收入
1991年为838元,2000年规划达到1900元,平均每年增加100元以上。
12.城市生态水平
三市城市建设在统一规划下,区内环境宜人,人均公共绿地8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污水处理率达5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燃气气化率70%,城市大气、水质、噪音符合标准要求(模型预测依次为40%、50%、80%、70%)。
13.科技进步因素
在经济增长份额中,科技进步因素在工业和农业方面都要求达到50%以上;长株潭三市高科技企业达2000家,开发高科技项目2380项;自然科学专业技术人员由16.4万人发展到19万~20万人,科技队伍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趋向合理。
(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在国际经济区域化、跨国化、国内经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趋势下,其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乃是一种必然性的反映;省政府在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结构效率战略”是非常正确的。因此,长株潭区域开发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结构效益战略”。
首先,在工业方面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提高经济效益摆在首位,推进技术进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在搞活国有工业的同时,加快非国有工业的发展,在改组加工工业的同时,加快基础工业特别是能源、短线原材料工业与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在巩固提高现有支柱工业、拳头产品的同时,培育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发展;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加快外向型工业的发展;在保证军工企业军品生产的同时。积极开拓民用工业品的发展。以沿海开放地区作为参照值,全面提高工业整体素质,把长株潭区域建成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工业金三角。
长株潭区域工业贯彻“结构效益战略”,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原则:一是要坚持高标准与内涵为主的原则。长株潭区域工业必须向全国先进水平看齐,在生产规模、工艺技术、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等方面赶超国内先进水平。通过40多年的建设,长株潭区域工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后的发展必须立足这个基础,把现有存量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要坚定不移地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努力推进技术进步,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迸,选择增量和存量的最佳结合点,使有效的增量发挥最大效益。二是要坚持大统一与强辐射原则。长株潭三市相距很进,形成了一个联系紧密的城市群休,而行政区划却把三市人为地分割开来。确定工业发展战略,三市各有各的考虑。因此,省里要对三市工业统一规划,权威地分类指导三市工业的发展,合理配置各项生产要素,避免重复建设的损失,把三市建成各有特色、统一协调的城市群体。同时应看到它在全省工业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放到全省工业发展的总坐标图中去通盘考虑,增强对其他地区工业的辐射能力,带动其他地区工业的发展。
其次,在农业方面就是要通过国际市场、资源、技术重新评价长株潭区域农业优、劣势,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国际、国内市场农业,把本区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创汇农业示范区,把暖带常绿阔叶林红壤生物气候带的名、优、特产品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发展方向:种植业在确保粮食生产稳步增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畜牧业在稳步发展生猪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牛羊兔禽等节粮型畜牧业;渔业重点主攻中小水面的精养高产,积极开发大水面养殖,大力发展特种水产品;除此,还要发展各种特有山货等等。因此,农业的发展要坚持内涵扩大再生产与外延扩大再生产并重的方针,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挖掘资源潜力,依靠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努力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坚持数量农业与质量农业发展并重的方针,在注重农产品数量增加,以满足人口增加、轻纺、食品工业等对农产品需求日益增长需要的同时,大力优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立足本区域城镇化和工商业发展水平高的特点,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实现质量优等化、品种多样化,积极发展城郊特色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再者,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私营经济的发展乃是我省“跻身全国十强”的重要方面。也是本区域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的关键。把“跻身十强”的着眼点放到第三产业上。因为我省工业和农业虽然都具有一定规模,但进一步发展却受到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方面的制约,而第三产业起点低、潜力大,因此,长株潭区域经济的发展除了重视一、二产业外,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第三产业的发展,发展第三产业要实行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重视和加快私营经济的发展。
总之,要以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为指导思想,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通过以产业结构调整、国有大中型企业机制转换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实现经济超常规发展。既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消费品工业,变重工业主导型城市群为多功能、现代化城市,又要加强三市经济技术联系,变松散型为紧密型的城市综合体。使长株潭区域经济跃上一个新台阶,充分发挥其在全省的发展极作用。
四 区域生产力布局规划
(一)区域生产力布局概况
长株潭区域生产力布局,目前已经在地域上形成了市区——三市城市综合体、辐射郊县、资源型市县三种不同的地域类型,而且各类型在空间上也存在着差异。
1.三市市区——城市综合体
三市市区的工业、商业所占比重很大,市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68.9%,市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占全区社会商品总额近60%。
在产业结构上都是以第二产业为主,一、三产业之和大体和二产业相等。
但因各自发展条件和基础的不同,在基本合理的工业布局下,三市城市性质有着明显的特色:长沙为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轻工业城市,株洲是铁路枢纽和以有色冶金、机车车辆和化工为特色的重工业城市,湘潭则是地区政治中心和以电机、钢铁为特色的工业城市。三市主要工业部门产值情况。
机械工业在三市都是最大工业部门,然而分工还是有不同:长沙以机床、电子等工业设备制造为突出,株洲以机车车辆为重点,湘潭则是以电工城著称。
这种比较明确的分工为城市间的协调发展和资源合理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较之苏、锡、常区域基本上均以轻纺、机械、电子为主的城市综合体更有利于城市发展。
2.辐射型郊县地区
在紧邻三市市区的郊区和长沙、望城、湘潭、株洲等郊县部分地区,为满足城市市场供应,建立了各种鲜、活、嫩农产品基地;同时,接受了城市部分大中型企业的零部件加工,或中间产品生产,发展了扩散型乡镇企业和服务行业。高效农业、扩散型乡镇企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是郊县的特色。
3.资源型市县区
该区域主要包括浏阳、宁乡、醴陵、攸县、茶陵、炎陵县、湘乡、韶山等县、市,烟花、陶瓷、食品、服装等所占比重很大,在全省也有重要地位。这些工业主要是在当地丰富的资源和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粮猪优势明显,更是和本区农业资源丰富有关。
4.区域城镇职能分类
区域生产力布局,反映在城镇的职能结构上,其地域差异也是很明显的。
在职能结构上,县城以上城镇除韶山外均为综合型,建制镇类型以集镇型为主,在工业职能上,城镇类型以地方资源加工型为主。
核心城市长、株、潭和湘乡、醴陵以及各县城,在职能上与基层建制镇比较,都是较大区域的中心,功能齐全,为综合型。其他城镇根据其突出职能分工矿型、交通型、旅游型和集镇型共4种类型。
