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逻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引言

这是一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理论的论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年来中国主流话语体系中的一个热词,每一年在这个领域发表的文章可以说不计其数。这一方面反映了这个问题在学术界的急遽发展速度,另一方面反映了这个学科本身尚处于建构的过程之中。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研究,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重要文献研究,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的重要历史文献和理论文献,如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不同历史阶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作家的重要文献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文献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家的文献研究等。二是历史进程和经验研究,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断代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专题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研究,等等。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的基础理论研究,如其基本内涵、发生逻辑、内在矛盾、逻辑进程、内容构成、发展机制等基本理论分析。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的重要理论成果研究,如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若干重大理论观点和重要概念等方面的研究。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研究,重点是研究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发展方式、共同富裕、集体经济、文化发展、民主政治、生态文明等。

但是,在当下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展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实践历史内在地联系在一起。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从提出之日起,就同中共党史学科密不可分,在当前的理论研究中,二者也确实被“纠缠”在一起,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一批学者,也正是从中共党史的视角来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这种状况虽然有助于清晰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但是也导致了学科界域的模糊。中国共产党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主体而不是全部主体,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还包括领袖主体、理论家主体、群众主体等,中共党史不能够把这些主体全部包括其中;中共党史是中国共产党这个主体自身发展的历史,而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全部历史,作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总体性进程,还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其他主体的内涵及发展变化,研究它的客体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具体实际的发展变化,研究总体性进程的发生、发展的内在矛盾和发展机制等,这是中共党史所难以涵盖的。因此,仅仅从中共党史的视角来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是不够的,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等同于中共党史学科也是不准确的。如何在科学把握二者之间合理关系的同时,更好地厘清二者之间的学科界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现实性非常强的研究领域,必须高度关注和科学回答现实实践所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正因为如此,一些人往往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单纯地看作对策性研究,甚至简单地看作对主流意识形态或者官方话语的注解,对其深层的学术意蕴不加关注乃至悬置不论。这种倾向虽然可以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现实针对性和具体生动性,但也很可能导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肤浅化、庸俗化,最终使其陷入政治婢女的境地,成为始终跟在主流政治话语后边的鹦鹉学舌者,难以建构独立的学科话语体系。或者稍微好一点的,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简单等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这固然能够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但是在割裂其整体性的同时,难免陷入以偏概全的境地。如何在高度注重现实性、时代性、生动性的同时,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深度性和学科独立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需要注意的又一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学科,从建立到现在,只有十来年的时间,其研究的界域和逻辑尚在形成当中。正因为如此,这个学科研究领域存在着学科依赖和话语随从的情况,学术话语体系还缺乏应有的独立性,例如在历史分期上套用中共党史或中国革命史的模式,在基本概念界定上套用了主流政治话语。这种情况虽然有一定的现实必要性和事实上的可能性,但是如果一直这样下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学科也就失去自身的学科独立性和存在必要性了。这不仅同设置这个学科的初衷相违背,同时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本身的需要。这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正是出于这些考虑,我们确实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学理分析,对其基础理论和总体框架做些探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创造性结合中所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过程。展开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是一个经验性的历史展开过程,更是一个主体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理论逻辑展开过程。为此,从理论研究的视角来看,不仅要追踪历史去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同时也要发掘它的逻辑展开过程以探讨其体现的内在规律性。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逻辑,就是侧重于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进程分析入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理论框架进行深度探索。具体来说,这种分析依次围绕历史论、概念论、发生论、矛盾论、逻辑论、内容论、机制论、成果论的逻辑递进关系展开,以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本质内涵、发生基础、内在要素、逻辑进程、内容维度、发展机制、成果形态等进行梳理,这种递进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身的矛盾运动关系,是这个理论创新运动自身的“客观”逻辑进程,同时也是对这个进程做哲学分析的“主观”逻辑进程。

显然,本书所进行的探索仅仅是初步的,但这种初步的探索应该不是没有意义的。当然,基础理论的研究离不开历史经验的分析,鉴于此,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论》一书专门就此展开论述,读者可以把这两本书作为姊妹篇,放在一起相互参照。