工矿型:充分利用和开发当地的矿产资源,发展矿业采掘及加工业,现有这类镇15个。
交通型:利用重要的交通线及原有基础,发展城镇工商业,现有这类镇4个。
旅游型:利用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发展旅游及休闲、疗养事业,现有这类镇2个。
集镇型:大多为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较方便,辐射范围较大,集市贸易活跃,现有这类镇52个。
(二)重点产业布局规划
1.第三产业规划
(1)交通长株潭区域交通要按照改造、新建、网络化发展的原则,大流量、高速度地提高通过的能力,加速改善经济发展和开发开放的硬环境,将三市的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组成联合的运输网络,使之成为内外衔接、进出便利、高效低耗的综合运输体系。
①铁路:在全省多方位与全国铁路联网,削弱限制口的同时,“八五”期间,重点加快建设长(沙)一石(门)铁路新线,本线主要是分流京广铁路运量,对缓解全省交通、能源的紧张状态,促进本区域与湘北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与经济联系,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省境内积极进行京广、湘黔、枝柳三条铁路电气改造和部分复线建设的同时,加快做好株洲铁路枢纽编组站和湘潭区站的扩建改造工程。“九五”或至2010年,新建长沙——鹤岭地方铁路,全长约27~28公里,该铁路建成后,可形成长株潭区域内部环城线,进一步促进沿线城镇的发展和区域内的联系与协作。
②公路:公路以改造现有路段,努力提高公路技术等级和车辆通过能力为重点,减少客货运量在城市中的迂回运输,连接三市的国、省、县主干线,逐步形成串通三市的环形公路:
1)修建长沙至湘潭的高等级公路,避开城市间交通困扰,缓解交通流量大、公路日趋“街道化”的矛盾。
2)续建320国道莲花冲至易家湾公路,减轻株洲市城区主要街道交通拥挤的负担,加快市区车辆的分流。
3)修建株洲至湘潭吴家巷二级公路,加强两市的横向联系,促进经济协作。
4)修建长沙至永安一级专用公路和永安至浏阳二级公路,缩短长沙、株洲、湘潭到机场的时间。增强对外开放的强大吸引力;改善湘赣通道的交通状况。
5)修建长沙至常德一级专用公路,促进长株潭三市与洞庭湖区、湘西之间的联系与经济协作。
6)修建湘潭至宜章高速公路,拓宽三市乃至全省的出省通道。
7)修建湘潭至邵阳一、二级公路,拓宽西进通道。
8)修建湘乡至娄底二级公路,加强湘东与湘中之间的联系。
9)修建长沙至岳阳高速公路,使长株潭区域与长江产业带的交通联系迅捷便达。
10)修建长沙和湘江北大桥东西接线,提高国道的通行能力。同时,还要加快长沙市区芙蓉路和环城公路的建设,以及湘潭湘江二桥的续建工程。
③水运:水运以湘江干流开发为重点,疏浚整治湘江航道,畅通出海通道,充分利用长江优势,提高通江达海的能力。“八五”和“九五”期间,除继续抓好湘江千吨级航道整治株洲至城陵矶航段外,并积极抓好衡阳至株洲航道二期整治工程和三个港口的建设。
④民航:民航为加快三市的信息交流和扩散速度,增强对外开放的综合能力,“八五”期间,重点抓好黄花机场的升级配套建设,扩建机场停机坪和联络道,改善机场供水工程,新建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加装盲降设施,增建平行滑道等建设。增加导航、地勤等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和客机数量,增辟飞往日本、中国台湾等地的航线,扩大吞吐能力,力争建设成为国际机场、湖南对外开放的“窗口”。
(2)邮电、通信邮电、通信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本工具,是国民经济的神经系统。要坚持超前发展、政策扶持的方针,千方百计改变目前三市的邮电、通信尚不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需要的状况,下大力气,加快建设,2000年前,使三市邮电通信水平进入现代化行列,长株潭区域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13%,长沙、株洲、湘潭市话主线普及率达到33.33% ~42.68%,形成方便、迅速、灵敏的通信网络。今后着重抓好下列工程:
①组建三市直拨电话网。实现三市之间的电话一体化,实施打电话不需拨长途区号,而直接发按三市联网统一编号的电话号码拨号,加快接通速度。
②继续扩充三市的数字程控市话交换设备容量,建成以省会长沙为中心的三市188万门市话程控电话和45万门农村程控电话,并扩充三市县、市以上移动电话网、无线寻呼网、分组交换网、可视会议电话网和语音信息网,建成并扩充三市地、市以上集群电话网。
③建成并扩充三市包括农村的数字传输网和长途直拨网,以先进的数字微波和光纤通信手段,在三市间形成大容量、多路由、高可靠、高质量的传输网。
(3)市场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争取用五年或更长一些时间,逐步建立起三市统一发达的市场体系,形成连接内外、沟通全国、出入方便、贸易灵活、管理规范、能够调控的市场网络,使之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
(4)旅游业充分发挥三市旅游资源的优势,除加强岳麓山、韶山、花明楼等处的配套建设外,加快开发昭山风景名胜区、炎陵县炎陵旅游区,并积极兴建湘江水上游乐中心、度假村、电视娱乐中心,重点开发橘子洲和月亮岛。建设成为集旅游、娱乐、度假、文化、商业等于一体的国际性旅游中心。加速潇湘国际大酒店和湘潭的华泰大酒店等工程建设。
(5)外贸要以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并重为原则,大胆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稳定传统拳头产品,开发精加工、深加工产品,通过建立肉食、纺织、棉麻制品、矿产品、烟花、陶瓷、土特产等出口生产一条龙体系,提高大宗商品的基地供货额,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加速出口商品基地建设,实现出口商品向制成品、精加工产品转变。要瞄准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创汇工业,在取得高汇利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出口收购总值平均年递增20%以上。
积极开展灵活贸易,进一步扩展外贸渠道,建立各种类型的工贸、技贸、农贸的联合体或集团,大力开发新产品出口,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对外商外资的吸引力。
(6)市政建设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互相兼顾、共同发展”的原则,除继续抓好市区街道、商业区、公用设施的规划建设外,近期应重点搞好五个方面的建设。
①设立长株潭公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加快开通三市市内和开发区的公共汽车线路,着手规划兴建联系三市的大运量的轻轨电车,实行两两接轨。按整体规划修筑区内道路100万平方米左右,建设大型地下停车场。
②加强城市供水工程建设,在开发区兴建2~3个日供水50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厂,保证开发区内自来水供应,并逐步规划将三市市区的自来水管连接起来。
③整体规划、统筹考虑三市区的管道布局和煤气设施建设,保证开发区管理煤气供应。
④统筹建设三市连接绿化带。除扩充和提高三市市区现有的绿化覆盖率外,重点加强长沙至黄花机场,长沙湘江二桥至湘潭羊牯塘、株洲至黄花机场、株洲至湘潭吴家巷、长沙至湘潭二桥等5条绿化带建设,努力做到城市绿化与经济建设和开发开放协调发展。
⑤整体规划三市环卫及其整治方案的同时,重点加强开发区的环境保护,对开发区排水设施、代运垃圾等实行有偿使用。
2.工业规划
(1)能源及原材料工业
①电力工业:努力解决三市电源不足、电网结构不合理的现状,缓解三市用电负荷中心缺乏骨干电源点的突出矛盾,减少系统输入电量的比重,增强三市自供电量的能力。“八五”和“九五”期间,改造湘潭电厂——扩建株洲电厂,——新建望城火电厂——新建湘潭电厂。
②原材料工业,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在挖、革、改、扩上大做文章,使三市的原材料工业在短期内上一个新台阶。
——有机原料及精细化工,要加快株化总厂甲酸系列产品的开发,缓解省内资源缺乏的矛盾,促进全省有机化工的发展。
——黑色冶金工业,要提高深加工产品比重,抓好湘潭钢铁公司、株洲钢厂、长沙钢厂优质线扩产改造,长沙金属制品厂低松弛预应力稳定化机组及制绳工程技术改造。
——有色冶金工业,要充分发挥省内资源优势,搞好产品结构调整,实现由原料生产型向深度加工产品型转化。
(2)加工工业
——机械工业要充分发挥长沙汽车电器、株洲火花塞、电力机车、湘潭电机电缆的优势,努力发展有特色的机电设备、基础机械和基础零部件,大力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提高成套水平。
——电子工业是加速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带头产业,要紧紧围绕投资类、消费类和元器件类产品来发展。搞好生产基地建设,建立产业集团,形成科工贸联合体,推进集约化经营。
——轻工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开发名、优、特、新和出口产品。要充分发挥我省粮油食品和矿泉水的资源优势,搞好深度加工和产品开发,使“湘江水、湖南粮”的食品占领食品市场。
——纺织工业要以化纤为重点、棉纺为基础,深度开发麻纺,大力发展服装,逐步形成以苎麻系列产品为特色的纺织工业。
3.农业规划
本区域农业生产水平一直处于全省领先水平,是全省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地区。80年代以来,已建设了一批国家和省级的农产品商品基地。今后要把增加农民收入和奔小康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努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本区域农牧渔业规划和农业地域类型规划如下:
(1)农牧渔业规划
到2000年,长株潭区域农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在1991年85.75亿元的基础上增长74.9%,年平递增6.4%,农业五业要在种植业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业多种资源优势,全面提高林牧副渔各业比重,种植业与牧副渔各业的比重由53: 47优化为45: 55.其中:畜牧业产值达到60亿元,比重由34%上升到40%,渔业产值达到9亿元,比重由4.4上升到6.0。
①种植业:在确保粮食生产稳步增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油料、麻类、茶叶、蚕桑、蔬菜和果用瓜、小水果、花卉等经济作物,建立食物原料、工业原料、养殖原料等三大种植产业支柱。到2000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50公顷,种植业产值达到67.5万元以上。
②畜牧业:在稳步发展生猪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牛羊兔禽等节粮型畜牧业,注重和加强特种珍奇动物的引进、系列和生产,以满足人民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高档化。规划到2000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力争达到40%。
③渔业:重点主攻中小水面的精养高产,积极开发大水面养殖。在重视现有水面内涵增值的同时,积极发展网箱养鱼、围栏养鱼和稻田养鱼。到2000年,渔业总产值力争达到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4%上升到6.0%,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万公顷,在充分利用现有可养水面的同时,选择一些常年粮食产量低的涝渍低洼地建池养鱼,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0万吨。人平占有水产品,上7.7公斤增加到15.4公斤。
(2)农业地域类型规划
①城郊型农业:本类型分布于长株潭三市周围,由长株潭三市的郊区及邻近县市城郊型农业发达乡镇组成。人多地少,紧靠城市是它的基本特征。地势起伏不大,以岗平为主,生物生长量高,蔬菜、禽、蛋、鱼、奶等农产品比重大,以及交通、加工、市场条件好是它的主要优势。它不仅是长株潭区域,而且是全省高效农业最有前途的区域。
城郊型农业发展重点是:
1)以“菜篮子”工程为主,大力发展细菜和淡季蔬菜,消除淡旺季,缩小蔬菜价格的时差,并建设好一批高质、高效的现代化蔬菜基地,下决心在近期内改变淡季从广东等地调菜的被动局面。
2)要保护耕地,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特别是优质菜地的保护至关重要。
3)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防治工业三废污染以及农药、化肥的污染。
4)不断提高蔬菜、禽、蛋、鱼、肉、果、奶的生产水平,增加产品产量,以服务于城市。
5)搞好农副产品的产后服务,完善商业网点。
②粮猪型农业:本类型离城市群较远,只有一些小城镇散布其间,其经济活跃程度和劳力充裕程度仅次于近郊类型,但远离于远郊边缘山区,是粮猪的主产区。其农业结构单一,水土流失和军节性干旱明显,但农业综合开发潜力大,不仅可以继续保持粮猪优势,而且可以发展更多的拳头产品。
本类型开发目标,既要保持它的粮猪优势,以效益为目的,又要发展优质高效的多种经营,搞好“一地一品市场”经济,建设淡季蔬菜基地和小水果基地,是其主要内容。但其中长沙、望城、株洲、湘潭等4县带有明显的城郊型特色,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受城市群辐射影响,都有别于其他县市。因此,他们的农业区域开发方向更带有城郊特色。
③山货型农业:本类型大部分分布在炎陵县茶陵、攸县、浏阳市东部,宁乡、湘乡的西部边缘山地地区也属此型。生物资源丰富,人平土地多,污染少是其基本优势。但资源分布分散,交通运输不便,加工条件差是它的劣势。本类型目前对山地的基带利用较多,而对腰带、顶带则缺乏较详细的规划与设想。事实上,山地山货类型,自下而上可分为山麓常绿果树层、山腰落叶果树旱粮层、山腰上部药材用材林层、山顶灌丛草坡自然保护层等四个明显的土地垂直利用层。各种名、优、特产品是它的开发目标,粮食生产则主要应在旱粮上做文章。
五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1.地域空间结构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的“地域空间结构”,是地域范围内城镇之间的空间结合形式,是地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自然环境在城镇体系布局上的空间投影。城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其发展必须同城镇以外的区域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等方面的交流关系,即呈开放状态,城镇体系布局空问结构,就是要打破自求平衡、自成体系、条块封闭的传统体制,力图造成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格局,使城镇体系与外部环境之问以及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形成一种不断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内在机制.在区域经济上这就是所谓的中心城市和经济区的关系问题,前者作为“点”,后者作为“面”,通过各种交通线、通信线等“轴”外进行经济技术的全面交流和协作,从而形成“点—轴—面”型的稳定有序的城镇休闲空间新结构。长株潭区域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决定了体系的“点—轴一面”型空间结构模式。首先,尽快发展区域核心城市,形成体系开展对外联系的前沿阵地以及对内技术、经济渗透和扩散的动力源泉,其次,根据城镇体系的一般扩散原理——等级扩散原理,在核心城市与地方中心城镇之间建立若干城镇发展轴线,建立以大、中、小城市为依托、分层次、多中心的不同类型开放式的点一轴系统;再次在上述“点一轴”系统基础上,再由点及轴向“面”渐进扩散,逐步形成城镇体系的“点—轴—面”系统的地域空问结构。
(1)“点—轴—面”结构
①“点”的开发重点发展城镇核心城市长、株、潭、地中心城醴陵、湘乡、浏阳、宁乡、攸县。次重点发展城镇:韶山、星沙、易俗河、渌口茶陵城关、炎陵县城关、捞刀河、望城城关、棋梓、楠竹山、鹤岭、王仙、网岭、炎帝、永和、梨等。这些城镇中,韶山是县级市,毛主席的故乡,旅游资源特别丰富;望城城关是望城县县城,发展条件和发展前途都很好,是规划的县级市;星沙、易俗河、渌口、茶陵城关、炎陵县城关是5个县城;捞刀河是长沙的卫星城镇,为长沙的发展重点,梨是长沙县目前最大城镇;棋梓是一个建材基地为湘乡市次中心;楠竹山、鹤岭是湘潭两大工业卫星城镇,其经济在本区域和全省都有一定地位;永和是浏阳市次中心,工业基地;王仙是酸陵市第二大城镇;网岭是攸县重点发展城镇;炎帝镇是炎帝陵墓所在地,人文旅游资源特别丰富,随着对外宣传的扩大,将取得长足发展
②“轴”的开发: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轴”的开发,实际上是在上述“点”开发基础上,由“增长极”扩展到“增长地区”,由多个“增长地区”联结而成“增长轴”。根据这些轴线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可分为一、二、三级开发轴。
1)一级开发轴:由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大、中城市构成,以湘江、京广铁路、107国道为连接线、整个体系核心,实际上相当于中心城市,它是整个体系的枢纽。
2)二级开发轴:湘黔—浙赣—320国道开发轴:主要城镇有株洲、湘潭、醴陵、湘乡等,该轴以株、潭为核心,以醴陵、湘乡为次中心,构成体系的南轴。
石长铁路—319国道开发轴:主要城镇有长沙、浏阳、宁乡等,该轴以长沙为核心,以浏阳、宁乡为次中心,构成体系的北轴。
京广铁路—湘江—107国道开发轴:被一级开发轴划分为南北两段,北段以长沙为中心,望城为次中心,南段以株、潭为核心,渌口为次中心。与一级开发轴一起构成体系的西轴。
三条二级开发轴都是以长、株、谭为中心的,也就是说以一级开发轴为中心的。
3)三级开发轴:湘东铁路—106国道开发轴:分布有醴陵,浏阳、攸县、茶陵、炎陵县等主要城镇,该轴构成体系的东轴。这条开发轴城镇规模比较小,交通条件较差,偏离经济发展重心地区,特别是南端。随着湘东铁路的改造及其东延与京九线接轨,封闭性的交通体系将会大大改变,沿线城镇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将形成湘东北部浏阳、中部醴陵、南部攸县三个增长地区,由三个增长地区构成增长轴。
这样,东、南,西、北四条开发轴构成了长株潭区域城镇体系的转“开”字形空问结构模型。在这四条开发轴中(在不分层次时,一级开发轴与二级开发轴的西轴合为一条轴),长、株、潭三市所组成的连绵区(一级开发轴)为整个体系最大的核心地区,它对区域内各城镇的辐射和极化作用,必然在整个体系内起到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策应全局的巨大作用,另一方而,随着次轴中心城镇的发展,将形成5个城镇集聚区和3条二级城镇发展抽和1条三级城镇发展轴,利用“自点到轴,由轴及面”的极核作用和波及效应,带动各区域城镇的发展,最后形成以长株潭为核心,“点一轴一面”有机结合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
(2)重点开发地带—湘东小城镇带
长株潭三市从地域经济综合体来看,可分成两个明显的地域类型。一是以长株潭三市市区和郊区、辐射型乡镇企业比重大的长沙县、望城县、株洲县湘潭县、宁乡县等组成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它以机械、电子、冶金、纺织、化工、食品、建材等为其支柱产业,乡镇企业与三市大型企业联系紧密,大多为大型企业的补充,是一种辐射型乡镇企业;而农业则属典型的城郊型农业,鲜活嫩农产品占有较大的比重。二是长株潭的东部浏阳、醴陵、攸县、茶陵、炎陵县一带则是以烟花、陶瓷、食品等为主的资源型产业,多属劳动密集型性质,农业则为粮猪型,显然不同于长株潭三市市区及邻近地区。过去在长株潭区域经济中。常常忽视这一地带的特殊性,对这一地带的开发潜力认识不足。这一地带不仅有浏——茶铁路相连,而且有320、106国道相通。境内不仅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名优特产品多,而且小城镇基础好,其烟花、鞭炮、陶瓷、粮、猪在全省都有突出地位。既可把它建成国际级烟花基地,也可建成国家级的瓷业基地;其食品工业、暖带水果、服装工业等在这一带的发展潜力亦都是很大的。只要我们加强浏阳、醴陵、饮县、茶陵等地的小城镇—浏阳市城关镇、文家市、大瑶、白兔潭、浦县、王仙、醴陵纷市城关镇、泗汾、皇图岭、网岭、新市、攸县城关镇、菜花坪、茶陵城关镇、炎陵县城关镇等地的城镇建设,使它们成为湘东地区乡镇发展的核心地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这一地带的自然资源、劳力资源及交通条件的优势。对红壤丘岗进行系列开发,搞好一地一品一市场的农产品开发,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则是开发整治三市东部地带的基本措施。
2.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等级结构规划城市的存在与发展都取决于其作为一个中心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这种中心功能由于其影响范围的大小不同,形成了地域空间四个等级体系特征。
长株潭作为核心城市是由其地位所决定的,它是策应全区的枢纽。醴陵是本区除去核心城市以外的最大城镇,处体系东部地区中部,为开发东轴与开发南轴的交点,因此是次级中心城市。湘乡是本区除去核心城市以外的第二大城镇处体系西部地区南部,为南开发轴的次中心城市,因此是体系的次中心浏阳地处本区东部地区北部,尽管其发展条件和规模都不及醴陵,但它是东开发轴与北开发轴的交点,因此仍不失为次中心城市。宁乡设市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预计有大的发展,它处本地区西北部,也是北开发轴的次中心是本区西北区的中心城市。攸县尽管在发展规模上与醴陵等城市相差很大,但它地处本区南部地区,基本上已成为广大南部地区的中心城市。
三级中心主要是县城及一些发展条件较好、基础较好、前途较大和辐射范围较大的建制镇。韶山已经是一个县级城市,成为三级中心,望城、茶陵、炎陵县等县城,是全县的最大城镇和全县的政治文化中心,成为三级中心。棋梓等城镇,基本上是较大区域的中心城镇,如棋梓是湘乡市第二大城镇,处在湘黔铁路上,且工业基础好(水泥),因此成为三级中心。
四级中心由较小范围内的中心城镇组成。它们或为乡域、镇域中心,或为县以不区片中心。
3.基础设施网络结构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形成城乡通开的网状的有机经济联系和开放系统。城镇体系的网络组织依赖于体系内部各城镇之问的联系以及体系之间的信息、能源和物质交流。网络体系的类型很多,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是基础设施网络,它是其他联系网络的基础,也是城镇健康运行的支持条件,其组合方式与体系的空间结构相适应。
从城镇发展规划角度考虑,对长株潭区域基础设施提出如下规划设想,其中有些内容与交通、通信、电力部门的规划设想是一致的。
(1)交通网络结构规划
按照改造、新建、网络化发展的原则,大流量、高速度地提高通过能力,以长株潭核心城市为中心,建立内外衔接、进出便利、高效低耗的综合运输体系。
①加速高等级公路建设,建立以长株潭为中心,以高等级公路为主干,以普通公路为基础的公路网。以长沙为中心,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修建四条高等级公路,以湘潭为中心,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修建两条普二、两条高等级公路,另外再修建四条公路。
②建设好株洲铁路枢纽工程、建立三横四竖铁路网。株洲北站是我国南方最大的列车编组站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列车编组站株洲北站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为此,要加紧对其进行改造、扩大。近期要搞好路外征地拆迁工作和白石港特大桥及渌江大桥等主要配套项自的建设。以株洲为枢纽,以三横四竖铁路线为骨架的铁路网络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本地区铁跻交通紧张状况,改善城镇体系整体运行条件。
③疏浚湘江水系航道。建立以湘江干流为主体,各支流为支撑的水运网。湘江为长江七大支流之一,也是全省第一江,入洞庭、通长江、出大海,其经济意义不可低估。
④黄花机场是本区开展对外联系的“窗口”,要抓好黄花机场的升级扩建(主要是扩建停机坪)及配套建设,增加导航、地勤等先进的现代化设备,购置5架波音—737飞机,力争成为国家一级机场。
(2)电信网络结构规划
①结合国家、全省的电信建设,以光纤通信为主、数字微波为辅,形成大容量、多路由、高可靠、高质量的电信传输网。
②组建长株潭三市直拨电话网。
③以长株潭为枢纽,连接各县(市),各县(市)连接各乡镇形成与主要联系方向相适应的高效率的放射状通信网络。
④建设好沟通区外联系的东、南、西、北四大通道。
⑤城镇电话普及率达到30%以上,市话交换机容量达到188万门。
(3)电力网络结构规划
①提高供电等级,完善供电网络:根据长株潭三市市区为区域用电负荷中心,建设长株潭核心区域500千伏供电网,其他重点、次重点城镇220千伏供电网,以下城镇110千伏和35千伏供电网,形成完整的供电等级和空间网络。
②电源建设:作为全省的用电负荷中心,为减少长距离输电损耗和建设高质量的供电网络,要加快区内电源建设步伐,适度超前发展,形成火电为主、水电调节,大火电为主、小火电补充,区内外互补的供电体制。
(二)核心城市——长株潭城市综合体规划
1.城市综合体职能及用地规划
(1)城市综合体职能规划
①建成全省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科技中心:按照这一要求,长株潭在产业规划上,应在稳定发展农业的前提下,一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二要调整工业产业结构。
1)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目前长株潭第三产业发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第三产业比重低,二是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基本上是以传统行业为主,新兴行业少,尤其是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及金融保险业等发展缓慢,严重滞后,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制约了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顺畅运行机和总体效益的提高。
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定为20%,力争2000年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工业。要重点抓好流通、交通、融通和通信这“四通”的建设和发展,同时着力抓好房地产业、旅游业、信息咨询业、科技事业、教育事业等方面的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多功能作用。
2)调整工业产业结构:以食品、轻纺服装、机械、电子、化工为主,大力提高轻纺服装工业和食品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用电子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手段改造传统工业,降低能耗,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技术扩散作用。
②分工协作:这个城市综合体是由三块组成的,因此必须根据三块现在的基础和发展条件,明确三块今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全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已形成了以机械、电子、轻纺、食品以及化工、印刷、金属加工、塑料等为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湘绣、羽绒制品、汽车电器,电子器件、机床、工业泵、风机、活塞等环等工业在全国有一定的地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信息、交通、通信、金融、贸易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格局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以后的发展上,长沙要突出省会职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着重抓好汽车电器、名优卷烟、彩管、服装、制冷设备等一批重点优势产品的发展与开发。
株洲是靠铁路和投资发展起来的以重工业为主的铁路枢纽城市,工业基础雄厚。已形成了以机械、化工、有色金属、塑料及麻纺、建材、电子、五金等为主的工业体系。株洲交通方便,水源丰富,城市用地条件好,宜重点发展。但是株洲的发展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诸如能源不足,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局部环境污染,科技教育与之不相适应等问题。在以后的发展上,株洲要突出铁路枢纽职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工业上要发挥重工业优势,以有色金属、化工原料、建筑材料为重点,抓好一批原材料生产企业的改扩建,使铅锌、硫酸、烧碱、玻璃等原材料产品得到更大发展。突出发展电力机车、轴承、高压电瓷、移动电台等拳头产品。
湘潭是有名的“电工城”,已形成了以电机、电缆、黑色冶金、纺织及食品、精细化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在以后的发展上,湘潭要以冶金、机械、纺织为主导,以轻工、塑料、建材为支柱,以钢、化纤、交流电动机、电子产品等为重点。
(2)城市综合体用地空间规划
①布局构思:长沙、株洲、湘潭用地相连,有必要进行用地空间规划。三市比较而言,长沙用地条件稍差,株洲最好,湘潭次之。长沙因东、南、西、北受铁路、飞机场、岳麓山、浏阳河的限制,城市用地有限。目前用地相对最低,人口密度最大。株洲城市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低,城市插花地多,用地充裕。
目前,三市都在各自中心城区外围建了一些卫星城镇,在用地上呈现三市蔓延之态势。关于三市空间发展方向问题,长期以来大部分人认为应该防止三市连绵,以取得较好的环境效益。然而也有人认为三市紧邻,构成“金三角”城市向三市中间发展是一种客观规律,连绵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为此,我们综合二种观点,取其长,避其短,以取得较好的整体效益。采用的布局方案是:.三足鼎立,四周开花.也就是说在用地布局上采取中心部分相对集中,紧凑发展,保持三足鼎立,同时跳跃式地在外围布置小城镇的开敞式结构。
②用地布局:在上述布局构思指导下,综合体形成以下用地布局:
长沙:综合体主城区,综合体核心;
株洲:综合体主城区;
湘潭:综合体主城区;
捞刀河:新兴能源、原材料、建材、化工基地和出口加工区,交通枢纽;
坪塘:建材工业基地,位于长潭之间湘江西岸;
星沙:长沙县新县城,综合开发区,位于长沙河东,107、319国道交汇处;
望城坡:工技贸综合开发区,位于长沙河西;
董家段:航空动力机械基地;
株洲河西:主城区中心商务区功能的自然延伸,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株洲河西;
板塘:轻纺工业为主的工业区,位于长潭之间紧靠湘潭;
滴水埠:精细化工工业区,位于长潭之间紧靠湘潭;
鹤岭:采掘工业区,湘潭锰矿所在地,位于长潭之间湘江西边紧靠湘潭;
马家河:传统建材工业区,位于潭株之间;
荷塘:新型建材和机械工业区,位于长潭之间湘江东岸;
易俗河:湘潭县新县城,位于湘潭以南,湘江西岸;
羊牯、赤马:文教区,位于湘潭西北;
金三角开发区:以经贸、旅游、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经济开发区,位于长、株、潭结合部,综合体中心部位。
2.城市综合体结合部开发规划
为了增强湖南发展极——长株潭的实力,使湖南经济跃上新的台阶,充分利用长株潭“金三角”的现有基础设施及区位优势,规划在三市结合部建立一个金三角开发区,这是一项易开发、投入少、收效大的区域性开发工程,对发挥长株潭的总体功能,提高长株潭城市群的吸引力与辐射力都十分有利,是三市人民的迫切希望,也是全省开发的关键所在。这个结合部,我们认为有两块是最为理想的,一是长沙县的暮云镇至湘潭的昭山、易家湾、板塘一片;二是株洲市河西区及株洲县马家河一带,二者都依湘江延伸,前者位于湘江以东,后者位于湘江以南,这两块地带不仅水资源充足,航运条件好,而且在电网覆盖区内,可见这些地带水资源、能源条件是好的。从交通条件看,暮云镇有三个水运码头、五个汽车站、一个火车站;易家湾有一个火车站、一个水运码头,公路有新老107与320国道穿过境内,其新的107、320国道正在修建。可见,交通条件亦是很好的。株洲河西地段条件更佳,该地段紧靠株洲市中心,只要湘潭市第二大桥与株洲河西至易俗河的高等级公路修建后,这一带是很好的开发地带。其土地条件相差无几,都是由河漫滩、阶地及岗地组成,海拔高度在50~150米,不仅有利于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是中国暖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地带的典型地区,非常有利于暖带双农业的发展。
根据调查数字计算,结合部开发区加上株洲、湘潭高新技术开发区,远期开发面积约为81平方公里,近期开发面积约为28平方公里。从分斤的情况看,长沙县暮云镇一片远期开发10平方公里,近期开发2平方公里;昭山至易家湾一片,远期开发6平方公里,近期开发2平方公里;湘潭市河东高新技术开发区一片,远期开发25平方公里,近期开发12平方公里;株洲市河西一片,远期开发35平方公里,近期开发10平方公里;株洲县马家河一片,远期开发5平方公里,近期开发2平方公里。
长株潭金三角开发区和湘潭市河东、株洲市河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筹开发构想:
暮云镇经济开发片:暮云镇,位于长沙南端,距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中心各约18公里,是长株潭三市的中间点。全镇64.9平方公里,辖20个村,境内有中央及省、市、县驻地单位34个,89个个体工商企业,拥有以长沙电冰箱厂为龙头的家用电器、建筑、建材、化工、机械加工、铸造、型铸材料、铝合金、电镀、汽车配件、包装、饮料等十几种行业,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根据它的开发条件及现有基础,本片宜作长株潭区域的重点开发片,其方向以第二产业为主,并相应发展第三产业。
湘潭市昭山、易家湾第三产业开发片:本片紧接暮云镇,由昭山、易家湾、仰天湖等地组成,境内最高点185.2米,可西望暮云镇的兴马洲,是个较好的旅游点,宜发展旅游业。境内交通十分方便,水资源充足,是发展第三产业的理想地段。诸如商业中心、展览中心、会议中心、信息中心等均可在此地段建设。这些中心既具有省级意义,也可成为我国南方第三产业的中心之一。因为它的区位有利于长江产业带与华南经济圈的联系,可起中介作用。在本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定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其开发规模近期暂不宜太大,做到开发一片,管理一片,收益一片,使之逐步成为中南地区的第三产业中心之一。
湘潭市河东高新技术开发片:本片位于湘潭市河东,现为并区后的岳塘区管辖。这里附近已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以轻纺、冶金为主,其投资环境类似易家湾一带,也是一个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理想地段目前湘潭市已将其定为“湘潭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其开发重点为:电子信息技术新型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工程、节能技术等。此外,这中片区还是发展第三产业的理想地段,第三产业也应成为它的重点开发内容。今后这片既是湘潭市市区的组成部分,也是结合部中心地段,在长株潭经济区域中将起重要作用。
株洲县马家河乡高效城郊农业开发片:本乡位于湘江以南,东西长12.9公里,南北宽11.4公里,土地面积6515公顷,人口27231人。该乡虽然距湘潭市、株洲市都不远,但有湘江相隔,交通不便,近期是粮猪型农业经济为主的乡。株洲市湘江大桥通车后,特别是株洲市河西开发区建立后,这一地带的开发将引起人们的注意。株洲县就在此地建立了“株洲河西花园经济开发区”,以开发建材和房地产为主。因为此乡最近的地方离株洲市河西高新技术产亚开发区只有3公里,目前,湘潭市又在易俗河镇附近建湘潭市第二大桥,而且还要建高等级公路与株洲市的河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连,无疑这里将是开发高效城郊型农业的理想地段。
3.综合体交通规划
把长、株、潭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综合体,交通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1)建立综合体内外两圈公路网
①外圈为过境交通服务,解决穿越三市市区的干扰问题:修建长潭高等级公路,向东移一段距离,避开主城区。长潭高等级公路向北可通长常专用公路,向南即为潭宜高速公路。
修建株易路口至莲花冲公路(经株洲),即新320国道(原320国道保留),与长谭高等级公路立体交叉。
②内圈为三市径直联系的市际公路,解决市区扩展与道路功能的矛盾:由于长、株、潭用地紧连,结合部居民点较多,致使道路通过能力低、交通事故多。为此,除建设综合体外圈公路外,必须建设综合体内圈公路,以密切三市之间的联系,解决市区扩展与道路功能的矛盾。主要建设内内圈和内外圈两条环路。把现在的107国道“长潭公路”和现在的320国道(株易路口至株洲公路)辟为市际公路,形成叉形内内圈。建设从湘谭河西经九华、坪塘至长沙岳麓山的公路,修建从湘潭吴家巷到株洲河西普二公路,修建从株洲排楼山到长沙谷塘公路,然后与原319国道一起,形成三城圆形外内圈。两个内圈公路组合在一起,构成方向盘骨架内圈公路网。
(2)建立环城铁路网
现在三城之间的铁路联系是京广线和湘黔线,两两联系必须通过株洲。规划从湘潭鹤岭修铁路北上到长沙与长石铁路接轨,把长石线、京广线和湘黔线联结在一起,形成长株潭环城铁路网。
六 国土整治与环境保护
(一)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及演变趋势
1.生态环境特征
(1)环境质量圈层化递变明显。本区域工矿企业5000多个,约占全省1/4左右,其中大、中、小型企业约占全省大、中、小型企的60%,冶金、化工、机械、纺织等污染企业数量多。此外,交通运输、乡镇企业,家用燃料、城镇生活废弃物、农药、放射性矿点等亦都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工业三废的污染是相当严重的:废气807.78亿标立方米,废水4.94亿吨,废渣405.07万吨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三废和其他环境污染物将会相应增加。
(2)环境季相变化显著由于气温、降水的季节差异大,环境的季相变化也大,春夏降雨多,易形成洪涝灾害。同时农业生产活动频繁,农药和化肥污染严重,且易产生各种流行性疾病;夏秋干旱,气温高,病虫灾害多,冬季寒冷,城镇和农村生产、生活用水相对减少,污水排放量相应减少,是一年中环境变化最小的时段。
2.生态环境演变趋势
(1)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环境日趋改善随着经济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三废排入总量和城市居民的各种生活废弃物将会继续增长。但从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环境演变趋势分析,环境质量将会日趋改善。
首先,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有所加强。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已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
其次,工业布局将会进一步趋向合理。长株潭城市群的产业布局现状虽存在不少问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合理调整,工业过分集中,超过环境容量以及商业区、生活区处于污染下风向等不合理现象,将会逐步得到控制和改善。还有,废气净化和废水、废渣处理率日益提高;城市绿化面积将进一步扩大等等,都将改善三市市区的环境。
(2)三市周围及湘东小城镇地带的生态环境质量将会下降由于小城镇规模迅速扩大,基础设施一时难以跟上,乡镇企业的三废综合利用与防治水平低,区内小城镇地带的环境质量,在一定时期内,将会下降,其趋势是清洁区、轻度污染区向中度和重度污染区演变。
(3)山区环境质量大部分地区将保持清洁状态目前,山区除旅游热点和有小型乡镇企业的地点外,大部分地区的环境保持清洁状态。预计在规划期内,山区的环境质量,将会基本保持目前的态势。
(二)环境整治分区
长株潭区域自然条件复杂,城镇分布不平衡,各地经济发展情况差别较大;工业三废、乡镇企业、水土流失、旱涝灾害各地区不同;同时综合防治污染、综合利用和处理三废的程度也不同。为此,我们根据环境质量的差异分成三个区:
1.三市城区“三废”中度污染区
本区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市区和郊区。据统计,城市功能区划其相应的环境质量大都达不到规定的标准特别是二氧化硫和TSP两项经常超标,且污染面广、冬季严重,属典型的煤烟型污染。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业的发展,1991年三市垃圾产生量达到64.8万吨,大都未经处理;工业废渣占地扩大。由于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使湘江水质受到有机物的污染,并造成水域功能的犬牙交错。区域酸雨污染严重。由于城市功能区混杂,居民区、商业区、工矿区犬牙交错,互相影响,造成大多数功能区环境噪声超标。
为此,本区不仅要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三废及噪声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要建立蔬菜保护区,并大力改善湘江水质,只有这样,本区的环境才会逐步改善。
2.中部岗丘轻度混合污染区
该区土地总面积162万公顷,是典型的红攘岗丘地区。区内拥有各类工业企业、乡镇企业数千余家,工业生产以采矿、选冶、机械、化工、建材、陶瓷、食品等为主,污染源多集中在城关镇、小城镇内。农业以农作物、农副产品生产和养殖业为主,同时包括岗丘区的林地、茶园、水域在内的生产系统。其农业生产活动则造成了农村能源消耗过大,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化肥、农药施用量过大,土地质量下降环境质量在城镇及其附近四周日益恶化。
水体环境质量局部地区亦有污染,如攸县洣水段、浏阳河、渌水醴陵段等均为中度和轻度污染。
此外,水土流失与季布性干旱亦非常明显。为此,本区必须大力发展岗丘基塘生态农业。搞好红壤岗丘系列开发,农、林、牧、水、土同时协调地进行综合开发,努力改造中低产田,建设好吨粮田、高效生态农业保护区,才能进入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并根据市场经济需要,大力调整农业的产品、品种结构十分重视产品的质量与上市季节,充分利用小城镇的加工、运输、市场条件,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其前景是很乐观的。
3.边缘山地清洁区
本区的大部分地区分布于炎陵县茶陵、攸县、浏阳市的东部,小部分在宁乡、湘乡的西部边缘,海拔大多在500米以上。一般距城镇工业区较远,受城区工业三废污染价影响明显减弱,但也有其自身特点。边缘山地按自然地理和植物适生条件划分,从下至上可分为暖带谷地农耕层、山地暖带经济林和用材林层、山顶温带矮林灌丛层等三个明显的生物气候土壤利用带。由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忽视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同时,经营树种单一,用材林树种中基本上是杉木、马尾松、国外松等,而快速生长树种如泡桐、杨、柳、刨花楠等尚未得到发展。在经济林树种中以油茶为主,且低产荒芜面积大。果木树种少,植被覆盖率低。
其次,由于植被简化,山区又多季节性暴雨,加速了局部地区水土流失的发展。个别山区还有崩岗、滑坡、泥石流存在。为此,本区要建立自然保护区,封山育林。还需要加强采矿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把本区建设成一个无污染或轻污染的环境清洁区。
(三)规划目标与战略重点
90年代是实现区域发展战略目标的冲刺时期,也是在环境保护方面从抑制污染发展和生态破坏向基本控制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使区域环境保护与整治的规划目标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这不仅对于到2000年实现小康水平战略目标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亦为下一世纪创造良好开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规划目标
(1)定性目标工业污染发展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城市环境质量部分有所改善,自然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逐步使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为实现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城乡环境的显著改善打下坚实的基础,力争长沙市稳定在全国环保“十佳城市”之列。
(2)定量目标到20世纪末,年工业废水排放量控制在7.4亿吨左右,其中COD控制在8万吨左右;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7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65%;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控制在3.05亿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20% ~25%;工业废气排放总量1480亿标立方米;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24万吨左右;工业烟尘排放量控制在11.7万吨以内;工业粉尘排放量控制在6.2万吨以内;工业废气处理率达90%;城市放射性废物集中存贮率达到80%;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9060公顷;自然资源开发中生态环境破坏的恢复治理率力争达到30%。
到2000年,城市大气环境按功能区划的标准,除个别指标(SO2)外,均应稳定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湘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除个别江段外,均应稳定保持水域功能区划要求的水质;基本解决城市垃圾及时清运和卫生填埋问题。城市区域噪声按功能区划要求稳定达标,交通噪声达标率应维持在80%左右;全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植被保护良好。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农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2.战略重点
(1)长株潭区域环境与整治的战略重点是工业污染控制和城市环境保护工业污染控制的重点是废气和废水的处理,重点行业是有色和黑色冶金、化工、建材、电力和轻工业中的造纸、食品、纺织业;控制的重点区域是株洲清水塘工业区、湘潭岳塘工业区,其次是醴陵陶瓷工业区,湘乡工业区等,新建和改造工程要严格执行环境质量评价和环保“三同时”,推行清洁生产和清洁工艺,推行节约型生产模式,使污染物减量化、无害化。城市环境保护的重点是综合治理三个中心城市的废水、废气、垃圾废渣和噪声污染,关键是做好规划,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整体环境水平。
(2)水源保护90年代水资源将成为各种资源保护的重点。长株潭区域水资源虽然丰富,但饮用水源和养殖水面已受到污染的威胁。保护的重点是各城市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其次是采用总量控制,江心排放等措施,防止岸边污染带的扩大,尽力保护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栖息水域和洄游通道。
(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其重点是保护好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保护耕地,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要引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防止污染蔓延;发展生态农业,减轻农药、化肥污染,建立必要的自然保护区和农田基本保护区,保护物种资源和景观生态,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七 实施规划的主要战略性措施
(一)强化城市综合体的观念,充分发挥总体功能
1.强化城市综合体的观念
长期以来,我国按行政区域来管理经济和社会活动,其结果是部分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并带来一些难以解决的经济、社会问题。长株潭是一个“金三角”,距离近。有湘江相连,并有公路、铁路、航空、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交织在一起,三市都是地级市,且都已达到相当规模,这一切都决定了三市必须综合起来考虑它们的发展问题。也就是把这个“金三角”看作一个城市综合体来规划。然而却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长、株、潭属于三个城市政府领导。因此,解决问题的关解在于管理上要有突破,我们建议,成立长株潭区域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和城市综合体发展办公室,超脱于三市,由一名副省长负责,统一协调“金三角”地区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
2.充分发挥三市的总体功能
加快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很关键的一条是要加强三市间的经济协作,以充分发挥三市的总体功能作用。鉴于目前的状况,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三市交通、通信的通达度和能源供应的自给率。
在交通方面:要加快三市环形公路、铁路、轻轨电车的建设,而且要大力改造现有的长沙至株洲、长沙至湘潭的公路以及湘潭吴家巷至株洲马家河的高速、普二公路的修建,同时还要加快湘江航运、港口与黄花机场的扩建工程建设。
在通信方面:要进行三市统一电话系统建设,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75部到20部。
在电力方面:要加快株洲电厂的改造工程,长沙、湘潭新建火电厂要加快前期工作,尽快组织开工,争取在“九五”期,区域的能源供应要有一个大的改善,以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
(2)打破分割,加强协作三市工商、税务、公安、交通管理等部门,要密切加强协作与配合,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撤除各种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地区封锁关卡。促进商业流通和市场繁荣稳定。
(3)建立人才流动的竞争机制三市范围内的各类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通过人才市场可以自由流动,为各企、事业单位、个人提供选才、择业的机会,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
(4)调整企业组织结构鼓励三市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组建跨地区、跨部门的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的企业联合集团(生产群体)。为了让这些企业集团最大限度地自主经营,放手发展,可试建股份制企业集团,提倡三市企业之间,采取互相参股、折股、合股等形式办股份制企业。
(二)从经济、生态效益出发,调整产业结构
1.从结构效益战略出发,调整一、二、三产业结构的比例
长株潭要形成一个率先发展的综合经济区域,必须在调整产业结构方而有新的突破,要充分发挥城市群体的特有功能和辐射作用,利用已有的基础和优势,面向市场、面向出口创汇,面向21世纪,在三大产业中逐步按照三、二、一产业排序,超常规发第三产业,大力改造振兴第二产业,稳定发展第一产业。通过调整,2000年长株潭的三大产业比重由1990年37%比42%比21%调整为17%比45%比38%。
2.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发展企业集团,鼓励企业兼并
(1)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搞活国有企业,当前要全面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和《湖南省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施办法》、落实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各级党政部门要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出发,按照《条例》和《实施办法》的规定,不折不扣地落实14项企业应有的权力。凡与《条例》和《实施办法》相违背的政策法规、管理规定一律要清理废止。企业要用好用活《条例》和《实施办法》赋予的各项权力,一方面要增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责任感,深化内部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内部运行机制,自觉接受监督,依法经营,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要敢于和善于运用《条例》和《实施办法》提供的法律手段,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对侵犯企业自主权的行为,要敢于抵制、举报。各级纪检、监察、审计、监督部门要把贯彻落实《条例》和《实施办法》作为监督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对那些不愿放权或侵犯企业自主权的部门要跟踪检查,严肃处理。新闻单位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揭露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
3.加快非国有工业的发展
由于非国有工业的机制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转,故此要把加快非国有工业的发展,提高到优化湖南产业结构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在长株潭区域中更为必要。为此,既要加快乡镇企业的和区街工业的发展;又要放手发展私营、个体经济以及大力引进三资企业。
4.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改变以水稻为主的传统经营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对比较效益低的粮食作物生产积极性并不高,对本区域来说,粮食生产优势也不如洞庭湖区明显,相反,对水果、蔬菜、瓜类、畜禽、水产品特别是特种水产却占有明显的市场优势。因此,在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和生产计划时,应根据中共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国家产业政策、市场供求关系调整生产结构,确定发展方向,保证农产品稳定增长。通过发展农村经济,继续增加农民收入。通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实践,逐步建立起城郊型高效农业结构模式。
(三)加快开发区、小城镇及三级批发零售市场建设
1.以结合部开发区建设为突破口
以结合部开发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扩大对外开放,以此带动全省,联结四方,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1)开发区范围拟选在水陆空运进出方便、长株潭三市都认为比较适合的地方。建议北起长沙暮云镇,南至湘潭昭山一片,这部分主要是结合部开发区。如从建设“五区一廊”的发展角度考虑,今后可以把湘潭株洲已建的开发区连接起来。
(2)开发区规模第一期工程从三市交汇点开始4~6平方公里,连同株洲、湘潭市河东开发区的近期工程,开发区面积约为28平方公里,2000年前,结合部开发区要形成雏形,初具规模。2000年后,搞二期开发,结合部开发区扩展到16平方公里,若把湘潭市河东经济开发区和株洲市河西天台山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远期开发工程以及马家河乡高效城郊农业开发区都计算在内,开发区总面积约有80平方公里。
(3)开发目标推行全方位开放,参照沿海、上海浦东等地经验,采取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吸收外资和内联企业的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争取办成一个既是我省科技、管理、贸易、对外开放的四个“窗口”,又是对内对外两个扇面辐射的“枢纽”,具有湖南特色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4)开发区的产业发展重点结合部开发区主要发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出口创汇、外向型以及无污染的产业。
2.加快乡镇的发展与小城镇建设
要把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乡镇企业一起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进行统筹规划,力求有大的发展,形成一个以城市为中心,以交通沿线为依托的网络型城镇格局。在建设中,长株潭周边以扩散型乡镇企业为主的小城镇要用发展企业来带动小城镇的发展。而在湘东资源型的小城镇带,则主要靠农民发展资源型乡镇企业,集资建镇,并且要根据当地资源的特色做到“一镇一品一市场”。同时在体制上要继续完善“镇带村”体制,有条件的地方,经过上报批准,可以建镇。
3.建设好三级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
长、株、潭地区既是我省的“金三角”地带,也是江南重要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交通便利,人员集中,消费量和吞吐量都比较大,而且消费档次高,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是传统农业向商品农业和现代农业转化的必由之路。
制定全省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应把长、株、潭地区作为核心,在资金投入上作为重点,实行倾斜政策。本区域内部,要按照农业发展规划,统一部署,分级分层次建立三级批发零售市场,即乡镇建立一级批发市场;城乡接合部建立二级批发市场;三市交界繁华地区兴建一座综合性的批零兼营的大型批发市场,再向市区辐射。为此,建议省财政和三市财政应专门从农发基金、财政支农支出、支农周转金中划出一块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信贷部门列入计划贷款,重点扶持本区域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发动社会各方力量、采取跨行业、跨部门联营,鼓励农民集资入股等形式兴办批发市场;建设市场调控、监督的专业机构,放开农产品流通的一切不正常界限,不受行政区域的限制;完成合同定购以后多余的农产品允许跨市、跨省经营,确保本区域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健康发展,真正实现物畅其流,货现其值。
(四)加快技术进步,搞好工业技术改造
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物化在商品中的科技水平的竞争。长株潭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一方面技术力量雄厚,一方面设备陈旧老化,重视和加快技术进步,既有潜力,也有必要。加快技术进步,搞好工业技术改造的任务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技术改造,二是技术开发:
1.技术改造
技术改造是加快技术进步的主要内容,要把技术改造作为长株潭工业扩大再生产的主要形式,提高其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要求在规划期内技改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7%以上。技术改造要突出“高、新、准、省、快”的原则,所谓“高”就是起点要高、标准要高,采用国际国内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不搞低水平重复。所谓“新”就是项目要有创意,有长株潭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不要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所谓“准”就是项目选择要准,严格遵循国家产业政策,保证项目建成后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避免重复建设、盲目建设造成的损失。所谓“省”就是要用相对少的投资改造关键技术和设备,不能把增量简单地加在存量上,而要使增量发挥“催化剂”、“药引子”的作用,引导、发掘、调动存量的潜力,使存量发挥更大的效益。所谓“快”就是要适应市场瞬息万变的需要,一旦项目选准,就要快上马、快实施、快投产。技术改造的重点包括六个方面:一是改造大中型骨干企业,提高大中型骨干企化的技术装备水平;二是增加品种,提高质量;三是降低能耗物耗,节约能源、原材料;四是改造短线产品,增加有效供给;五是改造出口企业,增加出口创汇。六是搞好生产保安,改善环境条件。
技术改造要注意引进、吸收、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技术引进首先要严格限制成套设备和整条生产线的引进,把宝贵的外汇用于购买关键设备和技术。其次,要防止重复引进,采取措施搞好引进技术的消化、推广和创新。凡引进技术的项目单位,必须同时承担该技术的推广工作,推广效果好的企业其产品经批准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因推广而获益的企业应给予推广单位一定的技术开发费用。
2.技术开发
企业只注重技术改造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大搞技术开发,三市要加快技术市场的建立和发展,通过专利技术的开发和实施,及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落实新产品开发的各项政策,如免税、减税政策,贴息贷款政策,原材料、能源、运力优先供应政策等。要严格按销售收入的1%提足新产品开发基金,有些小企业据此提取的开发基金数量很小。不足以开发新产品,有关部门可把这笔资金集中起来,统一使用。
(五)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开发区及其他重点建设
振兴和开发长株潭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这个地区资金投入的效益要比其他地区高得多,资金回收也相对快得多。筹集资金的路径,除了请国家给予支持外,还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多条渠道、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筹集资金。
1.建立开发区基金
城市建设基金由预算内拨改贷收回本息,城市建设维护费、公用事业附加费、城市建设配套费等集中一部分,加上通过调整运价、开征货运附加费、提高过渡费标准和加快收取路桥建设费等办法所筹集的资金,组成开发区建设基金,专户储存银行,主要用于城市和的市政配套设施和公用事业。并建议省工商行、建行、农行、中行、交通银行等各专业银行,每年安排专项贷款5000万元,省财政每年专项安排1000万元,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特别基金,用于开发区内投资企业重点项目。
2.积极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行土地有偿、有限期使用
过去我国城镇土地都是无偿无限期使用,致使土地资源浪费,土地资产流失,城镇建设资金缺乏。事实上,土地是资源与资产的统一体,是财富的源泉。实行土地有偿有限期使用,是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方向。地改的进行,关键在于坚持资源管理和资产管理并重,规范地产市场。政府必须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完善和搞活土地二、三级市场,防止土地收益的流失。土地出让必须由法定的国有土地产权代表即县、市以上国土局办理,其他任何部门、单位和企业都无权出让土地。金三角开发区的资金来源问题,除多方筹措资金外,还可采用国家以土地入股,外商投资的形式,也可采用成片有偿出让给外商开发的模式,但必须带有相配套的建设项目,以防炒地皮和土地管理权的失控。
3.改革户籍制度
为加速区域城镇化进程,要研究改革现行户籍制度,事实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扩大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城乡户口的界限在一些地区已有所变化。今后户籍制度改革的做法可考虑,一是与房地产开发相结合,集中在城镇开发小区实行购房入户,二是实行集资入户,集资额达若干,即可一人或全家入户。三是带资入户,设定标准,无论投向集体企业或是私营企业,一律按城镇户口接收、四是通过收取城镇建设配套费吸纳入户,费用标准不等。五是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急需的人才,或为开发区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及可为区内引进资金、技术、项目的人才,可以批准人户。
(六)确立“人才为本”的战略观念,加速培养与合理使用人才
当今世界竞争的焦点已转向经济、而经济竞争的关键是科技,科技竞争的实质是人才。因此,为了发展经济,重视人才已经是一条世界性的规律。但是,我们在以往的实际工作中,“人才为本”的战略观念树立得不够牢固,加之,人才市场的建立工作没有及时跟上,因而一度曾出现过“孔雀东南飞”的现象,无疑这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湖南省委、省政府及时了解人才南流的情况以后,迅速研究措施,有力地提出要让“孔雀东南回”的口号。在开发长株潭区域经济中,我们要立足区域科技队伍,抓住“孔雀东南回”的时机积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广泛合理使用人才。同时,要透过生产力的发展去发现人才、评价人才、交换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要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各级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和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校,就要努力改善知识分子的住房、工资、医疗等条件,使广大科技人员消除各种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以促进和加速企事业单位科研教学水平的提高。由于现在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初期,人才的结构正处在迅速变化中,因此,搞好人才预测、搞好市场经济中短缺人才的培训已显得至关重要。此外,建立三市人才网络、引导人才合理流动、重视在职中青年干部的培训、建立人才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等等。确立“人才为本”的观念,加速培养与合理使用人才是实施长株潭区域规划的一项主要战略。
(七)设立长株潭区域开发建设领导小组,按程序实施规划
长株潭区域规划,在行政地域上跨及三市,因此,实施这个规划,必须实行“省、市政府统一领导,专设机构负责管理”的管理体制,成立由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长株潭区域开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开发办公室。领导小组负责审定总体发展规划,制定方针、政策,协调解决开发建设中的有关重大事宜。为了协调和决策的需要,领导小组组长应由一名副省长兼任或专任。开发办公室是办事机构,负责组织开发区的详细规划设计与审查、项目引进、开发管理、政策研究、物资后勤、资料文秘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